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 沂蒙矿种新成员——新矿物钙沂蒙矿亚种的发现及产出特征

    陆琦;刘惠芳;肖平;

    沂蒙矿是中国1980年发现的新矿物,采用电子探针对采自山东蒙阴金伯利岩胜利一号小岩管中的沂蒙矿类矿物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沂蒙矿的Ca端元矿物——钙沂蒙矿(暂定名),是又一个被确定的新矿物。该新矿物简化的矿物化学式为:Ca0.5~1.0(Fe,Mg,Cr,Ti)14~15O19。钙沂蒙矿与(K)沂蒙矿、富钡沂蒙矿共生,沿镁钛矿-尖晶石出溶体呈板片状条带分布,均为交代成因。3种不同成分的沂蒙矿颗粒均十分细小,颗粒总数达100粒左右,但钙沂蒙矿产出不多。与其他沂蒙矿不同,钙沂蒙矿在结晶学A位置上几乎全为Ca,少有其他大阳离子;在结晶学B位置上二价阳离子(Fe2+、Mg)占三分之二。最后从沂蒙矿晶体结构的角度讨论了钙沂蒙矿在自然界不易产出的原因。

    2007年02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 东濮凹陷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估算及其意义

    鲁雪松;蒋有录;常振恒;武晓玲;

    判断能否运用声波时差法进行地层剥蚀厚度估算的标准应该是依据抬升剥蚀前地层的压实效应是否被后来的沉积地层所改造;在适当的条件下,声波时差法也可能适用于地层沉积厚度过补偿的情况。综合利用镜质体反射率和声波时差测井资料对东濮凹陷单井的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进行了计算。通过对多口井的东营组残余地层厚度与地层剥蚀厚度之间的关系分析,绘制了东濮凹陷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等值线图。结果表明,构造部位不同,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也不同:从凸起(或边缘隆起)-斜坡-凹陷中心,地层剥蚀厚度顺次减小;洼陷中心及斜坡部位,新近纪以来沉积过补偿厚度较大,沙四上亚段-沙三中亚段烃源岩自新近纪以来发生了二次生烃过程,二次生烃和晚期成藏的油气就近发生聚集,并得以有效地保存,预示着东濮凹陷环洼斜坡深层仍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2007年02期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下地壳地球物理异常及成因

    赵继龙;袁晏明;李德威;郝爽;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下地壳普遍发育电性高导层、波速低速层和热流密度值异常区。下地壳电性结构和速度结构明显具有纵向分层和横向分块的特点,其热流密度值具有明显的南北条带性和东西分块性。下地壳高导层、低速层和热流密度值异常区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各构造单元有一定的匹配性,异常区的形成与青藏高原和周边盆地耦合过程中下地壳岩石的热软化以及韧性流动有关。下地壳层流是下地壳岩石热软化和韧性流动的结果,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层流作用的表现,目前层流作用的动力来源于恒河盆地下地壳,层流方向由恒河盆地流入青藏高原。

    2007年02期 No.113 13-1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 新疆阿尔泰山的掀斜隆升及其构造制约

    潘思东;张旺生;周国华;张伟;

    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自渐新世以来,不断发生自北东向南西的掀斜隆升和右行走滑剪切作用,从而对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流域的环境,尤其是水系的演化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南北向河流的阶地高差自北东向南西逐渐降低;右行走滑剪切作用使水系同步发生异常弯曲;主河道向西南方向迁移,紧逼西南岸;河道两岸水系和河谷地貌发育不对称;现代地壳形变资料表明,阿尔泰山的掀斜隆升和右行走滑剪切作用仍在继续,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还将继续存在和发展。认为由北东向南西的掀斜隆升和右行走滑剪切作用是欧亚大陆阿尔泰山脉西南麓隆升的主要机制。

    2007年02期 No.113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湘南姑婆山岩体北西侧侵入接触带构造控矿研究

    余君鹏;秦松贤;

    位于湖南南部的姑婆山岩体北西侧侵入接触带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表现复杂多样,是该区钨、锡多金属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根据接触带不同成矿区段的空间展布特点、构造变形和矿化蚀变特征,认为该区接触带构造是岩体侵位和区域应力双重作用的结果,并首次将该侵入接触带构造划分为3种类型,即侵入接触-断裂复合型、双侵入接触-断裂复合型以及捕虏体接触-断裂复合型。明确提出了侵入接触带构造控矿的观点,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其成矿及控矿作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2007年02期 No.113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 沉积记录中的古气候周期及其在高频层序形成中的意义

