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青;李国蓉;梁斌;杨媛媛;俞音;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至10月12日12时,四川省汶川发生Ms8.0级地震后共记录到余震3 3308次,Ms≥4.0级余震268次。采用GIS技术,对龙门山地震带上汶川、北川、青川3个县从2008年5月12日~10月12日12时发生的156次Ms≥4.0级余震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汶川、北川、青川3个县境内:①在东西方向上,若干余震点位的连线与纬线平行,Ms≥4.0级余震呈现纬向地带性特征;②Ms≥4.0级余震亦呈现经向地带性特征;③Ms≥4.0级余震点位在南北方向与东西方向的连线形成了经纬交织的网格,在空间上呈现等间距网络状分布现象;④Ms≥4.0级的156次余震均发生在经纬交织的网络节点处及其附近,在空间上具有原地复发性的特点。研究结果对于该地震带的趋势分析和震情监视有一定的意义。
2009年02期 v.28;No.12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 庄建琦;葛永刚;
5.12汶川地震及其次生山地灾害对灾区的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损失巨大。以重灾区都汶公路沿线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际调查,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土地利用资料,探讨了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山地灾害对土地利用的破坏方式和特征,次生山地灾害以移动破坏、淤埋破坏和拉裂破坏3种形式破坏土地资源,并对土地利用损失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①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淤埋破坏是最主要的破坏形式,占总破坏面积的77.23%,移动破坏面积占总破坏面积的22.77%;②林地和草地破坏呈现出在缓坡地带和陡坡地带破坏比例高,在中间地带破坏比例低的规律,旱地破坏具有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加剧的趋势;③研究区内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总损失价值达76 577.26万元,其中林地损失量最大,占总损失价值的87.18%,是地震引起崩塌、滑坡灾害损失的主要对象。
2009年02期 v.28;No.125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 秦绪文;张志;杨军杰;黄庭;
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形成了堰塞湖等。以多类型、多时相的遥感图像为信息源,在地学知识的支撑下,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解析了5.12汶川地震形成的次生地质灾害及潜在地质灾害体。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叠加技术,探讨了四川省平武县次生地质灾害发生、分布与基础地质背景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沿平通镇—南坝镇北东向断裂带(为区域上的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北段)分布大量的滑坡体,水观乡—坝子乡—南坝镇一带震旦系地层区灾害点的数量、规模明显高于其他地层区,山河再造中导致了巨大的损失。其研究成果对灾害遥感机理研究具有科学意义,对灾后重建、地震多发地区的防灾具有借鉴作用。
2009年02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 庄建琦;崔鹏;葛永刚;朱颖彦;刘应辉;裴来政;
以都江堰至汶川公路沿线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数据,探讨了都汶公路沿线地震崩塌滑坡分布规律,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影响地震崩塌滑坡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地震崩塌滑坡主要分布在坡度为30~65°的坡体上,其崩塌滑坡面积占总面积的82.79%;坡向为东、东南和南坡3个坡向,其崩塌滑坡面积占总面积的51.32%;其分布的坡面粗糙度多为Ⅰ~Ⅳ级,其崩塌滑坡面积占总面积的84.45%;集中在距主断层距离5~20 km范围内,其崩塌滑坡面积占总面积的56.15%;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有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尤其是灌木林地,三者的崩塌滑坡面积占总面积的89.93%;地层岩性主要为第1、2、3和20类地层岩性组合,其崩塌滑坡面积占总面积的41.34%。②根据主成分分析,坡度和坡面粗糙度对地震崩塌滑坡的贡献最大,是影响地震崩塌滑坡的关键因子,其次是距主断层距离和土地利用,坡向和地层岩性对地震崩塌滑坡的贡献程度较小。
