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基础地质

  • 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对断裂活动的响应

    吕修祥;李建交;汪伟光;

    在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盆地中,碳酸盐岩储层对断裂活动的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形成与断裂活动相伴生的裂缝;②形成断裂控制下的热液白云岩化;③断裂和裂缝控制岩溶型储层的发育深度。断裂活动通过以上3个方面的作用,改善了碳酸盐岩的储集性能。同时,在断裂带附近发育高孔渗带,为油气富集创造了条件。平面上,碳酸盐岩储层对断裂活动的响应范围一般局限在距主干断裂10 km以内的区域。

    2009年03期 v.28;No.126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 矿物晶体腐蚀像的新应用

    赵珊茸;孟杰;王蓉;邱志惠;

    矿物晶体腐蚀像是一种研究晶体对称、晶格缺陷等传统的方法。对腐蚀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建立各种不同矿物晶体的腐蚀像立体模型,从而可以在这个模型上进行:①腐蚀像的晶体对称理论意义及其在岩石中矿物晶体定向作用的研究;②腐蚀像所反映的晶格缺陷与定向及其地质意义的研究;③腐蚀像所反映的晶体溶解机理的结晶学各向异性特征的研究。这些研究充分挖掘了腐蚀像在地质学、矿物学中的新的研究意义。

    2009年03期 v.28;No.126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中天山路白山一带晚石炭世I型和A型花岗岩组合的厘定及其意义

    胡远清;廖群安;施文翔;杨再峰;

    在东天山地区中天山地块内发现了一套晚石炭世I型和A型的花岗岩组合,锆石SHRIM PU-Pb定年结果为(301.4±4.6)Ma,形成于晚石炭世,二者同期不同源。I型花岗岩组合为石英二长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A型花岗岩组合为石英二长岩、石英正长岩、石英正长斑岩、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A型花岗岩具板内花岗岩的特征,为经历过岛弧或碰撞岩浆事件后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分离结晶产物;I型花岗岩具岛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浆来源于壳幔混合源区,可能是消减带洋壳和上部地幔楔滞后熔融的产物。研究结果表明,晚石炭世中天山应处于碰撞后的伸展构造环境。

    2009年03期 v.28;No.126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 北大巴基性岩墙群地球化学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王存智;杨坤光;徐扬;程万强;

    北大巴地区广泛分布了呈北西-南东向产出的基性岩墙群,主要侵位于下古生界。对该套岩系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w(K2O+Na2O)、w(TiO2)高,总稀土元素质量分数高并呈轻稀土元素富集型,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富集,Ta、Nb的质量分数远高于洋中脊玄武岩,具大陆裂谷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采用LA-ICP-MS法对北大巴基性岩墙中的岩浆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定年,获得岩体结晶年龄为(431.0±3.2)Ma。地球化学及年代学数据表明,北大巴基性岩墙群具有大陆裂谷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北大巴早古生代伸展构造受到扬子板块北缘的幔源裂谷作用制约。在裂谷演化过程中,上地幔物质上涌造成岩石圈板块拉伸减薄,使北大巴地区中上地壳发生强烈构造伸展并形成大面积呈线状分布的基性岩墙群,并且该处(431.0±3.2)Ma的年龄值代表了在早志留世北大巴裂谷盆地的伸展裂陷幅度达到最大。

    2009年03期 v.28;No.126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 歧口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样式及形成演化特征

    史双双;祁鹏;艾能平;

    重新划分了歧口凹陷二级构造单元,解析了盆地中央隆起带,并指出中央隆起带是一个复合的构造系统,阐明了其变形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沉降史分析方法确定了歧口凹陷中央隆起带新生代形成演化过程。指出歧口凹陷中央隆起带的发育经历了多期、多幕的演化过程,自渐新世开始,隆起带的演化自西向东迁移,各个时期也具有自西向东沉降速率加快的趋势。古近纪沙河街组三段至二段(沙三至沙二)沉积时期,盆地主要受伸展作用控制,中央隆起带西段形成翘倾旋转断块;古近系沙一沉积时期,受深断裂走滑作用影响,中段形成地层平坦的地垒构造;古近纪东营组沉积时期,东段白东区形成大型复合滚动背斜,叠加新近纪走滑作用产生的正型负花状褶皱构造。

    2009年03期 v.28;No.126 27-3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 西藏得明顶地区叶巴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U-Pb年龄证据

