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 青藏高原北部风火山活动断裂系及工程危害性研究

    吴珍汉,吴中海,胡道功,彭华

    风火山活动断裂系由风火山北麓活动断裂、风火山活动断裂、二道沟活动断裂、二道沟南活动断裂所组成 ,其中发育不同方向、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活动断层。风火山北麓 F2 4断层自 2 2 10 0 a以来平均左旋走滑运动速度为 4.0 7mm/a,二道沟 F2 6-4断层自 163 0 0 a以来平均左旋走滑运动速度为 1.10 m m/a,二道沟南 F2 7,F2 7-1,F2 7-8断层在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平均左旋走滑运动速度分别为 3 .5 2 ,2 .98,0 .5 1mm/a,断层 F2 6-4,F2 7,F2 7-1,F2 7-8尚存在 0 .12~ 0 .5 1mm/a的垂直运动速度分量。沿风火山活动断裂系发育不均匀冻胀、冰丘、构造裂缝带和地震等地质灾害 ,对青藏铁路、青藏公路、输油管道等线路工程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性。

    2003年01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 俯冲—增生型造山带增生楔流体研究进展

    闫臻,王宗起,阎全人,王涛

    俯冲—增生型造山带弧前增生楔流体的特点为 :盐度低、氯化物含量异常低 ,并含有丰富的 CO2 和 CH4。流体以扩散式或沿断层带渠道式活动 ;泥火山、张裂隙充填脉、碳酸盐壳、深海生物群是流体活动的直接体现 ;流体活动影响着增生楔的内部结构和构造样式 ;增生楔中流体活动特征的研究对研究造山带的地质演化及矿床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01期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 大陆深俯冲实验模拟研究进展

    王志民,徐备

    介绍了大陆深俯冲及超高压变质岩在物理实验模拟和数值实验模拟方面的进展及由实验得出的主要结论和板片断离模式的应用 ;综合各研究成果 ,总结出大陆深俯冲的 3个基本要素是周边板块的推力、洋壳及地幔岩石圈的拉力和大陆岩石圈内发育的主断层 ,3个可能的板片断离过程 ,以及俯冲过程中大陆岩石圈可能的形态变化 ;对实验模拟在该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及前景展望。

    2003年01期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成果报道

    张克信

    2003年01期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岩石超塑性变形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综述

    罗震宇,金振民

    概述了岩石超塑性变形机制、显微构造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动力学意义。岩石超塑性是一种重要的岩石变形现象 ,是岩石在高温条件下发生极大应变量 (>10 0 0 % )的拉伸变形而不出现断裂的现象。岩石超塑性广泛分布于从上地壳到下地幔的各类岩石之中。根据变形产生因素的不同 ,岩石超塑性可分为结构超塑性和相变超塑性。岩石超塑性不是一种简单的变形机制 ,它与扩散蠕变和位错蠕变密切相关 ,是受扩散调节的晶粒边界滑移和位错蠕变共同竞争的结果。岩石超塑性的研究对解释糜棱岩的形成机制、下地壳莫霍面深地震反射体的成因、上地幔流变弱化以及深源地震的产生和突然消失具有重要的动力学意义。

    2003年01期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恭城—栗木断裂带中的断溶角砾岩——一种新型断层岩

    隋志龙,黄春霞,李德威

    通过对恭城—栗木裂带中断层岩的研究 ,确立了一种新型断层角砾岩——断溶角砾岩的存在。断溶角砾岩兼具断层角砾岩和岩溶角砾岩的特点 ,是断裂和岩溶塌陷共同作用的产物。这种角砾岩的角砾分为断层角砾和溶洞崩塌角砾两种 ,角砾及胶结物中均发育有方解石 e双晶等应力作用的产物 ,它形成于地下 5~ 8km深的脆性变形环境中 ,并记录了断裂带的多期活动及运动方向和应变型式。对断溶角砾岩的研究有利于恢复恭城—栗木断裂带的形成及其演化历史。断溶角砾岩形成模式的提出揭示了研究区与断裂伴生的地下溶洞的分布形成、发展及灭亡的规律 ,这对于减少或防止因溶洞塌陷而带来的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01期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东昆仑造山带混杂岩区非史密斯地层研究——2002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简介

