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基础地质

  • 大陆板内地震的发震机理与地震预报——以汶川地震为例

    李德威;

    大陆板内地震主要产于新生代厚壳造山带或高原,在平面上呈弥散状分布,在剖面上震源沿中地壳成层分布,为浅源地震。盆山活动断层系统呈规律性组合,盆山挤压边界为逆冲型压性发震断层;盆山走滑转换边界为走滑型扭性发震断层;造山带内部主要是伸展型张性发震断层。大陆板内地壳分层流变作用制约了板内地震的构造物理过程。大陆下地壳韧性流层为地震活动提供了热能,热软化和热融化介质发生缓慢的韧性流动,是孕震构造;中地壳韧-脆性剪切带发生热—应力转换,聚积应力和应变,为蕴震构造;当下地壳流动在中地壳积累的应变超过上地壳特定构造部位介质的应力-应变极限时,上地壳形成脆性发震断层,产生地震。震源出现在上地壳脆性断层与中地壳脆-韧性剪切带的交汇部位,青藏高原的震源深度通常为12~35 km。目前地震预报是世界科学难题,然而,大陆动力学和板内地震的理论突破可能为短临预报提供了新思路。如果大陆下地壳热动力作用是中地壳产生地震和上地壳发生地震的根源,那么上地壳脆性断层活动会释放出地壳深部的热流体和热气体,引起局部的地温异常、水文异常和大气异常。建议从大气到地表再到地下系统地监测活动断层带及邻区的地下水、地表水、大气的温度异常和成分变化,结合观测下地壳流层厚度、地应力-应变变化、重力异常、磁异常、地电异常等,综合评价地壳活动性和发震可能性。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里氏8.0级汶川地震处于龙门山造山带与四川盆地的构造边界上,是典型的大陆板内地震,震源处于映秀-北川断层上,震源深度为12 km。350 km长的地表破裂带呈右行左阶雁行排列在具有逆冲和右行走滑性质的汶川-茂县-青川、映秀-北川和江油-都江堰3条断层带上。下地壳的韧性流动伴随中地壳韧-脆性剪切带应力和应变的积累,产生上地壳脆性活动断层,并控制地表破裂带和滑坡的分布。

    2008年05期 No.122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南堡凹陷油田古近系碎屑重矿物的物源和构造意义

    董月霞;张宁;周海民;夏文臣;

    利用石油钻井岩心,在南堡凹陷古近纪地层中采集了52件砂砾岩样品并进行了重矿物定量分析。重矿物组合的垂向变化指示出了3个碎屑重矿物组合段,它充分展现了物源区多阶段隆升-剥蚀的历史:始新世的沙三至沙二组合段为凹陷基底岩石层圈(以花岗片麻岩为主)的隆升—剥蚀过程;始新世沙一至渐新世的东二组合段为更深层变质岩层圈的隆升-剥蚀过程;渐新世末的东一段为稳定和老化的变质层圈的隆升—剥蚀及物源区调整过程。在石油勘探井较密且分布较广的东一段,系统进行了各类碎屑扩散体系的重矿物分析,区分出了4个碎屑重矿物扩散体系,分别来自两种构造类型的物源区:①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前浊积扇体系物源区为燕辽古造山带,重矿物分布模式表现为主峰左偏、重矿物组分较少、稳定重矿物显示度偏低的特点;②两个河控三角洲体系物源区为华北古克拉通,重矿物分布模式表现为对称的主峰、重矿物组分较多、稳定组分显示度偏高的特点。

    2008年05期 No.122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 一种产出于玄武岩中的柯绿泥石的矿物学研究

    阮青锋;陆琦;雷新荣;刘惠芳;

