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 月球探测的进展与中国的月球探测

    欧阳自远

    介绍了月球探测历程、第一次探月高潮中在月球的形状、大小、轨道参数、近月空间环境、月表结构与特征、月球的岩石类型与化学组成、月球的资源与能源、月球的内部结构与演化历史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提出了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初步设想,认为近期中国的月球探测应以不载人月球探测为宗旨,分为"绕、落、回"三个发展阶段,即环月探测、月面软着陆器探测与月球车月面巡视勘察、月面软着陆与采样返回。

    2004年04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月球引力场和磁场探测新进展

    张昌达,陈超

    简要地回顾了前苏联、美国探测月球引力场和磁场的历史,介绍了各国的探月计划;较详细地介绍和分析了美国克莱门汀(Clementine,Cl)和月球探测者(LunarProspector,LP)两艘飞船探测月球引力场和磁场的最新成果:KonoplivAS等根据月球探测者数据绘制的最新月球重力图(LP100j,月球正面n=90,背面n=60),HalekasJS等根据月球探测者电子反射测量数据绘制的第一张全月球磁场图,ZuberMT等根据克莱门汀数据制作的月球(自由空间和布格)重力异常图和月壳厚度图;提出了开展有关研究工作的几点建议。

    2004年04期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试论月球表面钻探取样的难点与关键技术

    鄢泰宁,补家武,吴翔,王荣璟

    简述了月球表面钻探取样的意义与现状,重点讨论了月球表面钻探取样必然面对的能源、钻机质量、取样设备润滑、钻头排除岩粉与冷却、保证钻进所需的压力和取样可靠性等难题,并针对这些难题提出了可用于月球钻探取样的若干关键技术。

    2004年04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月球资源探测信息的管理与可视化探讨

    吴冲龙,毛小平,田宜平,张夏林,翁正平

    在中国未来的月球探测计划中,可能获取的月球表层数据包括地形、地貌、岩层、土壤、资源、环境以及各种相关的结构、物质成分数据。这些数据既有空间数据,也有属性数据。为了实现月球资源探测工作信息化,可以借鉴"数字地球"的理念并采用"多S"结合与集成化技术,对所获取的海量月球表层数据进行一体化存贮管理,构建一个"数字月球"并实现其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的双向查询检索,以及对表层复杂结构信息分析的可视化。

    2004年04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月球花岗岩——比较行星学意义

    马昌前

    与大陆地壳广泛出露的花岗岩不同,在月球表面仅发现了少量细小的花岗岩碎屑,此外有长英质组分以熔体包裹体形式出现于月球玄武岩的矿物中。月球花岗岩碎屑的主要矿物为石英、钾长石和钙质斜长石,具花斑状结构;含少量铁橄榄石、单斜辉石、钛铁矿、锆石、磷灰石、白磷钙矿等矿物,缺少含水矿物。月球花岗岩富K2O,富Ba,相容元素(Cr、Sc、Co、V)含量比其它月岩低,具有平坦或V型的REE型式,负Eu异常明显。它们的化学特征可以用硅酸盐液态不混熔来解释。月球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在4.4~3.9Ga间,具有至少8个年龄峰,可能代表了与花岗岩形成相关的8次独立的岩浆事件。由于月球花岗岩成因和分布对于认识月球演化和岩浆作用历史至关重要,在新一轮的深空探测中,应更加重视对月球花岗岩的研究。

    2004年04期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 脊椎动物足迹、游泳迹生态类型及在恢复古环境中的作用

    胡勇,卢宗盛,许聘,熊鑫琪

    脊椎动物足迹、游泳迹化石的形成需要严格的保存条件,不同类型的足迹、游泳迹化石对其形成环境具有很强的指示作用。对脊椎动物足迹、游泳迹进行了生态分类,分为硬基底足迹、软基底足迹、浅水划行迹、水深小于或等于生物身高的游泳迹、水深大于生物身高的游泳迹等5类。提出可以根据脊椎动物足迹、游泳迹的生态类型对古水体深度、古水流方向、沉积物中水分含量等古环境进行恢复。同时可以利用足迹群的方向性、足迹和游泳迹的层面组构及垂向更替进行古岸线的恢复及沉积过程和古气候旋回的分析。

