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基础地质

  • 渤海东部庙北地区古近系层序与沉积特征

    刘朋波;王昕;官大勇;李才;高坤顺;张海义;

    综合壁心、薄片、钻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分析渤海东部庙北地区古近系层序与沉积特征,并运用地震相、古地貌和地震属性刻画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研究表明,古近系由1个二级层序、4个三级层序组成,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湖泊初始发育、扩张及萎缩阶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碳酸盐岩浅滩、半深湖-深湖、辫状河三角洲等沉积体系。不同的沉积体系形成于不同的湖泊演化阶段,地震响应特征也不同。扇三角洲和碳酸盐岩浅滩发育于湖泊初始发育阶段,扇三角洲表现为填充型楔形前积反射,沿凸起边缘断坡带呈朵状分布;碳酸盐岩浅滩表现为水进型丘形叠瓦状反射,呈椭圆状分布于水下古隆起带上,椭圆的长轴方向平行于水下古隆起带走向;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发育于湖泊扩张期,表现为平行连续中弱振幅反射,在庙西北洼和渤东凹陷深陷带最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发育于湖泊萎缩期,表现为低角度中高频、中弱振幅前积反射,沿凸起边缘挠曲坡折带呈朵叶状分布。庙北地区油气显示普遍,这种沉积体系识别与刻画结果对于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03期 v.31;No.144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 燕山地区宣龙坳陷中元古界洪水庄组-铁岭组沉积相分析与层序格架的建立

    霍勇;罗顺社;张建坤;庞秋维;金姗姗;尚飞;

    根据野外露头信息的综合分析,结合沉积模式和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总结了燕山地区宣龙坳陷洪水庄组和铁岭组的沉积相特征和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该区洪水庄组-铁岭组沉积时期为一套局限台地潮坪相沉积,垂向上的沉积微相更能敏锐地反映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根据对各个层序界面的识别,将洪水庄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DS1,铁岭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DS2和DS3,由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组成,不具有形成凝缩层的环境。根据研究区各时期沉积环境与层序地层的特点,建立了符合研究区洪水庄组和铁岭组的沉积模式,初步探讨了研究区所经历的沉积演化过程。

    2012年03期 v.31;No.144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 皱饰构造研究进展综述

    郭荣涛;郭丽娜;霍荣;

    在综述皱饰构造成因研究历程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评述了4种有代表性的皱饰构造形成模式,其核心问题是在皱饰构造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席和物理作用的参与方式,以及受造席者、透光性、水动力条件、基底类型和生物扰动五大因素的影响程度。在对皱饰构造和现代微生物席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皱饰构造与微生物席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所以通过对现代微生物席的生长发育环境进行综合研究,推测了有利于皱饰构造发育的古环境。皱饰构造一般发育于潮间坪和滨外过渡带,并且在显生宙一般与生物扰动作用具有不相容性。皱饰构造是发育最普遍、受关注最广泛的保存在硅质碎屑岩中的微生物诱导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所以理清皱饰构造的成因模式及古地理分布,有利于碎屑岩微生物席学的发展,可以为理解硅质碎屑岩中的特殊沉积构造提供重要线索。

    2012年03期 v.31;No.144 16-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 塔里木盆地中—新生界构造单元划分

    刘凡瑀;陈红汉;唐大卿;李楠;

    塔里木盆地作为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山等多期构造运动,造成中-新生界构造格局与古生界构造格局差异较大。应用航磁、重力、钻井、测井以及地震等资料,获得了盆地中-新生界地层分布、区域构造变形特点和含油气性特征,兼顾基底形态和后期改造作用影响,对塔里木盆地中-新生界构造单元划分为"三坳一隆一斜坡",即北部坳陷区、西南坳陷区、东南坳陷区、中央隆起区和东北斜坡区5个一级构造单元和11个二级构造单元。显然,该构造单元的划分对盆地中-新生界次生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03期 v.31;No.144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 古近纪重大气候事件及其生物响应

    江湉;贾建忠;邓丽君;万晓樵;