    2003年01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 北淮阳区地层研究进展

    王世锋,黄少瑛,徐备

    总结了近年来北淮阳地区地层研究的新进展 ,即确定了西段桐柏地区寒武系地层 ,厘定了中段南湾组与定远组形成时代 ,再次划分了东段佛子岭群与梅山群地层层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新的造山带地层层序 ;并指出该区进一步研究面临的问题 ,即区域地层的衔接与对比、早古生代构造古地理的重建以及缝合带位置的确定等。

    2003年01期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西藏定日一带三叠系新发现的鱼龙化石

    张雄华,袁晏明,李德威,肖兰斌

    2003年0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标定碰撞构造的地层学线索——欠补偿周缘前陆盆地结构与充填序列

    张传恒,孙玉建,汪剑,马郡,李春燕

    欠补偿周缘前陆盆地发育于陆间造山带的早期阶段。前陆褶冲带不同的前缘断裂活动样式决定了前陆盆地发育不同的结构。以低角度、盲逆冲活动为特征的前缘断裂所控制的前陆盆地发育了复杂的次级构造单元 ,具体可识别出楔顶、前渊、前隆和隆后 4个沉积带。这类前陆盆地发育了 3种类型的沉积序列 :1靠陆一侧初始前隆区发育的“欠补偿三位一体”充填序列 ;2前渊带靠陆一侧发育的陆棚沉没充填序列 ;3初始前渊深海—半深海区发育的沉积颗粒向上变粗、沉积环境向上变浅的沉积充填序列。欠补偿周缘前陆盆地沉积物扩散方向转换面、碳酸盐岩台地沉没不整合面等关键界面的时空位置是标定碰撞构造的主要地层学标志。

    2003年01期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 底质不连续面类型、成因及遗迹学特征

    齐永安,徐华山

    底质不连续面是沉积作用中断时所形成的一种地层界面。根据底质的粘结程度可将底质不连续面划分为两大类 :固底不连续面和硬底不连续面。固底不连续面中的简单停积面依靠沉积序列的变化来识别 ,界面上、下的生物地层带是连续的 ;而复成停积面上、下的生物地层带不连续。在硬底不连续面中 ,硬底的上、下地层属于同一个沉积体系 ,而继承性岩底的上、下地层则属于不同的沉积体系 ,其间发生过重大的沉积间断。根据底质控制的 Glossifungites遗迹相和 Trypanites遗迹相可以有效地识别各类不连续面并解释其成因。三种类型的不连续面具有层序地层学意义 :1侵蚀性不连续面 ,包括低水位侵蚀面 (L SE)和海进侵蚀面(TSE) ;2无沉积间断面 ;3沉积性不连续面 (凝缩段 )。

    2003年01期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江西修水地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修水组内波内潮汐沉积

    郭建秋,张雄华,章泽军

    详细论述了江西修水地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修水组中的深水牵引流内波内潮汐的沉积特征及形成环境。深水牵引流内波内潮汐沉积具双向递变、单向递变和对偶层递变层序 ;其岩相可划分为双向交错层理砂岩相 ,单向交错层理砂岩相 ,砂岩、板岩薄互层相 ,波状、脉状、透镜状细砂岩、粉砂岩、板岩相 ;发育双向和单向交错层理、曲线型和干涉波痕及波状、脉状、透镜状层理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进一步建立了该区水道型和非水道型内波内潮汐沉积模式。

    2003年01期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中国地质大学新建博物馆简介

    徐世球

    2003年01期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黄土中碳酸盐含量变化及其古气候记录——以兰州红咀寺剖面为例

    彭红霞,李长安,杨桂芳,余华贵,黄长生

    以兰州红咀寺剖面为例 ,以 2 cm的间隔采样 ,进行了碳酸盐含量的测定 ,获得数据 892个 ,与其它古气候指标 (磁化率、有机碳总量 )进行对比后揭示了该地区近 3 0× 10 3 a来气候变化的频率及突变事件。3 0× 10 3 a以来主要可以分为 4个阶段 :暖湿期(3 3× 10 3 ~ 40× 10 3 a B.P.)、凉偏干期 (3 0× 10 3 ~ 2 7× 10 3 a B.P.)、寒冷干燥期 (2 7× 10 3 ~ 10× 10 3 a B.P.)、暖湿期 (10× 10 3 ~ 3× 10 3 a B.P.) ,各阶段中气候快速变化明显