    2004年04期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鄂西地区上二叠统的牙形石及其分带意义

    王国庆,夏文臣

    湖北恩施天桥剖面发育有完好的二叠系大隆组下段硅质岩层。对其下伏吴家坪组灰岩及上覆大隆组上段灰岩中牙形石的研究表明,吴家坪组灰岩自下而上可分为Clarkinapostbitteripostbitteri带、Clarkinadukouensis带、Clarkinaasymmetrica带以及Clarkinaguangyuanensis-Clarkinatranscaucasica带,属吴家坪阶中下部牙形石带;大隆组上段灰岩可划分出两个牙形石带,即Clarkinasubcarinata-Clarkinawangi带和Clarkinachangxingensischangxingensis-Clarkinadeflecta带,为长兴阶底部牙形石带。认为鄂西地区大隆组下段硅质岩的时代应归属于二叠纪吴家坪中期至长兴早期。

    2004年04期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湖泊沉积物年纹层研究的古地磁学意义综述

    刘强,游海涛,刘嘉麒

    年纹层发育的湖泊沉积物可以提供独立的、绝对定年的时间标尺,为重建高分辨率的区域古地磁场长期变化主曲线提供了难得的条件;基于长而连续的湖泊沉积物年纹层时间标尺建立的区域磁偏角和磁倾角长期变化参考曲线大大增强了岩芯对比和古地磁定年结果的精确性。此外,满足特定条件的湖泊沉积物还可以提供古地磁场强度长期变化的记录并有助于反映宇宙成因核素(如14C、10Be等)产生速率的变化、太阳活动等信息;目前,湖泊沉积物纹层年代学时间标尺及古地磁研究程度较高的主要是瑞典、芬兰和北美一些地区,区域古地磁场长期变化主曲线的地理分布并不均匀,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长序列的、连续的年纹层发育的湖泊进行古地磁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仪器观测记录以前的地磁场行为。

    2004年04期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湖泊沉积物粒度的气候指示意义——以江汉平原江陵剖面为例

    谢远云,王秋良,李长安,殷鸿福

    在湖泊沉积的古气候研究中,沉积物粒度的气候指示意义常被解释为,粗粒沉积物指示低水位时期的干旱气候,而细粒沉积物则反映高水位时期的湿润气候。通过对江汉平原江陵剖面湖泊沉积物多环境指标的综合对比及相互印证,揭示出湖泊沉积物粒度的另一种气候解释,粗粒沉积物指示降水量较大的湿润气候,而细粒沉积物则对应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干旱气候。由于湖泊沉积环境的复杂性,湖泊沉积物的粒度指标存在多解性,因此,在利用粒度组成判别气候环境的演化时,必须考虑湖泊自身的环境因素,同时结合其它指标来综合判识。

    2004年04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褶皱逆冲带临界角模型的研究进展

    张进,马宗晋

    回顾了逆冲楔临界角模型的发展,总结了影响逆冲楔临界角变化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彼此独立地影响逆冲楔的运动和变形,而往往是几种机制联合起作用,在不同的逆冲带中起作用的因素也不同。该模型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解释现今仍处在活动中的增生楔和前陆地区的变形。但由于该模型存在明显的缺点,因此很少将该模型应用于古老逆冲构造带的前陆地区和逆冲构造带后陆方向上的变形解释上。中国是一个逆冲推覆构造极为发育的国家,因此应该选择几个典型地区进行详细的解剖和论证,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正确认识这些地区的变形特征、规律、甚至地震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验证临界角模型的适用性。

    2004年04期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地质科技情报》加入中国台湾CEPS中文数据库的声明

