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昭德;夏明哲;王垚;姜常义;凌锦兰;
笔架山东基性-超基性岩体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的新疆北山地区,是笔架山岩带中最东边的一个岩体,岩体形态为椭圆状,出露面积约5km2。由含长单辉橄榄岩、橄榄辉长岩、含橄辉长岩、辉长岩以及辉绿岩组成。含橄榄石较多的岩石属拉斑玄武岩系列,而辉长岩属钙碱性系列。岩相学、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橄榄石、辉石、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Nd、Sr、Pb同位素组成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出岩浆与围岩之间存在物质交换。笔架山东岩体的岩浆源区为OIB型地幔源区,原生岩浆为高镁拉斑玄武岩浆[w(MgO)=11.2%],这些性质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其他基性-超基性岩体的特征相似,表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二叠纪基性-超基性岩体的源区主要为OIB型地幔,可能与地幔柱有关。
2012年02期 v.31;No.143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 农军年;钟玉芳;刘 磊;刘园园;熊富浩;邹 瑜;
对麦斜岩体2个代表性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206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34±2)Ma和(437±2)Ma,说明该岩体形成于加里东期。麦斜花岗闪长岩为高钾钙碱性、准铝Ⅰ型花岗岩,具有高Ba-Sr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其w(Ba)(838~1 171μg/g)、w(Sr)(346~485μg/g)高,w(Y)(<19μg/g)、w(Yb)(<1.8μg/g)及w(Rb)/w(Sr)比值(平均为0.37)低,具有弱的Eu负异常,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锆石的εHf(t)值变化范围在-35.32~-1.50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在3.63~1.51Ga之间,指示花岗岩主要来自中元古-古元古代古老地壳,并有年青幔源组分的参与。结合岩体的化学组成、锆石Hf同位素的不均匀性及微粒闪长质包体发育状况,推测麦斜岩体主要由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形成过程中有幔源基性岩浆和表壳物质的加入。
2012年02期 v.31;No.143 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 李振华;陈刚;丁超;杨甫;毛小妮;薛中天;吴奋超;苏海;
沉积盆地中未遭受热重置的碎屑颗粒裂变径迹(FT)热年代学正成为山前冲断带蚀源区抬升-剥露过程及其与相邻盆地沉积作用关系研究的重要方法。对于未热重置碎屑岩样品的磷灰石(或锆石)单矿物颗粒裂变径迹年龄(FTGA)数据,采用高斯或二项式拟合方法可以获得样品中不同组分碎屑颗粒矿物的FT峰值年龄或称蚀源区抬升-剥露事件的FT封闭(冷却)年龄。已有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抬升冷却矿物的FT封闭年龄(tc)与其剥露搬运至相邻盆地的沉积年龄(td)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tc=A+Btd),二者的滞后时间(Δt=tc-td≈tc-te,te为抬升冷却的碎屑颗粒矿物剥露到近地表的剥露年龄)构筑了蚀源区抬升冷却矿物FT封闭深度(Zc)与抬升剥露速率(E)之间的定量关系(E=Zc/Δt)和不同碎屑颗粒的滞后时间与其沉积年龄之间相关变化的统计预测模型Δt=A+(B-1)td。显然,滞后时间越短,造山带蚀源区的抬升剥露速率越大、物源供应越充分,山前带沉积-沉降作用趋于增强,反之亦然。
2012年02期 v.31;No.143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 赵少卿;魏俊浩;高翔;易建;陈冲;翟亚峰;田宁;秦志刚;张文胜;
利用R型因子分析方法,对内蒙古西部石板井地区1∶5万岩屑地球化学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取出6个具有代表性的因子,绘制出地球化学分区图及因子得分等值线图,并讨论了各分区与其地质背景的对应关系。依据分区结果,结合北山区域成矿背景、工作区地质特征及野外地质调查发现的孔雀石矿化点,确定了Cu-Zn分区是有利的成矿地段,并与志留系公婆泉组变质安山岩有关,90%的孔雀石矿化点位于该分区中。通过对工作区进行地球化学分区,结合各分区中Cu元素含量的统计特征,绘制了Boxplot对比图,分析Cu元素在各分区中的聚集特征,为地球化学勘查提供了找矿方向,确定了成矿有利的地质体。
