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基础地质

  • 从凝块石概念的演变论微生物碳酸盐岩的研究进展

    梅冥相;

    作为微生物碳酸盐岩的主要类型,凝块石与核形石曾经被统称为"微植石"而与"叠层石"平行使用;但是,鉴于叠层石也具有凝块状组构,所以凝块石又被译作"斑粒石",或被称作"花纹石",因此,凝块石这一概念还显得有些混乱。术语和概念的差异与混乱代表了地质学家们对微生物碳酸盐沉积作用不同阶段认识的升华和进步。近年来,将微生物碳酸盐岩划分为叠层石、凝块石、树形石和均一石四大类,又将核形石作为"球状叠层石"而不与叠层石平行使用。尽管对微生物碳酸盐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进展,如将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地史演化归结为16个关键事件,总结了前寒武纪碳酸盐岩沉积相随着地球海洋和大气的长时间演变而产生的3种沉淀形式,将多年来形成叠层石的蓝绿藻归为细菌类称为"蓝藻菌"等。但目前还难以回答叠层石的确切生长机制,特别是前寒武纪叠层石;随着更老的地质时代中凝块石的发现,将凝块石理解为被生物扰动等作用所破坏的叠层石似乎与地质事实不完全相符;再者,凝块石的形成机制也还是一个谜。更重要的是,作为微生物碳酸盐岩的一种重要类型,凝块石这一术语的混乱以及对凝块石形成机制认识的变化,为窥视微生物碳酸盐岩的研究进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2007年06期 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 沉积岩中稳定重砂矿物的成岩蚀变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刘嵘;董月霞;谭靖;张素新;

    结合矿物物理化学特征解释了沉积岩中常见的稳定重砂矿物石榴石、锆石、金红石、磷灰石、电气石和榍石的碎屑形态和稳定性;借助扫描电镜下呈现出来的形貌特征,如溶蚀、裂开、圆化程度等,分析了控制稳定重砂矿物蚀变作用的物理化学因素;认为稳定重砂矿物之间的相对稳定性受沉积环境和成岩条件的控制。在同生和成岩过程中,有机酸参与的流体可以改变部分稳定重砂矿物(如磷灰石、石榴石、电气石)的稳定性,并导致其分解,因此稳定重砂矿物的蚀变特征一方面可以辅助解释重砂矿物组合的空间变化,另一方面还可以揭示沉积过程中的气候条件、植被发育程度,从而指示沉积相,并约束成岩过程中流体的化学性质;此外,导致稳定重砂矿物溶蚀的流体对于其他造岩矿物的影响以及对次生孔隙的贡献程度值得进一步研究。

    2007年06期 No.117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 沾化凹陷新近系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蔡观强;郭峰;刘显太;隋淑玲;李超文;高晓峰;赵亮;

    采用ICP-MS详细研究了沾化凹陷新近系馆陶组(Ng)和明化镇组(Nm)沉积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样品稀土元素(REE)质量分数相对较高,w(ΣREE)介于106.4×10-6~390.9×10-6间,馆陶组和明化镇组的平均值分别为198.83×10-6,203.18×10-6,高于大陆上地壳(UCC)和后太古宙页岩(PAAS)的平均值;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LREE富集、HREE平坦和中等负Eu异常[δ(Eu)介于0.66~0.83,平均值为0.75]的典型后太古宙沉积岩特征。样品过渡族元素Cr、Co、Ni质量分数较低,与UCC相近,稍低于PAAS;高场强元素Zr、Hf、Nb、Ta、Th质量分数则相对比它们在UCC和PAAS中的质量分数高。泥岩样品的REE、Nb、Ta、Th质量分数明显高于粉砂岩和细砂岩,表明黏土矿物的吸附作用对这些元素的富集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和特征参数,以及不活动元素之间的比值[如w(La)/w(Co),w(Co)/w(Th),w(Cr)/w(Th),w(Zr)/w(Hf)]并不受粒度效应的影响。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沾化凹陷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沉积岩的源岩以中酸性的长英质岩石为主,可能主要来自盆地东部的胶东隆起区,而南部鲁西隆起区广泛出露的太古宇岩石对盆地供应的碎屑量较小;物源供应的变化表明馆陶组上段沉积时期,东营水系和车沾水系开始衰退,而垦青水系仍较发育。

