- 刘江;
伸展褶劈理(C′)是韧性剪切带最主要的组构之一,也是认识剪切带演化过程的重要线索。从地质现象、成因机制以及构造地质意义3个方面对30多年来C′的研究进行综述。(1)C′以脆性破裂面或韧性剪切的形式、呈间隔性分布出现在具有各向异性结构特征的岩石中(如糜棱岩),并低角度切割S面理。一般仅出现一组近平行的C′,个别情况下,还出现多组或共轭组(简写为C″)。共轭伸展褶劈理关于S面理对称,S面理平分它们的锐夹角。C′的几何参数,包括C′的密度、C′之间的间隔以及C′分别与C面理和S面理之间的夹角,均表现出接近主滑移面时增大或减小的趋势。观察结果表明,C′形成于脆-韧性转换阶段,例如韧性剪切带演化后期阶段。(2)基于C′地质现象,结合假设条件,目前有多种关于C′的成因机制,大概分为4类:①C′为脆性破裂面,并在形成之后发生旋转;②C′发生于塑性变形阶段,对应具有特定含义的物理方向,例如塑性滑移线、特征向量或最大剪切应变速率;③C′是剪切带局部应变分解,即不稳定变形的结果;④C′初始角度具有优选方位的特点,理论推导得出,C′形成于最大有效力矩方向。(3)C′是韧性剪切带运动学研究的重要标志体,其几何特征被用于指示运动学方向和估算运动学涡度(即剪切变形中纯剪切与简单剪切的相对贡献)。一般认为,C′形成于脆-韧性或韧-脆性转换变形阶段,是应变局部化的表现,可能代表了地震成核的初始过程。在区域尺度,增厚地壳的中地壳层位在重力作用下出现低角度C′,向上扩展并发育为低角度拆离断层;低角度拆离断层(韧性剪切带)内部C′可扩展为切割韧性剪切带的高角度正断层。青藏高原内部共轭走滑断裂系与共轭C′具有相似的几何样式,其挤压方向(即欧亚大陆与印度大陆碰撞方向)正对共轭走滑系钝夹角。
2019年02期 v.38;No.185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 兰安平;任厚州;刘雨;单永波;杨兴玉;安琦;谭华;吴才进;徐磊;卢贸达;肖凯;莫露露;
黔西北五指山地区位于上扬子板块中南部。在早古生代期间,受加里东构造运动(都匀运动)的控制与影响,在五指山地区发育了近东西向褶皱(五指山背斜)与东西向断层。钻孔与物探资料显示,在五指山北部矿区发育一条大型隐伏(盲)断层,断层面北倾,断层破碎带发育脆性破碎角砾岩,垂向厚度达28 m,断层上下盘以发育震旦系-寒武系白云岩为特点。通过断层上下盘地层、岩性对比,尤其是通过上下盘岩石地球化学成分分析,并将其与已知地层化学成分对比,确认了上盘白云岩为震旦系,下盘为寒武系,由此厘定了该隐伏断层为一条断面北倾向南逆冲的断层,逆冲断距达300 m。断层的发育与黔中隆起关系密切,在都匀运动期间南北向持续挤压背景下,在震旦系下部软弱层最先发生顺层滑动,然后为切层滑动,最后发展为大规模逆冲。现已查明,出露地表的近东西向断层在燕山期再次活动,对铅锌矿成矿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这条大型盲冲断层的厘定,将会给黔西北五指山地区找矿带来新的启示与突破。
2019年02期 v.38;No.185 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 孙栋华;李怀渊;江民忠;骆燕;朱琳;彭莉红;牛家骥;
通过对华北地台北缘翁牛特旗大朝阳沟地区2014年获得的1∶1万高精度时间域航空电磁、航磁资料的分析,重新厘定了华北地台北界的位置及产状,总结了不同矿种的航空电、磁特征。华北地台北界沿西南沟-小朝阳沟-上东三家一线呈向北凸出的弧形展布,界面总体外倾、倾角50°~70°,呈扭动弯曲的曲面向下延伸。相比于多金属矿和铅锌矿,金矿、铜金矿、铜金银矿等航空感应激发极化(AIIP)效应较强且与线性磁异常套合,具有明显的航空电、磁特征。据此,结合化探资料,圈定了金及多金属找矿靶区3片,对其中的2片利用Cole-Cole模型设计了建议钻孔2个。
2019年02期 v.38;No.185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 张鑫;张立军;
四川广元上寺乐平统大隆组中上部海相硅质岩、硅质灰岩中赋存较为丰富的遗迹化石,可识别出觅食迹、居住迹5属7种,包括Chondrites targionii,Chondrites isp.,Palaeophycus isp.,Planolites montanus,Planolites isp.,Thalassinoides isp.和Zoophycos isp.。结合遗迹化石组合及其分布特征、生物扰动指数以及地球化学数据(铁化合物比率和总有机碳的变化特征),乐平统大隆组顶部整体处于缺氧富硫或贫氧富氧交替出现的沉积环境,并非持续的缺氧环境。