    柯绿泥石采自新疆彩参1井中石炭纪地层的玄武岩。柯绿泥石在肉眼下为深绿色,其集合体呈不规则杏仁状,集合体大小在0.5~3.0 mm,呈放射状分布,也见微细脉状分布。根据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计算的柯绿泥石矿物分子式为:(Ca0.24Na0.02)(Mg3.93Fe32.5+7Al1.35Mn0.07)8.92(Si6.32Al1.68)8O20(OH)10,其中绿泥石晶层和蒙皂石晶层的表达式以该矿物具对称中心而计算得到,绿泥石晶层:(Mg,Fe)3(OH)6{[(Mg,Fe,Mn)2.28Al0.68]2.96[Si3.16Al0.84]4.0O10(OH)2};蒙皂石晶层:(Ca0.24Na0.02)[(Mg,Fe,Mn)2.29Al0.67]2.96[Si3.16Al0.84]4.0O10(OH)2。由柯绿泥石样及各种处理样定向片的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计算d(001)的变差因子(ICV),除钾饱和处理样的ICV大于0.75以外,其他样品的ICV都小于0.75,符合规则间层矿物的特征。采用X射线衍射和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发现,柯绿泥石的一维晶体结构中存在对称中心,对称中心位于绿泥石晶层的层间域中心及蒙皂石晶层的层间域中心,在2∶1层的八面体中心不具对称中心,而且2∶1层两侧的四面体厚度稍小于位于绿泥石晶层一侧的四面体厚度。

    2008年05期 No.122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 金刚石包裹体矿物化学特征与华北东部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属性

    殷莉;张瑞生;郑建平;

    华北地台金刚石的包裹体中含有丰富的地幔信息。对山东蒙阴、辽宁复县两地金刚石中包裹体矿物包括橄榄石、石榴石、单斜辉石和铬铁矿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分析,金刚石包裹体矿物的主量元素显示华北地台至少在古生代金伯利岩侵位时具高度亏损玄武质的难熔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特征。应用适用于石榴石橄榄岩相的单斜辉石温压计对金刚石包裹体中透辉石进行了计算,得出华北地台金刚石形成于1 083~1 194℃、5.3~6.1 GPa的地质环境下。蒙阴和复县两地金刚石包裹体所反映的古老岩石圈地幔虽然都表现为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特征,但也存在一定的不均一性。同时,通过对华北东部古生代与新生代地幔矿物的主量元素及地幔热状态的对比,结合现有的地幔岩石学和地幔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认为软流圈物质对古老岩石圈地幔的侵蚀作用能较好地解释华北岩石圈减薄。

    2008年05期 No.122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 柴西新生代沉积源区及盆地热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王世明;马昌前;佘振兵;陈志勇;杨颖;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地区西岔沟剖面10件新生代砂岩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分析和年龄-温度热演化史的模拟,研究了柴西新生代碎屑沉积岩源区及盆地的热历史。磷灰石样品大多未退火,来自不同的物源区。裂变径迹颗粒年龄分组显示,盆地经历了23.5,29.6,35.8 Ma 3次构造热事件;沉积物源区在42.0~40.5,39.0~37.5,14.0~11.5,6.0~4.5 Ma发生了明显的构造活动,源区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特别是1 2Ma左右的构造活动,导致下油砂山组顶部物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40.5~39.0,16~14,11.5~6.0 Ma沉积物的源区发生了明显的升降运动,导致剥蚀速率加快;平均围限径迹长度为9.4~11.7μm。总体来看,干柴沟地区及周缘山系在37~15 Ma近2 2Ma的地质时期内一直比较稳定,30 Ma左右的热事件在盆地或周缘山系都有较明显的反映。

    2008年05期 No.122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 东昆仑阿拉克湖早更新世沉积物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

    王朝文;洪汉烈;向树元;张克信;肖依;

    为了揭示东昆仑阿拉克湖地区早更新世的气候环境演化,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古地磁对位于东昆仑山系东段的阿拉克湖断陷盆地早更新世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黏土矿物的成分主要为伊利石和绿泥石,含有少量的高岭石。伊利石结晶度在0.280~0.513°之间,反映伊利石结晶度存在明显的差别。古地磁分析结果显示,磁化率介于14.85×10-6~214.20×10-6SI之间,平均为68.41×10-6SI,也存在着明显的变化。w(Kao)/w(I+Ch)比值在0.11~0.22之间,反映不同时期沉积物中高岭石与伊利石、绿泥石之间相对含量的变化。w(Kao)/w(I+Ch)比值、伊利石结晶度以及古地磁分析结果的变化特征,均反映了东昆仑阿拉克湖的古气候经过了从冷干到温湿的气候变化,而沉积物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以及相对较高的伊利石结晶度和偏低的磁化率值则说明早更新世阿拉克湖地区的气候总体以冷干为主。