    古近纪气候演化是由"温室气候"向"冰室气候"转变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古新世-始新世早期的升温期,始新世中期-始新世末期的稳定降温期及渐新世-中新世早期的冰室气候期。在此期间发生了3次显著的气候事件,分别为PETM极热事件、Oi-1骤冷事件和Mi-1降温事件。这3次大的气候事件引起了生物圈的巨大波动:PETM期间发生了全球底栖大有孔虫灭绝事件及浮游有孔虫的辐射演化,并且是哺乳动物演化的关键时期;Oi-1期间全球植物群落由热带型密集雨林向寒冷干燥的森林草原过渡,在欧亚大陆出现了哺乳动物种群大规模改变的Grande Coupure和Mongolian Remodelling事件,也发生热水型浮游及底栖有孔虫的灭绝事件;Mi-1前后,浮游有孔虫部分属种绝灭,钙质超微化石也出现暖水种数量的急剧减少,现代植物群落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古近纪气候的大幅波动和转折由诸多因素控制,主流观点认为PETM事件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大量释放有关,但其喷发机制尚不明确;降温事件则与区域性构造隆升、洋流格局变化等因素有关。

    2012年03期 v.31;No.144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 小秦岭地区早白垩世酸性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肖鸿;魏俊浩;谭俊;李欢;贾盼盼;石文杰;杜保峰;

    小秦岭地区地处华北地台南缘、豫陕两省交界地段。区内早白垩世酸性岩浆活动强烈。该区内文峪、华山、娘娘山3个花岗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如下:w(SiO2)为68.13%~73.56%,w(Al2O3)为13.50%~16.27%,w(MgO)为0.11%~0.44%,全碱质量分数为7.62%~8.94%,碱度率(AR)2.63~3.67,铝饱和指数(A/CNK)0.95~1.05,属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Rb、Sr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P、Ti。w(Sr)高达452×10-6~965×10-6,Y和Yb质量分数分别低至5.8×10-6~15.9×10-6和0.63×10-6~1.68×10-6,Cr和Ni含量甚低。稀土元素总量为60.84×10-6~227.44×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强烈,[w(La)/w(Yb)]N为12.47~39.19,δ(Eu)为0.73~0.80。岩石具增厚下地壳熔融成因的埃达克岩特征。早白垩世时期,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转变、岩石圈大规模减薄是小秦岭及周边地区岩浆活动及金矿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古老地壳物质在减压作用和底侵幔源岩浆加热的共同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是区内具有埃达克岩特征的花岗岩的成因机制。

    2012年03期 v.31;No.144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 黔北地区铝土矿形成的地质时代

    黄兴;张雄华;杜远生;覃永军;翁申富;雷志远;郄文昆;蒋涛;

    在黔北地区铝土矿层之下的黄龙组灰岩中采获了大量时代意义很强的类及非有孔虫化石。经鉴定,这些化石包括类5属13种,另有3个未定种,非有孔虫8属17种,另有9个未定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个带,自下而上为Pseudostaffella antiqua带和Profusulinella带,由此确定铝土矿层之下黄龙组时代为晚石炭世滑石板期至达拉期早期。此外,通过对区域上石炭纪至二叠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的分析研究,确定研究区石炭纪末至中二叠世栖霞期早期为当时区域上海平面下降幅度最大的时期,继而判断铝土矿的形成时代应为石炭纪末至中二叠世栖霞期早期。

    2012年03期 v.31;No.144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矿产地质

  • 苏里格低渗砂岩大气田天然气充注运移及成藏特征

    李贤庆;李剑;王康东;孔龙玺;冯松宝;黄孝波;王萌;

    苏里格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北部,属于典型的低渗砂岩大气田。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变化较小,反映其来源和成藏过程的一致性。基于对成藏地质背景、储层物性、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烃源岩成熟度、甲烷碳同位素动力学的综合分析,认为苏里格气田天然气主要为近源充注、近距离运移和聚集,为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生成的累积聚气。天然气运移输导体系主要包括砂体-孔隙、微裂缝及小断层等,由孔隙和裂缝构成的网状输导体系在成藏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表现为动力圈闭成藏。苏里格气田形成过程经历了早侏罗世末期、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末期、早白垩世末期至今3个演化阶段,存在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两种成藏方式。