2019年02期 v.38;No.185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 杨欣杰;周永洪;李沅柏;甘晓露;王涛;李树才;张亮元;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西南覆盖区经横向及垂向调查,发现了一套以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和页岩为主,并夹有煤层的地层,通过岩性组合对比,将其岩石地层单位厘定为大磨拐河组;并在该组二段发现了大量的孢粉化石,其组合面貌特征与我国北方早白垩世早期的分子面貌特征十分接近,其时代应为早白垩世Berriasian-Valanginian期;在该组二段还发现了叶肢介和狼鳍鱼化石,表现出了明显的早白垩世中期的特色,其时代应为早白垩世Barremian期。通过孢粉、叶肢介、鱼化石生物地层确定大磨拐河组的时间跨度为早白垩世Berriasian-Barremian期。
2019年02期 v.38;No.185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 程湘;李福林;王成刚;吴发富;付太安;
鄂西地区硒元素主要富集在二叠系孤峰组与吴家坪组炭质硅质岩中,而其他地层"黑色岩系"中硒含量却很低。富硒炭质硅质岩微量元素中w(As)和w(Sb)分别是沉积岩丰度的1.65倍和4.22倍,U/Th平均值为7.9、Co/Ni平均值为0.042,稀土元素具有明显Ce的负异常特征,指示了富硒硅质岩以热水成因为主,而微量元素Mo、V含量较高,证明又受到生物因素的叠加影响。岩石La-Th-Sc以及Th-Sc-Zr/10图解表明"黑色岩系"形成于大陆岛弧的构造环境。富Se岩石的Cr元素含量也较高, Cr是典型的地幔元素,表明地幔物质参与了"黑色岩系"的成岩作用。孤峰组炭质硅质岩层间凝灰质黏土岩锆石U-Pb年龄约264 Ma,在时代上与峨眉山玄武岩起始喷发时间一致,表明孤峰组硒的来源与峨眉山玄武岩的持续喷发相关。吴家坪组炭质硅质岩层间凝灰质黏土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53~248 Ma,与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火山喷发时间高度吻合,说明吴家坪组硒的来源可能与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关系密切。
2019年02期 v.38;No.185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 赵帅;解习农;刘中戎;陆扬博;肖苏芸;邓雨恬;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亚洲乃至世界历史上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伦坡拉盆地作为西藏地区唯一发现含工业油流的新生代陆相盆地,研究其成因及演化对西藏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二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阐明了始新世牛堡组沉积时期伦坡拉盆地古地貌特征,揭示了古地貌对于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牛堡组沉积时期,伦坡拉盆地构造单元可划分为3个:北部逆冲带,中央凹陷带以及南部冲断隆带。断陷盆地发育经历了湖盆形成、扩张和萎缩阶段,对应于牛堡组层序地层划分中的牛一段、牛二段及牛三段。在恢复伦坡拉盆地古地貌的基础上,指出盆地存在断控坡折型和挠曲坡折型两种控制盆地沉积体系分布的地貌,分别位于盆地的南部和东部。在不同地貌的控制下,盆地北部发育冲积扇和湖底扇组合沉积体系,盆地东缘、东南缘以及南缘则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组合。盆地中部发育浅湖-半深湖沉积,周缘发育滨湖亚相。盆地内的许多微地貌也对盆地内砂体起到了阻挡与疏导的作用,从而控制了众多水道的规模。
2019年02期 v.38;No.185 5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 侯国伟;刘金水;蔡坤;王勇刚;姜雪;
东海丽水凹陷浅层明月峰组下段和灵峰组上段已发现丽水36-1气田,但对中深层灵峰组勘探尚未获得大的突破,关键原因之一在于中深层砂体变化快、储层预测难度大。根据源-汇系统的研究思路,对物源类型、母岩特征、汇聚体系、聚砂模式等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丽水凹陷发育三大物源(闽浙隆起带、雁荡凸起和灵峰潜山)、3种汇聚通道(侵蚀沟谷、断面、断槽)以及5种控砂模式(陡坡带沟谷式控砂模式、断槽控制轴向源-汇控砂模式;缓坡带沟谷式控砂模式、缓坡带同生断层控砂模式和凸起陡坡带断面控砂模式)。缓坡带沟谷式控砂模式是浅层明月峰组砂体发育的有利模式,陡坡带沟谷式控砂模式、断槽控制轴向源-汇控砂模式、缓坡带同生断层控砂模式是丽水凹陷西次凹中南部深层灵峰组砂体发育的有利模式,凸起陡坡带断面控砂模式是东次凹陡坡带砂体发育的有利模式。
