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树青;王英民;王岩;张顺;赵波;
按照盆地构造演化级别,依据不整合面和地层叠加方式的旋回变化,同时结合地震、测井等基础资料,建立了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四方台组和明水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将四方台组和明水组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3个三级层序、6个四级层序。根据松辽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讨论了构造反转背景下可容纳空间的变化机制和特征,认为在构造反转背景下影响可容纳空间的主要因素有以下3种:①受挤压所导致的扭曲变形引起盆地基底局部的下沉和缓慢的沉降;②沉积物的重力差异压实导致盆地均衡失调引起基底的差异沉降;③挤压作用引起沉积物供应效率的变化。
2007年03期 No.11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 赵家成;肖尚斌;张国栋;李旭东;李安春;
对位于闽浙沿海岸泥质区北部的DD2孔沉积物采用激光粒度仪进行了粒度分析,采用ICP-MS进行了稀土元素质量分数测定,分析了该孔稀土元素质量分数与粒度的关系,讨论了稀土元素组成及分馏特征,并与长江、黄河沉积物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该孔沉积物的w(HREE)、w(LREE)均明显高于长江和黄河沉积物,并随粒度变细而增大,其中Ce的富集造成DD2孔相对更富LREE;[w(La)/w(Lu)]N、[w(La)/w(Yb)]N、[w(Gd)/w(Yb)]N的变化相对较小,且这3个参数的值略小于黄河沉积物的值,而远小于长江沉积物的值,但[w(La)/w(Sm)]N的变化大,且与长江沉积物的值更为接近。这说明该孔沉积物轻重稀土元素分馏、HREE之间的分馏均要弱于长江、黄河沉积物,特别是HREE间的分馏程度,DD2孔要弱得多;而LREE间的分馏程度,DD2孔总体上要比长江和黄河沉积物显著。DD2孔沉积物的δ(Ce)和δ(Eu)平均值分别约为0.92和0.66,即Ce为弱亏损,而Eu异常明显。黄河改道前后该区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无明显变化;从稀土元素组成特征上也难以识别出其物质来源是长江还是黄河,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黄河和长江沉积物REE的组成及其特征差别不大以及粒度的控制规律,其中[w(La)/w(Lu)]N、[w(La)/w(Yb)]N随粒径减小呈现出变小的趋势。
2007年03期 No.114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 金芳;黄俊华;汤新燕;阮小燕;祁士华;
分析了梁子湖8.35 kaB.P.以来沉积物中有机质δ(13C)的组成特征,并与代表印度洋季风的四川红原泥炭δ(13C)序列及代表东亚季风的长白山哈尼泥炭δ(13C)序列进行了对比,探讨了早全新世以来不同阶段的气候特点及古东亚季风与印度洋季风对该区的影响。研究表明,梁子湖在其形成演化过程中存在两种典型的湖泊沉积环境。5.98 kaB.P.以前δ(13C)值偏负,气候温暖湿润,有机质以湖泊内源水生生物为主,δ(13C)值与湖泊生产力有关。其早期东亚季风对该区的影响占较大优势。全新世大暖期中期(5.98~3.67 kaB.P.),气候持续暖湿,温度与降水达到顶峰,δ(13C)值也达到序列中的最小阶段,其δ(13C)值偏负与浮游生物生产力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3.67~3.29 kaB.P.是气候突变期,δ(13C)值变幅达6‰。3.29 kaB.P.以后δ(13C)值逐渐偏正,气候逐渐变冷干,沉积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有机质以陆源C3植物碎屑为主,此时期东亚季风开始加强,印度洋季风持续减弱,但该区受印度洋季风影响更强烈。研究显示,东亚季风与印度洋季风强弱转换和时空迁移的影响对长江中游地区气候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2007年03期 No.114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 张天付;崔振昂;钱一雄;谢淑云;鲍征宇;
选取塔中地区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模拟实验,以研究其在表生岩溶作用下的溶解动力学特征。实验分别在30,50℃下,用pH值为3~6的盐酸溶液,恒温水浴加热进行。结果表明:4种样品溶解速率的相对大小依次为:灰白色灰岩>砂屑灰岩>粗晶白云岩>中粗-细晶白云岩,且溶解速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pH值的增大而减小。但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溶解速率的变化略有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样品中的硅酸盐杂质、晶体颗粒的大小以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CO2的影响。由实验结果推测可知,对于塔中地区以表生岩溶作用为主形成的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灰岩储层的储集性能可能优于白云岩储层;对于以埋藏岩溶作用为主形成的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白云岩储层的储集性能可能优于灰岩储层。
2007年03期 No.114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 徐亚军;杜远生;杨江海;
沉积物物源分析是盆地分析的重要内容,是再现沉积盆地演化、恢复古环境的重要依据。简要回顾了物源分析的发展史,重点介绍了重矿物、沉积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测年技术在物源分析中的应用和发展,指出了物源分析中尚需解决的地质问题。在强调多种方法综合使用的同时,也应考虑构造背景和化学风化作用。
