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琦;施倪承;刘惠芳;李国武;汤中道;肖平;
在我国辽宁复县金刚石中首次发现了碳化钛(TiC)矿物包裹体。该矿物包裹体呈板状,颗粒大小为50μm×35μm×8μm。碳化钛矿物的颗粒表面平整,成分纯净,能谱和电子探针分析确定其仅由Ti和C两种元素组成。利用CCD单晶衍射仪对碳化钛矿物进行了单晶德拜衍射,获得了该矿物包裹体的衍射数据,证实为碳化钛矿物包裹体。结构分析表明,产出于金刚石中的包裹体矿物碳化钛同时存在立方结构和菱面体结构两套衍射,根据X射线结构分析结果与前人对于TiC高压实验资料的对比,认为该金刚石包裹体矿物碳化钛原始形成的压力超过18 GPa。
2011年02期 v.30;No.137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 陶平;许启松;刘坤;陈玛丽;
利用剖面构造调查与显微构造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黔东南天柱-锦屏地区含金剪切带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该区剪切构造变形主要发生于平移断裂及背斜核部层间断裂部位;构造岩多属于碎裂化岩石、初碎裂岩及碎裂岩,极个别为超碎裂岩、糜棱岩化岩石和初糜棱岩;剪切带主要为脆性剪切带,极少数为脆韧性剪切带,没有见到韧性剪切带。本区目前所见金矿不一定属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因为其容矿构造主要为脆性剪切带,极个别为脆韧性剪切带,尚无向深部过渡为韧性剪切带的证据。
2011年02期 v.30;No.137 6-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 庄云;崔来旺;张立中;
内蒙古商都县位于中朝陆块北部、华北地台北缘,区内岩浆岩分布广泛。对商都县库伦图地区的铜顶山二长花岗岩和和眭村—民主村正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TIM SU-Pb定年,结果表明两岩体分别形成于(236.5±4.2)Ma和(231.8±1.1)Ma。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均属于高硅、准铝—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其Rb、Th相对富集,Ba、Nb、Sr和Eu具明显的负异常,亏损Zr和Hf。铜顶山和和眭村-民主村岩体可能形成于由挤压向伸展过渡的构造体制转换的构造背景。
2011年02期 v.30;No.137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0K] - 刘勇;李廷栋;肖庆辉;耿树方;王晓霞;陈必河;
燕山期骑田岭花岗岩体的仰天湖单元中花岗岩以发育暗色闪长质微细粒包体为特征。这些包体大小不等,呈被打散的片云状或次圆状,颜色较寄主岩深,粒度较细。在锆石内部结构的CL图像特征研究基础上,用LA-ICP-MS和MC-ICP-MS测定了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探讨了寄主二长花岗岩、暗色闪长质微细粒包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表明,寄主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167.5±1.7)Ma和(155.4±4.3)Ma;闪长质微细粒包体的结晶年龄为(181.7±3.4)Ma和(167.6±3.9)Ma,寄主岩和包体均存在两组锆石年龄;对应的ε(Hf)t值为-13.2~-1.9与-8.3~+6.7,说明该岩体非单一源区岩浆物质形成,至少是两个源区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果。结合寄主岩、包体的年龄以及Hf同位素组成特征,认为骑田岭花岗岩是以古老地壳物质熔融为主体的壳源岩浆与地幔的幔源岩浆高度混合的产物。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可能在18 2Ma前形成以壳源岩浆为主的岩浆房,在168 Ma时深部幔源基性岩浆进入壳源酸性岩浆房发生岩浆混合,壳、幔岩浆混合一直持续到15 5Ma左右。
2011年02期 v.30;No.137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 徐亚军;杜远生;杨江海;文运强;王建奎;
北祁连造山带东部武威斜豪-古浪石城子-靖远水泉一带上奥陶统-下、中泥盆统砂岩碎屑组分源区大地构造背景的判别结果表明,上奥陶统砂岩中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弧造山带内的过渡岛弧源区,并且早期可能含有较多的来自未分割岛弧源区的物质,下志留统砂岩中的沉积物主要来自碰撞造山带,而下、中泥盆统砂岩中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卷入碰撞造山带内的分割岛弧、俯冲杂岩和隆起的大陆块体。上奥陶统-下、中泥盆统砂岩中岛弧物源区的属性经历了未分割岛弧-过渡岛弧-分割岛弧的连续变化,暗示晚奥陶世北祁连岛弧已经开始隆起并遭受剥蚀,北祁连造山带东部的初始碰撞发生在晚奥陶世,并形成上奥陶统与中奥陶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古浪运动。这次碰撞型式是在"斜向碰撞、不规则边缘碰撞"型式下的"点碰撞"。
2011年02期 v.30;No.137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 王欣;周立宏;薛林福;闫青华;王建强;