    2008年05期 No.122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 长江(公安段)不同地貌成因类型冲积土中Cd的分布特征

    赵宾;欧阳建平;李方林;徐明钻;张德存;杨军;

    长江流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显示,长江沿岸冲积带土壤中存在着重金属元素Cd的高值分布。以位于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公安段冲积带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Cd在不同地貌成因类型浅层(0~20 cm)土壤中的横向分布特征,重点研究了Cd横向、垂向分布特征与Corg含量、pH值和黏粒含量(用硅铝率反映)分布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浅层土壤中w(Cd)的分布特征为,湖积低平原区、冲-湖积低平原区及冲洪积低洼平原区地貌成因类型土壤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冲洪积高漫滩平原区、冲洪积高亢平原区地貌成因类型土壤,其质量分数差异达1.4~1.8倍;②研究区不同地貌成因类型土壤中,w(Cd)的横向分布特征主要受黏粒含量分布的控制,其次是w(Corg);垂向分布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是w(Corg)。

    2008年05期 No.122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 广西凭祥剖面Guadalupian(中二叠统)底界附近的凉水和温水混生牙形石动物群

    尚海静;张宁;夏文臣;

    详细研究了广西凭祥剖面下-中二叠统界线(即Guadalupian统底界)附近的牙形石动物群,发现了M.idahoensis lam-berti-J.nankingens insankingensis演化系列和M.idahoensis.idahoensis-J.nankingensis gracilis演化系列混生现象。前者与温水型牙形石分子M.siciliensis,M.rustagensis和Sweetgnot hsuusbasymmetricus共生,后者与凉水型牙形石分子M.pro-longata和M.phosphoriensis共生。两个演化系列中温水型牙形石分子J.nankingensis nankingensis和凉水型牙形石分子J.nankingensi sgracilis首现在同一层位,从而准确地将Guadalupian统底界面标定在剖面中的第9-18层之底。在Guadalupian统底界附近的一套硅质灰岩标本中同时鉴别出混生的牙形石动物群,这说明在早-中二叠世转换期,来自高纬度区的凉水洋流上涌事件曾经发生并侵入到处于亚热带的扬子板块之中。

    2008年05期 No.122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 微量元素在铁、锰氧化物间的分配系数:古环境的新指标

    朱颖;胡超涌;马仲武;熊志方;曹振华;

    借助顺序提取技术对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的铁、锰氧化物进行了分级提取,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了其微量元素的组成。结果表明:锰矿物相(-δMnO2)主要富集Mn、Ba、Co、Ni、Sr;铁矿物相(FeOOH)富集Fe、As、Cu、Mo、P、Pb,V、Zn。计算了Co、Cu、Ni和Zn元素在铁、锰两相之间的分配系数D=(M/Fe)铁相/(M/Mn)锰相,探讨了其作为古环境替代指标的可行性。发现Co、Cu、Ni和Zn的分配系数与其在富钴结壳中的总质量分数无关,而与海洋生产力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其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008年05期 No.122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 苏北盆地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记录

    舒强;萧家仪;张茂恒;赵志军;陈晔;李吉均;

    通过对苏北盆地XH1钻孔上部25 m沉积岩心的研究,重建了苏北盆地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根据对苏北盆地XH1钻孔岩心地层年代、质量磁化率、孢粉的研究,可以较为清晰地划分出末次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25.0~16.5 m)、末次冰期早冰阶——深海氧同位素4阶段(16.5~12.5 m)、末次冰期间冰阶——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12.5~9.5 m)、末次冰期冰盛期——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9.5~5.8 m)、冰后期——深海氧同位素1阶段(5.8~0 m)。XH1钻孔记录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和古里雅冰心氧同位素的对比研究表明,它们之间有着较好的一致性,但苏北盆地XH1钻孔记录与我国西部古里雅冰心记录更为相似,这可能揭示了气候环境变化在全球背景下的区域性特征。