2009年02期 v.28;No.125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 葛永刚;庄建琦;
5.12汶川地震造成灾区地质灾害广泛发育,土壤侵蚀剧烈,极大地破坏了灾区环境,改变了灾区自然环境演化的进程。通过实地调查与观测,并结合遥感资料数据,分析了岷江上游都江堰—汶川河段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揭示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及工程建设对岷江上游河道的影响形式,分析了上游河道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震后崩塌、滑坡单侧挤占河道使岷江干流河宽普遍压缩5~10 m,顶冲挤占使河道一般变窄20~30 m,最窄处仅为原河道的1/3(30~40 m)。泥石流堆积物进入河道而淤积河道,甚至阻断岷江而形成堰塞湖,造成河床上升,河曲加剧,工程建设及灾害点处置使河宽变窄。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后10~20 a,尤其震后5 a内,汶川-映秀河段,河道变窄,河曲加剧,河床升高,河床比降呈增大趋势,映秀—紫坪铺河段淤积明显,河床升高。从长期变化来看,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加速了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区河道的自然演化进程,河床升高并展宽,河床比降降低,河谷逐渐向宽谷形态演化,河床趋于稳定。
2009年02期 v.28;No.125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 苏凤环;崔鹏;韩用顺;刘应辉;
选择汶川县境内的都汶公路(漩口-汶川路段)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公路沿线的各类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信息,将灾害点分布与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要素进行叠加分析,获得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其特点为:①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集中分布在映秀-北川断裂与汶川-茂汶断裂之间;②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发生在海拔高度1 000~2 000 m的地带;③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分布在30~60°的边坡;④地震及余震期间以崩塌、滑坡、滚石为主,后期以泥石流、滑坡为主;⑤次生山地灾害具有沿岷江河谷发育且在河流左右两岸呈不对称分布等特点。
2009年02期 v.28;No.125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陶继东;马昌前;张金阳;王书纯;王人镜;
依据53个观察点2 615个包体的统计,将房山花岗闪长岩体中的包体划分为捕虏岩包体和微粒包体两大类。包体与岩体在组分上具有明显的浓度差,在物理化学上是不平衡的,包体与岩浆之间必然发生交互反应,从而形成包体的同心环带构造。捕虏岩包体环带构造特别发育,尤其是碳酸盐岩包体。根据50余个包体岩石薄片观察、矿物化学及岩石化学分析结果,将碳酸盐岩包体从早到晚的演化规律划分为4个阶段:热变质角岩化阶段→超镁铁质基性岩化阶段→中基性岩化阶段→中酸性岩化阶段,直至包体消失。56个微粒包体岩石薄片鉴定结果表明,其主要组成矿物是普通角闪石、黑云母和斜长石,组成和体积分数与闪长岩相当,因此又称为闪长质包体,定量统计结果表明,暗色闪长质包体的暗色矿物体积分数>35%,浅色闪长质包体的暗色矿物体积分数<35%,后者可构成前者的浅色边。根据闪长质微粒包体的宏观特征及分布规律、特殊的结构构造、主要造岩矿物与寄主岩的对比以及6 187个斜长石双晶类型百分率的成因分析得出,房山花岗闪长岩体中的闪长质微粒包体尽管有多种成因,但有不少可能是捕虏岩包体变质改造的结果。
2009年02期 v.28;No.125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3K] - 冯建伟;戴俊生;王萍;鄢继华;
乌夏前陆冲断带二叠系构造层序特征、沉积相特征及断裂特征研究表明,二叠纪乌夏地区系受到推覆体严格控制的周缘前陆盆地,主要发育水下扇-扇三角洲-冲积扇-湖泊沉积体系,其中扇体发育代表了最典型的沉积特征。受海西运动晚期的影响,构造演化经历了强烈俯冲碰撞造山期、弱冲断夹短暂伸展火山期和强烈冲断复活期3个阶段,并形成了众多走向不同却又彼此相互切割叠加的逆冲断裂,影响了地层的沉积与剥蚀,控制了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由早至晚扇体由山前向盆内呈前展式夹短暂退覆式叠置迁移,相应地,二叠纪以北东东向断裂为主,并从山前向盆地方向依次发育,其间夹杂短暂后展式发育,构造活动强度逐渐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迁移,因此,绝大多数同生断裂控制了扇体的沉积边界和分布,部分控制了其厚度和发育方向,扇体的迁移与控扇断裂的活动迁移具有很好的吻合性,断裂活动是控制乌夏地区沉积的主要因素。
