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盘喜;杨霄;卞孝东;
冀中坳陷发育大量隐伏玄武质岩石,尤其是坳陷北部的廊固凹陷和霸县凹陷,岩石类型以玄武岩为主,辉绿岩次之,凝灰岩分布较少,火山角砾岩极少。通过岩心、镜下薄片及铸体薄片观察,主量和微量元素测试分析,表明该区火成岩为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系列;REE配分曲线呈轻稀土元素富集型,Eu异常不明显;火成岩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呈强不相容元素富集。该区玄武岩的喷发环境为水下喷发;火成岩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岩石组合、岩石系列、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该区火成岩形成于板内大陆裂谷构造环境。通过冀中坳陷玄武岩与邻区对比发现,冀中坳陷及邻区玄武岩岩浆活动具有随时代变化往北迁移的趋势,SiO2含量显示从南往北略为增加的趋势,北部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范围相对较大,轻稀土元素富集程度较南部低。
2012年04期 v.31;No.145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2K] - 易建;魏俊浩;姚春亮;赵少卿;余存林;李青云;
白音诺尔铅锌矿位于大兴安岭南部晚古生代增生造山带,属大兴安岭南段主峰成矿亚带。矿区内,闪长玢岩呈脉状广泛出露,且同铅锌矿体空间关系密切。闪长玢岩通常作为矿床的成矿岩体,并沿用171Ma的成岩年龄。矿床属于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多金属成矿系列。该年龄值同矿区周围其他矿床成矿岩体的年龄(132.80~142.05 Ma)差别较大。利用锆石LA-ICP-MS U-Pb法对该矿区闪长玢岩和石英二长岩进行了测定,加权年龄分别为(242.3±3.6)Ma(MSWD=2.5,n=7)和(243.0±1.4)Ma(MSWD=1.4,n=12),均为三叠纪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在三叠纪处于造山后的伸展构造环境,深部岩浆上涌侵位,系列的构造岩浆活动伴随了以该矿床为例的少数三叠纪矿床的产出。
2012年04期 v.31;No.145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 范存辉;秦启荣;姚卫江;赵玲;朱雨萍;
小拐油田佳木河组储层主要发育微裂缝、高角度张开缝、高角度充填缝、直立缝、砾缘缝等,其中以未充填的直立缝最为发育,为主要裂缝类型。裂缝发育方位为近EW向和近SN向,其中近EW向裂缝占绝对优势,与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有效性好。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主要为岩性和厚度,构造部位对裂缝发育程度影响不明显。裂缝综合预测结果表明,好的裂缝发育区位于距离红车断裂带稍远的拐102井—拐5井—拐105井区、拐103井—车排3井—拐9井—车502井—车501井一带,较好的裂缝发育区位于裂缝发育区周围,呈环带状分布,包括红车断裂带附近的拐11井—拐147井—拐101井—拐104井地区以及拐106井区。
2012年04期 v.31;No.145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 李渭;白薷;李文厚;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6储层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平均孔隙度8.68%,平均渗透率0.15×10-3μm2,属于典型的低孔特低渗透储层。储层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的改造,目前处于晚成岩阶段A期。在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方法及测井曲线特征研究,进行了单井成岩相分析,进而编制成岩相平面分布图。将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划分出4个成岩相带:压实相、碳酸盐胶结相、绿泥石膜剩余孔相和绿泥石膜剩余孔—长石溶蚀相。其中,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主砂体的绿泥石膜剩余孔相和绿泥石膜剩余孔—长石溶蚀成岩相带上。根据试油资料,处于该有利相带的井一般日产油大于10t/d。
2012年04期 v.31;No.145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 韩积斌;李义连;徐佳丽;熊鹏;邓天天;谭醇;张云;