    2012年03期 v.31;No.144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 姬塬油田胡154井区延长组长4+5储层特征

    王振川;朱玉双;李超;苟永俊;张扬;田国庆;曹俊锋;

    通过岩心观察、测井及各类分析测试资料,对姬塬油田胡154井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储层岩石学、孔隙结构和储集体物性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长组长4+5为典型的低孔、特低孔-超低渗储层;储集砂体为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较低的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和长石溶孔;孔隙结构以小孔微喉型为主;储层性质明显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相互影响,沉积作用是基础,水下分流河道储集体物性明显优于其他微相;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导致储层致密,物性变差;而溶蚀作用则改善了储层物性。

    2012年03期 v.31;No.144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 低渗透变形介质渗透率时变效应规律及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高永利;张志国;

    针对低渗透油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时变效应,以室内实验为基础,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低渗透油藏渗透率时变效应规律及其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覆压力越大,渗透率时变伤害率越大,上覆压力增大至一定值之后,上覆压力的变化对渗透率伤害率的影响不大。渗透率越小,渗透率时变伤害率越大。当渗透率小于0.1×10-3μm2时,渗透率时变伤害明显增大,同时难以恢复到原渗透率条件,裂缝性岩心时变伤害大且伤害后恢复更加困难。时变效应对渗透率的伤害主要集中在井筒附近,无因次半径越小,渗透率伤害越大;在相同的生产压差下,时变效应系数越大,油井产量越低。

    2012年03期 v.31;No.144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裸眼系列完井方式下叠式分支水平井产能预测

    陈阳;熊友明;陈宗毅;王彬;张林;刘理明;

    综合运用保角变换、镜像反映原理、势的叠加原理以及等值渗流阻力等数学和渗流力学分析方法,推导出裸眼系列完井方式下叠式分支水平井的产能解析公式,当分支数目为1时,所推导的解析公式退化为著名的Borisov公式。分析了影响其产能的几个重要因素,从而为该类型分支井的完井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经研究发现,完井筛管挡砂精度越高,相比水平井,叠式分支水平井产能损失相对越少;叠式分支水平井的产能受其在上下封闭边界油藏中垂向位置的影响较小;相比微元段模型,解析模型预测的产能偏高,引入校正系数后可减小偏差。

    2012年03期 v.31;No.144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凹陷带长江凹陷含煤层系分布特征分析与预测

    江涛;张莱;

    通过对同处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凹陷群的长江凹陷、瓯江凹陷以及处于陆架盆地东部凹陷群但与长江凹陷相连通的西湖凹陷3凹陷在构造背景、形成演化、构造特征、地层分布与沉积环境变迁等方面的综合对比分析认为,长江凹陷古新统美人峰组中上部、始新统长江组中上部应分别具有与瓯江凹陷古新统中上部的明月峰组、西湖凹陷始新统中上部的平湖组相似的含煤层系分布,渐新统以上地层不存在或仅有部分煤线分布;与西湖凹陷相连通的南部大观园深凹内部广泛发育的连接浙闽隆起和翠秀堂低凸的构造斜坡带是含煤层系分布的最有利区域。

    2012年03期 v.31;No.144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 湘西雪峰地区金多金属成矿带研究进展

    陈新跃;尹萍;匡文龙;戴德求;资锋;

    对湘西雪峰地区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及控矿构造等方面的成果进行了总结,认为该区金多金属成矿带为一控矿构造复杂,具有多期、多源特征的复成矿带,NE、NW、EW和SN向构造及其次级构造为该区重要的控矿构造,存在赋矿地层、下伏更老的结晶基底以及后期含矿热液等多种成矿物质来源,加里东期和印支期可能为该区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期。这对于全面了解雪峰地区的成矿作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12年03期 v.31;No.144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 广西高龙金矿鸡公岩矿段地质特征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

    陈宏毅;钱建平;刘青;