2007年03期 No.114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 杨宝忠;杨坤光;夏文臣;
鄂东黄石地区中上寒武统中下部发育一套典型的白云质风暴岩。该风暴沉积的底面侵蚀构造清楚,长条形白云质灰岩砾屑具放射状构造或叠瓦状构造,并发育渠铸模、粒序层理和小型波状层理等沉积构造,为典型的浅水风暴岩。该风暴沉积具有原地或近原地特点。根据其中的叠层石和无明显泥裂构造,推测为潮间带-局限潮下带沉积环境。该风暴岩的发现对重建鄂东黄石地区中晚寒武世古地理及区域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03期 No.114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 秦养民;顾延生;王银善;孔令惠;谢树成;周修高;朱江;
通过对天鹅洲长江故道近代沉积物中有壳变形虫的形态、生态特征和多样性组合变化的研究,重建了该地区30 a以来有壳变形虫的群落演替过程。沉积物中有壳变形虫和色素分析结果表明,天鹅洲长江故道的生态与环境在人类活动和河道变迁的影响下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即:①1975~1987年,水位较低,接受较多的外源有机物质,营养水平上升;②1987~1994年,水体稳定,水质变得清澈;③1994~2001年,自然保护区建立以后,外源有机物输入减少,营养化程度降低;④2001~2005年,随着故道环境由开敞式过渡到封闭式,水体的生产力提高,富营养化加剧。初步研究表明,有壳变形虫作为一种环境指示生物在湖泊沉积与生态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07年03期 No.114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 赵永鑫;
联生矿床是指在内生和外生因素共同作用下,在地表或地下一定深度所形成的矿床。根据成矿要素的配置关系,联生矿床可以分为内源外成和外源内成两种类型;根据宏观地质环境可分为海相和陆相两类。海底火山喷气(喷流)沉积矿床(热水沉积矿床)是典型的海相联生矿床,陆相油气资源和地热资源属于陆相联生矿床,而陆相火山-次火山高度开放型的容矿构造中通过流体的沸腾浓缩形成的浅成高温热液矿床也具有联生矿床的属性。联生矿床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对成矿物质运动时空结构的全面理解。
2007年03期 No.114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胡云亭;杨永利;关振良;张磊;
微观驱油试验表明,交联聚合物驱后剩余油进一步减少,主要以斑块状、小油滴状等形态分布于微孔隙中;数值模拟显示,下二门油田H2Ⅲ油组交联聚合物驱后80.8%的面积已为中强水淹,纵向上79.7%的剩余油分布于主力油层。受构造、储层物性及井网因素控制,未淹、弱水淹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断层破碎带、微构造高点和砂体上倾尖灭区等部位;纵向上主要分布于低渗透层段。针对剩余油分布特征,通过完善注采关系、优化注采结构,单元含水量的上升速度和产量递减幅度得到控制,采收率在交联聚合物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2.01%。
2007年03期 No.114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 尹旭;彭仕宓;李海燕;王金鹏;
针对王官屯油田官142断块侏罗系厚储层的特点,以取芯井岩芯分析资料为基础,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厚约50 m的砂砾岩层划分为13个流动单元,分为A、B、C、D四类。在流动单元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各类沉积相标志,将目的层确定为辫状河沉积相,大面积分布的辫状水道、心滩为该区储层沉积的主体。为了进一步精细划分沉积微相,应用各类岩性与泥质体积分数、声波时差、电阻率的交汇图,建立了各类沉积微相-岩石相的岩性、物性、电性划分标准,实现了沉积微相的精细划分。其与流动单元的空间配置关系决定了剩余油分布的差异性。这种基于流动单元划分沉积微相的方法是依据储层渗流性质的差异将储层划分成符合其渗流规律的层系,便于同油田开发的生产层系相结合,从而满足层系开发调整的需要。
2007年03期 No.114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 李海燕;彭仕宓;
应用遗传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以文72块沙三中为例,在取芯关键井流动单元聚类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流动层指数、孔隙度、渗透率、粒度中值、泥质含量、最大孔喉半径6项参数,将取芯井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采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通过建立遗传神经网络的学习及预测模型,对文72块沙三中油藏进行了流动单元识别,阐述了各类流动单元的特征,并应用序贯指示模拟,获得了流动单元的时空展布。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空间分布的对比表明,物性和储集能力都较好的流动单元大部分位于水下分支水道微相中部及河口坝微相,水道和河口坝沉积是控制物性较好流动单元的主要沉积微相。储集层流动单元比沉积微相更精细地刻画了影响储集层流体流动的地下结构,通过流动单元研究可以预测剩余油的可能分布。
2007年03期 No.114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 申文;吕新彪;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分析与激光拉曼分析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储层存在早、晚两期有机包裹体。早期(Ⅰ、Ⅱ型)有机包裹体具黄-淡黄色荧光,均一温度主要为80~100°C;晚期(Ⅲ型)有机包裹体多具黄白色荧光,少数为蓝白色荧光,均一温度主要为90~130°C,成熟度较前两种高。同期盐水包裹体的热力学特征反映研究区可能存在地层的层析作用,推断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J1s储层的油气充注、运移至少经历两个主要期次,早期发生于90~50 Ma(K2-E),晚期发生于自50 Ma至今(E-Q),以晚期成藏为主。拉曼光谱分析显示出有机包裹体中气相及液态烃类组分特征峰。