2009年02期 v.28;No.125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 姜华;王华;刘军;赵淑娥;林正良;方欣欣;蔡佳;
运用构造沉积学基本概念,在使用回剥法恢复古沉降速率和古构造活动速率法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南部控坳断裂在断陷湖盆期的平面和垂向演化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类型与展布的控制作用。同时,将断层活动速率和断层构造样式相结合,认为不同构造样式对沉积体系类型也有重要控制作用,并分析了在该坳陷内不同构造样式的控制作用。
2009年02期 v.28;No.125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 齐小兵;翟文建;章泽军;
慈利-保靖断裂带为江南隆起带北缘的边界断裂,对其构造属性、成生时代及演化历史等长期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宏观、微观构造,ESR测年,包裹体测温和差异应力等的系统研究发现:断裂带发育在加里东和印支运动前峰带之北西,地质证据表明断裂作用始于燕山期,并持续至喜山期,ESR测年结果佐证了这一结论;断裂带以脆性变形为主,断面沿倾向或走向均呈舒缓波状,总体向SE陡倾,具由SE向NW逆冲的基本特点,经历了燕山早期(D1)逆冲兼左行走滑、燕山晚期(D2)伸展成(红)盆兼右行走滑、喜山期构造正(D3)、负(D4)反转的演化历史;包裹体测温显示均一温度的众数值主要集中在170~250℃和100~150℃两个区间,前者对应于D1逆冲挤压环境,后者对应于D2伸展期。总体属于低温、脆性变形域范畴;方解石一组双晶差异应力主要集中在30~40 MPa间,属较低差异应力构造环境。
2009年02期 v.28;No.125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 包汉勇;马仲武;胡超涌;颜佳新;
选取生物产率分析指标生源w(Ba)、生源w(Al)及w(Al)/w(Ti)比值,分析了武汉地区二叠系栖霞组灰岩-含泥灰岩韵律层的生物产率变化;同时用w(V)/w(V+Ni)、w(V)/w(Cr)及w(Mo)等指标分析了韵律层的古氧相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地区栖霞组灰岩-含泥灰岩韵律层灰岩部分的生物产率较低,形成于常氧环境;含泥质灰岩部分的生物产率明显较高,形成于缺氧环境。这种生物产率和沉积环境古氧相随韵律层规律性的变化,证实生物产率是导致栖霞组有机质质量分数变化的主要原因。
2009年02期 v.28;No.125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 马立祥;邓宏文;林会喜;冯兴雷;涂智杰;
基于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和沾化凹陷重点区块沙二段和沙四段滩坝相的解剖研究成果,展示了陆相断陷盆地不同演化阶段滩坝相的3种空间分布模式:①断-坳期碟形洼陷细粒碎屑岩滩坝相分布模式,这种分布模式发育于车镇凹陷大王北洼陷的沙二段,是一种浅水漫湖式细粒碎屑岩滩坝相沉积,可分为滩、坝主体、坝侧缘、坝间4种沉积微相;②断-坳期双断对称中隆型洼陷滩坝相分布模式,这种分布模式发育于沾化凹陷东部孤北洼陷的沙二段,受中部潜山隆起的控制作用明显,在中部潜山周缘的缓坡部位以碳酸盐岩滩坝相沉积为主,两侧为近似对称的、从岸边—中部依次发育粗粒扇三角洲相—中细粒碎屑岩滩坝相沉积;③断陷期单断非对称式水下中隆型洼陷滩坝相分布模式,这种分布模式发育于孤北洼陷桩西地区的沙四段,其东部次洼以粗粒扇三角洲和扇三角洲间为主,中部水下低隆起处及其周缘形成浅湖细粒碎屑岩滩坝相沉积,而在西部斜坡则以滩坝相沉积为主。这3种模式对于寻找以滩坝型为储层的岩性-地层圈闭具有参考意义。
2009年02期 v.28;No.125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 薛国勤;周锋德;姚光庆;曾佐勋;
宝浪油田宝北区块属高陡背斜构造发育区,区内发育多种裂缝类型,对裂缝单元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油田的开发方案及效果。为了对该区块裂缝型储层单元进行表征和预测,综合利用了岩心观察、测井方法和曲率方法,对裂缝的类型、裂缝成因、裂缝预测方法和裂缝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①宝北区块储层裂缝主要分为高角度裂缝和低角度裂缝两种类型,它们分别属构造成因和沉积—构造复合成因;②低角度裂缝分布与沉积微相分布一致;③高角度裂缝在区块的南部和构造的轴部较发育,主要靠近断层附近分布。
2009年02期 v.28;No.125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 傅学斌;
