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 显生宙海水成分、碳酸盐沉积和生物演化系统研究进展

    颜佳新;伍明;

    简述了显生宙海水成分演化的特征、识别标志和成因解释模型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不同时期海水的成分的差异,特别是海水的x(Mg)/x(Ca)值,导致了文石海、方解石海时期的碳酸盐沉积和早期成岩作用均存在差异,甚至影响了盆地深部成岩流体的特征。显生宙海生生物的演替和盛衰,特别是简单生物(如钙藻和海绵)和高产率生物(如造礁生物和碳酸盐沉积物主要生产者),明显体现了海水的x(Mg)/x(Ca)值周期性变化对海生生物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同样体现在古生代末期的生物大绝灭及随后的生物复苏样式上,在生物更替事件研究中应引起重视。因此,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研究必须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展开。

    2006年03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 滇中星云湖地区200年来的环境演化

    张立原;张宏亮;张世涛;冯庆来;

    在对星云湖的近现代沉积物进行粒度、稳定同位素等测试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对比了多项环境指标,并从自然变化和人为影响2个方面揭示湖泊环境演化的动态过程和动力学机制以及各环境要素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该地区近200 a来环境及生态演化具有以下区域性特点:19世纪初期气候较为温暖干旱,之后向温凉湿润转变,20世纪80年代开始,湖泊出现富营养化,1998年以来气温处于回升状态,现在正处于暖干气候阶段,人类活动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湖泊的环境演化。

    2006年03期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滇西南昌宁—孟连构造带西带研究初探——以耿马弄巴剖面为例

    张凡;冯庆来;段向东;张志斌;

    昌宁—孟连构造带的地层层序、地层时代归属和构造背景一直是热点争议问题。在1∶25万临沧幅区域地质调查和系统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区弄巴剖面进行了细致的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重新厘定了该区的地层层序,更正了其地质时代,在恢复该区的构造背景和古地理格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表明,滇西南耿马弄巴剖面是由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的7个地层断片组成的断片型地层体,其地层序列为:上覆新近系南林组,下伏大陆斜坡相碎屑岩沉积和代表洋盆沉积环境的两套地层。在此基础上,重新对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划分,厘定了温泉组、曼信组、平掌组和南皮河组,并恢复了该区被动大陆边缘至洋盆构造背景,进而探讨了其古地理格架的演化历史。

    2006年03期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 阿尔金断裂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滑移速率及构造意义

    熊熊;王继业;滕吉文;

    阿尔金断裂是亚洲大陆最大、也是最活跃的走滑断层之一。一般认为,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间的汇聚通过地壳增厚与沿阿尔金等主要深大断裂的侧向滑移2种机制被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地壳形变所吸收。由于这2种机制所预测的阿尔金断裂的左旋滑移速率相差甚巨,因此,阿尔金断裂的滑移速率成为判断2种机制相对重要性的重要依据。采用地质学、大地测量学及数值模拟方法对阿尔金断裂滑移的研究结果表明,阿尔金断裂的滑移速率呈长期减小的趋势;青藏高原经历了由块体的侧向挤出向地壳增厚的转变过程;阿尔金断裂在不同地质时间尺度下的滑移速率尚需精确确定;单纯将阿尔金断裂滑移速率的大小作为判断青藏高原构造模式的依据也是应该受到质疑的。

    2006年03期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 与大型走滑断裂相关的旋转

    张拴宏;赵越;

    与大型走滑断裂有关的旋转一方面起因于断裂带的大规模走滑,另一方面也与大断裂带内部及外围次级断裂系的水平运动密切相关。尽管前人提出了一些有关断裂带走滑与旋转的动力学模式,但由于不同走滑断裂系变形环境及边界条件的差异,断裂走滑导致块体旋转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很难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来解释。对美国西海岸圣安德列斯断裂、美国盆岭区LakeMead断裂系、中国西南哀牢山-红河走滑断裂系以及新西兰Alpine断裂带、土耳其北安那托利亚断裂等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在断裂带走滑过程中,相关构造及块体的旋转非常明显。运用古地磁学、磁组构、构造分析、高精度GPS监测及构造模拟等方法,可以对这些构造及块体的旋转方向和幅度进行研究。由于大规模旋转会导致构造格局及地质地貌特征的改变,因此在走滑断裂带的研究中必须加以重视。

    2006年03期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 三门峡-宝丰控煤逆冲断裂构造带地球化学分析

    李文勇;