    2007年06期 No.117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 东天山库姆塔格垄东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李永军;佟丽莉;杜志刚;杨俊泉;司国辉;李新光;

    位于塔里木板块最北缘的东天山库姆塔格沙垄东地区的垄东岩体,侵位于雅满苏石炭纪岛弧带,由早期到晚期可识别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3期岩浆活动,锆石U-Pb年龄为261 Ma。里特曼指数(σ)为1.6~2.1,属钙碱性系列;各岩类的主要岩石化学指数随w(SiO2)的变化而呈线性变化,显示出分异良好的同源岩浆序列。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各类图解表明,垄东岩体早期具有典型O型Adakite特征,而晚期则显示出火山弧后碰撞地球化学特征。岩体的两阶段构造演化历程为研究区域大地构造阶段划分和构造格局分析提供了重要佐证。

    2007年06期 No.117 25-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K]
  • Zn同位素分析方法及其地质应用

    任邦方;凌文黎;张军波;张永清;段瑞春;

    介绍了Zn同位素组成的表示方法及其化学分离与质谱测定方法,论述了Zn同位素在陨石、沉积物和沉积岩、火成岩、矿床和海水以及生物样品中的组成特征,以及生物有机作用、物理-化学作用对Zn同位素分馏的影响,阐述了Zn同位素在陨石和宇宙化学、古海洋学、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2007年06期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 四川龙门山地区磷矿、煤矿开采对水系沉积物Cd等元素影响调查

    王磊;唐文春;秦兵;任利民;龚敏;闭向阳;马振东;

    以沱江水系源头流经含磷、含煤地层的绵远河和石亭江为研究对象,以一级阶地早期水系沉积物和河床中现代水系沉积物为采样介质,分析了含磷、含煤地层中常富集的Cu、Pb、Zn、As、Hg、Cd、Cr、U、Th等有毒有害元素。富集因子和水系表壳岩系化学分析结果表明:①绵远河上游龙门山区的现代水系沉积物遭受了显著的Cd、Hg、U富集,主要为磷矿、煤矿开采及相关工业影响所致;进入成都平原后,上游含矿地层及矿业活动对水系沉积物的影响减弱,水系沉积物主要表现为流域表壳岩系在自然风化作用下的正常组成,Cd等元素均为轻微富集。石亭江仅Sr出现显著富集。②龙门山表壳岩系"正常源"的化学组成控制了成都平原第四纪沉积物的背景化学组成。而含磷地层、含煤岩系"异常源"由于层厚及出露面积有限,仅在矿区周围形成Cd、Hg、U、Sr、Ba等元素的局部高值区,对成都平原沉积物的影响仅在两河汇入沱江之前。

    2007年06期 No.117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 广西桂林地区中、上泥盆统风暴岩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曾雄伟;杜远生;张哲;李珊珊;欧阳凯;

    桂林地区中、上泥盆统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地层中夹有多套风暴沉积。风暴沉积特征包括底面侵蚀构造、放射状组构、丘状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等。风暴沉积主要包括A、B、C、D、E 5种沉积单元:A.块状层理段,由具块状层理的竹叶状砾屑灰岩构成,代表风暴涡流沉积;B.递变层理段,由砾屑灰岩和砂屑灰岩构成,代表风暴浊流沉积;C.丘状交错层理段,由具丘状交错层理的砂屑灰岩构成,代表风暴浪作用沉积;D.平行层理段,由具平行层理的砂屑灰岩组成,代表风暴浊流沉积(相当于鲍马序列的B段);E.均质层理段,由具均质层理的泥晶灰岩构成,为风暴后期的快速悬浮沉积。由上述沉积单元组合成不同的风暴沉积序列。桂林地区风暴沉积的发现表明,广西在泥盆纪时位于低纬度区域,该沉积对于认识该区中、晚泥盆世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海洋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06期 No.117 42-4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 洞穴地球微生物研究进展

    赵晓玲;杨小芬;曾翠平;刘倩瑛;王红梅;

    以洞穴内生长的微生物为切入点,着重论述了近年来洞穴地球微生物的鉴定技术,如Biolog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克隆文库测序法、遗传指纹图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温度梯度凝胶电泳、荧光原位杂交法、稳定同位素探针法以及各种技术的利弊,总结了洞穴地球微生物在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在洞穴堆积物形成作用方面所取得的进展,预测了洞穴地球微生物今后的发展动向。