    2004年04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临清坳陷变换构造研究

    刘剑平,汪新伟,汪新文

    讨论了临清坳陷内3个规模较大的调节构造带,即封丘左行传递带、马陵横向背斜调节带和夏津—腰站斜向背斜调节带的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临清坳陷内"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是由平行于裂谷轴方向的NNE(NE)向伸展正断层和垂直(或斜交)于裂谷轴方向的NW(NWW)斜向滑移断层及横向构造带等共同作用造成的;区内3个规模较大的调节构造带是造成"南北分块"的构造原因,这些调节构造带垂直或斜交于裂谷方向,通过传递带或调节带的方式调节不同伸展域间的应变,从而使区域应变守恒。

    2004年04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稠油成因类型及其油源分析

    朱芳冰,肖伶俐,唐小云

    根据原油的成熟度、生物降解程度及生物降解后油气的注入情况等多元因素,将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的稠油划分为原生稠油、降解型稠油和降解—混合型稠油,在此基础上对该区稠油的油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富伽马蜡烷的未熟原生稠油和未熟—降解型及低熟—降解型稠油可能主要来源于沙四段源岩,富4-甲基甾烷型的原油可能与沙三段具有亲缘关系。

    2004年04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塔里木盆地塔东2井稠油地球化学研究

    马安来,张水昌,张大江,梁狄刚,王飞宇

    运用棒色谱、碳同位素、色谱、色谱—质谱、色谱—质谱—质谱、流体包裹体技术研究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东段的TD2井寒武系储层中的稠油。该稠油具有w(Pr)/w(Ph)高,伽马蜡烷、24-降胆甾烷、C28甾烷、甲藻甾烷、三芳甲藻甾烷、4-甲基-24-乙基胆甾烷及芳构化甾烷含量均高的特点,地质分析与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原油来源于寒武系。原油中含有25-降藿烷系列,指示原油曾发生过生物降解作用,芳烃馏分中存在大量的菲、蒽、苯并蒽、苯并荧蒽、芘等化合物及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均表明原油曾经历过热蚀变作用。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埋藏史的分析表明TD2井的原油是在450~440Ma间形成的。

    2004年04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油气运移示踪分析

    向才富,夏斌,解习农,冯志强,吴河勇

    利用天然气有机地球化学、油田水化学、原油中的有机物质及原油含氮化合物等油气运移示踪标志对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的油气运移路径进行了示踪分析,结果显示油气运移的主输导通道沿齐家古龙凹陷—新店—白音诺勒方向展布,之后分为两支,其一继续向西部的平洋方向运移,其二穿过阿拉新向北部的富拉尔基方向运移,而油气从齐家古龙凹陷穿过敖古拉—他拉哈断层直接向西部斜坡带的运移是非常局限的。该主输导通道同该区已发现的油气资源的匹配较完美。重点讨论了原油含氮化合物分析结果与其它示踪标志分析结果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可能原因,指出对油气运移路径的分析应综合利用多种有机地球化学指标,而不应该过分依赖某一种或某两种示踪方法。

    2004年04期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 《地质科技情报》编辑部声明

    2004年04期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阳信洼陷火成岩与CO_2气成藏关系

    郭栋,姚书振,陈红汉,王兴谋,项希勇

    通过对阳信洼陷火成岩发育和分布特征的分析、岩石矿物包裹体主挥发分和气藏组分含量的比较、火成岩的发育时代和岩石类型的不同所造成的含气性差异的分析,说明了火成岩与CO2气成藏的关系;研究表明阳信洼陷的CO2气主要为幔源无机成因气,幔源CO2气成藏受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的控制,深大断裂的活动为岩浆活动创造了条件,岩浆是CO2气运移成藏的载体,火成岩的发育和分布为CO2气成藏提供了保障;结合阳信洼陷隐伏火山口的发育特征,采用幔源3He通量法和CO2通量法对阳信洼陷CO2气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为该区CO2气资源的勘探打下了基础。

    2004年04期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中国优质碎屑岩深层储层控制因素综述

    李会军,吴泰然,吴波,朱雷,郭光立

    根据中国深层储层分布广,地质条件差异大的实际情况,认为沉积环境、地温、深埋藏时间、溶解与胶结作用、烃类充注、异常压力、绿泥石环边为深层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并对每一种因素作了具体分析,指出深层储层的分布可以用3种模式来进行预测。

