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基础地质

  • 伊朗Kashan地区库姆组沉积相及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张海峰;时华星;张守鹏;王伟庆;

    伊朗Kashan地区库姆组形成于混水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以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的混合沉积为主,沉积特征受陆源碎屑的影响较大。库姆组自身储集条件偏差,裂缝和溶孔在储集空间中占绝对优势,断裂活动及相伴生的溶蚀活动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而沉积相则为之提供物质基础。有利储集相带主要分布在应力集中区域和岩石破裂地区,其中局限台地滩相和三级层序界面之下的岩溶带是最佳储层发育位置。

    2007年05期 No.11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 新疆克拉麦里造山带下石炭统地层系统及其沉积构造背景

    杨品荣;杨文强;蒙有言;冯庆来;

    新疆克拉麦里造山带位于准噶尔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下石炭统是该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将其作为一个地层层序,自下而上划分为黑山头组、姜巴斯套组和那林卡拉组。运用造山带地层学研究其下石炭统地层系统,识别出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岛弧盆地层序(黑山头组)、弧前大陆边缘盆地层序(卡姆斯特组)、洋盆层序(放射虫硅质岩和蛇绿混杂岩),以及准噶尔板块北缘岛弧盆地层序(塔木岗组和松喀尔苏组)和弧前大陆边缘盆地层序(东古鲁巴斯套组和姜巴斯套组)。根据克拉麦里造山带两侧均存在岛弧盆地层序,推论克拉麦里洋盆曾在早石炭世向两侧发生俯冲。

    2007年05期 No.116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 蓟县地区雾迷山组风暴硅质岩沉积序列

    任国选;孟祥化;葛铭;王德海;郭峰;

    从岩石学和沉积学方面对蓟县雾迷山组硅质岩沉积序列的研究表明,蓟县雾迷山组硅质岩沉积为典型的风暴沉积。蓟县雾迷山组广泛发育风暴沉积,在硅质条带状白云岩中发育的硅质砾屑具奇特的菊花状构造,这种构造形成于成岩作用后期,在岩石尚未完全固结成坚硬的岩石时期,遭遇风暴破坏,将原有的水平层理打碎,继而被风暴流搅起,风暴流的涡动使得岩石碎片或直立,或呈发散状,后经成岩作用保留了这种构造形态,与上下岩层形成典型的风暴沉积序列。通过野外与镜下观察并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得出,蓟县地区雾迷山组硅质岩来源于海底热水活动。风暴硅质岩有两种沉积环境,对于异地搬运再沉积的风暴硅质岩,其沉积环境为潮上坪低能环境,即开阔台地中的泛溢沉积;而对于原地型的风暴硅质岩,其沉积环境应该是潮间带,因此推测其沉积环境为碳酸盐岩台地前缘斜坡。

    2007年05期 No.116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 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坝址区断层变形特点及成因分析

    金军;杨坤光;

    拟建中的白鹤滩水电站坝基将建在二叠系峨眉山组玄武岩层之上。坝址区发育有位移量较小的NW300°、NW320°、NE40°和近SN向4组断层,其中NW300°断层最为发育。在野外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室内的显微构造研究和电子自旋共振(简称ESR)测年结果表明,坝址区内的断层是在燕山期晚期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后期又受到了近南北向挤压应力场的改造。断层破碎带以发育典型碎裂-角砾岩等浅层脆性构造岩为特点,近期活动不明显。

    2007年05期 No.116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 矩形断裂石香肠矿物成分体积分数与其流变学意义研究——以湖北铁山为例

    张鲲;曾佐勋;闫丹;

    以湖北大冶铁山地区发育的矩形断裂石香肠为例,从地质研究的角度探索了矩形断裂石香肠体的黏度与其矿物组成和体积分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矩形断裂石香肠体中透辉石的体积分数越大,则石英、绢云母和方解石等矿物的体积分数越小,对应的石香肠体的黏度就越大;它们的能干性排序依次为:透辉石>石英和绢云母>方解石。

