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冲龙;毛小平;田宜平;翁正平;何珍文;李绍虎;李星;张志庭;
三维数字盆地构造-地层格架的生成、显示、矢量剪切和空间查询是实现盆地分析信息化和可视化的关键技术。根据几何学和机械变形原理,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eoView三维可视化地学信息系统平台上,研发出了通过二维地震解释剖面图、构造平面图、沉积相平面图和钻井柱状图生成真三维盆地构造-地层格架的计算机模拟和可视化技术,以及建立三维数字盆地的空间信息系统技术。这些技术作为三维盆地模拟、油气系统模拟、断层封堵性分析、精细油藏描述、水平井可视化设计和剩余油分布分析等软件的开发基础,已经在一系列科技攻关项目和工程项目中得到成功的应用。
2006年04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 吴自成;吕新彪;王造成;
高原冻土带是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和保存的潜在源区。对青藏高原西大滩—安多长达556km的多年冻土区烃类有机地球化学剖面的测量结果表明,土壤样品的酸解氢、酸解甲烷、酸解乙烷、酸解丙烷和热释汞异常明显,其异常下限远高于背景值,其中酸解甲烷的背景值为395.54μL/kg,异常下限为883.84μL/kg,可见该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具有很好的远景。通过统计学分析和综合地球化学对比分析,指出烃类“负异常”是地下赋存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标志。据此初步建立了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及地球化学勘查模式。
2006年04期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 曾联波;漆家福;
针对东部复杂断块油田滚动勘探开发的需要提出的小断层数量与可能分布位置的定量预测及其导流性研究,对油藏渗流系统的评价具有重要作用。油层和储层顶面的微幅度构造研究,对油水运动规律和油田开发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预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储层中裂缝的分布影响着低渗透油田开发井网的部署及注水开发的效果,对裂缝参数的定量描述与井间预测以及分组裂缝渗透性的综合评价是低渗透油田合理高效开发的关键。古构造应力场控制了储层构造裂缝的形成与分布,现今构造应力场影响着各组裂缝目前的保存状态及其渗透率各向异性,同时还是确定合理注水压力、射孔方案和压裂改造设计的重要依据。
2006年04期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 袁彩萍;姚光庆;徐思煌;周锋德;
流动单元是垂向及横向上连续的、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物理性质相似的储集岩体。其概念的内涵大体经历了从沉积相单元到岩石相单元再到岩石物理相单元等不同阶段,流动单元的划分体现了定量描述和评价油气储集层非均质性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划分流动单元的新方法具体包括①根据断层、隔层、夹层、渗透率韵律、层理、裂缝、孔隙结构等控制流动单元边界的成因分类法;②沉积岩相划分法;③以地质研究为主的储层层次分析法;④利用流动层段指标(FZI)、压汞曲线上进汞饱和度达35%时的孔喉半径(R35)等参数值的岩石微观孔隙结构法;⑤利用渗流系数、存储系数、净与毛厚度比的分类法;⑥利用振幅、波阻抗属性的地震属性分析法。其中前3种以宏观地质、沉积岩相及岩石方法为主;第4,5种方法以微观、定量的岩石物理参数为主要依据;第6种基本上属于间接方法。根据储层流动单元法建立的三维储层非均质模型为油田开发提供了新的可靠的地质依据。
2006年04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储昭宏;马永生;林畅松;
碳酸盐岩渗透率受岩石结构控制,而岩石结构是沉积和成岩共同作用的结果,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定量计算和预测是高效开发碳酸盐岩气田的重要依据。同传统指数模型、Winland-Pittman模型、Garman-Kozeny模型、Bryant-Finney模型相比,一般渗透率计算模型更能将岩石渗透率和地质参数有机地联系起来。采用一般渗透率模型,根据岩石原始水饱和度测定数据和薄片孔隙度,再结合钻井岩芯、岩屑和常规测井(自然伽马和深侧向电阻率)等资料,将岩石结构数与岩石物性及沉积旋回联系起来,对四川盆地某探井鲕滩气层的渗透率进行了定量计算,进而分析储层段渗透率垂向变化和沉积旋回间的关系,为在高频层序旋回内精确选定开发层段提供了可靠依据。
2006年04期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 胡高伟;张剑;业渝光;刁少波;
