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元桥;高勇群;杨逢清;殷鸿福;G.R.Shi;
从岩石地层研究着手,介绍了南非卡鲁盆地内综合地层研究的相关成果。在生物地层方面,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的研究在该区具有传统优势,孢粉化石的研究则是在最近几年才取得较大进展,在陆相界线地层研究中菌孢化石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约1 m厚的地层内的富集事件属首次报道。在地球化学地层方面,南非有机碳同位素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变化趋势与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存在相似的对应关系,可以作为海、陆相界线地层对比的辅助标志。在磁性地层方面,南非卡鲁盆地内的磁极性存在从反向到正向然后再反转(R-N-R)的变化,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则位于第一反向极性带的顶部。同时,结合目前全球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研究现状及特点,分析了陆相界线地层研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指出华南地区可能为突破传统观念的研究地区,陆地事件地层研究意义重大。
2006年01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 张素新;冯庆来;顾松竹;于吉顺;
对贵州断杉、纳水以及广西柳桥3条深水相剖面上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黏土岩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断杉、柳桥剖面黏土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由伊-蒙混层、蒙脱石和高岭石组成,碎屑物质中存在六方双锥石英、锆石等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矿物;在纳水剖面黏土岩中未发现与火山活动有关的迹象。由此可知华南大部分地区在晚二叠世曾受强烈的火山作用影响,但也有少部分深水相地区未受影响或影响很小。同是深水相P-T界线剖面附近的黏土岩以及同一剖面不同层位的黏土岩中的黏土矿物和碎屑物质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与火山作用的强弱、离火山活动中心的远近以及所处地理位置有关。
2006年01期 9-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 袁峰;周涛发;谭绿贵;范裕;岳书仓;
新疆诺尔特地区花岗岩分布广泛,其中阿提什花岗岩体与燕山期阿克提什坎金矿床在时间、空间上密切相关,该岩体为二长花岗岩,具铝过饱和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为探讨阿提什花岗岩体与阿克提什坎金矿床成矿的关系,从动力学角度探讨了燕山期阿提什花岗岩体的岩浆演化机理。瑞利数计算结果远远大于104,显示阿提什花岗岩体岩浆中对流作用是存在的。模拟计算显示,分凝作用是存在的,分凝作用对于大颗粒的残余体的分离作用明显,而对于小颗粒的残余体的分离作用很小。晶体分布参数S介于10-7~10-3间,显示岩浆中晶体基本上是自由浮动的,晶体的运动受流体的运动控制。斜长石粒度分布的体视学特征显示,在对流条件下,岩浆成分通过晶体与熔体的差异运动而发生变异。
2006年01期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 黄清华;赵来时;卢占武;党毅敏;王立群;孔惠;
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所产孢粉化石分属于3个孢粉组合。下部孢粉组合以蕨类植物海金沙科孢子为主,重要分子有Cicatr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is,Cyathidites minor,C.gracilis,C.minutaestriatus,Appendicisporites problematicus,A.jonso-nii,Pilosisporites verus,Impardecispora apiverrucata,I.purverulenta,Triporoletes reticulates,Aequitriradites echinatus等;中部孢粉组合则以两气囊花粉如Pinuspollenite s,Piceaepollenite s,Abietineaepollenite s,Abiespollenites等占绝大多数,同时见少量被子植物花粉Asteropollissp.,Tricolpitessp.等;上部孢粉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略有减少,但仍占重要地位,重要分子有Cicatr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is,C.minutaestriatus,C.gushanensis,Impardecispora purverulenta,Foraminisporites wonthagiensis,Aequitriradites verrucosus,Triporoletes singularis,T.reticulates,Polyporites?sp.等。上述孢粉组合大体可与松辽盆地登娄库组,黑龙江省东部城子河组、穆棱组,辽西地区沙海组、阜新组等对比,代表了中国北方早白垩世特有的植物群面貌,而其中Aster-opollis,Tricolpites和Polyporites等被子植物花粉化石的发现,可能暗示大磨拐河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巴列姆(Barre-mian)期-阿普第(Aptian)期,其上部可能上延至早阿尔必(Albian)期。
2006年01期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 钟玉芳;马昌前;佘振兵;
介绍并对比了用于锆石等副矿物测试的离子探针、激光探针、电子探针、质子探针等几种微区原位测试技术各自的特点。锆石U-Pb定年实现了对同一锆石颗粒内部不同成因的锆石域进行原位年龄的分析,给出了有关寄主岩石的源岩、地质演化历史等重要信息,为地质过程的精细年龄框架的建立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锆石微量元素、同位素特征是译解岩石来源和成因的指示器。锆石Hf同位素已成功地用于地球早期历史、岩浆来源、壳幔相互作用、区域大陆地壳增长的研究等;锆石氧同位素组成能有效地约束壳幔相互作用和示踪岩浆来源等。
