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基础地质

  • 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研究现状

    柏道远;李长安;

    从第四纪地层划分、环境、构造活动、近现代洞庭湖构造沉降特征与发展趋势等方面,介绍了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研究现状。前人对洞庭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分别建立了覆盖区和露头区第四纪地层系统,其中覆盖区第四纪下限年龄达3Ma左右。不同研究者对第四纪气候演化和全新世以来的气候与环境演化的认识存在程度不一的差异。对洞庭盆地周缘网纹红土的成因存在水成和风成两种不同观点。对盆地构造活动存在断陷、坳陷、先断陷后坳陷以及其他多种不同观点。对于构造因素和非构造因素对现代湖泊的控制作用存在不同看法。在洞庭湖未来演变趋势方面,由于研究问题的角度不一致,有的认为洞庭湖会逐渐加深扩大,有的认为不久将萎缩消亡。重复水准测量资料对比显示近现代洞庭湖构造沉降速率为3~10mm/a;而沉积速率法计算的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沉降速率为0.06~0.25mm/a,局部为0.62mm/a。最后提出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气候演化的多指标约束、各次级构造单元构造-沉积特征的详细解剖、覆盖区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特征的精细调查以及洞庭湖现代沉降特征的GPS监测等。

    2010年05期 v.29;No.134 1-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 广西合浦新屋面高岭石矿物学特征及其形成途径

    瞿思思;周汉文;钟增球;王锦荣;柳婷;

    在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SEM)、化学成分分析等测试技术,对广西合浦新屋面高岭土矿床的风化物进行了研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黏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伊利石、石英、正长石及斜长石。高岭石结晶度在0.489~1.210之间,随着深度的逐渐减小,高岭石逐渐增多,长石逐渐减少,高岭石的结晶程度则呈现变好的趋势,反映出花岗岩中原生矿物高岭土化程度逐渐加强。SEM结果表明,随着风化程度的加强,高岭石发育越来越好,晶形越来越完整。化学成分分析显示w(Al2O3)和w(K2O)互为消长关系,且随着深度的增大,Al2O3逐渐减少,K2O逐渐增多。该区长石蚀变为高岭土,可以经由绢云母中间阶段再转变形成高岭石和直接转变形成高岭石这两个途径。

    2010年05期 v.29;No.134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 西藏比如盆地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张士贞;向树元;万俊;毛鑫;

    对比如盆地中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中采集的4个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U-Pb测年,并将其结果与前人对盆地两侧地质体的测试年龄信息进行对比,据此得出样品405-3物源为盆地北侧喀喇昆仑—南羌塘陆块,其他3个样品物源均来自于盆地南侧的冈底斯—拉萨陆块。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样品405-3中几组较老的锆石年龄是对羌塘盆地存在结晶基底并遭受后期多期变质变形的肯定。样品417-7,424-1及429-1的年龄既反映了600~500Ma的泛非期活动年龄数据,又显示了拉萨地块存在的中新元古代基底的年龄信息。

    2010年05期 v.29;No.134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 福建沿海中-基性岩墙群锆石SHRIMP U-Pb定年

    杨永峰;杨俊杰;李南美;闫强;占玄;董传万;

    福建沿海地区晚中生代的花岗岩及火山岩中广泛发育基性、中基性的岩墙群,岩墙群岩性为辉绿岩、角闪辉绿岩和石英闪长岩等,并以角闪辉绿岩为主。采集晋江、同安、湄洲岛等地具有代表性的岩墙样品,选择锆石进行SHRIMPU-Pb定年,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同位素年龄都比较接近,都形成于96~87Ma之间,是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它们的形成是中国东南沿海晚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岩浆活动的最后一幕。

    2010年05期 v.29;No.134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 藏南江孜盆地构造演化的石英ESR测年证据

    李生伟;秦松贤;刘强;向树元;

    江孜盆地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北部典型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对该盆地东段构造剖面(哲古错-措美南)的石英脉进行ESR测年,获得的年龄分布区间为63.8~4.3Ma,对应于古新世早期-上新世早期。测年结果对于江孜盆地断裂活动的多期性及盆地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约束意义,表明江孜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盆地主体构造形成(古新世初期)、构造定型(始新世晚期—中新世晚期)和构造改造(上新世及之后)3个主要阶段。