通过静态吸附和动态实验研究了U(VI)在黏性土壤中加入Fe0与未加Fe0的吸附量和迁移速度。静态结果表明:加入Fe0使黏性土壤的吸附量、最大吸附量都大于未加Fe0的黏性土壤;通过180d的土柱动态迁移实验,U(VI)在加入Fe0的土柱中迁移了3cm;而在未加Fe0的土柱中迁移了5cm。因此,加入Fe0使U(VI)在核废料处置场天然屏障中的迁移速度降低,因而也减缓了铀污染源进入地下水的风险,使地球化学屏障更安全。
2012年04期 v.31;No.145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 金希;杨功;肖高强;龚鹏;熊燃;赵波;
以滇中地区1∶20万水系沉积物区域化探扫面资料为基础,应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与方法,对研究区内Cu地球化学块体特征及层控型铜矿资源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共圈出5个地球化学块体、10个面积相对较小的地球化学亚块体,并根据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划分为2个Cu地球化学分区。以1km矿床勘探深度为准则,计算各(亚)块体的铜金属供应量及铜矿产资源量,预测全区潜在铜矿资源总量为586.1万t。通过追踪地球化学块体谱系,揭示了元素在地球化学块体中逐步浓集成矿的轨迹,并结合区域控矿要素,确定了11个层控型铜矿成矿远景区,其中以3-1,3-2,10-1-1-1-1-1,10-1-1-2-1-1,10-1-1-2-1-2子块体的成矿潜力较大。
2012年04期 v.31;No.145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 赖潇静;李奇;徐伟;陈栋梁;巫翔;秦善;
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技术,对人工合成金刚石以及产自山东、辽宁、湖南的天然金刚石进行了微量元素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合成金刚石中,检测到了第四周期的元素(除As、Ge、Kr和Br外)和Pb;其中Fe、Co、Ni相对含量高,可能是合成时触媒的混入引起的。天然金刚石中检测到的微量元素有Ca、Ti、Cr、Mn、Fe、Co、Ni、Cu、Zn、W、Au和Pb,但相对含量比合成金刚石中相应的微量元素相对含量低。不同产地的天然金刚石中的微量元素种类及含量存在差异,反映了金刚石地幔生长环境的不同及岩浆对金刚石生长过程的影响。
2012年04期 v.31;No.145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周一博;柳广弟;刘庆顺;何恒;钟佳倚;王丽萍;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白垩统砂泥岩普遍发育超压。通过对地层压实特征、黏土矿物转化及有机质演化特征的分析,揭示了凹陷超压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①营尔凹陷纵向上发育常压带、浅层超压带、过渡带和深层超压带4个压力带,超压带内具有明显的泥岩密度降低、电阻率减小和声波时差增大的欠压实特征,表明不均衡压实作用是形成该区超压的主要原因;②凹陷内发育3个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带,第一迅速转化带对应于浅层超压带,第二迅速转化带对应于深层超压带,反映黏土矿物转化与凹陷超压有一定的联系;③深层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镜质体反射率Ro>0.6%),与浅层超压带相比,生烃作用对深层超压带的超压贡献更大。由此认为,营尔凹陷的下白垩统地层超压是不均衡压实作用、黏土矿物脱水作用和生烃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并且隆起带和洼陷带的成因机理有所差异。
2012年04期 v.31;No.145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 张汉金;徐立中;颜代蓉;余正清;李超;梅萍芳;
晚二叠世龙潭组沉积期是湖北省境内一次重要的成煤时期,由于煤层的不稳定性,其煤层层数、厚度、煤质等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岩性、煤层及古生物研究对比,查明龙潭组由下向上共出现5个煤层,煤层的形成与沉积特征明显受岩相古地理条件所制约。在龙潭组沉积期,湖北省境内总体为"两陆夹一盆"的基本格局,形成潮坪-泻湖-障壁岛沉积体系,该沉积体系是华南海北部沉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由秦淮古陆、海湾泻湖及江南古陆组成,沉积区主要为泻湖相和潮坪相单元,其中沼泽亚相为煤层的最佳沉积环境。
2012年04期 v.31;No.145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 陈耀煌;孙华山;罗辉隆;
