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 论地质信息科学

    吴冲龙,刘刚,田宜平,毛小平,张夏林

    地质信息科学是关于地质信息本质特征及其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的一个综合性学科领域。其发生和发展,是地球信息科学与地质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内部条件是地质学定量化和地矿勘查信息化的自身需要,外部条件是计算机科学和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兴起和发展的促进。其研究对象是岩石圈的地质信息,其理论框架的核心是地质信息机理,包括地质信息的本质、运动规律、传输机制和信息流的形成机理等。其方法论体系包含着主题信息管理法、信息分析综合法、行为功能模拟法和系统整体优化法。其技术体系由地质数据采集、地质数据管理、地质数据处理、地质图件编绘、地质过程模拟、地质资源评价、地质信息传播及其多S集成化技术所组成。

    2005年03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 初论构造-地表过程-气候耦合系统

    李建彪

    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对象是地球表面,是通过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完成的。构造活动通过所形成的地形地貌影响到区域和局部地区的气候;而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表现为风化、剥蚀夷平地形来促使高原和造山带均衡上升。列举了目前国内外重点研究的地貌单元实例,如地峡、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湖盆、河流和海岸线(台地),介绍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指出耦合系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地表地形是研究耦合系统的关键切入点,能精确定量测量地表地形的仪器设备和高精度的年代学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耦合系统的研究可以分为构造事件时间序列、气候时间序列、地形演化的定量研究,以及耦合系统模式的建立。

    2005年03期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 北祁连山车路沟英安斑岩的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宋忠宝,李智佩,任有祥,杨建国,栗亚芝,谢春林

    车路沟英安斑岩产于北祁连山西段,由大小不同的12个斑岩岩体组成,属于钙碱性系列岩石。利用锆石U-Pb法测得车路沟英安斑岩的形成年龄为(427.7±4.5)Ma,成岩时代属加里东晚期。从区域构造演化看,北祁连山西段大部分花岗质岩体的形成都与祁连山造山作用中的俯冲造山作用和碰撞造山作用有关,表现为多数同位素年龄都集中在440~380Ma间。鉴于车路沟金矿床产于车路沟英安斑岩与凝灰岩的接触带,属于石英脉型,因此推断英安斑岩侵入体很可能是车路沟金矿床早期成矿作用的热源。同时北祁连山西段发育有较多的中酸性岩体,车路沟石英脉型金矿床的确定对于该区金矿的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05年03期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云开地块北缘MORB型火山岩的首次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覃小锋,周府生,胡贵昂,李广宁,谢凌峰,周开华,黄锡强,潘艺文

    最新研究发现,在云开地块北缘陆川县石窝镇—北流市清水口镇一带的“云开岩群”中出露一系列变质基性火山岩,该火山岩总体呈北东向带状分布,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和斜长角闪片麻岩,局部岩石中还夹有少量呈透镜状、布丁状或似层状产出的石榴辉石岩、透辉石岩、透辉角闪石岩、角闪石岩、(含石榴)斜长角闪岩、角闪绿帘石岩、石榴阳起石岩、石榴斜长辉石岩等。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为典型的大洋拉斑玄武岩(MORB型玄武岩)。斜长角闪岩的锆石SHRIMP法喷发成岩年龄为(1462±28)Ma,表明其可能代表该区消失了的古洋壳岩石,是四堡期洋壳蛇绿岩的组成部分。

    2005年03期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从头计算在矿物压致相变研究中的应用

    巫翔,秦善,吴自玉

    在简要介绍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从头计算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超高压下CaTiO3的结构变化趋势、α-磷铝矿在高压下是否非晶化的判断、ZnS发生压致相变路径的计算和FeS高压变体物性的计算为例,说明了从头计算可以解决矿物压致相变的诸多问题,如p-V状态方程的计算,相变压力pT、相变路径、各高压变体物性变化的求解以及极端高压下变体的预测等。

    2005年03期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 湖南含籽晶天然金刚石的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形貌像研究