    2010年05期 v.29;No.134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矿产地质

  • 大别山北缘千鹅冲斑岩型钼矿床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杨梅珍;曾键年;覃永军;李法岭;万守权;

    河南省光山县千鹅冲钼矿床是大别山地区近年最新发现的大型斑岩型钼矿床。采用LA-ICP-MS锆石U-Pb和ICP-MS辉钼矿Re-Os同位素精细测年技术,对与成矿相关的宝安寨钾长花岗岩、千鹅冲花岗斑岩2个锆石样品和4个细网脉型钼矿石中的辉钼矿样品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测定,分别获得(135.3±1.9),(128.8±2.6),(127.82±0.87)Ma的同位素年龄。结果表明,千鹅冲钼矿床成矿作用时间与千鹅冲花岗斑岩成岩作用时间一致,晚于大别山巨量花岗质岩浆活动近7Ma,它们为统一构造背景同期不同次岩浆作用的产物。与成矿相关岩体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岩体具有低Sr(wB<400×10-6)、低Yb(wB<1.8×10-6)、中等程度Eu负异常[δ(Eu)>0.5]、轻重REE强烈分异{[w(La)/w(Yb)]N>24}等特征,其Sr-Nd同位素显示较高的[N(87Sr)/N(86Sr)]i(0.70669~0.72422,变化较大)和极低的ε(Nd)(t)(-18.01~-21.37)。综合分析表明成岩成矿作用发生在大别造山带碰撞造山后构造体制由挤压收缩向伸展的转折时期,与成矿有关的酸性侵入岩是加厚陆壳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千鹅冲斑岩型钼矿床与成矿带内汤家坪、大银尖、天目山、银山、东沟钼矿床在成矿时间及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的显著差异,反映它们形成于造山带演化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构造动力学背景。

    2010年05期 v.29;No.134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 原油中常见化合物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李水福;胡守志;何生;马军;刘国权;侯宇光;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复杂混合物分离分析技术,该技术在分离石油烃类化合物方面显示出比传统一维色谱-四极杆质谱分析更强的优越性。通过不同类型原油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建立生物解降原油饱和烃组分和轻质原油烃类组分(饱和烃与芳烃)的分析方法,得到了甾烷、萜烷和芳烃化合物的二维平面点阵图和三维立体图。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原油的萜类化合物和轻质原油的饱和烃与芳烃同时分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许多在普通一维色谱分析中不能分离或分离效果不佳的共馏化合物得到了很好的分离。

    2010年05期 v.29;No.134 46-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 东海海域油气资源与选区评价

    黄志超;叶加仁;

    为优化勘探目标的选择,加快东海海域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步伐,在油气勘探开发现状和资源潜力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地质综合研究的方法进行了东海海域的油气勘探战略选区评价。东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但不同区域勘探潜力不一,以东海陆架盆地最为重要,冲绳海槽盆地次之。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勘探以西湖凹陷最具潜力,瓯江凹陷和闽江凹陷次之,其中西湖凹陷的油气勘探以始新统和渐新统为重点层系,瓯江凹陷以古新统为主攻目标,闽江凹陷以中生界为主要勘探层位。冲绳海槽盆地具备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以陆架前缘坳陷最为有利,以中新统为重点勘探层位。

    2010年05期 v.29;No.134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 南海北部油气微生物勘查研究

    王庆光;徐瑞松;王洁;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勘探技术正走向成熟,成为一项经济有效的直接找油方法。探讨了油气微生物勘探指标的选择和甲烷氧化菌的研究方法,应用原位荧光杂交法分析了南海北部表层海水中甲烷氧化菌的丰度,结果发现每升海水中有3.59×104~7.45×106个甲烷氧化菌,并且海水中甲烷浓度与甲烷氧化菌丰度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达0.861,基于两个指标综合分析海洋油气藏的赋存可以提高指示精度。

    2010年05期 v.29;No.134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 裂缝性油藏控水堵水方法研究与应用

    贾虎;蒲万芬;赵金洲;金发扬;