2012年02期 v.31;No.143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 雷恩;王丹;杨洪永;秦林;
重庆东北城口地区黑色岩系广泛发育,主要岩性有上震旦统到下武寒统的黑色碳质粉砂岩、含碳粉砂质板岩、含碳硅质岩等,在区内进行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以区内的黑色岩系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样品分析数据的综合研究,指出了区内的主要成矿元素有Mn、V、Ag、Ba等,其中Mn主要富集在灯影组和陡山沱组中,V、Ag主要富集在鲁家坪组中,Ba则富集在巴山组中,初步确定了黑色岩系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式,指明了区内黑色岩系的找矿方向。
2012年02期 v.31;No.143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 双小燕;袁俊霞;侯新东;盛桂莲;伊剑;赖旭龙;
从采自辽宁省海城县小孤山晚更新世披毛犀化石样品中成功地获得了1 080bp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调用Genbank中已发表的披毛犀序列及5种现生犀牛的同源序列,以马作为外类群,采用邻接法(NJ法)和最大似然法(ME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均显示披毛犀与现生苏门答腊犀亲缘关系最近,且辽宁省海城县小孤山样品处于披毛犀分支的根部;对披毛犀样品进行基因分异度分析结果表明,小孤山的披毛犀样品具有较高的基因分异度,为探讨披毛犀的起源、迁徙及演化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分子依据。
2012年02期 v.31;No.143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 谢寅符;马中振;刘亚明;周玉冰;
系统论述了以含油气储集层为核心划分盆地成藏组合,并以成藏组合为基本评价单元的资源评价方法。在综合分析盆地构造、沉积、地层演化特征,储集层岩性和岩相特征,区域盖层发育,油气富集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对盆地的成藏组合进行了划分。通过统计不同的成藏组合内已发现油气藏的数量及规模,确定资源评价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最终获得符合目前盆地勘探现状及石油地质认识的资源量计算结果。以巴西坎波斯盆地为例,将该盆地划分出4个成藏组合,分别是:上部上白垩统-中新统Carapebus浊积砂岩储层成藏组合、中部下白垩统Macae碳酸盐岩储层成藏组合、下部下白垩统Lagoa Feia鲕粒灰岩储层成藏组合和底部下白垩统Cabiunas裂缝火山岩储层成藏组合,并分别计算了每一个成藏组合的预测待发现可采资源量,综合分析认为上部上白垩统-中新统Carapebus浊积砂岩储层成藏组合最为有利。
2012年02期 v.31;No.143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 范柏江;董月霞;庞雄奇;姜福杰;
不同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将不同的评价方法相结合对于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油气排出-聚集-成藏的地质历史过程,同时结合油气勘探的数学规律来建立油气资源的定量预测模型,以此进行石油资源潜力评价。具体研究可分为4个步骤:①对研究区进行油气成藏体系的划分并定量研究其排烃强度,确定排烃量;②确定该油气成藏体系的石油聚集系数,进而确定该成藏体系的石油资源量;③利用石油资源量与最大油藏规模的统计关系,确定研究区的最大油藏规模;④拟合研究区K值,确定油藏个数及油藏规模。对南堡Ⅳ油气成藏体系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南堡Ⅳ油气成藏体系的累积排烃量达到12.50×108 t,石油聚集系数为27.64%,其石油资源量总计3.45×108 t,K值拟合结果为1.02,最大油藏规模达到0.568×108 t,预测油藏个数总计337个。评价结果表明南堡Ⅳ油气成藏体系具有较好的石油资源前景。
2012年02期 v.31;No.143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 许锦;饶丹;张梅珍;宋晓英;马媛媛;