    三门峡-宝丰控煤逆冲断裂构造带是华北板块南部NW向延展的巨型逆冲断裂构造带的一部分。构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从外围原岩到断裂带中心,w(Fe2O3)逐渐增大,w(FeO)逐渐减小,说明逆冲断裂构造带经历了封闭性还原环境系统到相对开放性氧化环境系统的变化过程;各种化学成分的质量分数(SiO2、Al2O3、Fe2O3、MgO、CaO、FeO、灼失量以及TiO2、K2O、Na2O等)呈现有规律的递增、递减或峰值变化,说明逆冲断裂构造带是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压性断裂,而且处于演化阶段的晚期;动热变质强度在南、北两支逆冲断裂带存在差异:南支强烈,导致新生应力矿物的形成,为断裂的远距离相对逆冲运动增添了塑性润滑层;北支相对较弱,新生应力矿物少。

    2006年03期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北京西山周口店关坻杂岩蒸发法锆石Pb-Pb年龄:太古宙成因和克拉通化事件证据

    陈能松;王方正;

    北京西山周口店地区房山岩体周围关坻杂岩的长英片麻岩和伟晶岩脉具有类似简单岩浆结晶成因锆石的蒸发法Pb-Pb年龄。伟晶岩中3个颗粒锆石的t(207Pb/206Pb)最大年龄分别为2.04,2.05,2.06 Ga,长英片麻岩中3个颗粒锆石的t(207Pb/206Pb)最大年龄分别为2.37,2.41,2.45 Ga。据此分析,关坻杂岩时代应为太古宙,经历了2.5 Ga的华北克拉通化的构造热事件,且可能保存了华北东部地块与西部地块于古元古代晚期(2.06~1.85 Ga)最终拼合为华北克拉通的年代学记录,最终拼合时间与Columbia超大陆连结过程同步。

    2006年03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块状榴辉岩920℃开放体系脱水部分熔融过程及熔体成分研究

    姜杨;周汉文;杨启军;徐学纯;马瑞;刘慧芳;

    选取江苏省东海青龙山含钠云母的石英榴辉岩块状样品,在0.1 GPa、920℃恒温加热4 h的条件下,进行了开放体系的脱水部分熔融实验。样品中含有钠云母、蓝闪石和绿辉石退变形成的后成合晶中的角闪石等含水矿物。该榴辉岩的熔融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含水矿物的脱水暗化、部分熔融和几乎全部熔融阶段。熔融从含水矿物的脱水暗化开始,玻璃质熔体首先出现在含水矿物边界。在不同的局部熔融体系内,熔体成分从基性到酸性,受到局部熔融体系内部物质组成的控制,与全岩化学成分无关。

    2006年03期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 储层结构控制下的开发响应特征初探——以双河油田为例

    尹太举;张昌民;张同国;

    储层结构体现在层次性和拼合性2个方面。双河油田含油层段在地质层次上划分为10级:地层段、油层组、小层、单层、单砂体、成因砂体、成因增量、层系组、层系和纹层,体现了各级次的地质作用。拼合性体现为储层由不同的要素相互镶嵌叠置而成,其中较重要的是结构要素的规模及其空间匹配。基于储层的这种层次性和拼合性,形成了相应的储层剖面和平面预测模型,在区内划分出4类剖面模型样式和6类平面模型样式。不同的模型样式体现了不同的内部结构特征,而这种结构特征影响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流体流动,进而形成不同的剩余油气分布样式。

    2006年03期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 济阳坳陷中浅层气溶脱机制及成藏规律

    项希勇;李文涛;陈建渝;

    济阳坳陷中的石油伴生气是中浅层气藏的主要来源,生物气和油藏中原油降解形成的甲烷气也可以提供部分气源。中浅层气藏形成的关键在于溶解气的脱气及其进一步封存,影响脱气的主要因素是压力、温度和油气性质,其中压力是主导因素。在济阳坳陷,中浅层气藏分布在500~2 000 m间。地下温压场对该区中浅层天然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起控制作用,只有当地层饱和压力差低于3 MPa时,才会形成气顶或气层,济阳坳陷脱气点的对应深度是1 500~2 000 m。中浅层气藏在济阳坳陷中的分布主要与断层有关,断层是天然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运移过程中的分异是中浅层气藏形成的重要机制。

    2006年03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广西下雷氧化锰矿床矿石特征及成因分析

    颜代蓉;李建威;胡明安;郎银生;