    随着油田逐渐进入后期开采,调堵井的数量不断增加,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高温、高盐以及裂缝性等恶劣油藏条件下提高采收率技术。目前凝胶类和颗粒类堵剂依然是裂缝性油藏化学调堵体系的主流;另外基于对水体分布、能量预测等油藏地质条件全面认识下的各种物理堵水技术也得到了较好应用。从裂缝性油藏控水堵水难点出发,介绍了国内外的配套技术,重点综述了恶劣油藏条件下的各种凝胶体系,并分析了提高凝胶体系热稳定性的研究思路,认为聚合物高温碳化作用对凝胶的使用有着变革性意义。用某种高吸水材料配成的软颗粒状凝胶完井液130℃高温下与低渗岩心动态污染时,在岩心端面形成强度高、韧性好的黄-黑色胶质暂堵层,极大地避免了漏失,降低了水相圈闭的损害,在中国东海天外天高温低渗气田A1s、A7完井中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另外,丙烯酰胺与丙烯酸叔丁酯的共聚物(PAtBA)用聚乙烯亚胺作交联剂的凝胶体系在国外已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聚乙烯亚胺有着低毒、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研制出性能更优越的聚合物与之交联对未来的凝胶体系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最后从控水-堵水-治水整体思路出发,提出了对今后的研究设想。

    2010年05期 v.29;No.134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 基于离散裂缝网络模型裂缝储层的随机模拟——以王窑区块为例

    唐永;梅廉夫;张春生;龙礼文;陈友智;

    在燕山期、喜山期构造活动作用下,王窑区块发育北东向和南北向共轭剪切裂缝。针对该裂缝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利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对裂缝进行了随机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轭裂缝北东向较为显著,且以高角度裂缝为主。裂缝对渗透率影响较为明显,将研究区的渗透率提高到20×10-3μm2,孔隙度增加约2%。

    2010年05期 v.29;No.134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 塔中地区早二叠世岩浆活动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陈旭;董玉文;郝广雷;

    塔中地区早二叠世发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蕴含着丰富的石油地质信息。火山岩体(侵入岩和喷发岩)是流体穿层流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对其活动特征及成因分析有助于洞察塔中地区流体活动信息和油气运聚特征。依据火山岩的地质与地球物理响应和钻井资料,开展了火山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活动规律的研究,分析认为该区岩浆活动在早二叠世早期多沿断裂带以喷发为主,晚期以次火山侵入为主,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弱。岩浆活动一方面破坏或改造原始油气藏,另一方面促进油气生成、改善储集层空间。其中火山通道和伴生裂缝不仅是油气垂向输导的优势通道,还可以形成新的圈闭类型油气藏,如超覆-披覆型、岩体刺穿遮挡型、抬升淋滤型等。

    2010年05期 v.29;No.134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 准东煤田中部矿区西山窑组巨厚煤层煤相分析

    李鑫;庄新国;周继兵;汪洪;马小平;

    新疆准东煤田是近几年勘探确定的一个超大型煤田,已获得2136亿t探明储量,主要含煤地层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发育1~30层煤,可采煤层1~10层,可采煤层累积厚度19~87m。在该煤田中西部仅发育1个煤层,单层最大厚度可达87m。对该煤田中部矿区巨厚煤层煤相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煤层具有高的惰性组质量分数、低的灰分产率、低的凝胶化指数和相对高的结构保存指数;在泥炭沼泽形成时期,属于受物源影响较小相对干燥的高位泥炭沼泽;依据煤层中凝胶化指数的变化将该巨厚煤层划分出8个小层序;根据小层序内部凝胶化指数、结构保存指数和灰分产率的变化划分出水进型层序和水退型层序;该巨厚煤层以中间碳质泥岩为界划分为两个大的煤相旋回。每个旋回由下部水退型层序和上部水进型层序构成。这种构成样式受泥炭形成阶段的湖平面变化、基底沉降和泥炭的生长速率等因素的控制。

    2010年05期 v.29;No.134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短讯

环境地质

  • 冀东平原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及其在区域环境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张秀芝;裴晓东;马忠社;徐姗;