    刘占红;李思田;

    目前认为,构造升降、气候所控制的湖平面变化以及沉积物的供给对陆相湖盆层序发育的范围、厚度、演化阶段及层序边界的形成起着主要控制作用,而对于同一湖盆演化的不同阶段,则是不同因素对各级层序的形成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某一时期,构造因素决定着较大级别层序边界的形成;而在构造活动相对稳定期,基于天文旋回的气候周期是高频层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对气候周期的深入分析一直较薄弱。加强气候因素的研究,从而更精确地解析高频层序的成因,进行高频层序的划分、对比,预测优质储层和烃源岩的特征及分布是今后能源和盆地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工作重心。另外,随着“天文年代表”概念的提出,天文轨道旋回的方法已成为确定地层年代的一个重要手段。

    2007年02期 No.113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河套盆地古气候演化与生物气勘探

    高胜利;任战利;崔君平;

    河套盆地呼和坳陷第四系具有浅层生物气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而更新统孢粉化石的研究在该区相对薄弱。根据该区和1井第四系更新统孢粉化石资料的分析,讨论了孢粉组合特征,建立了6个孢粉组合带,即松-藜-石松孢粉带、松-蒿-藜科孢粉带、松-藜科-云杉孢粉带、松-菊科-藜科孢粉带、松-菊科-香蒲孢粉带及松-云杉-木犀孢粉带。河套盆地早更新世气候从干冷—温干—略温干—偏凉湿变化,中更新世气候从偏凉湿—偏暖湿—干冷变化,晚更新世又从略暖向干冷变化,其气候演化特征为生物气藏的形成奠定了基本条件。

    2007年02期 No.113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江汉平原周老镇钻孔砾石统计及其与长江三峡贯通的关系

    马永法;李长安;王秋良;杨勇;陈国金;焦焕美;

    对江汉平原周老镇钻孔砾石层砾石的粒度和砾态进行统计和分析的结果表明:砾石的风化程度普遍较高,砾石的扁度、球度、磨圆度、砾态参数(F/ψ)和各轴分选系数均符合河流相沉积物的特征。通过分析砾石粒度和砾态的变化曲线,可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和Ⅱ的平均砾径、中值砾径、扁度、球度和砾态参数(F/ψ)相差不大,而阶段Ⅲ与阶段Ⅰ、Ⅱ相差很大,阶段Ⅲ的水动力条件、沉积物比阶段Ⅰ、Ⅱ显著增强并混杂了远源物质。结合周老镇钻孔岩性及钻孔砾石含量和江汉平原第四系岩相剖面特征判断,在阶段Ⅲ109.5~117.0 m(0.97~1.12 Ma.B.P.)处钻孔的沉积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江汉平原水系发生了重要调整,可能是长江贯通三峡。

    2007年02期 No.113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 甘肃省榆中地区中元古代兴隆山岩群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施彬;朱云海;寇晓虎;张克信;林启祥;樊光明;

    分布于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地区的兴隆山岩群为一套浅变质火山岩与浅变质碎屑岩所组成的岩石组合,其火山岩主要出露于兴隆山岩群中岩组和上岩组。兴隆山岩群火山岩岩性主要为变质玄武岩,具有低w(K2O)、w(Na2O+K2O)和w(TiO2)的特点,且w(TiO2)和w(P2O5)接近于洋中脊玄武岩的平均质量分数,为亚碱性的拉斑玄武岩系列,火山岩稀土元素总量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轻稀土元素略亏损、重稀土元素平坦型,与洋中脊玄武岩的配分曲线类似,火山岩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平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特征及构造环境判别显示兴隆山岩群的火山岩形成于中元古代秦祁昆多岛洋中部略富集的E型洋中脊的海底扩张环境。

    2007年02期 No.113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 氧的非质量同位素分馏及其地学应用

    熊志方;胡超涌;黄俊华;谢树成;甘义群;

