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基础地质

  • 多岛海(洋)及多岛弧盆系造山模式解析造山带演化的研究进展

    袁四化;王立全;江新胜;尹福光;朱弟成;卓皆文;张万平;

    评述了板块构造"登陆"以来的多岛洋构造、板内造山多岛海模式以及多岛弧盆系构造在造山带研究中的重要性。这3种模式在造山带的研究中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深化了对造山带的认识。多岛弧盆系构造是认识造山带演化的切入点,能够全面解剖造山带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演化历史。基于多岛弧盆系的造山模式认为,弧后萎缩作用和弧前增生作用是造山过程的普遍现象,引起了弧-弧、弧-陆碰撞,这两种作用在造山带的形成演化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岛弧盆系的识别不但在造山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分析前寒武纪大陆克拉通基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前寒武纪克拉通的形成与弧前增生和弧后萎缩作用密不可分,多岛弧盆系构造的深入研究对前寒武纪大陆克拉通基底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2009年05期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 反转构造研究进展及其盆山一体化研究思路

    李洪博;梅廉夫;

    近年来反转构造作为盆地和造山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油气勘探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也日趋显著。介绍了盆地反转构造的研究概况,总结了过去近80年的盆地反转构造研究历程,阐述了反转构造的概念、识别方法、分类、定量研究、成因机制。随着诸多新方法技术的应用和原有技术精确度的提高,盆地反转分析越来越朝着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反转构造定年、反转构造综合分析方法、反转作用与盆地演化研究等集中体现了现阶段盆地反转构造研究的进展。详细总结了反转构造在造山带内的应用进展,指出了先存构造的结构对反转构造几何学特征的控制作用以及正确区分薄皮构造与厚皮构造在反转研究中的重要性。造山带前缘的逆冲体系作用也是引起前陆盆地反转的主要因素,走滑反转和斜向反转在造山带中也很普遍。通过对沉积盆地和造山带反转构造研究的分类介绍,提出了盆山一体化反转构造研究的思路,并基于盆山耦合关系理论,阐述了构造反转在油气成藏和富集成矿中的作用。这种思路是顺应地球系统科学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需要而提出的。此外,新方法技术的综合运用是盆山一体化反转构造研究的重要支撑和必然趋势。

    2009年05期 v.28;No.v.28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 安徽月山闪长岩的成因探讨——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证据

    刘园园;马昌前;张超;佘振兵;张金阳;

    对安徽月山岩体开展了锆石原位U-Pb测年及Lu-Hf同位素研究。锆石的LA-ICP-MS年代学研究表明,月山闪长岩的U-Pb年龄为(139.3±1.5)Ma,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早白垩世成铜岩体的年龄一致。月山闪长岩中的锆石具有均一的Hf同位素初始比值,介于0.282 430~0.282 491间。这些锆石的ε(Hf)(t)介于-9.05~-6.90间,亏损地幔模式年龄介于1.06~1.17 Ga间。结合长江中下游地区岩浆岩其他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月山岩体可能是在俯冲体系下由幔源岩浆经结晶分异作用且局部伴有一定程度的同化混染作用所形成。

    2009年05期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7K]
  • 西藏措勤晚白垩世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何利;马润则;宋春彦;

    西藏措勤北部地区呷龙-龙勒、可如勒、甲布一带的侵入岩以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为主,其侵位年龄在98.2~65.1 Ma间,属晚白垩世侵入活动的产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类轻稀土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分馏强烈而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弱,负铕异常较弱或不显示铕异常,其结晶分异演化程度不高;Ba、Ta、Sr、P、Ti具不同程度亏损。甲布钾长花岗岩以富K、Rb,贫Ba、Sr、Ti,强负铕异常为特征。呷龙-龙勒和可如勒岩体为Ⅰ型花岗岩,其构造环境为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甲布花岗岩属I-S过渡型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

    2009年05期 v.28;No.v.28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8K]
  • 广西丹池盆地F-F界线事件沉积及成因分析

    黄宏伟;杜远生;黄志强;张哲;杨江海;黄虎;吴勘;