    运用因子分析将冀东平原多目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的54项指标凝缩为5个指标来研究区域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及其成因。5个指标即为5个因子:F1因子主要由Fe、Al、Si等造岩元素,Ti、V、Cr、Mn、Co、Ni、Sc等铁族微量元素及Th、Ce、La等稀土元素组成,代表成壤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元素组合;F2因子由Cl、S、Br、I、Na、Ca、Mg元素组成,为与海相沉积环境有关的元素组合;F3因子由碱土元素Sr、Ba及碱金属元素Na组成,主要反映了唐山市铁矿的地质背景环境;F4因子由C、有机碳(Corg)、Se组成,属成煤因子;F5因子由K和Rb组成,反映区内一中生代花岗岩体。研究结果表明,所选的5个指标客观、清晰地反映了研究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景观全貌,不同的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单元是控制元素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该研究所揭示的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及其成因对区域环境与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010年05期 v.29;No.134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 微咸水膜下滴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汪丙国;靳孟贵;何雨江;周金龙;

    为了探讨科学合理的微咸水膜下滴灌灌溉制度,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水利管理处国家重点灌溉试验站进行了不同灌溉定额、灌水频次的微咸水膜下滴灌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灌溉定额4500m3/hm2、灌水频次10次,灌溉定额3000m3/hm2、灌水频次7次,均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②当灌溉定额≤4500m3/hm2时,灌溉定额越大,土壤积盐越严重;在灌溉定额一定时,灌溉次数越多,土壤积盐越严重。③当灌溉定额≤4500m3/hm2时,灌溉定额越大,棉花产量越高,微咸水灌溉影响棉花产量的灌溉定额上限在4500m3/hm2左右;灌溉定额多时,灌水次数多棉花产量高,灌溉定额少时,灌水次数少棉花产量高。④灌溉水分生产率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大而减小,在灌溉定额大时,采用少量多次灌溉,在灌溉定额小时,采用多量少次灌溉,均可提高灌溉水分生产率。⑤以节水、控盐和高产为优选标准,当地较为理想的微咸水膜下滴灌模式为灌溉定额3750m3/hm2、灌水次数20次、灌水间隔为7d。

    2010年05期 v.29;No.134 96-10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 某岩溶水源地地下水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特征

    杨磊;陆徐荣;陆华;

    某水源地的岩溶水是北方一大型城市的主要供水水源,为了解该区地下水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情况,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某岩溶水源地76组地下水样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中检出10种有机氯农药组分,检出率最高的是β-HCH,为11.84%;有机氯农药的检出质量浓度为0.96~63.77ng/L,平均值为13.50ng/L,远小于饮用水水质标准。在丰水期,地下水中检出的有机氯农药组分较多,检出质量浓度总体上是丰水期高于枯水期、补给区高于径流区和排泄区,并且质量浓度会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高而变大。地下水中的有机氯农药主要来源于早期使用的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γ-HCH则可能来自于开采井附近农药厂排放的污水。

    2010年05期 v.29;No.134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工程地质

  • 冻融作用对南方粉质黏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王永忠;艾传井;刘雄军;

    室内模拟极端冰雪环境下,对我国南方典型不扰动粉质黏土进行反复冻融试验研究,分析了冻融作用下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规律。试验发现,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土体的含水量、密度、液限和塑性指数减小,塑限略有减小,孔隙比渗透性增大。冻融作用对土体力学性质的影响尤为显著,使其抗剪强度减小,而无侧限抗压强度在冻融10次后基本丧失。通过对反复冻融土的扫描电镜试验发现,多次冻融后土体变得破碎,土体中孔隙变大且数目增多,裂隙增多。这表明,多次冻融后土体遭到结构性破坏,土颗粒得以重新排列,导致土体骨架的结构性转移,使整个受力体系发生变化,这也是冻融作用后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0年05期 v.29;No.134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 鄂西恩施地区非饱和土降雨入渗规律

    丰光亮;胡新丽;吴刚;孙淼军;章广成;

    在分析鄂西恩施地区降雨特征的基础上,选取6组典型降雨条件,设计并进行了室内人工降雨土柱非饱和入渗试验。通过实测土体体积含水率,揭示了鄂西恩施地区非饱和土降雨入渗规律,获得了降雨入渗影响区体积含水率变化规律、入渗前锋运移规律以及降雨强度和历时对入渗的影响规律。通过GeoStudio软件对室内降雨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相同,进一步验证了降雨入渗规律。同时依据实测结果,分析了数值模拟的不足之处,为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非饱和土降雨入渗奠定了基础。

    2010年05期 v.29;No.134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 引入虚拟钻孔的地层连接推理与地质体建模

    田宜平;吴冲龙;董志;