根据原油中的3类极性化合物(烷基咔唑类化合物、烷基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和烷基苯酚类化合物)在运移过程中与固相的吸附机理及其吸附性特征,探讨了这3种极性化合物与固定相通过氢键或者范德华力等作用力而被吸附,并导致原油中极性化合物浓度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大逐渐降低的现象。通过对塔河油田22个奥陶系原油样品中3类极性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其浓度具有从南向北、从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规律,指示出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的运移具有从南部和东部指向主体区的趋势。
2012年02期 v.31;No.143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 田媛媛;蒲仁海;云露;韩强;
雅克拉断凸东段位于库车坳陷前缘斜坡带,侏罗系-白垩系向南超覆于前中生界凸起基底之上,形成了一系列地层超覆圈闭。由于大部分侏罗系-白垩系上超尖灭体不同程度地与前中生界区域性不整合(T50)下伏的不同地层接触,地层超覆圈闭的有效性受控于下伏地层的致密程度。利用地震属性、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剖面相结合的方法对T05区域不整合下伏地层的分布、岩性和封堵性进行了分析,按封堵性将它们分为3种类型: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震旦系泥岩、泥质白云岩为封堵性底板,元古宇变质岩、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和石炭系砂泥岩为可能封堵性底板,具溶蚀特征的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和元古宇变质岩为渗透性储层底板。通过二维正演地质模型分析佐证了这3类不同封堵性能地层的地震识别特征。综合分析认为Jse3旋回、Kse1旋回以及Jse1旋回在DG2井附近可形成可观的、有效的地层超覆圈闭。
2012年02期 v.31;No.143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 戴世立;姜传金;张元高;
针对火山岩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特别是深层地震资料信噪比相对较低,有效储层识别及预测难度大的问题,以营城组三段为目的层位,在分析火山机构地球物理特征和火山岩平面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通过GR反演预测酸性岩、中性岩和基性岩的分布。工区中性岩最为发育,厚度为400~800m;基性岩和酸性岩相对不发育。在岩性识别的基础上,运用密度反演分别圈定不同岩性的有效储层,本区有效储层主要以中性岩和基性岩为主,在火山锥、断裂和裂缝相对发育的地区,有效储层相对发育。
2012年02期 v.31;No.143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 王冰洁;何生;宋国奇;王永诗;王学军;郝雪峰;罗胜元;
利用实测流体压力(DST)测试结果,结合声波和密度测井资料,对超压段所识别的不均衡压实作用和生烃作用两种超压成因机制下的实测压力和有效应力随深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两种不同成因机制下的实测压力和有效应力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均衡压实作用在压实过程中导致流体排出受阻,地层流体承担上覆岩层压力形成超压,表现为阻止了地层有效应力增大,因此其实测压力增大段和静岩压力增大趋势大体一致,而有效应力随深度基本保持不变;生油作用在地层正常压实之后形成超压,发育程度不受上覆岩层压力的影响,因此超压的增大在深度上与上覆岩层压力增大不具有一致性,且超压对有效应力的影响要小于不均衡压实作用;②这两种不同的超压成因使得有效应力的变化随着声波速度而出现加载和卸载两种趋势,从而可以用来判断超压成因,利用实测资料计算的有效应力结果说明东营凹陷超压成因机制包括不均衡压实作用和生油作用,但不均衡压实作用形成超压的范围和规模较小,生油作用对深部大规模超压和强超压的形成至关重要。
2012年02期 v.31;No.143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 吕露;欧阳传湘;张智君;张伟;
塔里木油田巴什托普井区东河塘组整体属于低渗透砂岩储层,在注水开发的过程中,贾敏效应对油藏的开发影响很大。针对这一情况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贾敏效应评价实验设计和评价标准的设定,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贾敏效应程度为中-强,鉴于此,依据贾敏效应机理,开展了减轻贾敏效应的方法探讨,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往注入水中加入0.01%双子表面活性剂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方法可显著削弱贾敏效应,改善开发环境。
