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欣祥;王晓霞;肖庆辉;邢作云;
通过秦岭-昆仑造山带中的环斑花岗岩同世界元古宙环斑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构造环境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具有相同或一致的特征:具环斑结构,属准铝、高钾、富碱岩浆,具双峰式岩浆组合,形成于后碰撞环境,但其地球化学的某些指标、岩浆形成时代和出露的大地构造位置等有一定差异。世界元古宙环斑花岗岩的岩石化学及暗色矿物明显富铁,w(FeT)/w(FeT+Mg)较高,多数在0.9以上,岩石成因类型多数是A型花岗岩,产在稳定地台区的边缘,而昆仑地区多数环斑花岗岩的w(FeT)/w(FeT+MgO)>0.8,亦较富Fe,且多数是A型花岗岩;秦岭地区的岩体铁指数相对较低,只有0.62,岩石成因类型的地球化学判据既有A型也有I型花岗岩特征。秦岭-昆仑造山带中环斑花岗岩的显著特征是都产在造山带中,与板块缝合带关系密切,时代从元古宙到古生代直到中生代都有发现,具多旋回性。它们出现在每一个大的造山旋回晚期,即向另一个构造旋回的转折期,这在世界造山带中是十分罕见的,反映出世界上造山带与稳定区元古宙和显生宙的地幔与地壳状态是不一样的,有着不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动力学过程,表明秦岭-昆仑地区的环斑花岗岩是一种有别于元古宙稳定区的造山型环斑花岗岩。
2007年01期 No.112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 周继彬;李献华;葛文春;刘颖;
桂北元宝山地区超镁铁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841±22)Ma(2σ),与桂北三防-何家湾地区出露的镁铁-超镁铁侵入岩年龄(约825 Ma)接近,表明桂北地区出露的镁铁-超镁铁侵入岩具有基本一致的结晶年龄。超镁铁岩的岩石学和主量元素特征表明超镁铁岩是堆晶岩,其微量元素质量分数较低(<NMORB),蛛网图上除了Nb、Ta、Zr、Hf亏损外,一般表现为平坦的分配曲线。超镁铁岩εNd(t)的变化范围为-1.0~6.5,表明超镁铁岩的母岩浆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元宝山地区超镁铁岩低的w(Th)/w(Nb)比值与原始地幔非常类似,而与大陆弧玄武岩浆的比值明显不同,推测元宝山地区超镁铁岩应形成于板内环境,而不是活动大陆边缘,其形成很可能与导致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发生于约825 Ma的华南地幔柱有关。
2007年01期 No.112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 张保民;张晓黎;叶德隆;
利用离子探针和质谱技术分别分析测试了江西安远路迳金伯利质煌斑岩筒辉石巨晶和包体中辉石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辉石的氢同位素δ(D)值从-83‰变化到-101‰,平均值为-91.6‰;氧同位素δ(18O)值由5.46‰变化到5.70‰,平均值为5.60‰。路迳辉石巨晶和包体中辉石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均一,表明其来源于地幔,且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物理化学环境稳定,继承并保持了原始地幔的氢氧同位素组成。
2007年01期 No.112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曾佐勋;2007年01期 No.112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王兴光;王颖;
采用高分辨率二次离子探针(SHRIMPⅡ)定年技术对松辽盆地南部北带两件岩浆岩样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蚀变安山岩的形成年龄为(368±7)Ma;而二长花岗岩的岩浆侵入年龄为(331±8)Ma。松辽盆地南部基底至少由两期组成:早前寒武纪[(1 839±7)Ma]变质结晶基底和晚古生代火山岩及同期侵入岩基底。认为研究区北带可能不存在大规模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2007年01期 No.112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 王朴;刘嵘;王国灿;
根据超高压岩石的退变质反应20Jd+3Di+H2O=12Ab+2An+Tar+3Na2O和18Jd+3Di+2Aeg+H2O=12Ab+2An+Fe-Tar+3Na2O,利用拟合的绿闪石和铁质绿闪石的热力学数据,在平衡热力学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两个反应的压力计表达式:p=0.001 6(t+273)-0.028lnK+0.321K=(aPlNaAlSi3O8)12·(aPlCaAl2Si2O8)2·aTarNa2CaMg3Al2[Si6Al2O22](OH)2·(aSodNa2O)3(aCNpaxAlSi2O6)20·(aCpxCaMgSi2O6)3·aWatH2O经中国安徽省潜山县双河和西阿尔卑斯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验证及与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的对比,其计算结果基本合理,表明这一新的压力计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2007年01期 No.112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 梅冥相;刘智荣;孟庆芬;高金汉;