    2007年06期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矿产地质

  • 东营凹陷隐伏砂岩体油气藏含油气性定量预测方法

    田美荣;

    在对东营凹陷133个隐伏砂岩体含油气性详细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砂岩体含油气性的主控因素,并应用地质统计方法和成藏动力学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圈闭充满度和含油饱和度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隐伏砂岩体能否成藏主要受砂岩体物性、围岩生排烃条件、砂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及砂岩体自身规模的影响;成藏主动力包括砂泥岩毛细管压力差、烃浓度差引起的扩散力、烃生成产生的膨胀力,成藏阻力主要为砂岩体内的毛细管阻力。模拟结果表明,实测的圈闭充满度和含油饱和度与预测的圈闭充满度和含油饱和度的差异不大,吻合率在80%以上。

    2007年06期 No.117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 准噶尔盆地中Ⅲ区块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分析

    秦黎明;张枝焕;李伟;袁东山;杨永才;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中Ⅲ区块的原油或油砂抽提物饱和烃与芳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研究了原油及油砂抽提物中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β-胡萝卜烷以及甾萜烷烃系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对原油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其油源做了初步的分析。研究表明,中Ⅲ区块原油可划分为3种类型:第Ⅰ类包括永6井与永9井白垩系吐谷鲁群原油及油砂抽提物,主要来自于中二叠统乌尔禾组烃源岩;第Ⅱ类包括永1井西山窑组和三工河组原油及油砂抽提物、永2井西山窑组油砂抽提物及永3井西山窑组和三工河组原油,为二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混源油;第Ⅲ类包括永6井西山窑组油砂抽提物和永2井西山窑组下部原油,主要来源于侏罗系烃源岩。

    2007年06期 No.117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 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烃源岩特征及生排烃史

    邓守伟;曹强;叶加仁;

    为了综合确定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的主力烃源岩,深化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在烃源岩分布特征及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含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定量恢复了研究区主要烃源岩层系的生排烃史。研究表明,莫里青断陷主要发育始新统双阳组、奢岭组和永吉组3套烃源岩系,其中双阳组泥岩为主力烃源岩,具较高的有机质丰度、成熟度、生烃强度与排烃效率;以双阳组为烃源岩的油气系统应是该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2007年06期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侏罗系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

    潘福友;

    北三台地区侏罗系储层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对研究区11口井101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侏罗系储层具有多期次的油气充注特征。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油包裹体的荧光颜色(强度)等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侏罗系储层经历过4期热流体活动,捕获了3期油包裹体和1期天然气包裹体,分别对应地质历史时期3次油充注和1次天然气充注过程。3期油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别为40~65,65~80,80~120℃。油包裹体和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及盐水包裹体盐度的统计结果表明,第2期和第3期热流体活动占主导地位。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油充注发生于燕山期,天然气成藏发生在喜山早期。研究区现今油气与古油气无论在油气组分还是在成熟度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与油气早期成藏后期遭受改造破坏有关。综合研究区烃源岩的生、排烃史,侏罗系储层埋藏史以及构造活动演化史的分析可知,燕山晚期是北三台地区侏罗系储层的主成藏期,燕山晚期充注的油气是现今油气的主要来源。

    2007年06期 No.117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 深部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机理研究进展

    黄洁;朱如凯;侯读杰;阮伟;

    从深部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的溶蚀机理、溶蚀矿物的种类、影响因素3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深部储层次生孔隙的研究成果。深部储层次生孔隙的发育受众多因素影响,异常高压、断裂发育、深部热流体活动、流体交换等都会对次生孔隙的发育产生有益的影响。提出了应该重视深部与中浅层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别,综合系统地研究深部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的成因与分布,特别是模拟高温高压条件下矿物溶蚀和沉淀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全面突破深部储层次生孔隙理论,指导勘探开发。

    2007年06期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 非均质综合指数法在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以双河油田V_下油组为例

    李祖兵;颜其彬;罗明高;