2019年02期 v.38;No.185 6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 张江晖;徐守余;蒋静;陈修;
裂缝作为碳酸盐岩储层中重要的储集体和流体渗流通道,其预测为勘探和开发领域的难题。以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南缘玛扎塔格构造带奥陶系为研究对象,钻井和录井等资料为基础,利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工区局部和整体进行应力场模拟并分别建立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区域沉积剖面上的灰泥岩分布,进行了应力场与破裂关系研究。发现在整体厚为8 m、泥质夹层厚为0.8 m(灰泥比为10∶1至14∶1)和倾角约为38°时,最有利于裂缝发育。
2019年02期 v.38;No.185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 于春勇;武建良;陈佩磊;刘传成;张兰;谢琳琳;
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武强地区新生代断裂构造发育,并对烃源岩、沉积、储层及油气运聚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为此,结合钻井、测井等基础地质资料,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系统分析了饶阳凹陷武强地区的断裂构造特征,并深入探讨了新生代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饶阳凹陷武强地区主要发育非旋转平面式、旋转平面式、铲式及坡坪式4种类型正断层,纵向上多呈断阶型、"y"字型或反"y"字型、"马尾"状及堑垒状等组合形式,平面上多呈雁列式展布;该区新生代共发育孔店组-沙四段(强烈断陷期)、沙三段-沙二段(湖盆扩张期)、沙一段-东营组(抬升剥蚀期)3期断裂体系,且以前两期为主,第3期为抬升剥蚀期,断裂活动微弱;前两期断裂活动是武强地区富烃洼陷形成及两套主力烃源岩发育的重要因素,且断裂活动对研究区的古地貌特征、沉积体系与储集砂体的空间展布亦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认为武强地区断裂活动控制油气成藏的整个过程,不同区带油气成藏分布规律具有明显的分隔性和差异性。
2019年02期 v.38;No.185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 柯友亮;郝杰;王华;甘华军;李潇鹏;马江浩;刘可行;巩天浩;李奔;
以南堡凹陷高南斜坡带扇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利用井震结合划分三级及四级层序;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采用叠后地震技术,对东营组三段地层做薄层瞬时地震属性,进而进行扇体和富砂区识别,并分析其时空演化规律;结合岩石物性资料,预测优质储层发育区域。东三下段发育3个主扇体,凹陷中部、东部扇体持续发育,凹陷西部扇体萎缩;沉积中心整体向西部迁移,河口坝规模呈现了"小-大-小"的发育过程,沿河道呈串珠状分布。东三上段发育4个主扇体,凹陷西部扇体发育,凹陷东部扇体萎缩,凹陷中部扇体经历了"分支-再合并"过程;沉积中心向东部迁移,河口坝前期规模保持稳定,连片分布,后期规模变小,呈串珠状分布。研究区扇体可分为弓形、朵状、长条状、鸟足状4类,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为优质储层。东三下段有利区带主要发育于研究区中东部地区,存在2个优质区,独立分布;东三上段有利区带主要发育于研究区中西部地区,存在3个优质区,连片分布。
2019年02期 v.38;No.185 89-100+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 何顺;秦启荣;周吉羚;范存辉;钟城;
裂缝发育特征和期次对页岩气储集空间的研究非常重要。以川东南DS地区龙马溪组为例,通过对地表及岩心裂缝观测分析和样品采集,开展了裂缝分期配套、构造反演、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和包裹体测温,确定了裂缝的发育特征和期次。研究表明,川东南DS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内发育了2套平面剪切缝和1套剖面剪切缝,这些裂缝形成于3期构造运动。第1期为NNW、NWW向和NE向裂缝,以方解石和黄铁矿全充填为主,形成于燕山运动中-晚期,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为67.8~58.6 Ma,包裹体测温为295~325℃;第2期为NNE向、NEE向平面剪切缝和NW向剖面剪切缝,以方解石半充填为主,形成于燕山末-喜山中期,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为58.6~18.2 Ma,包裹体测温为297~309℃;第3期为NNE向、NEE向平面剪切缝和NW向剖面剪切缝,并对前期裂缝进行改造,裂缝以未充填为主,形成于喜山运动末期以来,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为18.2~7.8 Ma,包裹体测温为189~232℃。