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孔一段顶部发育了一套特征的膏泥岩段,为孔店组勘探层系的盖层,对油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膏泥岩段也是等时地层单元划分的重要标志层。主要以测井资料、录井资料为基础,利用等时地层对比方法,讨论了该区膏泥岩的分布特征、分布模式、沉积环境以及层序地层学意义。综合分析得出,膏泥岩段的分布总体上具有自东向西加厚和由南、北向中间加厚的特征,可分为4种分布模式类型:无膏泥岩沉积类型、自东向西膏泥岩层厚度减薄类型、膏泥岩厚度自沧州一捷地地区向两侧减薄类型、膏泥岩层自西向东减薄尖灭类型,其主要形成环境为暂时性的盐渍洼地和长期发育的盐湖,属高位体系域。
2011年02期 v.30;No.137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 王传尚;汪啸风;
为研究笔石动物群在早-中奥陶世之交全球分布的控制因素,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①分析了穿越扬子地台笔石动物群的分布特征;②在对笔石体形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水体深度对笔石动物群分布的影响;③根据当时的古地理格局,并参考现今的洋流分布,建立了早—中奥陶世之交的洋流分布图。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前人以水体深度作为控制这一时期笔石动物群分布的关键因素的假说提出了质疑,并认为笔石动物群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洋流的作用,而洋流的形成和当时的古地理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言之,是古地理格局和洋流作用共同控制了笔石动物群的总体分布面貌。
2011年02期 v.30;No.137 41-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张华;宋传中;张妍;
对大别山北麓0.78 Ma以来的黄土-古土壤样品的磁化率及Rb和Sr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相对高的w(Rb)和w(Rb)/w(Sr)值及低w(Sr)值指示夏季风占优势的湿润时期,对应古土壤层;相对低的w(Rb)和w(Rb)/w(Sr)值及高w(Sr)值指示冬季风占优势的干旱期,磁化率相对较低,对应黄土层。剖面的w(Rb)/w(Sr)值自下至上降低反映大别山北麓地区的风化作用逐渐减弱,也揭示自0.78 Ma以来气候具有由湿向干的趋势;磁化率与w(Rb)/w(Sr)值的对比分析表明,它们的变化曲线存在显著不同,原因可能是由于磁化率在古土壤中的增强机制比较复杂所致,w(Rb)/w(Sr)值作为气候替代指标比磁化率更灵敏。与洛川剖面相比,大别山黄土-古土壤的w(Rb)较高而w(Sr)较低及Rb、Sr较强的分异能力特征反映了大别山气候整体较为温湿,沉积物遭受的风化程度更强。
2011年02期 v.30;No.137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 郝松立;李文厚;刘建平;陈强;李莹;朱静;谭晨曦;张慧元;
为了研究生物礁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采用同位素比质谱仪对鄂尔多斯南缘奥陶系生物礁发育地区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碳、氧同位素测定,并采用ICP-AES、ICP-MS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分析测试。结果显示,δ(13CPDB)值为-2.32‰~2.08‰,δ(18OPDB)值为-8.97‰~-4.15‰,w(Mn)/w(Sr)最大仅为0.32,远小于2~3的范围。研究表明,研究区碳酸盐岩样品基本保持了碳、氧同位素的原始组成;礁灰岩具有相对较低的δ(13CPDB)值,生物礁发育时海水的温度略低于、盐度略高于非礁相发育时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并推测由平凉期至背锅山期,研究区相对水深增大,温度升高,盐度降低。同时指出,综合运用δ(13CPDB)和δ(18OPDB)值的经典盐度公式计算的Z值,对本区奥陶纪岩石的海相成因具有判别意义。但是,相关性分析表明Z值与δ(13CPDB)值密切正相关(相关系数0.95),与δ(18OPDB)值基本不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仅-0.000 8),因而Z值不适合作为定量指标来解释研究区古盐度的相对变化。
2011年02期 v.30;No.137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董延钰;金芳;黄俊华;
通过对鄱阳湖大汊湖ZK04钻孔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地区沉积物粒度特征。结果表明,从湖滨到湖心沉积物粒度呈由砾石→粗砂→细砂→粉砂→黏土等逐渐变细的正旋回,其沉积时代可分为6个阶段:第1阶段(601~530 cm),M、KG、SD、SK都为曲线中最高峰,频率为4峰型,该阶段气候暖湿,彭蠡泽形成;第2阶段(530~380 cm),M、KG、SD、SK在曲线中最小且平稳,频率曲线呈双峰型马鞍状,内部由下至上可分为湖湾相、深湖相、浅湖相;第3阶段(380~168 cm),M、KG、SD、SK都比较大,频率曲线呈双峰型,沉积环境从湖相过渡到三角洲前缘相;第4阶段(168~100 cm):平均粒径较小且稳定,KG,SD,SK都比较大且有波动,频率曲线为4峰或3峰型,彭蠡泽越过湖口;第5阶段(100~70 cm),平均粒径逐渐增大,KG、SD、SK都比较小,频率曲线为双峰型,水下三角洲不断向前推进;第6阶段(70~0 cm),粒径波动频繁,KG、SD、SK在总体较低的水平上有少许波动,气候冷干,人类活动加剧,湖泊面积萎缩。粒度变化及沉积环境演变显示出鄱阳湖在4 500 a以来呈现河湖相交替发展的现象。