采用GeoMine3D软件对胶西北上庄金矿进行了三维地质建模。三维地质模型全面展现了矿体、望儿山断裂带及下伏郭家岭岩体的空间关系:金矿体受望儿山断裂带控制,在断裂带中具有丛聚性、似等距性、侧伏性的分布特征,其主要赋存在断裂带产状变化大的位置;郭家岭岩体与金矿的成岩成矿关系密切,岩体顶界面控制主要矿体的产出,其转折端或岩突处为金矿富集的有利位置。研究结果显示:上庄金矿深部仍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2012年04期 v.31;No.145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 谢寅符;马中振;刘亚明;周玉冰;
通过对南美洲28个主要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的系统梳理,全面总结了南美洲的油气地质特征:①发育两个时代、两种类型的烃源岩;②储层类型单一,油气集中赋存在白垩系和古近系-新近系两个层系中;③发育4种成藏模式,即西缘前陆盆地发育陡坡短距离垂向运移成藏模式和缓坡长距离侧向运移成藏模式、东缘被动陆缘盆地发育盐上"断层+盐刺穿"运移成藏模式和盐下"烃源岩内浊积砂体+潜山"运移成藏模式;④油气分布平面上呈两带展布、两中心富集的规律。同时,以成藏组合为基础评价单元完成了南美地区资源评价。预测南美洲待发现可采资源量约为214 065MMBOE。主要集中分布在东缘海上被动陆缘盆地群和西缘陆上前陆盆地群两个领域。东委内瑞拉盆地、马拉开波盆地、桑托斯盆地和坎波斯盆地是预测资源量较大的4个盆地。
2012年04期 v.31;No.145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2K] - 庞正炼;樊太亮;何辉;李积林;唐山;马腾;
基于萨利莫斯盆地基础地质条件,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对盆地的生储盖条件及成藏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多因素叠合的方法对盆地潜在有利区进行了预测。分析认为,萨利莫斯盆地是新元古代末期克拉通内断陷基础上形成的克拉通盆地,形成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两套沉积充填序列。盆地内主力烃源岩和储盖层均发育在古生界序列中。泥盆系然迪亚图巴组页岩是盆地中的主力烃源岩;石炭系朱鲁尔组砂岩和泥盆系俄勒组砂岩是最有利的储集层段,与石炭系卡让利组、朱鲁尔组的蒸发岩和页岩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受岩浆侵入的影响,烃源岩的生排烃分为岩浆侵入前和侵入后两个阶段,并以第二阶段为主生排烃阶段;受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最后一期成藏决定了油气的最终分布。盆地勘探经验表明,油气田往往位于断裂带周围,并受烃源岩的发育位置控制。因此,认为盆地中烃源岩发育区内的断裂带周围是油气田,特别是气田的有利勘探领域。
2012年04期 v.31;No.145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 师调调;孙卫;何生平;
针对常规压汞实验不能区别孔隙和喉道的弊端,应用恒速压汞技术对低渗透储层孔喉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深入分析了影响低渗透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渗透率越小,喉道半径分布范围越窄,其峰值也越小;反之,渗透率越大,喉道半径分布范围就越宽,其峰值也越大;不同物性的样品其孔隙分布特征不显著,主要体现为喉道分布特征不同。可动流体由孔隙和大喉道中的流体共同组成,与所处空间位置无关,只与孔隙和喉道半径有关。核磁共振可动流体的有效孔隙体积和有效喉道体积的共同下限半径也就是T2弛豫时间所对应的半径。
2012年04期 v.31;No.145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 胡静;涂良权;刘会平;
河南省栾川县九龙山汤池温泉出露于马超营断裂与葫芦沟断裂交会部位的破碎带上,热储呈带状分布。研究表明,热储属中低温地热田Ⅱ类2型,地热流体呈上升泉出露,出露标高521m,水温多为69℃,为氟.硅型医疗热矿水。温泉成因机制为:马超营断裂与葫芦沟断裂交会地段岩石破碎十分强烈,从而使地球深部的岩浆入侵,将热量向上传送,形成地热异常区(即储热断裂构造);断裂切截了地壳深部高温岩体,形成的宽度数十米至上百米的构造破碎带为地下水的渗入、运移和储存提供了空间。温泉大气降水的补给,由于断裂带内围岩蚀变强烈,经过水岩的长期接触、长时间的补给、径流及高温高压的溶滤和化学作用,为地热水中有益元素的来源奠定了物质基础。
2012年04期 v.31;No.145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 王旭;周爱国;孙自永;Florian Siegert;