主要根据第五届天然气水合物国际会议(ICGH5)的资料,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储运和环境响应研究的新进展。在勘探、开发方面,主要使用多维地震和核磁共振等方法来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情况,并根据天然气水合物声阻抗与沉积物孔隙度之间的关系来估算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在储运方面,与传统的液化天然气方法相比,以天然气水合物丸粒形式储运天然气所需的费用和所消耗的总能量以及所释放出的CO2相对较少;在环境响应方面,对深海储存CO2以及CH4流体对海洋和大气影响的研究,为解决天然气水合物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介绍了各国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情况,并对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2006年04期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K] - 周红升;刘明华;张国防;
对河南省新安县云梦山泥岩矿床进行了勘查研究,查明了矿区的构造和地层、泥岩矿床的矿石储量和赋存状况,并运用化学分析、岩矿鉴定、焙烧试验和可塑性试验等方法,对矿石的物化特征及工艺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出矿区泥岩的储量约为1.73亿t,矿床可利用量约为1.21亿t;矿石化学成分中w(SiO2)为51.04%~69.80%,w(Al2O3)为11.72%~19.92%;w(Fe2O3)为5.02%~11.20%,溶剂成分w(CaO+MgO+K2O+Na2O)为4.73%~12.15%;矿石中黏土矿物占50%~70%,以高岭石为主,蒙脱石次之,伊利石最少;矿石膨胀系数为1.85~2.20,可塑性指数为13.5~16.9;陶粒的堆积密度为365~471kg/m3。综合研究显示,云梦山泥岩具有陶粒原料的主要特征,矿石加工适合采用干法和半干法相结合的加工工艺,矿石质量较好,矿床规模巨大,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2006年04期 42-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卜建军;吴顺宝;张宏亮;蒙有言;张凡;张立原;
在广西东攀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中发现了Domatacerasguangxiensis,LopingocerasguangdeensisZhao,LiangetZheng,Schizolobocerasfusuiensis,Agathicerassp.,Stacheocerassp.,PernodocerasrobustumChaoetLiang,Dushanocerascf.ro-tolariumZhao,LiangetZheng,Huananocerascf.perornatumChaoetLiang,Qianjiangocerassp.,Laibinocerascf.compressumYang,Glyptophicerassp.,Lytophicerascf.chamunda(Diener),OphicerastingiTien,Ophicerassp.化石。在剖面的第2~12-2层产Pernodoceras,Dushanoceras,Huananoceras和Qianjiangoceras化石,均为长兴期菊石带Pseudotirolites-Rotodiscoceras的共生化石。第12-3层产长兴期菊石Laibinocerascf.compressumYang。第13-1A~16层产Lytophiceras和Ophiceras,为早三叠世菊石带Ophiceras-Lytophiceras的带化石。东攀剖面菊石的分布及其与华南其他地区的对比研究表明,广西东攀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位于第12-3层(厚55cm)内部或者位于第13-1A层的底部。
2006年04期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 林文姣;杨文强;
利用磁组构学的多参数、高精度以及定量化的优点,对大别山南麓的马垅、麻桥2个典型岩体进行了花岗岩类的岩浆动力学研究。测试表明,样品的磁化率及其各向异性揭示这2个岩体具有明显的磁面理或磁线理特征,进而判断马垅、麻桥岩体应分属挤压、拉张的古应力环境。实例研究证实,磁组构学方法对于岩浆动力学,特别是岩体构造应力的属性分析非常有效。
2006年04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袁胜元;赵新军;李长安;
古洪水研究的关键是确定古洪水事件的识别标志。洪水可以造成古文化中断,还会在各种文物上留下洪水痕迹。山区河流古洪水产生的平流沉积在沉积层理、沉积体形状、颜色等沉积构造和粒度、分选性、矿物组合等沉积结构方面具有可识别的标志。在洪泛平原区,对古溃口扇采用沉积学、地球物理学方法研究其沉积结构,对确定古洪水事件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古洪水所产生的埋藏古树、泥炭及沉积物中花粉的研究也有助于对古洪水事件的识别。
2006年04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王秋良;袁胜元;李长安;