    广西丹池(南丹—河池)盆地内部在上泥盆统弗拉斯阶与法门阶分界线上普遍发育事件沉积作用,自台地边缘到台内裂陷槽盆地事件沉积分为碎屑流、颗粒流和浊流,沉积岩石分别为砾屑灰岩、含砾砂屑灰岩、递变层砂屑灰岩等。该事件沉积具有等时性、成因相关性和广布性。事件沉积绝大部分位于linguiformis带和triangularis带之间。这些事件沉积可以和广西横县六景、桂林杨堤、德保都安、武宣南峒、象州香田、崇左那艺、上林云攀以及比利时的Hony剖面、美国内华达的Devil sGate剖面、摩洛哥的Atrous剖面、南乌拉尔、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的Fore-Kolyma、波兰—摩拉维亚盆地南部(Holy Cross山脉,Cracow和Brno地区)法门阶底部的浊积岩和角砾岩对比。如此广泛的全球性分布的等时性的事件沉积可以和巨大的外行星撞击地球而引起的全球性海啸相联系。

    2009年05期 v.28;No.v.28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 山东省长清县中寒武统张夏组的微相组分、微相类型及沉积相分析

    吕钊炜;张宁;夏文臣;

    山东省长清县中寒武统的张夏-崮山剖面为华北地区张夏组的正层型剖面,其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研究都较为成熟。从碳酸盐岩微相的角度,对其微相组分、微相类型和沉积环境作了进一步研究。在张夏-崮山地区的张夏组碳酸盐岩中识别出了6种微相类型:异地生物碎屑泥粒灰岩、附枝藻黏结灰岩、具再搬运鲕粒的粒泥-泥粒灰岩、含介壳及完整底栖化石的泥粒-粒泥灰岩、放射状鲕粒泥粒-粒泥灰岩和同心圆状鲕粒颗粒灰岩。微相类型的垂向叠覆及野外露头观察指示了5种沉积相带,自下而上分别为:局限台地鲕粒滩相、开阔台地海相、台地边缘鲕粒滩相、台地边缘藻礁相及台地边缘滩前斜坡相,表明山东省长清县张夏组为典型的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

    2009年05期 v.28;No.v.28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矿产地质

  •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及油气成藏

    王永诗;吴智平;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盆地是多次构造与沉积叠加形成的叠合盆地。通过分析不同走向断裂的活动特征,明确了中-新生代控盆断层经历了印支构造运动晚期北西(西)向逆冲断层、燕山构造运动中晚期北西(西)向断层构造反转、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过渡期北西(西)向断层的消亡及北东(东)向断层的产生3次重要的发育及转型阶段。将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划分出"中凹新凹"、"中凹新凸"、"中凸新凹"、"中凸新凸"4种类型的叠合单元,探讨了叠合盆地中断层叠合、界面叠合以及构造叠合对油气成藏的作用,建立了中生界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了"中凸新凹"型叠合单元与"中凹新凸"型叠合单元是中生界最为有利的成藏场所。

    2009年05期 v.28;No.v.28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 基于测井资料的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以尕斯库勒油田为例

    胡景双;邵先杰;马平华;王萍;单宇;

    依据尕斯库勒油田实际资料,分析了粒度中值、泥质体积分数、灰质体积分数、孔隙度与渗透率以及与测井曲线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套直接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的技术方法,实现了流动单元纵向上的连续自动划分。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把储层划分为E、G、M和P 4类,平面上流动单元的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E、G类流动单元主要沿水下分流河道的主流线分布,G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河口砂坝和河道侧缘,M类流动单元分布在席状砂部位,P类流动单元零星分布在砂体尖灭的边缘部位。

    2009年05期 v.28;No.v.28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 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成藏流体历史分析

    吴娟;叶加仁;

    应用含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和储层烃类成藏化石记录资料,比较并分析了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不同台阶带的成藏流体历史,为研究区的勘探评价与部署提供了重要参数及依据。生排烃史模拟表明,I台阶沙三段主力烃源岩的生烃史曲线表现为早期生烃型,Ⅱ台阶为持续生烃型,Ⅲ台阶为二次生烃型;从Ⅰ台阶→Ⅱ台阶→Ⅲ台阶,同一层位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和开始排烃的时间逐渐变晚,生排烃能力逐渐减小。储层流体包裹体资料揭示,西部斜坡带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过程,其中第一期发生时间相对较早,以液态烃形式充注于Ⅰ台阶和Ⅱ台阶的沙三段储层之中;第二期发生时间晚,但涉及范围广,以气态烃形式充注于Ⅰ、Ⅱ和Ⅲ台阶的沙三下亚段储层之中。