2007年03期 No.114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 朱志敏;沈冰;崔洪庆;周家云;
对阜新盆地煤层气成分、气体同位素和热演化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气体组分中甲烷含量高,主要为干气;气体稳定碳同位素值δ(13C1)为-58.00‰~-44.70‰,气体较轻;煤的镜质体反射率为0.42%~1.67%,热演化程度较低。另外,盆地在孙家湾期整体隆升,地下水以地表降水渗入为主,早期生成的原生生物气生成量有限且大多散失,考虑到成煤后两期岩浆活动,现今保存的煤层气为次生生物-热解混合成因煤层气,盆地煤层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应针对此类混合成因煤层气进行。
2007年03期 No.114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 胡新丽;李长冬;王亮清;
以三峡库区兴山县二里半滑坡为例,分析了抗滑桩截面尺寸与抗滑桩各内力之间的关系,论述了截面尺寸与混凝土及锁口护壁费用、钢筋费用及单抗滑桩工程总费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最优截面尺寸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考虑抗滑桩的结构要求,提出了确定合理的截面尺寸的方法:若最优截面宽度满足构造要求,则选取该截面作为设计截面;否则选取构造宽度下使工程造价最小的高度作为设计截面高度。
2007年03期 No.114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左昌群;陈建平;
对可拓学中物元、可拓集合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以火车岭隧道为例,结合影响变质软岩区隧道稳定性的岩性、结构面、地下水等主要因素,选取钻孔岩芯质量、隧道埋深、地下水流量、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结构面间距作为评价指标,同时选择3个典型岩段,建立相应的待评物元模型;对各评价指标及各围岩级别的关联度指标进行了计算,据此对3个岩段进行分级的结果表明,绿泥钠长石英片岩岩段为Ⅲ级,与原设计相符;绢云母石英片岩岩段为Ⅱ级,比原设计低一级;白云钠长石英片岩岩段为Ⅳ级,比原设计高一级。该分级方法与RMR法、Q法及公路隧道规范分级方法的对比结果表明,传统方法与现场条件存在较大误差,证明基于可拓学理论的围岩分级方法能较好地满足该围岩条件的要求,同时分析了传统围岩分级方法在该地质条件下应用的缺陷。
2007年03期 No.114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周春景;吴珍汉;石广仁;
将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引入区域构造活动性、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领域,对青藏铁路南段沿线的构造活动性进行定量分析。选用断层运动速率、地震震级、温泉温度及剪切应变4个关键影响因子作为BP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构造活动强度(α)作为输出向量,以α为定量判据,将全区划分为相对稳定区(α<0.22)、较不稳定区(α≈0.22~0.38)、不稳定区(α≈0.38~0.69)、极不稳定区或强烈构造活动区(α≥0.69)。在青藏铁路南段沿线划分出格仁错、崩错、当雄-羊八井、错那湖、唐古拉山口南、聂荣东北、聂荣西北、雅鲁藏布江断裂沿线、萨迦等不稳定区,在不稳定区内部进一步划分出申扎、蓬错、尼木、桑雄、羊八井5个极不稳定区。
2007年03期 No.114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 吕春玲;祁士华;龚香宜;王伟;王珺;
基于对兴化湾大气干、湿沉降,沉积物及河(海)水的取样分析数据,主要考虑河流输入及与外海的物质交换,大气干、湿沉降和沉积作用过程重金属物质的迁移量,估算了兴化湾重金属的输入输出量。结果表明,As、Cr、Pb主要来自于河流输入,其河流输入量分别占总输入量的76.4%,78.2%和68.9%,Hg主要来自于河流输入和与外海的物质交换,Cd主要以大气干、湿沉降为输入方式,该方式的输入量占输入总量的78.8%。沉积作用是5种有毒重金属的主要输出方式,占输出总量的88.2%~100%,潮汐作用可将部分As、Cr、Pb输向外海,但也可能将Hg带入兴化湾,兴化湾Cd污染有加剧的趋势。
2007年03期 No.114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卢小慧;靳孟贵;刘延锋;
准确计算地下水的垂向入渗补给量是合理评价和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基础。EARTH模型是一种集中参数的水文模型,可刻画水流在包气带中的运移过程,弥补黑箱模型的不足。以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的地下水位观测资料以及气象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降水、蒸发、土壤水、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利用EARTH模型计算了河北平原地下水垂向入渗补给量。计算结果表明,2003年1月1日至2005年8月31日期间,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在降水量1 404.1 mm、灌溉量1 050.0 mm的条件下地下水入渗补给量为487.2 mm,平均年入渗补给量为182.6 mm,占降水和灌溉总量(2 454.1 mm)的19.9%。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对不同年份的降水量(含灌溉)和入渗补给量分布的对比分析表明,河北栾城地下水补给滞后现象明显,在研究时间段内峰值滞后18~35 d。
2007年03期 No.114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