2019年02期 v.38;No.185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3K] - 周晓峰;李书恒;于均民;温德顺;
通过铸体薄片、带有能谱仪的场发射扫描电镜技术观察、测试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砂岩中绿泥石膜的形貌特征和化学组成,研究了其成因和成岩过程响应及对砂岩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绿泥石膜具有里、外两层膜结构,外层膜的形貌和组成是对粒间孔隙及其流体的物质响应,而里层膜是对颗粒溶蚀小孔腔及其流体的成岩过程响应。外层膜生长在粒间孔隙中,绿泥石晶体大,晶形好,垂直颗粒表面聚集成膜;里层膜发育在碎屑颗粒溶蚀小孔腔中,空间狭窄,致使绿泥石晶体小,晶形差,集合体杂乱堆积。粒间孔隙连通性好,流体组成相近,形成的外层膜化学组成相似;在外层膜对流体的双向阻滞作用下,颗粒溶蚀物质难以移出,而粒间孔中富铁、镁质流体也难以进入,引起溶蚀小孔腔中的流体富颗粒特征组分而贫铁、镁质,形成独具特色的里层膜;外层膜阻碍长石溶解和里层膜消耗长石溶蚀产生的部分硅质流体,造成粒间孔隙中流体的硅质浓度不足以形成大量石英胶结物,从而有利于粒间孔隙的保存。
2019年02期 v.38;No.185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 李鸿儒;牛佳文;韩明刚;姚长华;段长江;陈铭帅;杜波;张志虎;
理论研究与勘探实践表明岩浆侵入作用能够形成侵入岩—外变质带油气储层。以高邮凹陷北斜坡地区阜宁组为研究层位,根据岩心、薄片、分析测试等资料,重点研究了高邮凹陷北斜坡地区辉绿岩及其接触带的储层发育特征,并从烃源岩和成藏条件分析了研究区油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讨论了岩浆侵入活动对油气成藏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辉绿岩及其外变质带(接触带泥岩和砂岩)均可作为储层,辉绿岩储集空间包括原始气孔、冷凝裂缝、溶蚀孔隙、微孔、收缩微缝及构造裂缝;接触带泥岩储集空间包括构造裂缝、热液微裂缝、收缩缝、解理缝、晶间微孔和微溶孔;接触带砂岩储集空间包括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超大孔及微溶孔。辉绿岩和接触带泥岩整体物性较差,非均质性强,发育的裂缝系统是储层性能改善的重要因素。相对于未受辉绿岩影响的正常储层而言,接触带砂岩的储集性能变差。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气藏分布特征等证据表明辉绿岩侵入降低了烃源岩生烃门限,加速了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为辉绿岩及变质带储层提供了油气来源。研究区有利成藏条件主要包括:近距离油源供给、辉绿岩侵入形成运移通道、油气运移与圈闭形成良好时空配置、较大规模的辉绿岩及变质带和良好的封闭遮挡条件。
2019年02期 v.38;No.185 11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 王新新;朱永峰;杨鹏飞;朱文平;胡方杰;康婷婷;
哈拉哈塘油田A-B区块二叠系火成岩频繁井漏,阻碍了提速降本,准确预测漏失位置,可以为优选井身结构及钻井液优化提供技术支持。地质上,利用薄片观察对不同岩性进行了识别;物探上,采用属性提取、曲率、切片等技术手段,将研究区火成岩地震反射特征分为3类:空白相、亚平行相、平行相,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具有不同的岩性组合特征。通过漏失井岩性、地震相、漏失位置、漏失量分析,结合裂缝发育特征,认为火成岩空白相裂缝发育段钻井漏失量大,亚平行相的玄武岩顶部易发生少量钻井漏失。布井时需根据火成岩的不同相采取相应的措施,空白相应避免人工压裂;亚平行相需控制泥浆密度。
2019年02期 v.38;No.185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 高永德;孙殿强;杨冬;陈鸣;杜超;王世越;