    2009年05期 v.28;No.v.28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 中国陆相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研究进展

    郭泽清;刘卫红;张林;张绍胜;孔骅;

    从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盆地类型、岩性地层油气藏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规律、控砂因素、控藏因素以及控制富集区带因素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的相关基础地质理论,为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资料表明:陆相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盆地类型有陆相断陷盆地、陆相坳陷盆地和陆相前陆盆地3种,盆地类型不同,各体系域(低位、水进和高位体系域)中油气的分布规律也不同;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有控砂因素和控藏因素以及控制富集区带的因素,控砂因素有斜坡、断裂、古水深、古气候、古物源和构造运动,控藏因素有最大湖泛面、区域不整合面和断层面,控制富集区带的因素有有利沉积相带、断裂发育带、地层尖灭带、次生孔隙发育带、流体性质变化带、构造坡折带。

    2009年05期 v.28;No.v.28 71-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 滇东南中三叠统法郎组锰矿床微生物成因的新证据

    杜秋定;伊海生;

    在滇东南中三叠统拉丁阶法郎组锰矿床的矿石中一般都可以观察到鲕、豆状结构,同心环带构造。对采自这一地区的斗南、岩子脚、老乌等典型矿床的锰矿石样品进行了系统的薄片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同时应用阴极发光技术对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了分析。根据对鲕、豆状结构矿石显微结构特征的研究发现,这些矿石中的鲕、豆状结构是蓝绿藻类微生物凝聚形成的显微叠层构造,具有核形石特有的核心和包壳,其明暗纹层相间的显微结构特征可以与现代深海大洋铁锰结核类比,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锰的富集可能与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2009年05期 v.28;No.v.28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 陕西凤太铅锌矿集区矿化时空结构研究

    曾令高;张均;胡鹏;

    陕西凤太矿集区铅锌矿床的形成与分布明显受控于各类致矿地质因素,并显示一定的内在成生联系和时空配置关系。在深入分析区内铅锌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重大地质事件致矿理论和现代成矿作用理论为指导,从铅锌矿化的时空结构分析入手,系统研究了矿体的空间定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结构上,成矿与重大地质事件密切相关,具有多期次多阶段成矿的特点;在空间结构上,形成了"一区二带四中心"的基本矿化格局,矿体沿岩性界面分布,在次级背斜转折端富集,南、北两矿带相背侧伏。

    2009年05期 v.28;No.v.28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环境地质

  • 麦哲伦海山铁锰结壳中氟的古海洋环境意义

    宋桢桢;杨祥;高宏宇;

    碳氟磷灰石的出现是铁锰结壳磷酸盐化的标志,氟是碳氟磷灰石的主要伴生元素。为了解氟作为铁锰结壳磷酸盐化指标的可行性,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了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铁锰结壳中氟的质量分数,探讨了铁锰结壳中氟的分布特征、来源及其对磷酸盐化的指示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铁锰结壳中的氟主要来源于海洋有机质的分解,并富集于受到磷酸盐化作用的结壳层中,以碳氟磷灰石为主要赋存相,氟对铁锰结壳的磷酸盐化作用有较为灵敏的指示作用。

    2009年05期 v.28;No.v.28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 基于GIS的海水入侵危险性评价方法——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

    赵锐锐;成建梅;刘军;黄玲玲;蒋方媛;

    在总结前人关于海水入侵危险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并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建立了海水入侵危险性评价体系。首先研究了宝安区海水入侵现状;然后选取了含水层结构、地下水氯离子质量浓度、地下水水位、地形地貌、与海岸线距离、地下水开采、土地利用类型7个评估因子;再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估因子的权重,根据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原理,经过模糊运算得到危险性级别;最后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实现了海水入侵灾害危险性区划。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该地区的海水入侵现状吻合较好。高危险区和较高危险区面积达107.7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6.7%。

    2009年05期 v.28;No.v.28 96-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 焉耆盆地绿洲区近50年地下水文时空变异及水盐演变

    王水献;董新光;刘延峰;