    2007年05期 No.116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 层序地层学模拟研究进展及趋势

    朱红涛;杜远生;何生;

    模拟层序地层学是层序地层学理论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在国外该项技术较为成熟。层序地层计算机模拟软件采用的算法主要有扩散算法、流体流动算法、几何控制沉积算法、经验数值逼近算法、沉积物搬运的构造校正算法。目前,国外学者对以海平面升降、构造沉降和沉积物供应为主控因素的层序地层概念模拟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并对层序控制因素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当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层序控制因素的"多变量系统"观点,将层序的控制因素分为综合变量和独立变量,进一步指出如果假设综合变量为独立变量,则可以简化层序模拟,假设越多,模拟越简单,但模拟结果越粗略;要使模拟结果真实地反映实际地层特征,就要尽可能采用独立变量。

    2007年05期 No.116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 松潘-甘孜盆地中、晚三叠世沉积物来源及演化的锆石U-Pb年代学制约

    王伟;李方林;鲍征宇;

    从松潘-甘孜构造带东北部若尔盖盆地的红参一井内分别采取中三叠世晚期和晚三叠世早期的砂岩样品,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方法对其中的碎屑锆石颗粒进行了U-Pb年龄分析,结果显示锆石形成年龄的范围在243~2741 Ma间,主要峰值集中在240~290,400~480,1800~2000,2200~2500 Ma。通过对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的研究,并结合古水流条件的约束,认为松潘-甘孜盆地东部中、晚三叠世沉积盖层内形成于240~290 Ma和400~480 Ma的锆石分别来自东昆仑南部和北秦岭,形成于1800~2000 Ma和2200~2500 Ma的锆石来自华北板块。由不同时期沉积物中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的变化表明:晚三叠世中期以后有更多扬子板块的物质进入了松潘-甘孜盆地,使盆地内沉积物的组合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样的变化反映了晚三叠世中期以后扬子板块西缘存在一个快速抬升的过程。

    2007年05期 No.116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 云阳微结晶石英岩矿成因探讨

    余志伟;

    通过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方法,研究了云阳粉石英矿的成分和结构。根据氧同位素、包裹体测温以及周围岩石特征,讨论了微结晶石英岩的硅质来源和成因。认为云阳粉石英矿具有热水成因的特点,热水来源于地下热水,硅质来源于热水对含硅地层中含硅矿物的溶浸与萃取,形成富含硅的热水,交代碳酸盐岩形成微结晶石英岩。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矿石结构等条件是影响微结晶石英岩风化形成粉石英矿的主要因素。

    2007年05期 No.116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矿产地质

  • 深埋藏砂岩储层中异常孔隙的保存机制探讨

    肖军;王华;袁立川;姜华;陈少平;

    通常情况下,砂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埋深的增大而减小,但越来越多的地质实践表明深埋藏(>3500 m)的砂岩储层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保持异常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多种成因机制可以使其孔隙在深埋藏条件下得以保存,主要包括:①早期烃类的充注;②颗粒包层和(或)颗粒环边的存在;③流体超压的存在;④次生孔隙的发育。在综合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这些成因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实例。这些研究将为油田的储层评价、储量预测等勘探开发工作提供进一步的决策依据。

    2007年05期 No.116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 新疆陆梁油田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与应用

    欧家强;罗明高;王小蓉;张春光;

    分析了影响新疆陆梁油田流动单元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基于流动单元的基本理论,运用了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并利用非取心井流动单元判别模型对全区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研究结果表明Ⅰ、Ⅱ类流动单元的物性和储集能力较好,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及中部偏西地区;流动单元的分布主要受控于微相砂体的分布;流动单元类型与油水分布关系密切。通过对流动单元的研究可以指导注采井网的部署,预测高产部位以及定性分析储量动用状况等。

    2007年05期 No.116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 华北东部冶里组和亮甲山组白云岩型储层分析与预测

    杨赏;焦养泉;吴立群;林会喜;刘华;张守鹏;李钜源;