湖泊中的有机碳及其同位素与磁化率指标广泛应用于古气候的重建,但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其气候意义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对江汉平原江陵剖面沉积物中磁化率参数、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其碳同位素δ(13C)值影响因素与环境气候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总有机碳(TOC)的变化与总氮(TN)呈正相关关系,而总有机碳(TOC)与同位素δ(13C)、磁化率值则呈负相关关系,其组合可以很好地反映江汉平原地区的环境演变。在暖湿期,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氮较高,有机质的δ(13C)值偏负,磁化率偏低;反之,在凉干期,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氮较低,有机质的δ(13C)值偏正,磁化率偏高。江汉平原地区6000aPB以来的古气候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即冷干—暖湿—凉干的变化过程。
2006年04期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 许聘;马昌前;
黄羊山碱性杂岩体位于桐柏-大别山南缘,其SHRIMPU-Pb年龄为(439±6)Ma。该杂岩体由石英正长岩和碱性花岗岩组成,其中以石英正长岩为主体,从中心到边缘粒度变化由粗到细。利用电子探针对该杂岩体中的特征暗色矿物的分析结果表明,角闪石和辉石的成分变化较小,角闪石显示出从铁钠透闪石到钠铁闪石的成分演化趋势,辉石主要为霓石,另外岩体中大量出现三斜闪石。根据矿物间的相互接触关系、环带结构、矿物组合的相平衡关系等识别了原生的岩浆矿物组合和次生的岩浆期-岩浆期后矿物组合,建立了矿物结晶顺序,重建了过碱性岩浆或流体的成分、温度、氧逸度的演化历史。从矿物组合的相平衡关系角度表明,黄羊山碱性杂岩体为大陆裂谷环境的产物。
2006年04期 63-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 张金凤;张泽明;
喜马拉雅超高压变质带主要由表壳岩石组成,其中的长英质变质岩已经全部退变质,只在基性的榴辉岩中保留有某些超高压变质矿物。这些超高压变质矿物在锆石、石榴石及其他一些化学和机械性质稳定的矿物中以微米级的包裹体形式产出。到目前为止,已经在TsoMorari结晶穹隆和上Kaghan谷高喜马拉雅结晶岩中发现了超高压指示矿物柯石英和多晶石英假像。这2个地区同属一个超高压变质带,具有相似的构造背景、岩石组成及变质年龄。Kaghan谷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条件为700~770°C和2.7~3.2GPa,相当于90~110km的上地幔深度,形成年龄为(46.2±0.7)Ma。TsoMorari结晶穹隆中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条件约为750°C和3.9GPa,形成年龄为(48±1)Ma。上述超高压变质带在其折返过程中普遍经历了强烈的水化和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研究表明,印度大陆地壳俯冲的垂向速率为1.1~1.4cm/a,水平速率为4.5cm/a,俯冲到约100km深度时的平均俯冲角度为14~19°。
2006年04期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 程丹丹;赖旭龙;张克信;
对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做了简要介绍,并说明了其在生物学与地质学交叉领域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指出了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其在地质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在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库和生物多样性信息处理程序2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古生物学、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地质生态学等研究领域的一些课题已经应用了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的成果。
2006年04期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高永娟;马腾;刘存富;
提出了一种将地下水中的铬与其他基本离子分离的技术,用于固体离子源热电离质谱计(TIMS)测定铬同位素比值。利用铬的氧化态以阴离子形式存在的特点,采用阴离子交换色层分离法将Cr5+与干扰阳离子分离;利用铬的还原态以阳离子形式存在的特点,将Cr3+与硫酸根等干扰阴离子分离。该方法可以成功地应用于地下水中铬同位素信息的测定,在地下水铬污染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6年04期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李海杰;吕斯濠;卢文喜;