电缆地层测试资料能够提供地层冲洗带单点的流度,流度是DST测试外最优的储层渗流特征参数。然而测压流度与DST测试渗透率往往不匹配,影响储层产能评价和下一步作业的决策。为此,在电缆地层测试资料流型判断及流度计算的基础上,选取同时存在球形流流动及径向流流动的样本点,利用球形流流度分别建立了油气在2种模式下的视径向流计算方法,实现了对于径向流流型不存在的测压点视径向流流度的求取。最后将求取的径向流流度经过区域相渗资料以及流体黏度处理,得到有效渗透率计算公式,实现了由测压流度到地层有效渗透率的转化。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测压资料换算得到的气相有效渗透率与试井渗透率符合良好,在不同渗透性地层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2019年02期 v.38;No.185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 巩建强;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分析等技术手段,在储集空间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济阳坳陷孤北斜坡带中生界有效储层物性控制因素,总结有效储层成因机制,建立有效储层成因模式。结果表明,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及冲积扇的扇中辫状河道砂岩是有效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研究区经历了"一次中埋—抬升剥蚀—二次深埋"的构造演化过程,早期碳酸盐岩胶结保护原生孔隙,是有效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二次深埋后的油气充注形成大量的次生孔隙,是有效储层形成的关键要素。
2019年02期 v.38;No.185 143-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2K] - 吴千然;牟中海;丁晓军;汪显栩;王帅;陈有锋;
尕斯库勒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油水关系复杂,剩余油分布不清,而目前储层构型研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尕斯库勒油田N■油藏的Ⅰ-5小层作为研究目的层段,采用模式拟合、层次分析等方法分别对单一辫流带级次、心滩级次、心滩内部级次进行了构型解剖,并提出了井下四级构型界面侧积泥的识别与表征方法,依据河道成因将辫状河道分为泥质充填河道、半泥质充填河道、单一砂体充填河道和多期砂体叠置河道4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完善了砂质辫状河的四级构型界面和构型模式;认为研究区辫状河的五级构型界面为泛滥平原泥岩,四级构型界面为泥质充填河道、半泥质充填河道和侧积泥,三级构型界面为落淤层和辫状河道间夹层;研究区只存在一个辫流带,该辫流带顺物源长度为2 326.16 m,切物源长度为2 314.26 m;心滩的平均长度为460 m,平均宽度为285 m,辫状河道的平均宽度为142 m。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级构型界面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2019年02期 v.38;No.185 15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 马超;秦颦;周尚文;孙莎莎;王红岩;施振生;武瑾;昌燕;梁峰;张琴;李宁;
页岩具有源储一体、低孔隙度和超低渗透率的特点而与常规的砂岩、碳酸盐岩等储集体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明确含气页岩实验评价指标与测试方法对于页岩分析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对含气页岩的分析主要分为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含气性特征3个方面进行。对总有机碳含量测定、干酪根显微组分分析、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矿物组分分析、孔渗测量、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纳米CT扫描、含气性测定、等温吸附共10个实验的指标意义与分析方法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现阶段国内外存在的实验共性问题和探索思考,为含气页岩实验测试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指导与思路。
