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振东
第13届V.M.Goldschmidt国际地球化学会议(简称Goldschmidt2003)于2003年9月7~12日在日本仓敷(Kurashiki)召开。会议内容反映了当前地球物质科学研究的前沿,从地球的圈层到行星宇宙、从生命的起源到岩浆和变质作用地球化学、从宏观到纳米物质举凡地球科学的重大课题均有涉及;从会议的内容看出:1学科间的融合是地球物质科学研究的主流方向;2对行星和陨石等天体物质的研究是当前地球物质科学研究的一大亮点;3矿物的晶内扩散是了解变质过程中物质迁移规律的新手段;4生命的起源和早期地球演化仍是当前地球科学讨论的热门课题;5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学科发展的历史角度看,地球物质科学的新生长点存在于学科本身,学科间的融合交叉是学科得以发展的原动力。
2004年01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张保民,沈上越,莫宣学,张志斌,张虎
岔河地区火山岩属三江构造带澜沧江构造岩浆带的南段。晚二叠世在岔河一带喷发了一套安山岩—流纹岩与粗面岩组合的杂色火山岩系。熔岩普遍为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和角闪石。以钙碱性和碱性岩为主,其次是拉斑玄武岩系。据CIPW计算,除碱性岩系外,均含标准石英分子。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为无Eu异常的富轻稀土右倾型。微量元素分配形式为亏损P、Ti元素的锯齿状。w(Zr)/w(Y)值大于3.5,w(Ti)/w(Y)值小于500,W(TiO2)平均为0.82%。岩浆来源深度为138km。表明岔河地区火山岩属大陆边缘弧构造环境的产物。
2004年01期 5-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 彭和求,贾宝华,唐晓珊
应用热年代学方法,测定了湘东北望湘岩体的热历史,分析了九岭—幕阜山岭的隆升过程。望湘岩体约于140.0Ma侵位,其4个不同高程的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85.5~74.3Ma,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55.6~45.2Ma。结果表明,九岭—幕阜山岭自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3期(132.0~120.0,81.1~55.6,47.0~30.0Ma)较强烈的隆升和剥蚀夷平过程。
2004年01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梁斌,王全伟,冯庆来,钟长洪,郭建秋,李振江
川西鲜水河断裂带三叠系如年各组放射虫硅质岩的w(SiO2)为71.16%~90.06%,w(Si)/w(Al)为49~71,表明它们含有较高比例的陆源泥质沉积物。硅质岩样品的w(Al2O3)/w(Al2O3+Fe2O3)为0.63~0.81,w(V)<23×10-6,w(V)/w(Y)<2.8,w(Ti)/w(V)>26,具有大陆边缘型硅质岩的特征。大部分样品的稀土元素w(Ce)/w(Ce*)为1.02~1.47,w(La)N/w(Ce)N为0.75~1.07,为大陆边缘型硅质岩,仅一件样品的稀土元素具有大洋盆地硅质岩的特征。对放射虫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浊积岩、玄武岩岩石组合的研究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在中三叠世拉丁期处于强烈裂陷阶段。
2004年01期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张素新,彭元桥,喻建新,杨逢清,殷鸿福,史玉芳
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黔西威宁岔河陆相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粘土岩进行了研究。在界线粘土岩中,粘土矿物组合为伊—蒙混层矿物+蒙脱石+绿泥石;碎屑物质中有六方双锥石英和锆石,无球粒;多种化学成分在界线粘土岩中出现了异常。据此得出岔河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事件地层界线确定在第66f层比较合适;第66f和68a这两层粘土岩为此剖面的界线粘土岩;自第66f层底部至第68a层顶部这一段地层为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层(组);界线粘土岩的成因可能是由于火山喷发、火山灰降落伴随正常沉积物沉积形成的。
2004年01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郭建秋,张雄华,章泽军
对江西修水地区双桥山群安乐林组和修水组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浊积岩岩相、垂向演化序列进行了详细论述,识别出两个比较完整的浊积扇,其内部可进一步划分为内扇主水道、次级水道、高阶地;中扇分支水道、分支水道漫滩、外缘垛体;外扇沉积,反映了一个从进积到退积的沉积旋回,揭示了从安乐林组发生海退到修水组发生海侵的总体变化趋势。对修水组底部砂岩和砾岩结构、层序特征、横向变化等的系统研究,显示其具有明显的深水重力流特征,系海平面快速下降过程中形成的浊积扇内扇主水道砾岩。研究表明安乐林组与修水组为连续沉积,"修水运动"不存在。
2004年01期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施春华,胡瑞忠,颜佳新
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广西来宾铁桥剖面栖霞组层纹灰岩和江西慈化洪桥剖面栖霞组粒泥灰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广西来宾铁桥剖面栖霞组的灰岩样品40件及该剖面中产出的菊花石样品8件、江西慈化洪桥剖面的粒泥灰岩样品8件、浏阳永和剖面的灰岩样品10件及该区产出的菊花石样品3件进行了黄铁矿矿化程度(DOP值)的测定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的DOP值多数大于0.42;结合岩石微量元素比值特征的分析,表明华南地区栖霞组灰岩形成于缺氧的沉积环境。DOP值的变化趋势为:浏阳>来宾>慈化,表明华南地区3个剖面的沉积环境含氧量的关系为:浏阳<来宾<慈化。DOP值在3个剖面上的周期性变化与剖面中的沉积旋回相对应,亦表明沉积环境的含氧量呈周期性变化。
2004年01期 33-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丁秋红,张武,郑少林