    广西下雷锰矿床由原生碳酸锰矿和次生氧化锰矿组成。其中氧化锰矿石的矿物主要有软锰矿、钡锰矿、隐钾锰矿、锂锰矿、钙锰矿、褐锰矿、黑镁铁锰矿等,与之伴生的其他表生矿物主要有赤铁矿、针铁矿、石英、高岭石和蒙脱石。矿石结构主要有交代、隐晶和细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葡萄状、块状、晶洞状、网脉状和条带状构造。与原生碳酸锰矿相比,次生氧化锰矿的矿石品位明显提高,平均在44%以上;Co、Ni、Cu、Zn等微量元素也有一定程度的富集。化学分析和单矿物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氧化锰矿石和锰氧化物中的w(Mn)/w(TFe)值均较高(一般大于10),说明风化强度大,铁、锰分离显著。与铁的氧化物相比,锰氧化物中Si和P等有害杂质元素的含量要低得多,因此,铁、锰分离是形成优质锰矿的重要条件。氧化锰矿的次生富集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受古气候、构造、含锰地层及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控制。

    2006年03期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 新疆小热泉子铜矿床成因

    王宗社;吕新彪;

    新疆小热泉子铜矿床位于古板块缝合带上,在石炭纪为火山喷流沉积环境。矿体具明显的沉积和后期热液改造特征,硫同位素δ(34S)值为-0.11‰~11.10‰,平均为5.73‰,接近大气降水的δ(34S)值。δ(DH2O)为-78.1‰~-77.0‰,明显低于变质水区域值,而接近于岩浆水区域值(-80‰~-40‰),在δ(18O)-δ(D)相关图上,数据点落在近岩浆水区域,表明成矿流体可能为次火山热液与地下水的混合流体。小热泉子铜矿床中黄铁矿的w(Se)高(0.009 5%~0.37%),w(S)/w(Se)值为143~2 137,反映成矿与岩浆热液作用关系密切。矿石中石英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反映出两阶段热液成矿的特征。矿床硫化物K-Ar同位素年龄显示,矿床的模式年龄有2个年龄段:斑点状闪锌矿与结核状闪锌矿的模式年龄分别为387.2,444.9 Ma,二者组成的等时线年龄为339.1 Ma,与地层年龄早石炭世较接近,可作为火山喷流沉积成矿阶段的起始时间;浸染状黄铜矿的模式年龄为230.2 Ma,可作为热液期中后期的成矿年龄。综合分析矿床成矿特征和地球化学数据认为,该矿床为火山喷流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

    2006年03期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 “浙江省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简介

    张桂荣;

    2006年03期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静17块原油流体性质及对开采效果的影响

    曲爱英;唐仲华;廖代勇;卢宗盛;

    研究了辽河油田静17块油藏高黏原油流体性质及其对开采效果的影响。静17块油藏具有含蜡量高(22.56%~40.68%)、凝固点高(44~59°C)、黏度大、屈服值小等特点。凝固点随着含蜡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例如当含蜡量大于10%,凝固点高于35°C,含蜡量为40%时,凝固点约为54°C。黏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温度为40°C时,黏度为1.34 37×109mPa.s,温度为60°C时,黏度为1.094 9×102mPa.s。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注水温度开采条件下,5口水平井的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注水温度为60°C时,其产油量比注水温度为20°C时的产油量提高了20%~30%。由实验结果得知,60°C是一个重要的临界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原油呈牛顿流体状态,蜡晶不会析出,黏度明显降低。因此,保持油藏地层温度高于60°C,降低流体黏度,是提高采收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2006年03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二叠系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

    金爱民;楼章华;杨海波;王绪龙;

    油气运聚及分布和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密切相关,随着盆地的演化,地下水动力场也经历了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对水化学、水动力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二叠系的现今水动力场由于达巴松凸起而呈现分割性,形成玛湖和盆1井西2个独立的水动力体系,欠压实的存在使凹陷内仍然保持离心流特征,而盆地西北缘则是大气水下渗向心流区。研究区二叠系的水动力场演化具有南移特征。

    2006年03期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 水文地球化学信息对岩溶地下水流动系统特征的指示意义——以山西神头泉域为例

    郭清海;王焰新;