2012年02期 v.31;No.143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刘延锋;江贵荣;徐连三;栗现文;
利用便携式土壤盐分计测量膜下滴灌棉田不同位置和不同深度的土壤电导率,来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表层土壤电导率的日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干旱区一膜两管膜下滴灌条件下,窄行处土壤电导率值最低,膜间最大,宽行居中,表层土壤电导率值存在显著的日内变化特征,早晚土壤电导率值低,中午电导率值高,上午的上升速率大于下午的下降速率;窄行处相对变化幅度大,膜间绝对变化幅度大,土壤电导率值日内变化幅度随深度呈减小趋势;膜下滴灌情况下,表层土壤电导率值的变化受土壤温度和气温的影响显著,但二者相关性复杂,不同深度、不同时间段的相关性不同,膜间大多呈显著正相关,窄行大多呈非显著正相关,宽行处上午呈非显著正相关,但下午呈显著负相关。
2012年02期 v.31;No.143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 王尹;李祥辉;刘玲;
温室气候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气中不断上升的CO2浓度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地史时期大气CO2浓度变化与温室气候可能存在类似的关系,可提供参考,因而古大气CO2浓度重建是首要任务。总结近年来古大气CO2浓度重建的进展,重点介绍GEOCARB模型模拟、植物叶片气孔参数和同位素指针的方法和技术。GEOCARB模型是反映全球古大气CO2浓度长期变化的碳相关模型;气孔参数方法是使用气孔比例来估计古大气CO2浓度;同位素指针包括成壤碳酸盐、浮游植物有机质生物标记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古苔藓植物等,其中成壤碳酸盐碳同位素方法使用最为广泛。国内只是在叶片参数研究方面有一些进展,古大气CO2浓度重建工作任重而道远。
2012年02期 v.31;No.143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 吴庆华;王贵玲;蔺文静;张发旺;
采用水均衡法与通量法对太行山山前平原(河北栾城)进行了地下水补给评价,结果表明:近20a地下水入渗补给量为8~172mm/a(水均衡法),平均值49.3mm/a,变化幅度大。其中2004年入渗补给量(63mm/a)比采用通量法计算结果(28.2mm/a)大一倍,表明土壤优先流对入渗补给作用显著。年入渗补给量总体上随有效降雨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减少、作物实际蒸发蒸腾量减少而增加,但与有效灌溉量和灌溉量之和的相关性不显著。通过长序列地下水位与灌溉量等数据估算得到研究区侧向净补给量为125.2mm/a,约占地下水总补给量的71.7%(175.4mm/a),说明地下水主要以侧向补给为主。同时计算了入渗补给与侧向补给地下水的延迟时间,分别为60a和1个月。
2012年02期 v.31;No.143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 秦兵;李俊霞;
为查明控制大同盆地高氟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地球化学过程,对大同盆地地下水高氟区31个水样进行了水化学特征及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中均检测出氟,且氟含量高,最大ρ(F)达10.37mg/L。该区高氟地下水以Na-HCO3型水为主,具有典型的富Na特征。PHREEQC饱和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中萤石为不饱和状态,地下水中ρ(F)主要受到萤石溶解影响。因子分析研究表明,水-岩相互作用、碳酸盐矿物溶解沉淀及Na-Ca离子交换作用是控制大同盆地地下水氟富集的主要水化学过程。
2012年02期 v.31;No.143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 何忠泽;曾耀;吕坤;吴江;晏鄂川;