    龚平,陈涛,巫翔

    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形貌学研究,首次发现湖南褐色天然金刚石中存在籽晶金刚石。该金刚石晶体呈菱形十二面体,其同步辐射X射线劳埃图上大部分斑点分别分布在5条主晶带上。经分析发现,该金刚石晶体首先由晶核发育成菱形十二面体金刚石籽晶,再由此籽晶生长成菱形十二面体金刚石晶体。该金刚石晶体中晶体缺陷很少,仅存在部分由塑性形变产生的应力场以及由籽晶生长界面产生的面缺陷,表明该金刚石晶体所处的生长环境较为稳定。

    2005年03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 高温高压下叶蜡石脱水电导率实验

    代立东,李和平,刘丛强,苏根利,崔桐娣,单双明,杨昌君,刘庆友

    在压力为1.0~4.0GPa、温度为873~1223K下采用Sarltron-1260阻抗/增益-相位阻抗谱分析仪测定了叶蜡石的电导率。实验结果表明,电导率与温度间的关系符合Arrenhius关系式;叶蜡石的脱水引起电导率的突然变化,使电导率急剧上升;脱水前,电导率随着压力增大而减小,其导电机制为电子导电;脱水后,电导率随着压力增大而增大,其导电机制为离子导电。

    2005年03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贵州江口震旦系陡山沱组沉积层序和沉积环境分析

    喻美艺,何明华,王约,赵元龙

    通过对贵州江口桃映及邻区的坝黄、石竹溪的陡山沱组剖面的沉积序列研究,将陡山沱组划分为2个海侵-海退层序,并根据层序对比认为陡山沱期的生物群均产于陡山沱期第二次海平面开始上升之后形成的沉积中。从晚震旦世陡山沱期的第二次海侵开始是多细胞藻类、后生动物的第一次“爆发”。桃映陡山沱组剖面产庙河生物群分子的沉积为局限滞流海盆沉积,进一步证明了庙河生物群型宏体生物的生存、保存环境模式仅限于局限滞流海盆中,为贫氧环境。

    2005年03期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 三星堆文明消失原因的古环境因素探讨

    付顺,叶青培,王成善,刘兴诗

    三星堆文明的神秘消失,古环境演变应是重要原因,与全球性古气候环境变化直接相关。通过对古蜀(广汉)地区古环境演化研究得出,3.0kaBP左右该区古环境演化与中国大部分地区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也有气候变冷、环境恶化的事件发生。推断该区古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是洪水流量突发性质的变幅增大,导致山前冲积扇上的河流摆动迁徙加强,以致其中一次突发性河流改道冲毁了三星堆古城。

    2005年03期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理论预测与科学找矿——以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为例

    李德威

    近年来在西藏冈底斯构造成矿带发现了多个以斑岩铜矿为主的大型和超大型矿床,这些矿床均形成于青藏高原板内隆升过程,主要成矿年龄为17~15Ma,其矿床类型、矿床规模、成矿部位和成矿时代与作者10a前的理论预测结果基本吻合。突破板块碰撞造山和板块碰撞成矿模式,按大陆动力学和成矿动力学的新思路,认为冈底斯斑岩铜矿形成于特提斯开合转换、板块碰撞造陆之后的晚新生代构造隆升、下地壳层流、板内造山、地壳增厚、热隆伸展的动力改造成矿过程。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倡导创新科学思维、发展地质与成矿理论对于中国西部的找矿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5年03期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 高蜡凝析油或轻质油的分布特征与成因机理

    杨永才,张枝焕

    介绍了中国部分含油气盆地中的高蜡凝析油或轻质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地域上和层位上的分布规律,并以大港千米桥古潜山高蜡凝析油气藏、吐哈盆地西部凹陷部分高蜡凝析油田或轻质油田、塔里木盆地柯克亚凝析油气田、盐城凹陷的高蜡凝析油藏为例,总结了几种高蜡凝析油或轻质油的成因模式,即煤系腐殖型烃源岩热演化生烃、运移分馏作用、混合作用或“气洗作用”等。