    2008年05期 No.122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矿产地质

  • 敦化盆地烃源岩特征与油气资源潜力

    于明德;王璞珺;王荣新;彭立军;胡艳革;

    敦化盆地为一中新生代断坳叠合型裂谷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低,为查明其烃源岩发育状况及油气资源潜力,在对煤田钻孔和露头样品系统化验分析与地震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盆地发育的下白垩统、古近系、新近系3套湖相烃源岩的分布特征、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用烃产率法估算出盆地的总生烃量为31.02×108t,总资源量为1.24×108t,下白垩统和古近系湖相泥岩为盆地的成熟优质主力烃源岩,说明该区具有形成中小型油气田的物质条件。

    2008年05期 No.122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储层特低渗透成因分析与评价

    高辉;孙卫;宋广寿;任国富;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储层的物性总体较差,发育粒间孔、溶孔,孔隙结构类型属小孔隙、微细喉道和微喉道型;分析表明其特低渗透成因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不同沉积微相储层的物性差异较大,柔性组分含量高、粒度细和成分成熟度较低是造成储层特低渗透特征的主要原因;同时成岩压实、胶结作用使得储层的孔隙度减小、渗透性变差,而溶蚀作用和少量成岩微裂缝的产生又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的特低渗透性能;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是研究区主要储层的分布相带。

    2008年05期 No.122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未熟—低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精细油源对比

    罗家群;

    未熟—低熟油在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广泛分布,并具有饱和烃含量较低、胶质和沥青质含量较高的特征。在分析泌阳凹陷未熟—低熟油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精细油源对比,并研究了未熟—低熟油的形成条件。泌阳凹陷未熟—低熟油成熟度参数:C29ααα20S/(S+R)峰面积比值为0.10~0.33,C29ββ/(αα+ββ)峰面积比值为0.11~0.28,Ts/(Ts+Tm)峰面积比值均不大于0.34,具有未熟—低熟油成熟度低的特征。利用伽马蜡烷/C30藿烷峰面积比值和三环萜烷/(C29+C30)藿烷峰面积比值两项指标将泌阳凹陷未熟—低熟油划分为A、B和C型。A型具有伽马蜡烷/C30藿烷峰面积比值和三环萜烷/(C29+C30)藿烷峰面积比值都较低的"两低"特征,母源主要为核三段上部泥质烃源岩;B型具有伽马蜡烷/C30霍烷峰面积比值和三环萜烷/(C29+C30)藿烷峰面积比值均较高的"两高"特征,与核三段下部泥质烃源岩具有很好的亲缘关系;C型具有伽马蜡烷/C30藿烷峰面积比值高,但三环萜烷/(C29+C30)藿烷峰面积比值低的"一高一低"特征,源岩为核二段白云岩。研究表明泌阳凹陷核三段和核二段未熟—低熟烃源岩高可溶有机质含量和有利的生储组合关系是研究区未熟—低熟油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

    2008年05期 No.122 77-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 特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贾敏效应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为例

    王瑞飞;陈军斌;孙卫;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储层是典型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属于细孔微喉型,非均质性强,注水开发中贾敏效应异常强烈。通过微观砂岩模型水驱油实验发现贾敏效应是油田注水开发中不可忽视的阻力。实验中贾敏效应主要表现为:①水驱油过程中注水压力不断变化;②贾敏效应的循环作用;③油滴受贾敏效应作用无法运移;④贾敏效应致使水驱中油相渗透率急剧下降,水相渗透率缓慢上升。通过注采系统提高注水压力无法消除贾敏效应,因此在注水开发中要以预防贾敏效应为主。

    2008年05期 No.122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 东营凹陷烃源岩轻烃特征

    蒋启贵;李志明;张彩明;王勤;唐晓红;