超覆型库岸老滑坡滑床前缘大多发育一砂卵石层,该砂卵石层的强渗透性将影响滑坡渗流场,从而影响滑坡的稳定性。以三峡库区万州中学老滑坡为例,在确定该滑坡中地下水作用模式为承压水含水层作用模式的基础上,假定砂卵石层的4种不同渗透系数,来研究在库水位波动条件下,滑床砂卵石层渗透性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表明,超覆型老滑坡砂卵石层的渗透系数不同,滑坡中浸润线也不同,渗透系数越小,浸润线越低,滑坡中地下水相对库水位的滞后效应越明显;库水位上升阶段、高水位运行阶段和下降初期,万州中学老滑坡各级滑坡的稳定性系数随砂卵石层渗透系数k2的增大而减小;库水位稳定在150m时,老滑坡整体稳定性随k2的增大而增大,k2的变化对次级滑体和三级滑体的稳定性影响不明显。这对于库区老滑坡的复活和监测预警工程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2012年02期 v.31;No.143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 孙金山;陈明;左昌群;周传波;陈建平;
通过分析SHALSTAB和TRIGRS等浅层滑坡物理确定性模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降雨入渗动态守恒的瞬态降雨入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初期降雨过程、降雨历程以及饱和非饱和入渗过程,证明了SHALSTAB模型是该模型的特殊形式,并克服了TRIGRS模型参数繁多及一维入渗路径的问题。将无限边坡模型、瞬态降雨入渗模型和GIS进行耦合,研发了可用于大范围降雨型浅层滑坡危险性预测的集成系统,根据边坡的地质条件、地形参数和降雨特征即可对降雨条件下浅层滑坡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2012年02期 v.31;No.143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 龙悦;徐光黎;高幼龙;杨燕丽;魏志云;
滑坡位移的变化除受控于其内在的地质条件之外,也受到外在诱发因素动态作用的影响。为更好地揭示滑坡位移变化与诱发因素的综合关系,运用多种数据预处理方法对滑坡位移监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以巫山监测预警示范站玉皇阁崩滑体为例,分别采用t检验准则、正交多项式及三次样条函数进行数据剔除处理、数据平滑处理及数据等距化处理,在得到有效数据的基础上,对滑坡位移量与降雨量、库水位变化等诱发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滑坡位移量与降雨量、库水位变化等诱发因素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同时具有典型的滞后性,其中,连续降雨与库水位下降是滑坡变形主要的直接诱发因素,且连续降雨对滑坡位移影响的滞后时间为0~6d,库水位下降对滑坡位移影响的滞后时间为0~21d。
2012年02期 v.31;No.143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 吴文贤;王永华;焦彦杰;杨剑;杨俊波;
通过地表调查和常规的经验判断很难查明岩溶地下水系的补给、径流及排泄等重要信息,因此,水文地质工作困难,打井工程出水率低。通过在已知的水井、干井位布置的EH4试验剖面,采用EH4电导率成像系统,分析并总结岩溶地下水分布特征,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云南红河州地区应急水源地勘查,最终布置(深)井位并成功打出地下水。由此也表明了EH4电导率成像系统应用于岩溶地下水结构勘探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2012年02期 v.31;No.143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 王建花;李绪宣;顾汉明;
应用气枪震源子波模拟软件,针对海上常用的6子阵,进行了不同气枪阵列组合情形下的震源子波模拟试算,提出了适应深水区地震勘探要求的立体阵列组合和交错排列组合的气枪阵列。子波模拟试算结果表明,多子阵立体阵列的设计能优化震源子波,同时,将传统的子阵列排列改成交错排列,将气枪阵列的大容量气枪放置在子阵中间位置可以明显提高子波性能,为深水区复杂地质结构条件下的震源设计参数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012年02期 v.31;No.143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 王恒;章文姣;叶宏煜;杨凯华;
针对热压金刚石钻头在钻进中尚存在钻进时效不高、适应性不广的弱点,进行了聚合粗粒金刚石钻头的应用研究,从聚合粗粒金刚石的聚合方法与工艺,到聚合粗粒金刚石破碎岩石的特点,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制的聚合粗粒金刚石钻头,在室内进行了钻进试验,钻进Ⅸ级中-细粒致密花岗岩能获得2.59m/h的时效,和普通金刚石钻头相比钻进效率提高了24%,表明聚合粗粒金刚石可以弥补普通金刚石钻头对岩层适应性较低的弱点,具有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2012年02期 v.31;No.143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