化学热动力学和稳定碳同位素[δ(13C)]的研究表明浅层地下水中的碳源是地下含水层中有机物淋溶和降解作用的结果。根据天然有机物的降解规律以及CO2在水中的溶解平衡,采用CO2分压[p(CO2)]来表征有机物的影响,通过计算p(CO2)与地下水中部分化学指标的相关关系,讨论了有机物对地下水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含水层中有机物的增加会导致地下水酸度的增大以及HCO3-、Na+和F-等质量浓度的增大;且由于地层中有机物含量较高,导致地下水中含氮物质总量升高,同时,由于大量有机物的存在而导致地下水处于还原性环境,促使地下水的氮组分更多地以NO2--N的形式存在。
2006年04期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 张菲娜;祁士华;苏秋克;龚香宜;吕春玲;李敏;方敏;
利用气相色谱-电子检测器对福建兴化湾河水和海水中的19种有机氯农药(HCHs、DDTs等)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几种有机氯农药尽管已停止生产多年,但在河水及海水中仍有残留。二者的有机氯农药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96~56.31,5.78~161.64ng/L,同国内外其他港口海区及河流相比,其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丰水期河水中DDT的降解产物主要为DDE,而海水中DDT的降解产物主要为DDD。同时,对有机氯农药现状的分析表明,近年来仍有有机氯农药污染的输入,其农药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六六六和滴滴涕上。
2006年04期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 彭月英;
根据现行规范对粉土定名的规定,从工程实践角度,通过对粉土、黏性土的室内试验、原位测试和野外鉴别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论述了在不同的液限标准下,同一种土可能定出不同的名称。因不同类型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如粉土具有流变性和触变性等对工程极为不利的特性,因此土层定名错误会误导设计和施工,危及工程安全。
2006年04期 92-9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孙瑞民;赵秀绍;汤凤林;M.A.Емедин;
在莫斯科国立地质勘探大学实验室对热力剥离碎岩方法进行的试验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抗拉强度均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降低幅度较大,因此钻进速度明显提高。岩石破碎的形式与温度有关,当温度为500~600K时破碎是在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晶粒)内部进行的;当温度超过600K时,破碎是在矿物颗粒间进行的。技术比较先进并有发展前景的加热升温方法是火焰喷射法、电子束法、等离子法和激光法。影响热力钻进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合适的加热升温装置和碎岩工具,建议对此进行研究和开发。
2006年04期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 杨展;段隆臣;兰桥昌;
介绍了针状硬质合金-金刚石复合型钻头的设计与制造工艺以及在孕镶针状硬质合金钻头基础上复合金刚石的研究方法。对针状硬质合金规格、性能以及排列方式提出了有实用价值的设计,并对金刚石的品级、浓度、粒度及钻头的烧结工艺进行了较深入的试验研究。生产性试验表明,该类型钻头对于钻进硬而破碎地层、软硬夹层以及卵砾石地层均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
2006年04期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 周刚;李金锋;Helmut Wolff;汤凤林;
为解决能源问题而提出了地下闭式循环地热交换发电系统。该系统地下部分通过全井下套管形成一个封闭系统,克服了传统地热发电和干热岩发电受地质条件制约、对环境造成危害等缺点,是一种新型的不依赖位置、环境友好的地热发电系统。采用大位移技术进行钻井,应用悬链线技术对井身剖面结构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地下连接技术要求,应用分支井和膨胀套管技术固井,设计了水泥配方并进行了相关试验,优化了载热流体,计算了有机工质朗肯循环(ORC)的发电效率。
2006年04期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刘征;郑贵洲;
矿山三维GIS利用3D数据结构来描述矿山三维实体,利用可视化、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矿山数据的三维显示。矿山三维GIS可有效地提供矿山三维数据的整合处理方法,完成矿山数据的三维建模及可视化,实现多源数据的空间分析,指导矿山规划和监控。
2006年04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