北京西北郊南口虎峪一带的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发育完整,以一套混积岩系为特征。在南口虎峪剖面中,海侵体系域砂岩地层与高水位体系域砂泥质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组成了较有规律的层序地层相序,可以作为混积岩系层序地层划分的典型代表。在大红峪组的海侵体系域砂岩中,变余波痕、微生物形成的砂质碎片和皱饰构造表明了席底的发育,特别是其中所发育的微生物砂质碎片不但代表了碎屑岩中的一种特殊的“内碎屑”,而且其特殊的形态和产出特点成为窥视前寒武纪砂岩中席底发育的一种典型标志,从而有益于今后对类似沉积构造的阐释与研究;高水位体系域砂泥质白云岩中的纹理化构造似乎也是一种席底构造,它与其中的叠层石生物丘一起代表了前寒武纪海底微生物孤军作战的特殊生境。对该剖面大红峪组的初步研究表明,在前寒武纪地层中,除了要关注叠层石之类的微生物沉积构造以外,碎屑岩中也存在微生物活动的若干证据即席底构造(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由此说明正是由于微生物新陈代谢的多样性才使其成为地球上无所不在及其无与伦比的巨大生物量。
2007年01期 No.112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 张凡;冯庆来;何卫红;蒙有言;顾松竹;
从放射虫生物地层学、黏土矿物事件地层学和有机碳同位素地层学方面对广西柳桥地区东攀二叠系—三叠系深水相剖面进行了研究,并与浙江煤山剖面(GSSP)同期地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东攀剖面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与煤山剖面具有较好的可比性:①东攀剖面放射虫A.yaoi带可以与煤山剖面的Clarkin achangxingensis-C.postwangi-C.postsubcarinata-C.deflecta组合带对比;②两剖面都具有性质相似、延伸稳定的界线黏土岩;③在两剖面界线黏土岩中,有机碳同位素组成都发生了巨减。
2007年01期 No.112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 余华贵;周卫健;
14C加速器质谱(14C-AMS)测年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速度快以及样品需求量少的特点,为考古年代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通过对中国考古学中的一些断代难题,例如夏商周断代工程、城头山遗址的环境考古、江西瑞昌铜岭冶铜遗址的14C-AMS测年分析,以及周原黄土地层学与年代学相结合的研究,总结了14C-AMS测年技术在提供可靠的年代、解决考古年代学中微量样品的测年难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指出考古学的研究既要与地层学相结合,更重要的是与现代高灵敏度的测年技术相结合,并认为14C-AMS测年将成为未来中国考古年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2007年01期 No.112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 杜春国;郝芳;邹华耀;张树林;付晓飞;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断裂输导体系的内部结构、动力学机理、输导能力的控制因素、流体活动特征的识别、与其有关的优势通道等方面进行了综述。脆性断裂带内部的流体输导通道包括伴生裂缝、无黏结力的断层岩带和诱导裂缝3种类型,塑性断裂带只具有断裂伴生裂缝一种类型的输导通道。断裂带流体排驱的动力学机理包括突发性构造事件、超压与构造活动联控、超压主导和浮力驱动4种基本类型。气烟囱、沸腾包裹体、MnO等微量元素与包裹体均一温度异常等是判断或追踪断裂带流体活动特征的有效指标。与断裂输导体系有关的优势通道包括流向优势和断面优势两种类型,它们对油气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最后提出了断裂输导体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007年01期 No.112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许浚远;