    以冶里组和亮甲山组为目标层,通过统计学、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等理论方法,对华北东部白云岩型储层品质、层位判别以及目标层储层预测等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华北东部下古生界白云岩物性最佳(孔隙度平均值为6.73%,渗透率平均值为126.77×10-3μm2),而冶里组(O1y)和亮甲山组(O1l)是下古生界中白云岩最发育的层位,其白云岩厚度分别占下古生界地层厚度的73.6%和64.9%,且储层物性较好,孔隙度、渗透率分别为:冶里组(O1y)5.34%和357×10-3μm2;亮甲山组(O1l)5.89%和97×10-3μm2,因此是重点预测层位。综合考虑白云岩有利的沉积环境、厚度规模、裂缝和溶蚀作用等因素认为,冶里组的潜在白云岩型储层位于黄骅坳陷北部、济阳坳陷东北部、内黄隆起-东濮坳陷以及吕梁隆起西南部;亮甲山组的潜在白云岩型储层位于冀中坳陷和沧县隆起北部(京津唐地区)、太行隆起中部-临清坳陷、内黄隆起-东濮坳陷、鲁西隆起区的济南-临沂地区以及吕梁隆起西南部。此项研究对前古近系油气战略资源选区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05期 No.116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 塔巴庙地区盒3段致密砂岩高产气层特征及分布预测

    郭振华;

    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层主要包括6套含气砂岩层段,其中的盒3段气层是上古生界气层中的高产气层段。统计表明,在所测试层段中,有80%的井段为高产气层段。对该层段的高产气层的研究表明,盒3段的高产气层在电性上存在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低声波时差-高电阻率型"高产气层,另一种为"高声波时差-低电阻率型"高产气层。两类高产气层的特征为:①均发育于河道中心部位,砂体较厚,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储层质量较好;②"高声波时差-低电阻率型"高产气层中微裂缝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强于"低声波时差-高电阻率型"高产气层。利用基于声波时差-电阻率交会图基础上的气层识别指数(b指数)对盒3段含气砂岩进行了识别和评价,并对高产气区块的分布进行了预测。

    2007年05期 No.116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 高蜡油成因及其形成聚集的地球化学效应

    韩霞;田世澄;张占文;

    全球湖相原油的含蜡量普遍较高,在辽河断陷大民屯凹陷、南阳凹陷原油的含蜡量高达59%。关于高蜡油的成因,最初有陆相高等植物成因说,近年来认识到低等水生生物也可生成高蜡油,但对部分高蜡油的成因机制依然不清楚。除了母质因素外,着重论述了微生物改造作用、催化合成反应、温度场效应、压力场效应、运移分馏效应等动力学作用和地球化学效应对高蜡油形成聚集与次生变化的控制作用。讨论了大民屯凹陷高蜡油的成因及其形成聚集的地质-地球化学作用。

    2007年05期 No.116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环境地质

  • 桂林峰丛洼地岩溶动力系统CO2特征及变化规律

    夏青;姜光辉;李科;申宏岗;

    桂林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属于典型的峰丛洼地地区。峰丛洼地表层岩溶动力系统与土壤CO2密切相关,土壤CO2体积分数以及表层岩溶带土壤CO2溶蚀量的变化受气温和降雨影响。对不同部位不同深度的土壤CO2体积分数进行了野外监测,并利用多参数自动记录仪监测了泉水的水化学,揭示了CO2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其变化特征表现为:①土壤CO2体积分数的季节变化在泉水水化学上和土壤CO2溶蚀量上均能反映出来;②土壤CO2体积分数的变化具有季节性;③50 cm处的CO2体积分数较20 cm处大;④土壤层对泉水水化学起到重要调蓄作用。

    2007年05期 No.116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工程地质

  •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特点及其结构型式

    罗嗣海;钱七虎;王驹;