2019年02期 v.38;No.185 16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 马凤春;沙鹏;项燚伟;王琳;梅华;唐丽;王靖茹;王宝利;姜营海;柴京超;
英东油田是柴达木盆地近几年发现并高效勘探开发的典型长井段多油层断块油藏,针对油藏开发矛盾,利用岩心、扫描电镜、岩石薄片等分析资料,对工区3个含油层段储层物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储层分类评价。结果表明:英东油田岩石类型以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结构成熟度中等,原生粒间孔、溶蚀孔及残余粒间孔是重要储集空间,由上至下粒度逐渐变细,储集及渗流能力逐渐变差;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浅水湖平面频繁变化,砂体具有浅水低分异特征,目的层垂向上发育多个相互叠置的间断正韵律,总体上沉积微相、岩矿组分及胶结物含量的不同是影响本区域先天储层物性分布差异的内在条件,而压实作用则是后期储层物性演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对储层孔渗损失作用强于胶结作用,后续油藏综合治理应结合储层分类评价优选水下分流河道、滩坝砂、席状砂等Ⅰ、Ⅱ类有利储层砂体进行措施增产。
2019年02期 v.38;No.185 170-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 刘杏;祁祺;彭宇;芦丽菲;田然;吴锐;辛玮江;李博鹏;臧友亮;
针对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J11断块沙四上亚段Ⅰ~Ⅲ砂组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表现为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和岩石微观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渗透率韵律类型、夹层分布特征差异影响;层间非均质性主要受隔层分布特征、分层系数、砂岩密度特征影响;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砂体连续性影响;微观非均质性主要受岩石结构及孔隙结构影响。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储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的分析,对研究区主力小层进行了储层评价,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2019年02期 v.38;No.185 179-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 胡勇;黄凯;徐振华;赵军寿;吴峻川;
渤海BZ油田明下段储层内发育呈窄条带状分布的鸟足状浅水三角洲前缘指状砂坝,并由分流河道、河口坝及天然堤砂体组成,其强储层非均质性导致剩余油分布复杂。利用地质分析及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指状砂坝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①宽条带状或近连片状的叠置指状砂坝内部多发育稳定的泥质隔层,在合层开采时,相对低渗储层剩余油富集,在注水井钻遇局部切叠部位时,上部砂体剩余油富集;②指状砂坝的宽度为100~1 000 m,宽度小于600 m的窄条带状指状砂坝内剩余油富集;③指状砂坝边部的物性最差,剩余油富集;中部的相对高渗砂体呈孤立透镜状分布,导致剩余油区易呈离散状分布;④指状砂坝内以底部水淹为主,正韵律砂体水淹厚度最小,反韵律砂体的水淹厚度最大,复合反正韵律砂体的水淹厚度与分流河道所占厚度呈负相关关系,总体上,指状砂坝的水淹厚度随着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增强具有降低的趋势。
2019年02期 v.38;No.185 18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 欧阳思琪;孙卫;吴育平;孟子圆;雒斌;李冠男;赵丁丁;