在Hubbert(1953)关于流体势和圈闭的经典论文基础上,从流体势计算的基本原理出发,论证了气势与水势、油势计算表达式的具体形式是不同的,如等地温梯度的静水压力场中理想气体的势包含压力的对数函数与线性函数之和,而不只是包含压力的线性函数。表述了同一求势面所对应的测势面对于不同流体是不同的;指出了圈闭的溢出点通常是等势面与非渗透层面交线的切点;应用简洁的数学分析方法,推导了地下水三维流动情形下油(气)等势面某点切平面坡度与水头、渗滤速度关系的表达式,其中坡度绝对值与渗滤速度关系的表达式为:tanθ=v2x+v2y/|vf+vz|,其中vf=K[ρw-ρ(p)]g/μ,式中:θ为切平面的倾角;vx、vy和vz分别为沿坐标轴ox、oy和oz方向的渗滤速度分量;K和μ分别为渗透率和水的动力黏度;ρw、ρ(p)分别为水和油(气)的密度。根据这些基础性的分析,对被广泛引用的Levorsen(1954)的背斜-水动力复合油藏中水头与油水界面产状的关系示意图进行了两点修改:将油水界面改为曲面、将油水界面处油藏的测势面改为高于油水界面处水的测势面的水平面;对向斜部位聚集油气的水动力条件进行了讨论,认为只有两(各)翼水流都向下流动且水流强度中等条件下才能在向斜部位聚集油气。
2007年01期 No.112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 祝厚勤;庞雄奇;姜振学;张如才;张俊;
东营凹陷岩性油藏分布规律复杂,成藏时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对岩性油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深入认识。综合运用东营凹陷的构造演化史及岩性圈闭形成史、烃源岩主要生排烃史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岩性油藏的成藏期次、成藏过程、成藏阶段和不同期次岩性油藏的平面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岩性油藏的成藏期次主要有两期,即古近纪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新近纪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且以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为主要成藏期;不同成藏期次的岩性油藏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第一期分布于生油洼陷,为岩性油藏,其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较宽,油气充注持续时间长,具有两期充注的特点;第二期分布于断裂带和斜坡带,为构造-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其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较窄,油气成藏时间较晚,主要为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充注;东营凹陷岩性油藏的形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以划分为成藏准备、成藏和保存3个阶段。
2007年01期 No.112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 郭小文;何生;陈红汉;
甲基双金刚烷化合物可用于镜质体反射率Ro在1.0%~2.0%间的原油及烃源岩成熟度的研究,在该成熟度范围内甲基双金刚烷成熟度指标与镜质体反射率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对甲基双金刚烷成熟度指标研究成果的分析表明,甲基双金刚烷成熟度指标与镜质体反射率的线性关系明显受烃源岩岩性的影响,对于碳酸盐岩和泥岩,它们的线性关系有较大差别;对于不同地区碳酸盐岩,它们的线性关系十分接近,但对于不同地区泥岩,它们的线性关系则差别较大。资料反映甲基双金刚烷成熟度指标适合用于中-高成熟度原油的成熟度研究,应用范围的Ro下限值为1.0%~1.3%,Ro上限值为2.0%。运用甲基双金刚烷成熟度指标对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地区轻质原油成熟度的研究表明,该地区轻质原油为高成熟度原油,Ro值在1.3%以上。
2007年01期 No.112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 鲍晓欢;郝芳;方勇;
王家岗断阶带及其附近地区地层和地层流体所表现出的能量场和物质两方面的成藏效应,反映其局部地区的油气运移具有瞬态流体流动的特点。在以断层活动为主、以烃源岩超压为辅的双重控制作用下,来自牛庄洼陷内深部烃源岩的超压含烃热流体沿断阶带内的断层向王家岗地区方向快速充注。能量场上,快速的大规模流体流动既引起了地温场的局部扰动,也将深层的超压能量传递到浅层。物质上,溶解有大量矿物质的深部热流体以混相涌流的方式运移到浅层。流体活动强的断层附近区域水-岩相互作用强烈,地层岩石中的碳酸盐质量分数和黏土矿物组成变化较大。同时在深部流体进入浅层活动活跃的层段内,地层水矿化度高的地段聚集的油气也较多。
2007年01期 No.112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 詹丽;杨昌明;杨东福;