    结合南京市城市地质调查信息系统项目,将虚拟钻孔引入到地层连接对比过程中,借用广义三棱柱数据模型,实现了地层连接的自动推理和地质体建模。从钻孔数据建模的难点分析入手,介绍了基于钻孔的地表不规则三角形网的生成方法,重点介绍了将虚拟钻孔引入到地层尖灭情况下的地层对比连接算法,最后介绍了该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情况。该方法能够实现地层连接的自动推理分析,实现地质体的自动建模,减少人工交互建模的工作量。

    2010年05期 v.29;No.134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 基于土拱效应的改进抗滑桩最大桩间距计算模型

    李长冬;唐辉明;胡新丽;胡斌;

    在目前抗滑桩工程中,抗滑桩布设参数的选取一般多依据工程经验确定,缺乏理论基础的支撑,过分偏于保守的设计会造成一定的投资浪费。根据对抗滑桩与滑坡体相互作用过程的分析,指出抗滑桩桩间土拱是土拱效应作用过程中的最后阶段,并对抗滑桩最大桩间距模型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证。在原有对抗滑桩桩间土拱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土拱效应的改进抗滑桩最大桩间距计算模型。通过滑坡工程实例的对比研究发现,最大桩间距模型比原有计算模型具有更好的工程适用性,可为抗滑桩工程中抗滑桩间距的确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2010年05期 v.29;No.134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基于集对分析的可拓学方法在地下洞室围岩分类中的应用

    申艳军;徐光黎;张亚飞;朱可俊;

    针对评价洞室围岩质量3种传统方法(RMR法、Q法、HC法),结合可拓学理论,建立各自围岩质量评价的物元模型。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模型中的评价因素予以分级,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及其与围岩级别的关联度;然后利用集对分析法对各模型在综合评价中的关联因子予以确定,形成洞室围岩质量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西南某大型水电站地下洞室围岩质量评价中,计算结果与现场评价结果较吻合。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将传统评价方法进行了有机结合,最大限度降低了各方法的缺陷性,可较好地反映洞室岩体的质量等级,对洞室围岩分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10年05期 v.29;No.134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地质工程

  • 泥浆压力脉冲在孔底电动冲击器中的应用

    李峰飞;蒋国盛;卢春华;严延;

    对于冲击钻进而言,当钻进不同岩层时冲击器工作状态也需相应调整,由于冲击器位于地下,因此不能通过传统的有线或无线方式直接从地表发送控制命令。研究了以泥浆为载体,通过对泥浆压力脉冲进行编码来实现地表控制命令的发送,进而实现孔底电动冲击器的地表遥控。地表通过泥浆泵的开合向钻孔内发送一定编码的泥浆压力脉冲,冲击器控制系统对泥浆压力脉冲进行检测和解析从而获得地表的控制命令,然后控制冲击器完成不同的动作,从而很好地实现了孔底电动冲击器的泥浆压力脉冲遥控和电动冲击器功率模块的控制。

    2010年05期 v.29;No.134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深空探测

  • 月球“质量瘤”盆地的深部结构与撞击演化

    杜劲松;梁青;陈超;周聪;陈波;

    月球"质量瘤"是指具有等轴状、高幅值重力异常的撞击盆地区域,重力异常是高密度月幔物质隆起与月海玄武岩充填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这种高密度物质异常成因、来源、空间展布特征以及"质量瘤"盆地的深部结构,可以推测其形成与演化历史。利用嫦娥一号激光测高数据与LP165P月球重力场模型计算获得月球布格重力异常,采用新的垂直圆柱体重力异常计算公式,模拟月海充填玄武岩与月幔隆起,使其模拟计算的重力异常与测量的相对布格重力异常相吻合。计算结果表明,月球正面月海区域"质量瘤"盆地充填的玄武岩较高地区域的厚,在典型"质量瘤"盆地的布格重力异常中,月幔隆起是主要因素。计算还发现雨海与澄海下部月壳厚度比正面其他盆地的厚,而且澄海区域的地形表现为中心突起,下部月幔呈一定凹形,推测由于风暴洋区克里普岩的存在使得该区域月壳内部温度高,物质流动性增强,演化后期月壳物质横向压力均衡调整导致月壳物质向盆地中心回流,使得盆地下部月壳增厚,月幔凹陷,盆地地表出现一定程度的抬升。

    2010年05期 v.29;No.134 13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