    2004年04期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中国获得“第12届水—岩相互作用国际学术会议”承办权

    周爱国 ,明厚利

    2004年04期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储层成岩与储渗结构特征

    田成,李艳军,曾卫东,李春柏,张海桥

    在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储层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储层物性与粘土矿物演化、有机质成熟过程、油气生成、新生矿物形成、次生孔隙发育程度等沉积成岩演化的关系;分析了储层孔隙的成因与分布;根据储层岩性、成岩结构与储层物性特征建立了贝尔凹陷5种储层的储渗结构类型,对研究区的油气运移与富集区带进行了预测。

    2004年04期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中国地质大学核磁共振科研组获奖报道

    2004年04期 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富钴结壳资源量评估参数的分形特征研究

    杨克红,胡光道,章伟艳,张富元,初凤友

    概述了富钴结壳资源量评估参数及其分形特征;对中国太平洋调查区海山数据发现的研究表明,富钴结壳的丰度、厚度和钴等量品位(CEG)经过累计和的系列变换后与水深、坡度、坡向之间呈多重分形分布。这一结果为资源量计算时地质块段的划分提供了定量依据。

    2004年04期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层(体)研究

    贾振远,蔡忠贤

    根据多年来对鄂尔多斯地区和塔里木盆地有关油气田的研究成果和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用"古风化壳储集层(体)"的观点系统详细地阐述了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层(体)的形成、岩相、岩溶、地球化学、储集性能、演化等特点。古风化壳具有岩溶分带性特点,是一个由表生成岩作用形成的特有的地质体,因而,不等同于不整合面和侵蚀面。典型的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层(体)可划分为4个带:破碎带、渗流带、混合带、潜流带,其演化与沉积旋回、海平面的振荡运动和局部构造运动有密切的关系。指出可以利用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层(体)测井曲线和地震勘探的响应来识别溶洞和裂缝;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其进行分区、分带的评价,运用多学科和多种技术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和预测。

    2004年04期 94-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 山西省郑庄地区浅部地下水ρ(Ca)/ρ(Sr)和ρ(Mg)/ρ(Sr)分布特征及其地热示踪意义

    汪玉松,王增银,胡进武,王涛

    岩溶水中一般含有Sr2+,且其浓度会随着径流途径的延长而增大,在埋藏滞留区最大,相应的ρ(Ca)/ρ(Sr)、ρ(Mg)/ρ(Sr)值也最小。依据这一规律分析了以碳酸盐岩为热储层的郑庄地热异常区浅部地下水中ρ(Ca)/ρ(Sr)、ρ(Mg)/ρ(Sr)值的分布特征,发现ρ(Ca)/ρ(Sr)、ρ(Mg)/ρ(Sr)值异常区域与浅部地下水水温异常区域非常一致,ρ(Ca)/ρ(Sr)、ρ(Mg)/ρ(Sr)值与地下水水温呈线性关系,随着地下水水温的升高,其ρ(Ca)/ρ(Sr)、ρ(Mg)/ρ(Sr)值减小,表明ρ(Ca)/ρ(Sr)、ρ(Mg)/ρ(Sr)值对岩溶型低温地热田的地热异常具有良好的示踪意义。

    2004年04期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牙形石的分离方法简介

    江海水,罗根明,赖旭龙

    在简述牙形石的一般分离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用三溴甲烷和丙酮配制的重液来分离牙形石的实验装置、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以及重液的回收再利用;建议将重液的密度配制为2.80~2.81g/mL,这样可有效地分离出牙形石,采用自然蒸发法回收重液,处理50g样品仅损耗5mL的重液;对几种国际上曾经或正在使用的杜列液、M-45及多钨酸钠等重液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要阐述。

    2004年04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地质科技情报》2004年(第23卷)总目次(期-页码)

    2004年04期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