    以1-己烯和1-壬烯为内标物质,采用低沸点溶剂密封抽提色谱分析技术,对东营有效烃源岩的轻烃进行了定量分析,在准确获取C1~C15组分质量分数的同时又能得到有重要信息的轻烃参数。分析表明岩石中的轻烃与可溶有机质(轻烃+沥青"A")的质量分数比值平均可达14.59%,并随演化程度的增强而增大;链烷烃和环烷烃质量分数比值与成熟度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当链烷烃与环烷烃质量分数比值等于1~2时为低熟阶段,当链烷烃与环烷烃质量分数比值等于2~6时为成熟阶段;证实了2,4-二甲基戊烷与2,3-二甲基戊烷质量分数比值的对数是温度的函数,利用相应的计算公式可获取源岩经历的最高埋藏温度。

    2008年05期 No.122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 石油烃中烷基萘的形成机理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周佩瑜;

    烷基萘是原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示成岩演化环境和成熟度变化方面非常有效。原油中含α,β位取代基的烷基萘异构体含量变化趋势相反,此即为烷基萘成熟度参数提出的依据。着重综述了石油烃中甲基萘两种主要生成途径——分子异构化反应和甲基化、去甲基化反应及其反应机理,以及烷基萘参数的应用概况,阐述了生物降解作用、水洗作用、内源混合作用和有机质来源及其他因素对烷基萘参数的影响,探讨了烷基萘参数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2008年05期 No.122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技术方法

  • 基于2DPCA的遥感图像融合算法研究

    吴学明;杨武年;

    基于PCA的遥感图像融合算法思想简单,实现起来较容易,而且遥感图像融合的性能也较好。但这种方法也有一些缺点:①不能有效利用图像的结构信息;②光谱信息损失较多;③灵活性较差。针对这些问题,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2DPCA的遥感图像融合算法。与PCA融合算法相比,基于2DPCA的融合算法的主要特点是:①直接对图像矩阵进行2DPCA分析,因而可以有效利用图像的二维结构信息;②多光谱图像的特征矩阵主成分的替换个数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这样就可以调节光谱信息的保持程度和空间分辨率的改善程度,从而获得不同融合质量的图像,具有更好的灵活性;③融合后的图像不仅光谱信息得到了较好保持,空间分辨率获得了明显改善,而且图像色彩也得到了增强。

    2008年05期 No.122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 矿产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子系统设计

    王新春;杨东来;

    矿产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子系统是基于GIS技术服务于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的计算机综合系统,它能在地质专家的指导下和计算机硬、软件的支持下,高效地完成数据的准备、空间数据库建设、成矿地质环境分析、找矿信息提取与综合、矿产资源评价与预测(包括找矿远景区圈定、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靶区优先与工作部署),并能对结果进行综合显示和各种输出。设计了矿产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子系统的数据流程和系统结构,并在全国选取了7个不同成矿地质背景、不同工作程度、不同矿种的重要成矿区带进行示范研究,结果显示矿产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子系统的数据结构合理,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得当,其功能涵盖了数据处理、信息提取、信息综合和成果表达,适用于矿产预测评价的各个阶段。

    2008年05期 No.122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深空探测

  • 月球科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参加第39届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有感

    肖龙;曾佐勋;

    综述了2008年3月10~14日在美国休斯敦召开的第39届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期间交流的与月球科学相关的会议内容,简要回顾了人类探测月球的历史。当前的月球科学研究归纳为6个主题:①月球和其他类地行星的地质演化;②撞击过程的定量化描述和太阳系历史的关系;③月壤的特征、月壤形成的机械过程和演化过程;④采样返回技术和原型机的开发与运用;⑤月球和其他行星体的内生和外来挥发分;⑥月表的大气和尘埃环境对人类登陆的影响。2007~2008年,日本、中国、印度和美国纷纷推出探月计划,将月球探测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深空探测成为各国展示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试验场,也将有力地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独立探测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已是大势所趋,数据资料共享将成为必然。公众的积极参与将为月球探测注入新的活力,并成为空间探测的基本动力。

    2008年05期 No.122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短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