    以地统计学理论和焉耆盆地绿洲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不同时期(1960年和2005年)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对取得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表明:焉耆盆地绿洲区地下水矿化度和埋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异性。在空间尺度上,地下水矿化度在开都河中下游地区及其两岸灌区有增大的趋势;在时间尺度上,地下水随时间推移向盐化加重方向发展。近50年水盐动态表明焉耆盆地一直处于积盐过程,而绿洲区则处于脱盐过程,盐分都积累在博斯腾湖区,在1982年后转移至孔雀河流域。焉耆盆地地下水盐化态势表明,近年来地下水各项离子质量浓度都在积聚。绿洲区水土资源开发不仅改变了水盐分布,而且也深刻影响了地下水水体。

    2009年05期 v.28;No.v.28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8K]
  • 华北平原典型黏性土体固结特性的试验研究

    苗晋杰;陈刚;潘建永;马峰;

    针对华北平原地面沉降区衡水市漏斗中心分层标处所采土样,在其压缩固结试验基础上分析了典型黏性土体的固结特性,即压缩系数。根据黏性土结构、矿物成分及阳离子交换量的测试结果,得出黏性土的孔隙分维值、矿物质量分数与压缩系数呈正相关关系,阳离子交换量与压缩系数随埋深变化基本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分析影响黏性土固结特性的内在因素和数量关系,阐明了黏性土物理化学性质对黏性土体固结特性的影响。

    2009年05期 v.28;No.v.28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 基于ERDAS研究华北平原第四系黏土微观孔隙分形特征

    潘建永;陈刚;胡成;马峰;

    以衡水地面沉降漏斗中心分层标土柱黏土试样的环境电镜扫描图像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形理论和ERDAS软件的图像处理技术,求取了华北平原地面沉降典型区第四系黏土微观孔隙分布的分维数,得出华北平原第四系黏土微观孔隙分布分维值随埋深的增大呈现总体减小、局部增减交替的特征。并结合黏土试样的空间位置、密度值、矿物组分、化学成分及地下水等因素,探讨了华北平原第四系黏土微观孔隙分形特征的成因机理。

    2009年05期 v.28;No.v.28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技术方法

  • 微区原位普通铅同位素分析技术及其地质应用进展

    邱啸飞;凌文黎;

    应用激光剥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MS)和二次离子质谱(SIMS)等分析技术进行微区原位普通Pb同位素分析是微区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综述了矿物、熔体包裹体和沉积结核的微区原位普通Pb同位素分析技术及其地质应用的新进展。这些研究资料表明该分析技术在岩浆岩成因、沉积物物源示踪、地幔地球化学、古海洋学以及矿床学等的研究中提供了常规的全岩Pb同位素分析方法难以获得的重要信息,充分展示了该分析技术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2009年05期 v.28;No.v.28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 有机单体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地下水污染中的研究现状

    张琳;张永涛;刘君;刘富亮;陈立;陈宗宇;

    有机单体同位素分析(CSIA)在地下水污染研究领域的测试数据主要应用于:确定污染物的来源;确定和量化污染场地的生物(或非生物)迁移反应;表征生成分子的元素反应机理。介绍了CSIA分析前处理技术及水污染研究领域中应用CSIA方法确定污染物来源和生物非生物降解分馏作用的研究进展,总结了CSIA技术在其他稳定同位素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2009年05期 v.28;No.v.28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 地震沉积学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

    林正良;王华;李红敬;姜华;方欣欣;赵淑娥;陈思;

    地震沉积学可以定义为: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以精细沉积学模式为指导,通过综合应用地球物理技术方法,在等时地层格架内研究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及其演化的一门学科。在地球物理技术方面,重点介绍了一种新的可以自动追踪所有的等时沉积界面、基于导向体的地层切片生成方法及频谱分解中的时频分析技术。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地震沉积学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应用地震沉积学进行沉积、构造和储层的一体化研究,进行有利区带和储层预测的新思路。

    2009年05期 v.28;No.v.28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 位场梯度的归一化标准差方法在地质体边界定位问题中的应用

    李媛媛;杨宇山;

    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位场梯度的归一化标准差(NSTD)方法来识别地质体边界。通过理论模型实验讨论了窗口大小的选择对于计算结果的影响,并验证了NSTD方法不仅可以识别单一地质体边界,而且还可以识别不同埋深的、形态各异的相邻地质体边界。利用此方法对大巴山及其前缘地区的重力数据进行了处理,并与水平总梯度模(hgm)、总梯度模(AS)、局部波速(LW)以及Tilt水平总梯度模(Tilt-hgm)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提供了大巴山及其前缘地区的构造分区信息,对于油气远景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9年05期 v.28;No.v.28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