    陈炜;马昌前;边秋娟;胡远清;龙桃成;喻水林;陈冬明;屠江海;

    对西藏得明顶地区叶巴组英安岩进行了锆石SHRIMP的U-Pb测年,获得(192.7±1.3)Ma的年龄值可代表得明顶地区叶巴组的年龄,其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与达孜县地区叶巴组火山岩近同期。地质年代学研究和岩石组合特征显示,得明顶地区的叶巴组岩性主要为一套浅变质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酸性凝灰岩夹少量碎屑岩、碳酸盐岩,可分为上、中、下3部分。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叶巴组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可能是雅鲁藏布江洋向北俯冲、消减的产物,形成于岛弧环境。

    2009年03期 v.28;No.126 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 镇远-贵阳断裂带活动历史及其对黔中隆起演化的制约

    刘彦良;杨坤光;邓新;

    对镇远-贵阳断裂带两侧沉积地层、岩浆建造、宏观构造、微观构造及流体包裹体测温的研究表明,该断裂带在早古生代以前就已存在,在中奥陶世的都匀运动期间表现为南南东向的正滑,在志留纪末泥盆纪初的广西运动期间表现为右行的剪切和局部的拉张;中晚二叠世的东吴运动使断裂带再次拉张,并伴有钾镁煌斑岩[锆石U-Pb法年龄(261.3±8)Ma]侵入;断裂带还经历了侏罗纪—早白垩世早燕山期右行压剪、晚白垩世-渐新世的晚燕山期强烈挤压、左行剪切和中新世至今喜山期的挤压等多期复合的演化历程。断裂带在古生代的多期活动直接控制了黔中隆起南缘的演化。

    2009年03期 v.28;No.126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 伊通地堑深部软流圈的上涌及其对盆地发育演化的控制和影响

    余芳;孙家振;张玉芬;

    对广泛分布于伊通地堑边界断裂的新生代玄武岩稀土元素组成进行了岩石圈厚度反演,得到了新生代岩石圈厚度变化情况,并结合该区构造演化特征综合分析得出晚白垩世至更新世发生两期深部熔岩上涌:第一期发生于晚白垩世至古新世,软流圈上涌强度大,上涌至约50 km,直接导致伊通盆地的断陷和沉降;第二期发生于中新世11.5~11.0 Ma,持续时间短,软流圈上涌强度较弱,表现为隆起构造,对盆地断陷后期起改造作用,控制着莫里青地区尖山构造带的形成以及该地区沉降中心的迁移。

    2009年03期 v.28;No.126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 塔河油田溶洞充填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刘显凤;蔡忠贤;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阿克库勒凸起的西南部,加里东-海西期强烈抬升导致的大气淡水岩溶作用、早石炭世发生的广泛海侵以及二叠纪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对奥陶系岩溶储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对塔河地区的地质演化特征以及塔河油田地区溶洞砂泥质充填物镓、铷、锶、钡等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研究表明,大部分样品表现出淡水岩溶特征,仅T615井等4口井的溶洞充填物却表现出海水成因特征,充填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与早期大气淡水岩溶作用的叠加效应;此外,还有少量样品具有能反映热液作用特征的Eu正异常,说明该区碳酸盐岩地层也受热水溶蚀作用的影响。通过溶洞方解石和溶洞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值分布特征的分析也证实了塔河地区除了发育大气淡水岩溶作用外,还存在海水-淡水混合水溶蚀作用和热液溶蚀作用。

    2009年03期 v.28;No.126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矿产地质

  • 矿区深部找矿前景快速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

    曹新志;孙华山;赵颖弘;

    矿区深部找矿前景快速评价属于大比例尺成矿预测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对于矿区深部找矿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找矿前景快速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指出类比法、趋势外推法和归纳法是矿区深部找矿前景快速评价的基本方法。认为找矿前景快速评价的有效途径选择难度较大,评价者必须针对具体对象、具体情况进行慎重的研究和分析。

    2009年03期 v.28;No.126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 基于高光谱粗糙集分析的矿化信息挖掘

    詹云军;胡光道;吴艳艳;

    以野外勘察和光谱测量数据为数据源,以光谱曲线的16个特征和矿化蚀变程度分别为条件属性和决策属性,应用粗糙集理论和方法离散化数据构建决策系统和实现属性约简,获取识别矿化信息最佳变量组合及区间值,将其作为参量建立矿化信息识别模型,并以矿区其他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与实地勘查资料基本吻合,表明该方法可以作为高光谱矿化信息识别模型,为成矿预测提供依据。