安塞油田侯氏-杏河地区长6油藏属于低渗-特低渗油藏,针对导致该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复杂多变的渗流特征,利用油水相渗实验与核磁共振实验,通过分析曲线特征与重要渗流参数分布将研究区油藏储层分为3类,并结合物性测试、恒速压汞、X衍射等实验结果,分析物性、孔喉结构、黏土矿物以及注水方式对渗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类油藏的渗流参数依次变差,渗流能力减弱;束缚水饱和度受黏土矿物含量的影响程度较大;驱油效率与渗透率和喉道半径呈正相关,与孔喉半径比呈负相关,且受微观均质程度以及注入压力以及注入水体积影响;可动流体饱和度随渗透率的增大而增大,主要受控于孔隙与喉道分布及二者的空间配置关系。从好到差的3类油藏对应的初期产量、稳产周期依次降低。储层因素通过影响渗流特征,进而对开发特征产生影响。
2019年02期 v.38;No.185 199-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 孟子圆;孙卫;刘登科;吴育平;李冠男;欧阳思琪;赵丁丁;雒斌;
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技术以及将高压压汞与恒速压汞联合的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长6段致密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展开了研究。对其中10件样品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高压压汞与恒速压汞描述相同的进汞过程,可以将所得孔径分布进行联合并得到表征范围在3×10~(-3)~4×10~2μm的总孔径分布曲线图。图像显示10块样品在孔喉半径80~160μm处存在一个较低峰值,在3.7×10~(-3)~2.6μm范围各样品曲线出现多个峰。孔径分布频率直方图结果显示孔隙类型多集中于纳米孔、微孔以及巨孔,且纳米孔最为发育。纳米孔对物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纳米孔控制的孔隙空间随孔隙度、渗透率减小有增大趋势,与渗透率相关性差。纳米孔对渗透率的贡献随着渗透率的减小而增大,且相关性较好。
2019年02期 v.38;No.185 208-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 刘婷;郑有业;郭统军;
豆荚状铬铁矿作为冶金工业重要材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大中型豆荚状铬铁矿常常发育在SSZ(suprasubduction zone,超俯冲带)型蛇绿岩中,但在很多SSZ型蛇绿岩中只发育了小型矿床甚至矿化点。因此,在讨论含铬矿和不含铬矿蛇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国内外9个发育不同规模铬铁矿床蛇绿岩体和矿石的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发现大中型豆荚状铬矿床具有铬铁矿石Pd/Ir值低(<1.5),其中的造矿铬尖晶石Cr~#值高(>0.6)、Cr/Fe值高(>2.7)和w(TiO_2)低(<0.3%)等地球化学特征,且常常发育在中度亏损的蛇绿岩中,据此认为在其成矿过程中经历了中等程度的部分熔融作用。
2019年02期 v.38;No.185 217-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 陈东灿;窦斌;田红;肖鹏;蓝天杉;
岩石矿物成分的种类及相应体积分数是影响岩石热导率的主要因素,通过室内实验测定花岗闪长岩的热导率及矿物成分的含量,研究矿物成分对岩石热导率的影响规律。将岩样各矿物成分体积分数转化为相同平板面积的壁面厚度,建立了花岗闪长岩矿物成分对其热导率影响规律的预测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在0.2~0.6 W/(m·K)之间,通过修正系数调整模型使误差控制在5%范围,同时分析模型得到花岗闪长岩热导率随石英体积分数与长石体积分数比值的增加而变大,为开发利用干热岩地热能和岩石热物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019年02期 v.38;No.185 262-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 侯志强;于浩;刘云;张书平;顾汉明;
西湖凹陷M气田区块泥岩超压为欠压实和生烃共同作用的结果,目的层砂岩具有低孔渗特征,导致流体孔隙压力预测难度大,为此,基于测井资料分析,建立了适用区块低孔渗地层和多压力异常成因特点的纵波速度压力预测模型,基于非欠压实成因异常压力对总孔隙压力的贡献程度的参数来表征多压力异常成因的压力预测,基于层控和断控多约束层速度反演的低频地震速度建模和叠前AVO反演的精细三维地震速度场的构建策略获得用于地震压力预测所需的三维高精度速度场。实际区块三维地层孔隙压力场的预测结果表明,在工区实测点深度处的孔隙压力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误差小于6%,验证了多压力异常成因情形下的压力预测的可靠性。