    对矿区地表至960m中段共计6个中段平面系统采集构造地球化学样品,共采集地层和构造蚀变岩样品184件,测试了Au、Ag、As、Sb、Cu、Pb、Zn、Sn、Mo、Mn、Co、Ni、Cr、V、Ti 1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编制了各元素地球化学纵剖面图和单个矿脉元素含量曲线图,综合地球化学图件分析法和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确定了元素的纵向、横向和轴向分带序列,建立了原生晕地球化学三维分带模式。综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得到:硅化砂泥岩、构造蚀变岩中Au、As、Sb、Ag元素含量高,是地壳的数倍到数百倍,变异系数大,表明这些元素卷入了成矿作用,硅化泥岩是主要的富矿围岩,而矿体大部分赋存于由于成矿热液多期次强烈活动而形成的石英岩和构造角砾岩中。矿区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As、Pb、Mo、Sn、Cu、Au、Ag、Mn、Zn、Sb。与矿体北西向侧伏规律一致,矿区地球化学异常体亦具向北西侧伏的趋势。根据元素地球化学纵剖面图中主成矿元素异常高值带向下延伸未封闭,矿体向下未尖灭、特征前缘晕元素Sb和成矿晕元素Zn出现在矿尾晕等特征说明,矿体向下仍有一定的延伸,已知矿体北西侧深部是下一步找矿勘探的重点区域。

    2012年03期 v.31;No.144 8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环境地质

  • 四川省红原县大骨节病区水化学特征与致病因子初探

    何锦;范基姣;贾小丰;李戌;李亮;郭欣欣;

    通过采集我国大骨节病重病区四川省红原县病区作为饮用水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样37件,并测试其水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病区饮用水水化学特征以低矿化度的重碳酸钙型水为主,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病区饮用水化学组分中Se、Zn元素呈现富集特征,Sr、Ba、F元素处于贫乏状态。利用SPSS软件分析发现饮用不同水源间患病率有显著差异,饮用地表水较地下水更容易患病,并结合因子分析方法进一步解释了大骨节发病机理与饮用水中Ca、SO4、Sr、F 4种元素的质量浓度密切相关,水中这4种元素组分的质量浓度越低,大骨节的患病率就越高。

    2012年03期 v.31;No.144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 唐山曹妃甸浅层水咸化机制及反向模拟

    王聪;梁杏;李静;

    采集了唐海至渤海湾剖面的13组水样,分析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运用Phreeqc软件反向模拟了地下水流路径上浅层微咸水(咸水)的补给机理及咸化过程。结果显示:浅层地下水由北向南,ρ(TDS)由0.36g/L逐渐上升到39.2g/L,水化学类型从HCO3.Cl-Ca.Mg.Na型过渡为Cl.HCO3-Na型再转变为Cl-Na.Mg型。微咸水形成以咸淡混合为主,期间伴随着岩盐、斜长石、CO2、高岭石、钾长石、石膏的溶解及钙蒙脱石、方解石的沉淀析出。咸水形成初期主要受海水入侵影响,后期受蒸发作用影响又进一步咸化。

    2012年03期 v.31;No.144 104-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 岩盐沉淀对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注入过程的影响:以江汉盆地为例

    柯怡兵;李义连;张炜;董建兴;房琦;武荣华;

    依托江汉盆地基础地质和水文地质数据,通过建立新沟嘴组一维、二维径向数值模型,对该储层进行CO2封存注入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二氧化碳注入储层后,咸水层中发生的地球物理化学作用。以CO2的溶解作用和岩盐的沉淀作用为主,分析它们对储层压力和注入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注入储层后,近井周围会形成3个分区,即纯液相区、两相混相区、盐沉淀区;盐沉淀会导致压力积累严重,影响CO2可注入性;对盐度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咸水含水层盐度越大,压力积累会越严重。因此,江汉盆地CO2地质封存应考虑盐度的影响,采取相关缓解压力积累的措施。

    2012年03期 v.31;No.144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技术方法

  • 基于GIS与ANN模型的地震滑坡易发性区划

    许冲;徐锡伟;