2011年02期 v.30;No.137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 刘立安;姜在兴;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分析测试对四川盆地古近系柳嘉组红层沉积物的性质、结构、原生沉积构造及石英颗粒表面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本区古沙漠的存在。将其沙漠沉积分为沙丘和丘间两种沉积类型,对丘间又细分为干丘间和湿丘间,针对不同的沉积类型也明确了相应的识别标志。通过对沙丘前积层倾向的测量,重建得到当时的古风向为西-北西西风向,古新世时期该地区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同时也受到古地理格局的影响,这一现象同时也可能表明了当时的副热带高压带要比现在更偏向低纬,古大气环流强度也要弱于现在。
2011年02期 v.30;No.137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 沈俊;施张燕;冯庆来;
寻求反映古海洋生产力变化的指标是古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量元素地球化学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相关的同位素指标已成为追溯古海洋生产力演化的有力工具。从古生产力替代指标的示踪原理和应用的角度,综述了主量元素(Al、Fe、P)、微量元素(Ba、Cu、Zn、Ni、Cd、Sr/Ca、Mo)、同位素(碳、氮同位素)等在古生产力研究中的应用及相关的研究动态与进展,并着重介绍了用Cu、Zn、Ni、Ba等来定量计算生产力的模型以及其模型在全球应用中取得的成果。指出运用生产力地球化学指标研究生产力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指标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讨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不足以及以后研究的展望。
2011年02期 v.30;No.137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 欧成华;唐海;夏洪泉;刘洪歧;
准确评价开发潜力、确定合理的开采技术政策是特低渗油藏精细表征的根本目标。以准噶尔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典型陆相特低渗油藏为对象,通过地质、测井、储层建模、油藏工程多学科研究,形成了砂体结构-储层属性-开发潜力一体化系统表征技术方法。依靠高分辨率层序结构识别及精细层序划分,以及多井对比、地质综合解释与开发动态校验等技术揭示了断裂切割薄砂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利用相标志、灰色关联和测井曲线元等方法识别的储集相类型及特征,以及基于岩心刻度综合测井模型解释获得的储层及油层参数,建立了基于三阶段互控技术的储层定量地质模型,刻划了储集砂体的属性特征及分布规律;通过对比,选择两级模糊综合方法评价了开发潜力;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高效开采合理技术政策指标,为实现陆相特低渗油藏原油稳产高产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1年02期 v.30;No.137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 魏虎;孙卫;屈乐;晏宁平;吕建;
靖边气田北部盒8、山1段砂岩气藏气井投产存在井筒积液、稳产时间短等问题。通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常规压汞等技术对储层岩样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了岩石学特征和孔隙类型。将其微观孔隙结构分为4类并研究了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和气井生产动态的关系。研究表明,盒8、山1段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为溶孔、晶间微孔,孔隙组合类型主要为晶间微孔、溶孔-晶间微孔。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气井生产动态影响显著,主要体现在:渗透率随着平均孔喉半径增大而变大;孔喉分布影响气水分布和气水渗流特征,从而影响气井的生产特征;微观孔隙结构影响气井的生产方式,认为合理的生产压差、连续生产、排水采气措施是盒8、山1段气藏合理的生产方式。
2011年02期 v.30;No.137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 余秋华;庞雄奇;王怀杰;
石炭系是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主要的油气产层之一,该层系中的油气藏普遍显现出位置迁移、规模改造、组分变异和相态转换等特征,对该类油气藏的分布预测十分困难。根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中提出的叠合盆地要素匹配成藏模式(T-CDMS)预测了塔里木盆地石炭系的有利成藏区域。通过分别研究四大主控因素(区域盖层C、优质沉积相D、古隆起M、烃源岩S)与控藏概率和控藏范围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了有效的数学模型,根据多地质要素匹配模式的原理综合四大主控因素的共同作用,预测了各地区的油气成藏概率和成藏范围。结果表明:塔中隆起Ⅰ号断裂带、塔北隆起哈拉哈塘凹陷是石炭系目的层形成大油气田的最有利地区。此预测结果可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指导,其预测方法可以为油气田有利区域的预测提供新的思路。