    氧的非质量同位素分馏(mass-independe nitsotop feractionation)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在介绍非质量同位素分馏的基础上,评述了氧同位素异常[Δ(17O)]的表示方法以及氧的非质量同位素分馏的产生机制,重点综述了氧的非质量同位素分馏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基于Δ(17O)评估的生物圈生产力是全球总的生物生产力,打破了以往只能孤立地评估陆地或海洋生物生产力的瓶颈,奠定了在更广时空尺度上评估生物生产力的基础;Δ(17O)能量化形成气溶胶硫酸盐和硝酸盐的气相与液相氧化反应路径的相对比例,为研究气溶胶和气候的互馈作用提供了新途径;冰芯中S同位素和Δ(17O)的联合运用,不仅解决了冰芯中硫酸盐、硝酸盐的来源和运移问题,而且还为其形成的氧化过程提供了细节信息;而干旱区硫酸盐、硝酸盐矿物中Δ(17O)的发现在解决一些长期有争议的沉积物成因和来源问题中起关键作用。氧的非质量同位素分馏还将在(古)大气臭氧活性、火山喷发柱化学和O、S、N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

    2007年02期 No.113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 叠合盆地成藏流体源类型、演化及控藏意义——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为例

    徐思煌;袁彩萍;梅廉夫;马永生;郭彤楼;

    中国南方经历了多阶段构造演化的历史,具有典型叠合盆地性质,海相地层以次生油气藏为主,成藏流体源成为首要控藏要素。结合中国南方8个典型油气藏的实例,总结了叠合盆地成藏流体源类型,分析了其随时空的演化规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的成藏流体源包括烃源岩热解烃、原油裂解气、二次生烃、水溶气、无机气及混合气等多种。在印支期之前以烃源岩热解烃为主,印支-燕山期主要形成原油裂解气和水溶气,燕山-喜马拉雅期主要形成由各种气源构成的混合气。受成藏流体源控制,混源型气藏主要分布于上扬子区(四川盆地);原生型油(气)藏主要形成于江南等古隆起区,但大多已演化为古油藏;二次生烃型气藏主要分布于下、中扬子白垩系-古近系覆盖区,及楚雄盆地、十万大山、南盘江等地;无机型气藏形成于张性构造区。

    2007年02期 No.113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 东濮凹陷白庙地区古近系超压成因机理

    吴楠;刘显凤;杨世刚;曾治平;

    综合超压成因机理的各种分析方法,从压实不均衡、生烃作用两方面对白庙地区的超压成因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泥岩声波时差曲线表现为两段式线性演化,其拐点深度为3100 m左右。一方面,白庙地区实测超压顶界面深度约为2800~3050 m,说明是压实不均衡作用导致了该区超压的形成;另一方面,超压顶界面埋深与生烃高峰深度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在3050 m深度其镜质体反射率Ro值为1.0%,说明生烃作用对白庙地区超压的发育亦具有一定的贡献,由此认为,压实不均衡和生烃增压作用是白庙地区超压发育的主要机理。

    2007年02期 No.113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排烃特征及潜力评价

    姜福杰;庞雄奇;姜振学;李素梅;田丰华;张晓波;

    东营凹陷岩性类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日趋重要,其主力烃源岩的排烃特征及资源潜力的研究亟待加强。将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分为暗色泥岩和油页岩两套,根据排烃门限理论,利用生烃潜力法对两套烃源岩的排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其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主要排烃期为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排烃门限深度为2600 m。两套烃源岩的总排烃量和总平均远景资源量分别为59.67×108t和25.65×108t,其中暗色泥岩的总排烃量和总平均远景资源量分别占总量的72.18%和72.2%,而油页岩仅分别占27.82%和27.80%,表明暗色泥岩的资源潜力更大。综合分析后认为,沙四上亚段为岩性油藏的主力烃源层,具有良好的资源前景。

    2007年02期 No.113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 混合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贡献率

    常象春;林玉祥;郭海花;庞凌云;

    含油气盆地中存在混合原油的现象非常普遍,按照形成条件可区分出4种不同的混合类型。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不同有机相原油混合后体现各自母源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特征;生物降解原油与正常原油混合后具有完整的饱和烃谱峰,同时还反映生物降解特点;不同成熟度的原油混合后既可检出热稳定性低的化合物,部分成熟度参数还可指示成熟特征;高成熟天然气与原油混合后,往往会使不同组分段的成熟度产生明显变化。特殊化合物绝对浓度定量法、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法、碳同位素法和拟合图版法是常见的定量成藏贡献率方法。针对混合原油地球化学识别和贡献率定量中的局限性,提出了利用指纹技术进行优化的思路。

    2007年02期 No.113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用于稠油水热催化降黏的keggin型杂多酸盐的制备表征及应用

    王元庆;陈艳玲;夏菲;吴川;