    2009年03期 v.28;No.126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油田水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满红梅;叶加仁;李令喜;徐俊杰;王继立;

    基于实际测试资料,统计分析了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沙河街组油田水的水型、矿化度、盐类离子组分和化学系数的纵、横向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油田水特征对油气聚集与保存的指示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油田水以CaCl2型为主;矿化度随埋深增大而增大,Ⅱ台阶发育高矿化度区;常规离子组成中阳离子为Na++K+、Ca2+、Mg2+;阴离子为Cl-、SO42-、HCO3-,并以Na++K+和Cl-占绝对优势,在深层高矿化度区存在阳离子交替吸附现象;由浅至深、自Ⅲ台阶到Ⅰ台阶,钠氯系数、脱硫系数、碳酸盐平衡系数和钠钙系数呈减小趋势,而变质系数和钙镁系数则逐渐增大;油田水分布特征指示着研究区深层的油气保存条件优于浅层,从西部斜坡带顶部到洼陷中心油气保存条件越来越好,Ⅱ台阶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区带与勘探对象。

    2009年03期 v.28;No.126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杨县超;张林;李江;吴健;

    通过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恒速压汞等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低渗透砂岩储层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了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表明,苏里格气田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为溶孔、粒间孔、晶间孔、微孔,其中以前3种为主要孔隙类型。孔喉组合以小孔微细喉为主,最有利的孔喉组合类型为高孔-粗喉型和中孔-中喉型,喉道类型、大小及喉道分布控制着储层的渗透性。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孔隙类型多样、粒间孔百分比低是储层渗透性差的主要原因;储层非均质性强的根源在于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不均一性。

    2009年03期 v.28;No.126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 大牛地气田低电阻率-高声波时差气层的形成与分布

    陈召佑;赵彦超;

    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的盒2、3段具有3种类型的气层,即正常I型气层(具有高电阻率和相对较低的声波时差)、Ⅱ型低电阻率—高声波时差气层和Ⅲ型低密度气层。其中前两类气层主要为高产气层。以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常规测井资料、特殊测井资料结合其他地质研究资料,分析了Ⅱ型低电阻率—高声波时差气层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微裂缝和好的储层物性引起的泥浆侵入,储层微孔喉发育引起的束缚水饱和度增大以及绿泥石黏土矿物包壳等因素是形成这类气层的主要原因,其中微裂缝是主要成因。结合裂缝预测成果,进一步验证了这类气层在平面上的分布。

    2009年03期 v.28;No.126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 宝绕油田林4断块水平井边际薄层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

    郭发军;隋绍忠;郭发兰;张永平;闫爱华;

    林4断块为宝饶油田主力油藏,油层厚度较薄,主力油组油层厚度为3~5 m,物性较差,属典型边际薄层低渗透油藏。采用直井开发无效益,但考虑到该区主力油层分布稳定,且直井具有一定生产能力,通过论证后采用水平井+直井的开发方式,2005~2006年共完钻水平井6口,平均单井钻遇油层309.3 m,目前水平井已全部投产,平均单井产油量15.6 t/d,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实现了边际薄层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开发。

    2009年03期 v.28;No.126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烃源岩排烃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陈义才;李延钧;廖前进;孙晓明;张胜;王波;李晓娟;何逢阳;

    排烃系数是成因法油气资源量评价的一个关键参数。根据烃源岩在生、排烃过程中单位体积内有机碳的质量平衡原理,以烃源岩的抽提、岩石热解仪分析数据为基础,通过6个独立代数方程推导出了关于排烃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该方程中作为已知的参数是烃源岩的总残余有机碳(TOC)质量、残余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A")的有机碳质量、干酪根热解烃有机碳质量(S2C)和有机质的原始降解率(Do)。通过黄骅坳陷板深68-1井沙一段排烃剖面上23个样品的实验分析数据,计算得出排烃系数在5%~41%之间。排烃系数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受烃源岩有机质的原始降解率的取值误差影响较大,在低成熟—成熟阶段,当混合型烃源岩有机质原始降解率的取值误差为10%时,排烃系数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一般为10%~15%。

    2009年03期 v.28;No.126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 利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下庄矿田航放初始铀含量计算模型

    刘建军;聂俊兵;谢迎春;