2011年02期 v.30;No.137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 肖静珊;李峰;杨帆;汝珊珊;
澜沧老厂资源危机矿山深部新发现的厚大斑岩钼(铜)矿体成为矿区中长期发展的关键性接替资源,研究钼(铜)矿体中伴生组分Re的质量分数及其与Mo的关系,有利于矿床经济评价和推动资源勘查与开发进程。在用ICP-MS方法测定矿石、主要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中Re、Mo质量分数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原理,研究了矿石中Re、Mo质量分数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矿区工业钼矿体中w(Re)平均值虽然仅0.17×10-6,但辉钼矿中w(Re)平均值达164.2×10-6,87%以上的Re赋存于辉钼矿中;矿体中的Re、Mo质量分数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线性相关公式为y=0.63x+0.14。今后在对钼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可望从辉钼矿精矿中回收Re,从而提高资源的经济价值。
2011年02期 v.30;No.137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 吴冲龙;田宜平;张夏林;何珍文;翁正平;李新川;李章林;张志庭;陈景河;罗映南;雷宪辉;苏建平;郑元平;
数字矿山是真实矿山整体及其生产经营过程的全面数字化、信息化和可视化,是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上的、能供多用户访问和应用的一种虚拟矿山。数字矿山建设的着眼点应当是矿山资源勘查开发信息化,其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运行机制与保障系统、信息技术系统、信息增值服务系统等。数字矿山设计应面向资源勘查、采选冶与经营,把支持领导决策与支持矿山勘探、开发等日常生产管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矿山企业功能强大的信息工作站和信息齐备的信息网络结点。在建设中应以整体最优化为基本目标,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循序渐进,要以主题式矿山地质点源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并与MIS、DDS、ERP和OAS建设密切结合,抓住关键技术和数据标准体系,实行"多S"结合与集成。
2011年02期 v.30;No.137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 陈文成;
在证据权法成矿远景定量预测模型及其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多维空间线性变换方法改进证据权法,采用"舍弃法"解决证据独立性问题,进行了基于因子分析的公因子方差赋权与方差贡献赋权的模型修正,从而使正—负证据权赋值与"1-0"赋值等价,将证据权法拓展为变量构置、筛选及赋值(变换)的准则(方法)。将综合信息成矿远景预测概括为找矿信息提取与变量构置、筛选、赋值(变换)、赋权、多变量综合及其临界值确定、成果视觉化等环节,采用混合型空间模型法建模,使面向证据权法及其拓展的成矿远景定量预测MAPGIS空间分析模型更具普适性。通过1∶5万长坑幅铁、铜、铅锌综合信息成矿远景定量预测评价,实证了改进方法具更好的兼容性与应用效果,并圈定了铁、铜、铅锌成矿远景区13处(A、B、C类各2,4,7处),为该区进一步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
2011年02期 v.30;No.137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 郭艳;赵忠海;曲晖;赵银娣;李成禄;王卓;张俭峰;
通过对遥感矿化蚀变异常提取方法的研究,总结出一套针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这类植被覆盖严重地区的矿化蚀变信息提取方法。采用比值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围岩的矿化蚀变信息,得到了大兴安岭多宝山地区的遥感异常蚀变信息图,并对蚀变异常提取结果进行了野外实地考察,证实了这种方法在该地区的可行性,为该区找矿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2011年02期 v.30;No.137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 赵增玉;潘懋;金毅;屈红刚;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对矿体进行三维建模的主要方法,提出了直接由钻孔数据对矿体进行三维建模及可视化的必要性;论述了基于钻孔数据的三维矿体表面建模的基本原理和流程,提出矿体椭球体参数的获取是矿体形态模拟最重要的步骤;详细讨论了如何从实际的矿体勘查数据出发,分别获取矿段及矿体椭球体参数,使得对矿体形态的模拟融入勘查工程人员对矿体形态的经验认知,更好地模拟矿体形态;通过简单实例,比较了钻孔建模结果与轮廓线建模结果,认为钻孔建模更适合于勘查工程稀疏或者矿体连续性差时的情况,指出了钻孔建模需要改进的方向。
2011年02期 v.30;No.137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