2006年01期 27-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 胡思辉;袁胜元;霍炬;李长安;
通过对江西梁家渡剖面的野外考察、系统采样和粒度测试,在与中原邙山黄土研究对比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长江中游晚更新世风成砂堆积序列(江西梁家渡剖面)的粒度特征;并结合热释光年龄测试数据,按照安芷生等的粒度年龄模式获得相应的年代时间标尺,根据粒度与古气候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长江中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序列;发现长江中游末次冰期以来至少发生过10次暖湿-干冷的气候旋回,其中还记录了发生在约22.0,29.5 ka BP的2次Heinrich事件。
2006年01期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 丁清峰;孙丰月;
在介绍专家证据权重法的基础上,将东昆仑地区的基础地质、区域成矿规律及典型矿床研究等方面取得的认识(知识系统)与证据权重法结合,提出并建立了一个基于专家证据权重法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评价系统,该系统在根据知识系统对各证据因子赋权重的过程中体现了地质专家的思想。应用专家证据权重法对东昆仑地区金矿的成矿概率进行了定量计算,并进行了金矿成矿远景区划。研究结果表明远景区内预测含矿单元的后验概率二重积分的大小可代表远景区的总体成矿潜力,据此将各远景区进行分级排队,由高到低划分为A、B、C 3级。
2006年01期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王滨清;李明;
在湖南省益阳市的矿产资源规划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权重因子综合评判法,以查明的资源储量、矿产品市场需求、矿业环境危害、矿业生产增加值GDP为评判因子,经单因素赋值处理和一定的数学模型,计算了益阳市各种矿产的优势指数;根据所设定的阈值,区分了优势矿产、次优势矿产和非优势矿产,建立了优势矿产序列;提出优势矿产和次优势矿产分别是应当重点规划和兼顾规划的矿产,非优势矿产是应当严格限制采矿权数量的矿产。
2006年01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刘艳荣;吕新彪;何谋春;樊五杰;
应用流体包裹体观察和激光拉曼探针等微观技术对临清坳陷东北部的德南洼陷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分、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研究表明,研究区共有6种类型的包裹体:单相盐水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含液态CO2三相包裹体、富液态烃有机包裹体、富气态烃有机包裹体,其中富液态烃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00~140°C的较多。包裹体的液相成分主要为H2O和Cl-,气相成分主要为CO2、CH4以及微量的C2H6等,包裹体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在古近系和新近系中主要为未成熟—低成熟的液态烃流体活动;在古生界及部分上部层段中主要为成熟、高成熟的气态烃流体活动。根据盐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冷冻温度计算得出研究区的流体压力为10~95 MPa,其中,在烃类流体大量排出运移时期经历过压力由突破到释放的过程;初步评价了区内的油气有利远景区。
2006年01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 刘晓峰;解习农;姜涛;张成;
根据东营凹陷地层孔隙流体的压力、盐度以及运移动力和流动样式,划分出3个流体动力系统:静水压力-低压淡水流体动力系统、静水压力低盐度流体动力系统、超压高-中盐度流体动力系统。超压高-中盐度流体动力系统以有效烃源岩、流体超压和盐度较高[ρ(TDS)≥35 g/L]为特征,压力驱动为主导;静水压力低盐度流体动力系统以常压、低盐度[ρ(TDS)=10~<35 g/L]流体、运移通道和储层特别发育为特征,运移动力为盐度差和浮力;静水压力-低压淡水流体动力系统以静水压力-低压、淡水为特征,运移动力以浮力和重力为主。
2006年01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 易顺华;袁晏明;2006年01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付广;康德江;刘江涛;
在分析黑龙江滨北地区生物气源岩发育及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生物气扩散散失的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并确定了主要计算参数,建立了一套生物气扩散散失量的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滨北地区各生物气源岩的扩散散失量进行了估算。计算得到滨北地区生物气源岩生物气的总扩散量约为24.59×1012m3,占其生物气总生成量的20.89%,这表明扩散作用应是造成滨北地区生物气散失的重要原因。由天然气运聚动平衡观点可以得到青山口组一、二、三段,嫩江组一、二段和明水组一段应是最有利于生物气聚集成藏的生物气源岩,姚家组二、三段,嫩江组三段和明水组二段应是较有利于生物气聚集成藏的生物气源岩。
2006年01期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 张秀芝;鲍征宇;唐俊红;
介绍了富集因子的概念、技术路线及应用方法,重点讨论了富集因子计算中的关键环节———如何选择参考元素及确定背景值;总结了参考元素应满足的3个条件,即稳定性、单一自然源、与其他污染元素显著相关;论述了背景值的重要意义以及确定方法,分析了全球元素质量分数平均值和区域背景值在富集因子应用中的不同效果;介绍了污染的判断标准。以湖北省某湖泊表层底泥为例说明了富集因子的计算过程,结果表明湖泊底层沉积物未受重金属污染,并通过地质积累指标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检验。最后论述了富集因子存在的不足,指出其在区域性的、或特殊地质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评价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06年01期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 庞艳春;林丽;朱利东;付修根;王新利;