    2005年03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沉积有机含氮化合物的成因及其分布综述

    肖七林,何生,李水福

    有机含氮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不同沉积环境形成的沉积有机质及其热演化产物中,查明其在石油地质体中的成因和分布,有利于油气二次运移方向和相对运移距离的确定。关于有机含氮化合物的成因和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有机含氮化合物是干酪根深成作用阶段的产物。沉积有机质经生物改造作用后,其中的部分组成如蛋白质和含氮环的物质等进入干酪根中,在深成作用阶段干酪根被降解,有机含氮化合物以芳香多环化合物的形式释放出来;②地质体中的有机含氮化合物如卟啉等与生物体中的某些原始生化组分如叶绿素等在骨架上具有继承性,地质体中的有机含氮化合物是由生物体中的这些原始生化组成演化而来的;③在地质环境中通过环的开启和闭合作用而形成,这一形式机制已被人工合成反应和生物合成反应所证实;④基于地质体中芳香杂环化合物异构体分布的相似性以及自然界无机氮的分布特征,无机氮与有机分子结合而形成有机含氮化合物也是可能的。

    2005年03期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沉积岩中残留有机质的拉曼光谱特征

    何谋春,吕新彪,姚书振,刘艳荣,樊五杰

    对沉积岩中残留的无烟煤、固体沥青和石墨3种有机质的拉曼光谱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三者的拉曼光谱均具有明显的特征,石墨的拉曼光谱峰强而锋利,其2个一级峰之间的距离最小且变化不大,说明其演化程度比较高,有的甚至达到了结晶石墨的程度;无烟煤的拉曼光谱一级峰的强度比较弱,半高宽值也比较大,二级峰不明显;固体沥青的拉曼光谱峰形与无烟煤相似,不过其峰的半高宽比较窄,二级峰也比无烟煤要明显得多。另外,除了变质程度比较高的石墨外,其他2种有机质2个一级峰之间的距离均随着样品深度的增大而变小。

    2005年03期 67-6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莺-琼盆地三维压力场和油气运移

    李绪深,欧本田,李强,高阳东,李立宝

    莺歌海和琼东南盆地具有高温高压地层特征。莺歌海盆地的异常压力分布显示,平面上异常高压自中央坳陷带向盆地两侧斜坡带逐渐减小并过渡为静水压力,纵向上中央坳陷带受底辟活动的影响,压力系数自上新统下部地层往下逐渐增大,向两侧斜坡带逐渐减小,呈现“圣诞树”的展布特征。底辟带中浅层及底辟带周缘压力过渡带、中深层压力回倾带均是油气运移的指向,是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区域。琼东南盆地的崖南凹陷和乐东凹陷的超压最高,宝岛凹陷的超压较低,地层压力的纵向分布揭示由浅至深地层压力系数逐渐增大,但存在着中新统三亚组和中新统陵水组三段2个明显的泄压带,这2个带也是重要的天然气聚集带。

    2005年03期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 过渡金属的有机酸盐对稠油水热裂解降黏反应的催化作用

    陈勇,陈艳玲,朱明

    研制了过渡金属有机酸盐催化剂,并据此对胜利油田的稠油进行了水热催化裂解降黏室内实验。在反应温度为280°C、反应时间为36h、加水量为20%、催化剂质量分数为0.2%的条件下,原油脱水降黏率达到97%。利用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测试方法对稠油反应前后的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稠油水热催化裂解降黏反应的机理。研制的过渡金属有机酸盐可用于特稠油、超稠油的现场开采。

    2005年03期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地层渗透率对成矿流体热场和流场的影响——以锡矿山锑矿床成矿流体为例