    基于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开展地震滑坡易发性区划研究。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后,基于航片与卫星影像目视解译,并辅以野外调查的方法,在地震区圈定了2036处地震诱发滑坡。选择高程、坡度、坡向、斜坡曲率、坡位、与水系距离、地层岩性、与断裂距离、与公路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同震地表破裂距离、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共12个因子作为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这些因子均是应用GIS技术与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基于地形数据、地质数据、遥感数据得到。训练样本中的滑动样本有两组,一组是滑坡区整个单滑坡体的质心位置,另一组是滑坡滑源区滑前的坡体高程最高的位置。应用这12个影响因子,分别采用这两组评价样本,基于ANN模型建立地震滑坡易发性索引图,基于GIS工具建立地震滑坡易发性分级图。分别应用训练样本中滑坡分布的点数据去检验各自的结果正确率,正确率分别为81.53%与81.29%,表明ANN模型是一种高效科学的地震滑坡易发性区划模型。

    2012年03期 v.31;No.144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 图像分析技术在碎屑岩粒度分析中的应用

    季长军;伊海生;夏国清;

    在详细介绍一种获得粒度资料的新技术——图像分析技术的基础上,选取青藏高原乌丽地区乌丽群含石榴子石的纯石英砂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详细粒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不仅原理可靠,实现容易,应用方便,且检测速度快,测量精度高,结果稳定性好。该技术主要通过图像采集、图像处理、目标测量、数据处理和结果解释等一系列必要的操作来获取图像信息,可望在沉积学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

    2012年03期 v.31;No.144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 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

    范勇;蒋国盛;张凌;宁伏龙;胡代平;陆洪智;刘力;韩博;

    热开采法、抑制剂刺激法等传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法将破坏水合物地层,不能有效地解决海底地层破坏和开采使用化石燃料燃烧后所存在的碳储存和碳捕捉问题。介绍了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利用CO2置换天然气水合物地层中的甲烷,运送到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阳极,在阴极通入空气,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并将产出的CO2通入到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置换出甲烷。该方法简单、实用,克服了传统开采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发电效率较传统发电方法大幅提高。

    2012年03期 v.31;No.144 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 水平定向钻进管道敷设地层响应实验分析

    孙平贺;曹函;乌效鸣;安传德;

    在应用水平定向钻进非开挖技术进行近地表管道敷设时,由于上覆地层厚度(C)、钻孔直径(D)和钻井液压力(p)三者无法准确设计,往往会导致地表的变形,进而形成裂缝通道致使地表发生钻井液的溢流。分析了非黏聚力地层的溢流通道形式,同时推导了极限钻井液压力的计算公式。结合室内外实验及应用情况,得出了实测钻井液压力和计算钻井液压力同C/D值的变化规律,即C/D越大,极限钻井液的压力值也就越高。在同一地层中,一般钻井液压力的峰值出现在水平孔段的中间位置。根据C/D值,在保证钻井液不发生溢流的情况下,得出了不同水平孔径范围所对应的上覆地层最小厚度。

    2012年03期 v.31;No.144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岩心钻探斜构造地层井斜轨迹预测模型与软件

    田恒星;乌效鸣;贺仁均;王虎;

    针对岩心钻探斜构造岩层,把钻进过程分为无旋挤压分量和无压扭转分量,建立了钻头与地层相互作用模型、粗径钻具偏转模型,从而形成了一套综合考虑地层产状、岩性、钻井液润滑系数、钻头偏斜力、钻具组合等影响因素的钻进趋势预测的模型及方法。运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建立预测软件,结合大陆科学钻探一井(CCSD-1)部分井段相关数据得出预测轨迹并与实际轨迹进行对比,二者基本一致,证明了模型理论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012年03期 v.31;No.144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 《地质科技情报》征稿启事

    <正>《地质科技情报》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跟踪当代世界地学科技前沿,即时反映最新地学学术水平、科技进展和发展动向,报道科技前沿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CSCD源刊,

    2012年03期 v.31;No.144 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