管镇次凹位于苏北盆地洪泽凹陷中部,是一个典型的箕状断陷,由南向北可划分为4个构造带:陡岸带、深凹带、断裂构造带和缓坡带。识别出5种沉积体系,即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滨浅湖沉积体系、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水下扇沉积体系;在缓坡带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深凹带发育湖相沉积体系,陡坡带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扇沉积体系。研究区主要目的层存在2种沉积体系组合:水下扇-半深湖(深湖)-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组合和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小型三角洲沉积体系组合;阜宁组沉积时期,第1种沉积体系组合模式下更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戴南组沉积时期,第2种沉积体系组合模式下容易形成一定规模的低水位扇(扇三角洲)。因此在这2种沉积体系组合的有机配置下,极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2009年02期 v.28;No.125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 张建光;姚光庆;魏忠元;赵志魁;
依据鹿乡断陷岩心、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有机包裹体等资料,研究了双阳组储集岩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运用BasinMod软件进行了地层埋藏史与热史模拟,恢复了双阳组致密储层孔隙演化史;测算了鹿乡断陷成油峰期砂岩可保存孔隙度。结果显示:鹿乡断陷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交代、溶蚀4个成岩期,压实和胶结作用是降低孔、渗性能的主要因素。36.5 Ma以前,地层以压实与胶结作用为主,双阳组孔隙度下降了近13%;36.5~30.0 Ma有机质成熟,深部储集岩中硅酸盐与碳酸盐类成岩矿物大量溶解,使溶蚀段孔隙度回升至25%左右,为油气储集提供了良好的次生孔隙空间;10 Ma以后,双阳组地层暂时性抬升而形成微裂隙,此时深部热液沿裂隙侵入造成了裂缝填积、再胶结及白云岩化,但深部双阳组白云岩化作用弱,储集岩孔隙度继续下降。
2009年02期 v.28;No.125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 聂海宽;张金川;张培先;宋晓薇;
福特沃斯盆地Newark East页岩气田是美国第一大页岩气田,代表了一个集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等成藏体系所有关键要素存在于同一套页岩层的非常规天然气藏——页岩气藏。根据研究资料,对福特沃斯盆地Barnett页岩气藏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页岩厚度、有机质类型及丰度、成熟度、孔渗和裂缝特征以及含气量等指标,重点研究了Newark East页岩气田的特征,该气田具有页岩层相对较厚、有机质丰度高、热成熟度高和被致密碳酸盐岩包围的特征。最后得出Newark East气田Barnett页岩气藏的气藏模式,并认为该页岩气藏的特征、模式在马拉松-沃希托、阿巴拉契亚逆冲褶皱带前缘的前陆盆地中具有普遍意义。
2009年02期 v.28;No.125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 胡守志;张冬梅;唐静;顾军;
在阐述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对稠油的成因及其判识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稠油成因类型分原生型和次生型,其中,次生型稠油主要由生物降解、水洗和氧化作用分解、消耗或氧化原油中的烃类组分,使非烃和沥青质含量相对增加,致使原油密度和黏度增大,油质变稠。最后指出了目前稠油成因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009年02期 v.28;No.125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李红敬;解习农;林正良;颜佳新;周炼;熊翔;苏明;
四川盆地西北广元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主要为碳酸盐岩、硅质岩和页岩互层沉积。对四川广元长江沟剖面进行精细解剖的结果表明,大隆组中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16%~14.6%,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岩性关系密切,高有机碳质量分数赋存于黑色页岩和纹层状灰岩中,其中碳酸盐岩的有机碳质量分数与纹层厚度呈反比,即纹层厚度越大有机碳质量分数越低。大隆组优质烃源岩位于大隆组中部岩段,岩性组合为黑色页岩和硅质岩互层,间夹薄层状灰岩或纹层状灰岩。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质的富集明显受控于沉积阶段及早期成岩阶段的氧化还原条件。综合分析表明大隆组烃源岩有机质富集受晚二叠世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生物生产力、深部热液流体的影响,其中厌氧、缺氧环境是大隆组烃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高生物产率是有机质富集的前提条件。