    2003年01期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辽西地区中生代环境变迁及生物演替

    闫义,林舸,李自安

    对辽西中生代盆地沉积相及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表明 ,辽西地区在中生代经历了复杂的环境变迁 ,从早期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 )的温暖潮湿气候环境过渡到中期 (晚侏罗世 )干旱少雨的气候环境 ,最后再次过渡到晚期 (早白垩世 )温暖潮湿气候环境 ,其间发育有三次较大的火山作用 ;气候环境的巨变引起生物演化的更替 ,强烈的义县组火山作用一方面造成脊椎动物的集群灭亡 ,另一方面导致热河生物群的繁盛 ;早期鸟类的出现也是这一特定环境下的产物。

    2003年01期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文南油田沙二下亚段沉积微相特征研究

    熊运斌,王德发,田世澄,李春玉,高有瑞,谭学群

    以文南油田沙二下亚段为例 ,通过对其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储层岩性特征、粒度特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 ,确认文南油田沙二下亚段沉积环境为干旱炎热气候下的间歇性涨缩浅湖环境 ,沉积相为浅水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体系 ;划分出了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溢岸砂、水下天然堤、前三角洲泥、滨浅湖泥砂等多种沉积微相类型 ;分析了各沉积微相的特征 ;指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层的物性最好 ,水下溢岸砂次之。

    2003年01期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地质科技情报》编辑部声明

    2003年01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南堡凹陷温度场、压力场及流体势模拟研究——基于Basin2盆地模拟软件

    肖军,王华,郭齐军,韩晋阳,甘华军,Kamaye Tourba

    运用 Basin2盆地模拟软件 ,对南堡凹陷进行的温度场、压力场的模拟结果表明 ,南堡凹陷主体属常温、常压范围 ,仅局部地区存在轻微程度的温、压异常 ,综合其它资料说明其具有富油、贫气的特征 ;流体势模拟结果显示 ,南堡凹陷的烃源岩主要来自沙河街组和东营组 ,含烃流体的运移和聚集主要发生在东营组一段以及明化镇组和第四系地层沉积期间 ,且流体势的低值区应是有利的成藏区 ,是今后勘探的重要区域。

    2003年01期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中国地质大学重大获奖简讯

    2003年01期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莺—琼盆地独特的流体动力场及其成烃模式

    朱芳冰

    莺—琼盆地具有高温、超压以及强烈的流体活动等独特的流体动力学特征。综合利用研究区的地质、地球化学、钻井及地层测试等资料 ,对莺—琼盆地的温度场、压力场进行了研究 ;分析表明 ,活动热流体有利于促进有机质的热演化和烃类的生成 ;超压对有机质的成熟起抑制作用 ,从而可减缓超压层段内有机质的成熟速率 ,拓宽生烃窗的范围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莺—琼盆地在独特的流体动力学背景下的成烃模式。

    2003年01期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胜利油区花沟气田非烃类气体成因研究

    彭晓波,陈建渝,曹忠祥,项希勇

    胜利油区花沟气田所含的气体中以 CO2 气体为主要组成 ,CO2 体积分数 φ(CO2 )高达 70 %以上 ,个别井中含有丰富的氮气和氦气 ;在气田的东部和北部为烃类气藏 ,显然这与东邻博兴生烃洼陷、西部火山活动强烈有着成因联系。对气田中 CO2 气体和稀有气体的同位素研究表明 ,δ(13 CCO2 )为 -8.3 0‰~ -3 .41‰ ,φ(He)大于 1% ,φ(3 He) /φ(4He)在 4.45× 10 -6~ 4.49× 10 -6间 ,证明其为岩浆—幔源成因 ;有利于形成 CO2 气藏的大地构造环境是地幔隆起和超壳断裂—岩浆活动带 ;该区 CO2 气藏正位于上新世 -中新世玄武岩分布区内 ,每一期岩浆的侵入和喷出就是一次成气期和可能的成藏期 ,上新世是该区最主要的非烃类气体的成藏期。