冰湖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了解冰湖分布和变化的特征,对认识冰川与气候之间关系和冰湖溃决灾害评估有着重要意义。运用遥感资料监测念青唐古拉山西段近40a来的冰湖分布及其变化,并结合DEM研究冰湖垂直分布的变化,探讨影响冰湖分布和变化的可能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冰湖数量和面积近年来都呈迅速增加趋势,冰湖增加150个,冰湖面积增加4.384km2。气温升高、冰川融水增加是冰湖增多和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2)冰湖垂直分布变化明显,新增冰湖个数峰值位于海拔5 500~5 700m,占新增冰湖总数的61%;新增冰湖面积峰值在海拔5 400~5 700m,占新增湖总面积的44%;冰湖面积在大部分海拔高度上均呈扩张态势;(3)海拔高于5 400m的区域,1991-2009年新增的冰湖数量远多于1972-1991年。冰湖在高海拔区分布的变化对念青唐古拉山区冰川消融以及气候垂直变化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2012年04期 v.31;No.145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 陈鸿;欧阳宇峰;余海忠;
抛石爆破挤淤的过程主要分为4步。第1步是直接进行抛石挤淤;第2步是在堤头前方的淤泥内进行首次堤头爆破,使淤泥的强度降低,抛石和淤泥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抛石向淤泥内滑移和下沉,直至达到新的平衡;第3步是补填后再次进行爆破,并依次循环;第4步是每50m进行一次侧爆。通过改变淤泥强度的方式来代替爆破作用,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这4个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挤淤效果的预测。通过工程实例,进行了理论预测与钻探、探地雷达实际检测结果的对比,证实数值模拟的结果是正确的。模拟结果表明经过抛石爆破挤淤4个步骤的处理,抛石最终会形成稳定的马蹄形海堤。
2012年04期 v.31;No.145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 汤罗圣;殷坤龙;杜鹃;
滑坡时间预测预报目前主要以滑坡最终破坏的时间为目标函数,但对于变形特征为阶跃型的滑坡却难以准确地预测其破坏时间。为此,提出以位移作为此类滑坡时间预报的目标函数。将滑坡位移分解为蠕变位移和波动位移,采用二次移动平均法分别提取,然后采用多项式拟合和灰色GM(1,1)模型分别对蠕变位移和波动位移进行预测,最后将两部分预测位移相加得到滑坡预测的总位移。以典型阶跃型位移特征滑坡——三峡库区八字门滑坡为例,运用其位移监测数据进行验证,并对多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位移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良好,能较好地预测阶跃型位移特征滑坡位移。
2012年04期 v.31;No.145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 王宇;魏献忠;黎明;余宏明;
在统计矩点估计法和模糊随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楔形体模糊随机可靠性分析改进的模糊点估计法,将楔形体稳定极限状态方程由模糊随机集向普通随机集转化,首先采用Bayes推断方法求解小样本条件下结构面力学参数的概率分布函数,用正态模糊数对随机变量进行模糊随机化处理,然后利用模糊点估计法求解楔形体的可靠度指标。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法使用简便,结果可靠,更能客观地反映楔形体的真实状态,从而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2012年04期 v.31;No.145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肖莉丽;殷坤龙;刘艺梁;汪洋;
基于滑坡气垫层学说,分析了大型岩质滑坡高速滑动的成因和整体滑动的动态过程,提出了判断滑坡产生高速的必要条件,即滑坡厚度大于临界厚度;并提出了库岸高速岩质滑坡运动过程分析模型,即将整个过程分为4个阶段:初始滑动阶段、开始运动至加速度增大至最大阶段、继续加速阶段和减速至停止阶段。运用分阶段运动过程分析模型,以千将坪滑坡为例,计算了其各个阶段的速度、加速度及滑动距离,并与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与动能定理相比,该计算模型可以较好地分析滑坡速度的动态变化,可以较直观地反映滑坡入水的最大速度,为滑坡涌浪的首浪分析奠定了基础。
2012年04期 v.31;No.145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 陈春晖;晏鄂川;
通过室内直剪实验分析了不同含水率下有根和无根的扰动砾砂土体的抗剪性能。得出:在相同含水率下,有根土体相对于无根土体其内聚力较小,内摩擦角较大;有根土体的抗剪强度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最后为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为植物根系护坡技术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2年04期 v.31;No.145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