根据生物成矿作用原理以及热液生物群与多金属硫化物共生的关系提出了双壳生物治理重金属污染水的可能性。实验模拟结果表明,双壳对某些重金属元素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环境污染指数,说明双壳处理法治理重金属污染水是可行的,尤其是针对矿山污染水;双壳处理法的实施过程中受重金属离子质量浓度与温度范围的限制,其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富集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2006年01期 73-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汪丙国;靳孟贵;王文峰;
为探讨农田在不同调控措施下的土壤水蒸发量,以衡水试验场为例,以土壤水流动系统为指导,设计沟播盖腐熟秸秆、沟播不盖秸秆、盖膜穴播、平播对照4种不同调控措施下的田间试验,运用土壤水分均衡原理和土壤水分通量法,计算了不同调控措施下的土壤水蒸发量。结果表明,盖膜穴播田块的土壤水蒸发量最小,沟播盖腐熟秸秆次之,沟播不盖秸秆最大,说明盖膜穴播的土壤水分调控效果最好,而秸秆覆盖的效果优于不盖秸秆。
2006年01期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 郭芳;姜光辉;蒋忠诚;
依据碳酸盐岩的出露形式、岩性和层组类型、大地构造等,将南方岩溶环境系统划分为裸露型、埋藏型、覆盖型和断陷盆地型,其中裸露型又可分为连续型和间互型。简要叙述了连续性、间互型、埋藏型和覆盖型岩溶区的大地构造、岩性和岩层组合方面的特征,结合多个典型点最新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连续型岩溶区的地表水缺乏、污染、内涝和石漠化问题,提出修建水窖、封山育林等措施缓解缺水和治理石漠化;同时介绍了间互型岩溶区的地表、地下水污染、缺水、石漠化问题,提出依托高位隔水层溶洼成库、寻找蓄水构造打井、封山育林等治理措施;最后介绍了埋藏型岩溶区的缺水、石漠化和塌陷问题,指出打井、恢复植被等治理措施。
2006年01期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 孙蓉琳;2006年01期 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肖骑彬;梁光河;徐兴旺;蔡新平;张宝林;王杰;
在北京东部的顺义二十里长山-平谷盆地进行了75个测点的大地电磁测量。通过应用TE与TM联合模式下的Oc-cam以及Rebocc二维反演方法获得的电性结构模型,揭示了该区第四系覆盖层的厚度、基岩顶部电性分布特征、断裂构造以及含水岩溶发育情况。测量结果表明,测区第四系覆盖层普遍富水,二十里长山断裂两侧为2个差异明显的水文地质单元,断裂构造控制了基岩中含水岩溶的发育;在平谷盆地,含水岩溶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呈现出一种上下相通的“网络状”分布格局。
2006年01期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 李长冬;胡新丽;
主要介绍了Slop eDesigne r1.2的设计开发思路和主要功能。该软件是基于Windows面向对象技术开发的滑坡稳定性评价与治理工程设计的一体化工程软件,采用Visual C++进行程序设计,包括稳定性分析子模块和抗滑桩设计子模块2部分,可对地震作用、暴雨等不同工况下的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并能够对(锚拉)抗滑桩(弹性桩、刚性桩)的弯矩、剪力及侧应力进行计算,最后根据内力计算结果完成配筋计算。在三峡库区兴山县二里半滑坡的应用研究表明,该软件具有很好的工程实用性。
2006年01期 95-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 李伟忠;吴冲龙;谭照华;程温鸣;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明确了各成果资料间固有的联系,建立了基于GIS和RDB技术的勘察资料生成、存储、管理使用模式,并以Geoview为GIS平台开发了地质灾害勘察信息系统———GeoHazard,该系统不仅实现了当前基于CAD的勘察系统的可视化数据采集存储、图件编绘功能,而且实现了地质灾害勘察过程中的文档、图件、属性记录等的一体化关联存储。
2006年01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 刘宏;宋建波;王文俊;彭勃;南仁东;
从贵州众多的喀斯特洼地中优选出适宜的大射电望远镜候选台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分析过程,需综合考虑洼地几何条件、工程条件、地质条件、气象条件和无线电波环境等因素。由于各因素具有复杂性、模糊性和难以量化等特点,因此在洼地评价和台址优选中采用最能有效反映各评价指标复杂关系的多层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并以最小挖填方率来量化洼地拟合望远镜球冠时土石方工程量、以洼地最适宜口径来量化大射电望远镜口径规模。优选结果表明,在集中分布于黔南和黔西南的82个喀斯特洼地中,评价等级为“较好”的有30个,“好”的有6个。优选出的36个洼地均具备作为望远镜候选台址的条件,且集中分布于以下三大区域内:①以平塘、紫云、惠水、罗甸、荔波为中心的区域;②以普定、安顺、镇宁为中心的区域;③以安龙、兴义和关岭为中心的区域。
2006年01期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 赵彦超;陈淑慧;郭振华;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实验的方法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石盒子组3段岩芯样品的核磁共振弛豫时间T2分布与由压汞毛管压力曲线所获得的孔喉半径分布之间的对应关系和转换方法,建立了T2几何平均值与毛管压力曲线孔喉结构参数之间的统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致密砂岩储层的核磁共振T2分布与由毛管压力曲线所获得的孔径分布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二者都反映了岩石的孔隙结构,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来评价致密砂岩储层的孔喉结构是有效的,同时也为利用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开展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提供了实验基础。
2006年01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