    因子分析法是研究分类和成因的数学地质方法,在压缩原始数据、指示成因推理方向、分解叠加的地质过程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利用因子分析对下庄矿田的K、U、Th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指出第一主成分反映母体的原始放射性元素含量及其分布状况,并利用U在C1上的因子负荷反映铀的原始沉积。

    2009年03期 v.28;No.126 91-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技术方法

  •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牙形石鉴定中若干“模糊特征”的数字化研究

    黄铮;白志强;柴华;

    牙形石是一类在地层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古生物化石。但由于牙形石鉴定中存在诸多重要、却难以定量分析的"模糊特征",使得牙形石的鉴定和分类工作长期依赖于古生物工作者的经验。利用数学中的非线性方程将这些"模糊特征"进行数学描述,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反向传播算法设计出一套多隐含层的前馈网络分类器,对这些"模糊特征"进行分类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牙形石的进一步数值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9年03期 v.28;No.126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 管道地质灾害风险分级——以忠县-武汉输气管道为例

    王学平;孙晓滨;郝建斌;荆宏远;刘建平;邓清禄;

    结合输油气管道的特点,提出了一套管道地质灾害的风险分级方案。所提出的风险分级标准将体现地质灾害易发性作为风险分级的主体,考虑了管道作为核心承灾体的地质灾害危害性,并兼顾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且立足于野外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阶段,具有简便、快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以忠县-武汉输气管道地质灾害为例,进行了风险分级,并基于风险分级提出了整治规划。

    2009年03期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不同位置截潜引水工程效果综合评价

    王亮清;梁烨;李群;唐辉明;杨裕云;陈永;

    截潜工程是解决枯水期河流断流不能满足正常设计要求的常用措施之一,如何合理确定截潜引水工程的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在拟定截潜引水工程区水文地质模型和边界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河南省郏县广阔渠截潜引水工程区渗流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截潜工程实施后,从截潜流量,截潜所引起的盐渍化、沼泽化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综合考虑,方案二的截潜效果优于方案一,这一结论为截潜引水工程的位置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9年03期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 强风化花岗岩中钻孔扩底灌注桩承载性状试验

    黄圭峰;唐辉明;罗红明;

    对3根埋有应力测试元件的钻孔扩底灌注桩静载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在竖向荷载的作用下,桩底土压力的分布规律为中部大、两边小(>6 000 kN),桩端扩大头上斜面土压力随桩身沉降增大而减小,各土层侧摩阻力达到极限时所需桩顶位移为12~19 mm。试验还表明,桩侧摩阻力达到最大值后的"软化"现象非常明显,根据试验实测数据的计算,软化后的侧摩阻力衰减为20%~30%,各土层侧摩阻力实测值也普遍比规范给定的理论计算值小9%~17%。

    2009年03期 v.28;No.126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环境地质

  • 淡水水体沉积物磷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及建议

    葛继稳;蔡庆华;唐涛;

    对淡水水体沉积物磷的环境生态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热点和领域进行了综述、评价;提出了尽快开展真正内源磷——地质成因磷自然释放的水环境生态效应研究,特别是天然条件下(如人为干扰少的源头河流),富磷河流水体主要初级生产者——藻类生态响应研究的建议。

    2009年03期 v.28;No.126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大同盆地砷中毒病区沉积物中砷的吸附行为和影响因素分析

    苏春利;Win hlaing;王焰新;徐芬;张随成;

    沉积物对砷的吸附-解吸作用是控制砷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转化的决定性因素。对砷中毒重病区大同盆地山阴县沉积物中砷的吸附行为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对砷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式,吸附量主要与沉积物颗粒大小、黏土矿物质量分数和类型、铁铝氧化物质量分数以及沉积物中As的质量分数有关,有机质质量分数对砷的吸附量影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铝硅酸盐、铁铝氧化物质量分数较高且颗粒较细的黏土和亚黏土类沉积物对砷的吸附性较强;而铝硅酸盐、铁铝氧化物质量分数较低且颗粒较粗的细砂和粉砂类沉积物对砷的吸附性较差,其所处的含水层也是形成高砷地下水的主要含水层。pH值为5.5~8.0时,砷的吸附量最大。大同盆地高砷地下水pH条件非常不利于沉积物中砷的吸附,易形成高砷地下水。该区地下水10℃左右的温度条件非常有利于沉积物对砷的吸附,但由于影响因素较多,且地下水的温度在不同季节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产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009年03期 v.28;No.126 12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短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