对辽宁省西部下白垩统义县组化石木年轮的研究表明,明显清晰的年轮反映了当时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连续年轮宽度的变化情况表明当时的气候波动强烈,反映了干旱—半干旱的波动特点;义县组各种化石木的平均敏感度(MS)在0~0.2间,表明树木总体生长在年降水量或水供应较均匀的环境。
2004年01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张寿庭,赵鹏大,徐旃章
以牡丹江东部的穆棱沸石矿床为例,探讨了天然沸石矿矿石不同物化性能间的相关规律。研究表明,天然沸石矿矿石的K+交换容量、热失重值、吸湿率、气体吸附容量等与NH+4交换容量、矿石的耐酸性及热稳定性之间,均具有较明显的正相关性;矿石的耐酸性、热稳定性与NH+4交换容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而矿石的比表面积与比辐射率之间却有较明显的负相关性。天然沸石矿矿石不同物化性能之间的负相关性称为"不同物化性能之间的制约性",这种"此优彼劣"性能的研究,对天然沸石矿的综合利用和最佳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4年01期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李绪宣,夏斌
充分利用中国在海上采集到的多波地震资料:PZ分量(P波)时间偏移剖面、X分量(P-SV波)时间偏移剖面和Y分量(P-SH波)时间偏移剖面,对莺歌海盆地3个构造(A构造、B构造、C构造)和D砂体的地下岩石介质的各向异性特征进行了研究,Y分量(P-SH波)、X分量(P-SV波)的旅行时间闭合差、准各向异性系数和泊松比结果表明A构造、B构造、C构造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各向异性,且A构造的各向异性最强。实践证明,在海洋石油勘探中,多波地震资料用于地下岩石介质各向异性的判别是可行的。
2004年01期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肖军,Kamaye Tourba,王华,王方正,马乾
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火山岩发育区的岩浆活动热事件促进了烃源岩的早熟,有利于生烃和成藏。其火山岩与烃源岩的三种组合方式,具有良好的油源条件,且多分布在有利的圈闭上,具有油气富集的最基本条件。火山岩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微裂缝和粒间溶蚀孔隙等,其发育主要受岩性、粒度、构造应力和充填期四大因素控制,其裂隙主要发育期和油气聚集期相近从而有利于聚油成藏。火山岩型油气藏的勘探将成为南堡凹陷油气储量和产量新的增长点。
2004年01期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王家豪,王华,赵忠新,潘明年,于哲
对新疆塔河油田石炭系岩性圈闭的地震和钻井层序地层分析结果表明,石炭系由SQ1、SQ2、SQ3三个三级层序组成,分别以障壁岛—泻湖体系、潮控碎屑滨岸体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为特征,总体反映了陆源供给由弱到强、研究区北部抬升的阶段性过程。在SQ2层序发育时期,地形平缓,砂体储层发育于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下部,导致与沉积作用相关的岩性圈闭发育。SQ1、SQ2层序的发育主要受海平面变化的控制;SQ3层序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大塘中—晚期的构造挤压和抬升作用。SQ1层序内的鼻状凸起的两侧——西北部和东南部斜坡区、SQ3层序内的由北部褶皱隆起和南部差异压实联合作用形成的次级凹陷,是形成低水位岩性圈闭的有利场所。
2004年01期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 史建南,姜建群,李明葵
从地层水化学场、油气组成的非均质性两方面对辽宁省大民屯凹陷前第三系古潜山和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的流体化学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地层水运动规律与油气运移模式吻合较好,即流体以"垂向流动"为主,受断裂和沉积砂体的控制,由沉积中心的中、深部沿断裂垂向运移,而后在各断块内侧向运移至各断块的高部位,横向运移效应只在局部小范围内规律显著,构成了典型的离心状渗流体系。在地层水水头压力、浮力动力场控制下该区形成了自生自储、下生上储、新生古储型油藏。
2004年01期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杨晓敏,廖林,姜晓健
通过对山东省济阳坳陷东部的孤南洼陷及其周边近百口井油样的分析,从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色质谱、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4个方面总结了孤南洼陷低熟油的性质,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具有植烷优势、高伽马蜡烷指数、低C29甾烷的异构化系数:20S/(20S+20R)峰值比和ββ/(αα+ββ)峰值比低(0.12~0.35)的特征,明显区别于成熟油。运用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油源对比,表明低熟油的源岩为沙一段油页岩。其成藏模式有自源侧向运移聚集成藏、它源断层垂向运移聚集成藏和混合运移聚集成藏3种。
2004年01期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索书田
,钟增球2004年01期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付广,付晓飞,吕延防
在研究新疆库车坳陷逆掩断裂、源岩和盖层空间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逆掩断裂与源岩、盖层的空间匹配关系。认为断穿源岩、盖层的逆掩断裂则是油气散失的通道;勾通源岩,但未断穿盖层的逆掩断裂则是油气聚集的输导通道,它们控制着库车坳陷油气的聚散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在研究库车坳陷逆掩断裂活动史和源岩排烃史、盖层封闭能力形成史的基础上,研究了逆掩断裂与源岩、盖层的时间匹配关系,认为盖层与源岩的时间匹配关系控制着可供运移的油气量;逆掩断裂与源岩的时间匹配关系控制着可供聚集的油气量,盖层与逆掩断裂的时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的富集量。
2004年01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朱云海