    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形成与分布的因素较多,若只从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去考虑,可能会影响对储层非均质程度的认识(宏观和微观),目前多局限于从静态或动态角度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而将动态和静态资料相结合的研究较少。为了充分考虑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分布的因素,在研究双河油田V下油组储层的非均质性时,采用了主因子分析法选出了沉积微相、砂体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油层的顶底面微构造、目前的综合含水率和流动带指标7个参数作为反映储层非均质性的参数。利用波的叠加原理在平面上对每个参数进行叠加从而得出了非均质综合指数值。现场实践证明,其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储层非均质性的地下分布状况,符合率在90%以上。

    2007年06期 No.117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 Elman神经网络在低渗储层敏感性预测中的应用

    周锋德;姚光庆;王国昌;赵志魁;王立武;苗洪波;

    油气储层敏感性是制约低渗储层有效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勘探开发早期储层敏感性预测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受到资料不足的限制。从实验敏感性分析结果入手,对Elman神经网络预测储层敏感性的过程及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通过设置虚拟井来预测储层敏感性平面分布的方法。结果表明:①影响低渗储层敏感性的主要因素有蒙皂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伊-蒙混层、石英、长石的体积分数,孔隙度和渗透率;②Elman神经网络能够很好地预测低渗储层的敏感性,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绝对误差的平均值均低于0.04,水敏性样品的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绝对误差的平均值为0.001;③通过设置虚拟井位,能够很好地预测储层敏感性的平面分布规律。

    2007年06期 No.117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 复小波频谱分析方法及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盛秋红;刘天佑;刘大为;

    针对短时窗傅立叶变换频谱分析方法存在窗函数选取不确定、分辨率固定、频谱分析精度较低等问题,采用了复小波分析方法对地震信号进行时频分析,选择复Morlet小波作为分析小波,对地震信号进行复小波变换,并将尺度域转换到频率域,获得了不同频率的时频特征水平切片;用理论模型说明了复小波频谱分析精度明显高于傅立叶变换的频谱分析。对新疆某油田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复小波频谱分析能细致地反映储层的分布、位置及形态,其效果优于短时窗傅立叶变换方法。

    2007年06期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工程地质

  • 滑坡空间预测数学模型的对比及其应用

    吴益平;殷坤龙;陈丽霞;

    滑坡灾害空间预测经历了从定性-半定量-定量、从确定性-非确定性-概率论的发展过程,其中预测模型的建立、预测方法的选取是滑坡空间预测的核心过程,关系到预测结果的最终确定。讨论了信息量模型、信息-物元模型、信息-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流程和关键技术问题,将这3种非确定性数学模型运用于万州安乐寺古滑坡区的滑坡危险性预测中,并对3种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3种预测数学模型的优劣及其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对比研究表明3种模型均不失为滑坡空间预测中较为有效的数学模型。

    2007年06期 No.117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 基于突变理论的反倾层状岩石边坡稳定性研究

    罗红明;唐辉明;胡斌;余波;

    针对反倾层状岩石边坡的岩体结构特点,以弯曲-拉裂(倾倒)变形的地质模型为基础,基于突变理论建立反倾层状岩石边坡尖点突变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边坡失稳的突变条件,并提出临界失稳深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反倾层状岩石边坡的稳定性评价方法。对工程实例的分析表明,对于反倾层状岩石边坡,该稳定性评价方法是成功有效的。

    2007年06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材料科学

  • 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小颗粒红色荧光粉(Y,Gd)BO_3∶Eu~(3+)

    尹海斌;袁曦明;王永钱;王娟娟;王峰;李永焱;

    为了满足彩色等离子体平板显示(PDP)用荧光粉的要求,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并结合超声波分散技术制备PDP用(Y,Gd)BO3∶Eu3+红色荧光粉。在稀土离子浓度、烧结温度等实验的基础上,得到分子式为(Y0.85Gd0.1)BO3∶Eu0.05、烧结温度为1000℃的最佳实验方案。同时选择了不同的分散试剂并结合超声波分散技术对样品进行了后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当分散试剂为乙醇时,样品的相对发光强度最高;同时,采用后处理试剂并结合超声波分散技术对样品进行后处理大大降低了粉体的团聚现象并增强了粉体的分散性,提高了粉体的质量。与传统的固相法相比,此法不仅大大降低了合成温度,同时,粉体的质量比固相法合成的要好,粉体的亮度高(以国外红粉为参考),样品经后处理后,颗粒细小、均匀,粒径分布约为300 nm。

    2007年06期 No.117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