    2003年01期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构造活动和火山作用对干酪根成烃转化的影响

    程日辉,王璞珺,刘万洙,单玄龙

    盆地构造活动和火山作用可以促进干酪根的成烃转化。构造活动的影响表现在力化学作用上 ;火山活动的影响除了表现为加热作用外 ,还表现为与火山岩有关的矿物与有机质或干酪根的相互作用 ,包括催化和加氢作用。黄铁矿被证明是一种更有效的催化剂。这些影响是附加在正常的干酪根热解作用上 ,而且构造活动和火山作用的影响也是复合在一起的。一些模拟实验证实了上述作用的存在以及对于不同的干酪根类型所施加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

    2003年01期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造山带混杂岩区非史密斯地层学研究主要成果简介

    张克信

    2003年01期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低渗透砂砾岩油层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形态及其变化特征

    崔浩哲,姚光庆,周锋德

    以宝浪油田低渗透砂砾岩储层为例 ,主要分析了低渗透储层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形态及变化特征和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 ,低渗透砂砾岩储层的非达西渗流使油相的相对渗透率增大 ,使水相的相对渗透率减小。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 ,特别是粘土矿物的含量和注入水水质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都很大。

    2003年01期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福建省崇安—石城构造带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林仟同

    在简述福建省崇安—石城构造带地质特征的基础上 ,对比了不同性质的构造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并对其与金、银等多金属成矿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表明崇安—石城构造带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等多阶段活动与成矿。在燕山期的不同阶段构造属性不同 ,对应不同的成矿特征 ,在压扭性的构造岩中以金矿化为主 ,而在拉张性的构造岩中则以银矿化为主

    2003年01期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高速公路双联拱隧道结构分析及施工工艺的优化

    刘贵应,王宇兴,陈建平,李鹏,李学东

    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及合理的计算参数模拟分析了双联拱隧道分步施工过程中围岩体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应力场和位移变形状况以及支护衬砌结构的受力与变形规律 ,得出了一些非常有益的结论 ,并由此提出了双联拱隧道合理的优化施工工序 ,用以指导某在建高速公路双联拱隧道的施工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003年01期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西昆仑康西瓦断裂带新发现的麻粒岩

    杨坤光,刘强,张传林,董永观,王爱国,郭坤一

    2003年01期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高密度电法在信阳市燃气混气站场地隐伏断裂探测中的应用

    董浩斌,王传雷,曾佐勋,李志勇

    叙述了高密度电法在河南省信阳市燃气混气站场地隐伏断裂探测中的应用 ,介绍了高密度电法电极排列、数据测量、数据反演处理等的基本原理及其对第四系覆盖层的探测 ,断裂分布规模情况的确定。钻孔结果对高密度电法揭示的隐伏断裂进行了验证 ,表明高密度电法工作的有效性。

    2003年01期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化探样品时有机质对As,Sb,Bi的干扰

    汪明启,刘应汉

    通过研究黑龙江省森林沼泽景观区有机水系沉积物 (泥炭 )、土壤中 As,Sb,Bi的测定结果 ,发现样品中的有机质对王水消解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上述元素存在极大的干扰 ,提出采用低温 (<45 0°C)灰化处理可完全消除干扰。对比研究还发现 ,过去森林沼泽景观区的区域化探扫面资料中的 As,Sb,Bi数据存在问题 ,应专门对其进行评价研究。

    2003年01期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金刚石钻头热压烧结微机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杨展,段隆臣,李勇波

    针对目前金刚石钻头热压烧结过程中存在的稳定性差、可靠性低等问题 ,研制了金刚石钻头热压烧结微机自动控制系统 ,成功地解决了以上问题。该系统包括硬件设计改造和软件编程两大部分 ,硬件改造部分主要是改进中频炉和红外测温仪的接口 ,使之可以顺利与计算机进行数据交换 ;软件部分主要是设计过程的控制软件 ,使得计算机可以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工作 ,避免了人工操作可能带来的手工误差。

    2003年01期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