2009年02期 v.28;No.125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7K] - 曹新志;张旺生;孙华山;
进入21世纪以来,深部矿已成为我国矿产勘查的重要对象,从而标志着矿产勘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深部矿相对浅部矿具有埋深大、矿化信息弱、综合地质研究程度低的特点,使传统成矿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勘查技术方法应用的有效性受到较大的影响,造成深部矿勘查的难度加大。为了减少深部矿勘查的盲目性和风险性,人们重视和加强了深部找矿地质成矿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资料表明,成矿系统、第二矿化富集带、矿床成矿深度厘定、矿床深部成矿特征、矿田深部构造以及深部找矿前景的定量评价等研究内容已成为当前我国深部找矿工作中地质成矿理论研究的热点,大深度物探技术和深穿透的化探新方法、高分辨率航卫遥感技术以及大深度的钻探技术等方法的研制和应用已成为深部找矿技术的发展方向。
2009年02期 v.28;No.125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陶平;肖旭东;张慧;
湘黔桂相邻区中、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的含金建造多为斜坡-盆地相、深水-较深水、远源-中源的浊流沉积,常富含凝灰质、碳质及硫化物,属于活动大陆边缘地壳强烈拉伸环境的产物,形成于扬子古大陆裂陷和再度裂陷时期。中、新元古代火山活动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多数成为原生含金建造,个别成为衍生含金建造。这些含金建造在形成之后,先后遭受了区域埋深变质作用、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以及脆韧性、脆性剪切作用,最终形成了变质细碎屑岩型金矿。
2009年02期 v.28;No.125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 关振良;谢丛姣;董虎;罗国平;
详细介绍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多孔介质微观结构三维成像技术,包括系列切片技术、聚焦离子束技术(FIB)、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Micro-CT技术,分析了各自的优越性及局限性,探讨了Micro-CT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其在地质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结果表明,Micro-CT及今后的Nano-CT技术是一种无损伤的3D成像技术,不但可获得足够分辨率的多孔介质微观孔隙结构3D图像,而且还可以现场实时检测孔隙中流体的渗流状态,在多孔介质孔隙结构及渗流机理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该技术必定成为今后的主流技术,不仅将在石油工程、水文工程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广泛应用于岩石学、矿物学、古生物学、材料学、资源科学及环境科学等领域。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应加大设备引进和研究力度。
2009年02期 v.28;No.125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 戴苗;胡祥云;陈玉萍;杨迪琨;
导线环垂直激发场是导线环在地下产生的激发场中垂直于地磁场的分量,在地面核磁共振找水方法中,垂直激发场在地下的分布直接决定地面核磁共振响应,探讨影响垂直激发场地下分布的诸因素进而研究这些因素对地面核磁共振响应的作用,对核磁共振找水正确野外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助于采集更高质量的野外数据。利用经典Chave算法对含有贝塞尔函数的强振荡积分核进行了数值积分试验,将其计算结果和对应的解析解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显示该算法用于强震荡函数无穷积分的计算具有良好的收敛性、较高的精度和较快的计算速度,采用Chave算法对含有贝塞尔函数的强振荡函数进行积分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并数值模拟了导线环垂直激发场及其相位,分别从地磁倾角、磁偏角、地下介质导电性、深度等方面探讨了影响垂直激发场及其相位分布的主要因素。
2009年02期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