    采用室温固相反应的方法合成了纳米级的keggin型杂多酸盐,使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和激光电位粒度检测法ZSI等方法进行了表征,并将其用于特、超稠油的水热催化裂解降黏反应,使用棒薄层火焰离子化分析仪TLC-FID对反应前后稠油的族组成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级的keggin型杂多酸盐可以使G540稠油在200℃时黏度降低80%以上,并有9.25%的重质组分裂解为轻质组分。

    2007年02期 No.113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基于流动单元基础上的水淹层定量识别方法研究——以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为例

    魏忠元;姚光庆;周锋德;焦克波;全永旺;

    针对常规测井在低渗透油藏的水淹层解释中符合率低的问题,改变以往单纯用含油层段测井资料笼统计算含水饱和度来判断水淹层的方法,采用以流动单元为基础的新方法对水淹层进行了定量识别。首先从修正的Kozeny-Carman方程出发,将宝浪油田宝北区块的储层定量划分为5类流动单元;在此基础上将中子寿命测井结果与常规测井资料相结合,建立了不同流动单元下淡水水淹层和地层水水淹层的解释模型。用新井样点的含水饱和度数据进行了检验,运用模型计算出的含水饱和度与中子寿命测井获得的含水饱和度相比平均值只差3%。同时,对6口生产井的11个小层进行了生产测试验证,符合率达82%。

    2007年02期 No.113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库水位下降时隔水底板倾斜的层状岸坡中浸润线的解析解

    吴琼;林志红;

    库岸边坡中的地下水对其稳定性起决定作用,然而目前却没有统一的公式用来计算岸坡中的浸润线。为此,根据三峡库区广泛存在的隔水底板倾斜的层状非均质岸坡建立了基本模型,求得了稳定渗流和非稳定渗流两种情况下,库水位下降时岸坡中浸润线的解析解。同时,结合算例进行了分析,证明该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具有指导意义。

    2007年02期 No.113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三维井地联合Walkaway VSP技术及其在泌阳凹陷的应用

    王德志;刘天佑;肖都建;

    介绍了一种新的地震勘探技术——三维井地联合Walkaway VSP技术,该技术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和VSP技术有机结合,实现了地面三维地震采集和井下VSP技术联合同步采集,发挥了两种技术的优势,弥补了各自的不足,可应用于油气藏的精细勘探和开发。简述了三维井地联合Walkaway VSP技术野外资料的联合采集,分析对比了Walkaway VSP技术与常规VSP技术、地面三维地震的特点,探讨了利用三维井地联合Walkaway VSP技术进行资料处理、联合精细解释的方法,并以泌阳凹陷赵51井区为例对取得的资料进行了精细的联合解释。该方法可提高地震剖面的分辨率、解释精度和标定精度,为落实构造、发现新的圈闭和确定油藏类型以及进行油藏描述、油气勘探开发评价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2007年02期 No.113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 根据常规测井曲线重建CCSD主孔榴辉岩井段氧化物剖面

    郝爽;王勤燕;赵继龙;

    以榴辉岩为例,探讨了根据常规测井曲线重建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主孔氧化物剖面的方法,着重讨论和对比了消除或减小测井曲线中高频噪声的滤波方法,并采用经Lowess和五点平滑滤波后的测井曲线与岩芯实验室分析数据进行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氧化物测井响应方程,进而重建了CCSD主孔100~1100 m井段榴辉岩的氧化物剖面,为高精度岩性剖面的重建打下了基础,并为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2007年02期 No.113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 苏鲁地区航磁异常特征及其深部地质意义

    赵素涛;刘庆生;乔庆庆;付媛媛;

    以地震测深剖面提供的地壳结构为初始模型,结合大陆科学钻探岩芯和地表地质资料,对苏鲁地区40000 km2的1∶10万航磁资料进行了处理。根据岩石磁性参量与岩性的相互关系,对该区3条断面进行了约束反演计算,获得了3条断面的岩层结构特征:5 km深度范围内主要为榴辉岩、大理岩和片麻岩,5~7 km为含柯石英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岩片,7 km至上地壳底部为经历超高压变质的片麻岩或花岗闪长岩;中地壳(10~19 km)主要为高压变质片麻岩和后期侵入的花岗岩,下地壳(>19 km)主要为酸性、基性麻粒岩。3条剖面上的超高压变质岩片向北倾斜至地表,说明它很可能是华北克拉通的俯冲和原路折返的结果。

    2007年02期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