    总结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在系统组成、经费投入、时间跨度、功能要求、评价目标、作用营力、影响范围、工程数量、工程布局、工程逆转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有别于一般深部岩石地下工程的特点。以美国、瑞典、日本、比利时、法国的处置库概念设计为例,介绍了各国处置库的结构型式,比较了其异同点,并对我国的处置库概念设计提出了初步建议。

    2007年05期 No.116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 二维黄金分割法在抗滑桩截面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李长冬;胡新丽;汤旻烨;董治军;

    在对抗滑桩截面宽度和截面高度与抗滑桩费用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二维黄金分割法与计算机编程方法,编制了专门的计算软件对抗滑桩截面进行优化设计,以实现满足抗滑要求的前提下使单抗滑桩工程总费用达到最低的优化目的。在三峡库区某工程的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对滑坡的治理设计具有较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2007年05期 No.116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 基于技术经济评价的取心钻进方法设计

    张伟;王达;

    提出了一种进行取心钻进设计的新方法,其特点是将技术经济学的思想引入钻探工程设计中,从而实现取心钻进方法的优选。该方法具有通用性,可用于任何钻探项目取心钻进方法的选择。在研究中,建立了评价取心钻进施工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推导了钻进时间和成本的计算公式,并以一个5000 m取心钻进项目的设计为例,对CCSD科钻一井的取心钻进方法进行了评价,证明由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心发明和研制成功的螺杆马达-液动锤-提钻取心法是一种高效、优质、低成本和安全的取心钻进方法。

    2007年05期 No.116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技术方法

  • 基于多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喀拉玉尔滚构造带研究

    李百寿;秦其明;贺电;曹宝;张自力;姚云军;

    喀拉玉尔滚构造带包括喀拉玉尔滚走滑断裂、北喀背斜、中喀背斜、南喀背斜及其次生构造。其中,北喀背斜、中喀背斜为塔北地区重要的背斜圈闭,同时也是塔里木油田的重点勘探对象。利用15 m空间分辨率的ETM+影像(多光谱和全色波段融合)及0.61 m空间分辨率的QuickBird影像构成的多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集,结合少量野外地质资料,成功地提取了北喀、中喀背斜上的25条次生小断裂,其后又运用里德尔单剪理论对新发现的小断裂性质进行了解释,最后利用ETM+影像确定了喀拉玉尔滚右旋走滑断裂的走向和位置,提出了对喀拉玉尔滚构造带的4点认识。

    2007年05期 No.116 100-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 电性源瞬变电磁法的迭前和迭后数据小波分析

    邱宁;昌彦君;何展翔;

    电性源瞬变电磁法用于深部勘探时,观测到的垂直磁场脉冲响应非常微弱,常伴有严重的干扰噪声,从噪声中提取反映深部地层的中、晚期磁场信号非常重要。为此提出将多分辨率小波分析应用于电性源瞬变电磁法数据分析,并对西部某勘探区垂直磁场响应的迭前和迭后数据作多尺度分解后进行分析和比较的结果表明:①小波分析对数据具有良好的时频局部化特性,垂直磁场响应的迭前和迭后记录在不同频段上的分布特征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②高频干扰主要反映于数据的分解细节,反映深部信息的中、晚期弱信号存在于分解概貌;③迭后记录加入随机噪声与不加入随机噪声的处理结果类似,而迭前记录则不同,迭前记录比迭后记录具有更丰富的信息,并主要表现在早期。在电性源瞬变电磁法深部勘探中,利用更多的迭前记录的小波分解概貌对资料处理的解释工作很有意义。

    2007年05期 No.116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 油气田开发中后期的储层三步建模法——以赵凹油田为例

    韩登林;张昌民;李忠;李少华;张尚锋;淡卫东;李莎澜;

    三步建模法强调建立等时地层对比格架是储层建模的关键,即首先借助地震、测井和钻井岩心等资料,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精细的等时地层对比格架,继而在格架内以不同层次的旋回层序建立沉积微相模型,从而在沉积微相的约束下建立储层物性模型。三步建模法应用于赵凹油田的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储层地下特征,经验证效果较好。

    2007年05期 No.116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