    杨瑞琰,马东升,潘家永

    沉积盆地是流体活动最活跃的场所,而地层渗透率则是盆地流体运移的基础数据。沉积盆地中的热-重力驱动型流体的运移依赖于盆地的水文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特征。为研究地层渗透率的改变对湖南锡矿山锑矿床成矿流体热场和流场的影响,首先选取一个对比地层渗透率组,计算出区域的热场和流场分布,然后改变导水地层渗透率的大小,并将其计算结果与对比渗透率组的热场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改变地层渗透率的大小对区域流场的影响较大,而对区域热场的影响则不大。在所讨论的地层渗透率组取值范围内,地层渗透率的改变对区域热场的影响介于5%~10%间,而地层渗透率的改变对区域流场的影响则达到2~3倍。

    2005年03期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基于GIS的Bayes统计推断技术在区域斜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李雪平,唐辉明

    为探讨Bayes理论在区域斜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将巫山县城新址西区作为研究区,综合应用GIS技术和多元统计技术建立了区域斜坡稳定性分析的2个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即趋势表面模型和因子模型。趋势表面模型的自变量是位置坐标,因子模型的自变量是影响斜坡稳定的因子,包括地形坡度、高程、坡向、岩性、坡形、距有影响构造线的距离。将趋势表面模型结果作为Bayes模型中的先验信息,将因子模型结果作为Bayes模型中的样本信息,通过Bayes基本原理,得到Bayes综合模型。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因子模型的拟合度为80.33%,Bayes模型的拟合度为80.61%,后者得出的滑坡发生样本的判对率比前者提高了约7%,说明Bayes模型可用于区域斜坡稳定性概率评价。

    2005年03期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 湖南省矿山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现状及其恢复治理研究

    谢玲琳,罗伟奇,王群

    简述了湖南省矿山生态环境污染破坏的现状,即矿业废水、废气、废渣污染,矿山开采以及由其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对土地的占用和对植被的破坏等;介绍了湖南省短期(2003~2010年)和长期(2010~2015年)恢复治理的重点区域、重点工程以及实现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任务所需要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措施。

    2005年03期 89-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城市道路尘埃的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刘振东,杨凌

    城市环境磁性研究表明,道路尘埃中的粗颗粒磁性载体(频率磁化率系数χ′FD<5%)多为人为源,磁性矿物以单畴和多畴状态的磁铁矿为主,同时含有少量的赤铁矿和其他磁性矿物;细颗粒磁性载体(χ′FD为7%~11%)多为自然源,磁化率较低(小于100×10-8m3/kg)。磁性物质在迁移时往往与粗一级粒径的尘埃颗粒相伴生,磁性参数(如磁化率)和重金属元素(如铅、锌)质量分数之间呈相关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利用电镜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可以识别道路尘埃物质的污染源。因此,道路尘埃的磁性特征研究在城市环境评价中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

    2005年03期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中国大陆和南海卫星磁异常的初步解释

    张昌达

    中国境内存在6个明显的卫星磁异常,其中4个分布在大陆,2个分布在南海。塔里木、四川、松辽和南海曾母盆地地区磁性层的下界面在莫霍面之下,上地幔顶部约10km厚的一层呈强磁性,磁化强度约为2A/m;西藏高原地壳呈弱磁性,磁性层厚度小于30km,磁化强度约为0.66A/m,而该区莫霍面深度约为60~70km。因此,Wasilewski等提出的“莫霍面是一个磁性界面”的论断,不能普遍成立。

    2005年03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地面沉降研究综述

    张洁,胡光道

    综述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监测地面沉降方面的优势和缺陷。与传统监测方法相比,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方面主要具有全天候、大范围、高分辨率、高精度等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则会产生去相关问题。探讨了利用该技术监测地面沉降的发展方向,认为应将InSAR与GPS及传统的水准测量等方法结合使用,合理利用各技术之间的互补性。

    2005年03期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利用地震几何属性和自组织神经网络进行地震相的自动识别

    穆星

    阐述了2类地震几何属性①反映地震道空间变化量的属性;②反映地震属性空间相似程度及其衍生的各类参数。运用这些属性来判识地层或反射界面的空间连续性和倾向倾角等地质体的空间几何特征,采用自组织神经网络方法对这些属性进行自动分类来判别地震相。在山东东营凹陷永921井区的应用证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2005年03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