结合中国西部某盆地的实际情况,以文献调查和专家咨询结果为依据,建立了圈闭地质条件评价标准;对圈闭地质条件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融地质风险概率法,加权平均法,综合指数法,功效评分法,兼容度极大化法,兼容度、差异度极大极小化法于一体的圈闭地质条件评价方案及其优化模型。该模型可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对构造圈闭进行综合定量评价,从而降低勘探风险,提高油气勘探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007年01期 No.112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罗晓娟;徐恒力;叶含春;
为了克服松散含水介质非均质性各向异性对介质渗透系数的求取所带来的困难,以水动力条件为线索,利用互相关法寻找同一时代地层及同一时代地表水的主、次流方向。在主流方向上,建立了石家庄-束鹿—衡水段介质颗粒粒径随距离递变的数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推求无钻孔地段的粒径。同时,运用分形理论,计算了中、上更新统地层主流方向平均粒径空间分布的分维值,并将其作为检验粒径估值正确与否的判据。通过不同岩性的渗透系数—深度模型,实现了用平均粒径预测渗透系数的全过程。
2007年01期 No.112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杨志华;谢雄;王晖;李华才;
黄姜皂素酸性废水的Cl-、COD高、酸性强,治理难度大,采用纳滤NF(nanofiltration)、反渗透RO(revers eosmosis)过滤组合处理黄姜皂素酸性废水的试验表明:黄姜皂素酸性废水通过石灰中和、MF保安过滤预处理,再进行NF、RO组合处理,其COD可从25 000~50 000 mg/L降至200 mg/L以下,达到国家废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并从废水中回收部分淀粉糖用作工业碳源。同时分析了NF、RO试验过程中膜通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为NF、RO组合处理皂素废水的膜运行参数确定提供了依据。
2007年01期 No.112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胡亚波;刘广润;肖尚德;张峰;
以武汉市烽火村岩溶地面塌陷为例,在对大量地质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岩溶地面塌陷坑的发育形态与其形成机理相结合,借助室内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和FLAC3D数值模拟研究结果,从分析砂层中扰动带和土洞发育及其破坏方式入手,通过对单一扰动带和土洞发育形态的分类,以及扰动带和土洞之间相互干扰和联合的分析,综合提出了一种复合型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岩溶地面塌陷分为小型塌陷和大型塌陷两大类,小型塌陷是单个扰动带和土洞发育的结果,大型塌陷是多个扰动带和土洞共同发育、相继失稳的结果。
2007年01期 No.112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 韩金良;吴树仁;李东林;谭成轩;张永双;孙炜峰;乔子江;
秦巴地区是中国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和重灾区之一,其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地域上的分异性:渭河盆地黄土滑坡较多;秦巴山区以小型浅层堆积层滑坡为主;汉江河谷分布一些膨胀土滑坡和岩质滑坡;大巴山以南中厚层岩质滑坡较多。秦巴地区的地质灾害一般沿大的断裂带、交通线、大的河流分布,形成纵横东西南北的地质灾害链。秦巴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受降雨、地形地貌、岩性与结构面、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是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相互作用、转化的结果,也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耦合的反映。
2007年01期 No.112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 罗爱云;段隆臣;王伟雄;田永常;
在分析打滑地层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钻进该地层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用于打滑地层钻进的新型孕镶金刚石钻头的设计思路,在钻头工作层中采用主、辅两种磨料,并对这两种磨料的工作机理、处理工艺以及该新型钻头的制造进行了阐述。钻头的室内钻进试验结果表明:在钻进极坚硬致密的锆刚玉时,相对于普通金刚石钻头,新型孕镶金刚石钻头的钻进时效提高1.93倍,平均磨损量增加38%,具有高时效、相对寿命长的优点,是打滑地层钻进的理想钻头。
2007年01期 No.112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 2007年01期 No.112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