    神头泉域岩溶水的水化学特征显示,岩溶水样的总溶解固体质量浓度、Sr2+质量浓度及宏量组分质量浓度均由泉域北、西、南部向排泄区增大,与岩溶水的流动方向一致。根据c(Sr)/c(Ca)与总溶解固体质量浓度可将神头泉群划分为3个泉组,对应于3个不同的岩溶水子系统,岩溶水样的聚类分析结果与这一结论相符合。研究表明水文地球化学信息对地下水系统的水动力特征分析具有指示意义。

    2006年03期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 洪湖沉积物柱芯有机氯农药高分辨率沉积记录

    方敏;祁士华;吴辰熙;胡立嵩;苏秋克;

    测定了洪湖沉积物柱芯样品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质量分数,探讨了有机氯农药的垂直分布特征,结合210Pb定年研究该地区有机氯农药的污染历史。研究结果表明,19种有机氯农药均有检出,不同组分质量分数差异较大,总有机氯农药质量分数范围为1.44~345.95 ng/g(干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洪湖沉积物中总有机氯农药质量分数呈上升趋势,70年代达到最高峰,并且近年来湖区可能还有部分新的有机氯农药污染物的输入,其来源可能与周边人类活动有关。

    2006年03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离石黄土对Cr~(3+)的去除及对Cr~(3+)形态分布的影响

    黄征;马腾;罗维;徐齐福;雷荣;万燎榕;

    选取离石黄土中的黄土及黏土层和重金属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等温吸附实验及Tessier法形态提取实验,分析了Cr3+在离石黄土中的存在形态,并对其分布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了离石黄土对Cr3+的去除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黄土及黏土层对Cr5+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吸附率超过98%。当初始质量浓度ρ0<100 mg/L时,其等温吸附曲线属Henry型。形态提取研究发现:黄土及黏土层对Cr3+的吸附形态以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两者的总和都在95%以上,有机质结合态较少且相对稳定。受黄土及黏土层化学成分差异的影响,它们对Cr3+的去除在形态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黄土中Cr3+的形态分布: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可溶态>可交换态;黏土层中Cr3+的形态分布: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可溶态>可交换态。

    2006年03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成都盆地浅层土壤中磷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潘苏红;何玉生;龚敏;任利民;陶鲜;马振东;

    选取四川成都盆地浅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区分为龙门山区、盆周丘陵区和平原区3个区,通过等值线图得出磷的大面积异常区分布在人口密度大、工农业发达的平原区。并依据浅层土壤中关系较密切的3类基本元素组合共16种元素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成都盆地平原区浅层土壤中磷来自:①龙门山的震旦纪、寒武纪、泥盆纪含磷地层(磷矿)及表壳岩石风化后通过成都盆地平原区三大流域———沱江、岷江、蒲江水系影响整个平原区冲洪积沉积物(后改造为水稻土)的自然源;②人类工农业活动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叠加的人为源。

    2006年03期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6K]
  • 探测未爆炸弹的地球物理技术综述

    曲赞;李永涛;

    采用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探测未爆炸弹(UXO)具有快速、定位准确和成本低廉的优势。综述了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地面高精度磁测法、电磁法以及地质雷达和微重力法在探测UXO中的特点和效果,介绍了国外航空磁测法及航空电磁法探测UXO的进展,并根据某些探测实例阐述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提出了适合中国UXO探测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2006年03期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地面核磁共振-垂向电测深组合找水模式

    王鹏;李振宇;

    地面核磁共振方法具有直接找水、提供水文地质参数、受地形影响小、垂向分辨率高、经济快速等优点,但它同时也具有易受电磁噪声干扰、横向分辨精度低、勘探深度小等缺点。垂向电测深方法具有技术成熟、不易受电磁噪声干扰、勘探深度大、横向分辨率高等优点,但它同时也具有反演解释存在多解性、定量解释不足、垂向分辨率低等缺点。通过比较地面核磁共振方法与垂向电测深方法的优缺点得知,2种找水方法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合理配合使用上述2种找水方法,可形成地面核磁共振-垂向电测深组合找水模式。该组合找水模式在找水实践工作中的有效性已得到充分验证。

    2006年03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CT技术在土体动测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蒋建平;

    CT技术主要用于测定土体中的大孔隙、土体受力过程中一般性的结构变化和裂隙演化以及土体动三轴试验前后的变化等。层次上主要是细观、宏观的;针对的土体主要是黄土、膨胀土等特殊土。预计今后土体的CT检测会扩展到其他的土体中,并且会用到更高层次的CT技术。

    2006年03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东濮凹陷薄互层地震反射特征研究”项目简介

    张玉芬;

    2006年03期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