,林启祥2004年01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张树林,黄耀琴
根据净现值原理,通过分析影响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的因素,结合地质参数和经济参数建立了一个较全面的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的计算公式,净现值法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理论推导和实际资料的检验表明,该方法用于油气田的开发投资决策是可行的,若与其它方法对比使用,则更具有经济评估价值。
2004年01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罗晓云,崔长勇
对内蒙古额济纳地区"怪树林"的群落结构调查和地质环境调查发现,"怪树林"胡杨死亡的原因并不是由于普遍认为的地下水水位下降超过胡杨的耐受范围,而是由于风蚀作用破坏了胡杨的地下环境稳定层,年龄结构老化的胡杨的自我更新能力差,无法重建其地下环境稳定层,致使其根群出露地表而导致胡杨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得不到满足。提出在额济纳地区的物种保护和恢复过程中,应当加强物种地下环境稳定层的防护工作,加强防沙造林和胡杨林的保护工作,利用人工措施实现胡杨林的更新和复壮。
2004年01期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何开明,周健,王兰民
综述了学术界有争议、尚未纳入现行抗震规范的黄土液化的研究进展,重点叙述了Prakash等的室内黄土液化试验、Ishihara等的对塔吉克境内黄土地震液化引起滑坡灾害的野外调查与分析等国外研究成果及国内由大量黄土液化室内试验得到的应变与孔压增长模型、液化标准的建立、黄土液化的微观机理及黄土液化的野外爆破试验、黄土液化与震陷的区别等,并对未来研究趋势提出了几点建议。
2004年01期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梅惠
介绍了中国城郊部分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系统地分析了部分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污染趋势、污染城市分布、污染来源及污染原因,同时,着重探讨了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布、向上迁移、向下迁移、转化等行为特征。结果表明,城郊部分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农业生产活动有密切关系,其中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行为特征与土壤环境和重金属形态有关。
2004年01期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2004年01期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 常宏,王旭升
把滑坡体离散化为一定数量的条块,基于水均衡原理建立了滑坡体地下水一维非稳定渗流的差分方程组,其中考虑了滑坡体地下水通过弱透水滑动带的越流排泄,对动态边界提出了处理方法。以三峡库区黄蜡石滑坡群的石榴树包滑坡为例,根据三峡水库蓄水前和蓄水后排泄区的不同水位条件,模拟了在强降雨过程中滑坡地下水的动态过程。结合考虑地下水渗透力的传递系数法,计算了石榴树包滑坡稳定性系数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三峡水库蓄水前还是蓄水后的极端降雨条件下石榴树包滑坡都是不安全的。在地下水非稳定渗流的影响下,滑坡稳定性对降雨和排泄区水位的响应具有滞后性。
2004年01期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林启祥
,朱云海2004年01期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孙云志
描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第三系软岩的典型地层剖面,论述了第三系软岩的沉积韵律建造和沉积旋回特征;运用颗粒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差热分析,论述了软岩的粒度成分、主要矿物成分;通过物理力学实验,获得了软岩水理性、膨胀性和主要力学性质指标,证实第三系软岩具有与第四系松散土体相似的工程地质性质,属于极低强度的岩石。第三系软岩工程地质性质的研究是进行软岩工程设计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2004年01期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张志,曾克峰,曾佐勋
以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为指导,以图像信息增强提取为技术支撑,建立了河南信阳地区地表水系结构异常、景观生态异常和浅层地下水富集带异常的图像空间信息识别模式,揭示了该区区域线性构造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活动断裂带的图像特征。从区域断裂带的活动性和区域稳定性看,信阳市燃气混气站场区处于相对稳定的"岛区"。实例证明,遥感图像信息为场区稳定性评价提供了可用、可信的评价信息。
2004年01期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曲赞,董浩斌,范志雄
采用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包括高精度磁测、高密度电法和地质雷达(GPR)对某处遗留于地下的铅封放射源进行了系统探查,对所获得的各类异常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并指出了放射源所在的具体空间位置。开挖验证结果与解释结果完全吻合,显示了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环境调查中具有快速、准确和非破坏性的优势。
2004年01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袁伟,陈源,宋慧玲
结合三峡地区震旦纪—中生代地质遗迹的属性特点,详细介绍了震旦纪—中生代地质遗迹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的结构及构建。该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的实现对于三峡地区地质遗迹的保存及研究具有较深的拓展和创新意义。
2004年01期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