2019年02期 v.38;No.185 267-274+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 陈国旭;田宜平;张夏林;刘刚;
针对传统勘探剖面构模人工干预较多、模型精确性有待提高等问题,研究了一种智能化与人机交互相结合的三维地质模型快速构建方法,并结合该方法对控制模型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及约束方法进行了分析。该方法以面向勘探剖面的三维地质模型构建工作流程为主线,通过优化提升各环节自动化、智能化工作程度以提高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的速度与精度。基于该方法研发的软件功能模块能较好地实现勘探剖面二维平面快速编图及剖面边界三维空间动态重构,进而基于三维勘探剖面实现面向用户自定义属性约束的地质界线动态提取和三维地质模型快速构建。经实际应用检验表明,该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的效率和精度,而且对模型几何形态的不确定性程度具有较好的约束控制作用。
2019年02期 v.38;No.185 275-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 张艳;孙杰;于长春;孟鹏燕;郭锥;
遥感图像分类技术对于荒漠草原浅覆盖区第四系覆盖物分类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旗杆甸子幅1∶5万填图试点为例,基于ASTER、GF-2等多源遥感数据,利用植被抑制法、波段比值法、主成分分析以及纹理信息提取等多种方法,充分考虑了多光谱数据的光谱信息和高分辨率数据的形状、空间结构、纹理信息等特征,结合面向对象分类法,对研究区第四系覆盖物进行了分类,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分类方法的分类效果与精度。结果表明:将波段比值、主成分分析以及纹理分析多种特征作为辅助数据参与分类,其分类效果优于基于单一ASTER数据进行的分类;通过几种不同分类方法的比较分析,发现多特征面向对象分类的总体精度最高,达到85.40%,比多特征传统监督分类的总体精度提高了约11%,分类影像上地物边界清晰。该法分类技术可以为荒漠草原浅覆盖区的地质填图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2019年02期 v.38;No.185 281-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 王鹏飞;高振南;李俊飞;杨建民;宋建芳;
地质模型是进行油田开发指标预测的基础,油田开发初期,钻井资料少,用单一地质模型进行预测会带来很大的风险。采用不确定性评价方法,考虑地质建模参数的风险范围,综合正交试验设计和随机建模方法,建立多种方案的地质模型。运用响应曲面拟合和蒙特卡洛模拟等数理统计方法,通过概率计算对地质模型进行优选,选取反映油藏风险潜力的高中低模型。以优选的3个地质模型为基础,开展相同条件下的油藏数值模拟获得开发指标范围,从而实现油藏风险潜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资料较少、不确定性较大的油田开发初期,能够提供油田储量和开发指标的分布范围,对油田开发投资决策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02期 v.38;No.185 291-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 方俊伟;苏晓明;熊汉桥;牛晓;吴若宁;朱杰;
塔中区块奥陶系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气侵严重、溢流频发、循环排气时间长和井控难度大等问题长期以来阻碍了该区块的顺利钻探和高效开发,而气侵是导致诸多钻井事故的根本原因。为了有效防治和减缓气侵,通过塔中区块奥陶系储层的地质特征分析和室内砂床实验、静态承压实验、电镜扫描(SEM)实验、配伍性实验和动态污染评价实验,研制出了一套封缝堵气效果好、承压能力强的成膜封缝堵气钻井液体系,体系配方为井浆+2%~3%CY-1+3%~4%木质纤维素+3%~4%GZD,该体系的正向承压能力高达8 MPa,反向承压能力高达1 MPa,抗温性高达180℃以上,在8 MPa的驱替压力下漏失量小于10 mL。除此之外,该体系具有较好的配伍性、滤失性和流变性,为塔中区块奥陶系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的安全钻井提供了技术指导。
2019年02期 v.38;No.185 297-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