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 苏北东海地区超高压变质带内的斜卧褶皱

    索书田,钟增球,周汉文

    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制图证实 ,在苏北东海地区的驼峰、房山及虎山等超高压 (UHP)变质带岩石出露地段 ,都有不同尺度的斜卧褶皱发育。在详细地描述了典型的斜卧褶皱组成、几何形态、位态及其形成的物理环境之后 ,指出斜卧褶皱及分隔它们的韧性剪切带 ,在构造上 ,是组成超高压变质带构造柱的两个基本要素 ,是在超高压变质作用期后伸展体制及角闪岩相条件下形成的。同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残余构造 ,只保留于大的榴辉岩和超镁铁质岩透镜体核部。无疑 ,在超高压变质岩石露头区地表构造研究所得的结果 ,对在东海地区第四纪沉积物所掩盖区实施的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揭露的地质现象解释 ,有重要参考意义。强调指出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所揭示的地壳构造 ,可能主要代表角闪岩相及伸展体制下的变形特征

    2002年02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川西高原更长环斑花岗岩的发现

    侯浩,戴宗明

    2002年02期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赣北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低变质强变形行为与格林威尔期造山作用

    秦松贤,章泽军,张志,赵温霞,蔡雄飞,顾延生

    广泛分布于赣北地区的中元古界双桥山群 ,以低级区域变质作用、强烈构造变形、具陆内造山带构造变形特征 ;其成因系在华夏古陆与扬子古陆的碰撞拼接过程中 ,其应力向陆内传递的结果 ;时间大致在 110 0~ 80 0 Ma,与全球格林威尔期造山作用相当

    2002年02期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中扬子区海相沉积盆地性质研究

    周雁,王成善,陈洪德,王正元,梁西文,文可东

    分析了中扬子区海相沉积盆地基底和层序充填特征 ;研制了 M判别图解 ;研究了沉积盆地的性质 ,认为盆地基底具有三分性 ,盆地层序充填具有阶段性和分区性 ,沉积盆地主体具有克拉通盆地的特点和性质

    2002年02期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新疆沙尔布尔山卡拉岗组火山岩岩石化学及其构造环境分析

    木合塔尔·扎日,张旺生,韩春名

    对卡拉岗组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 ,火山岩碱性程度为碱性 -钙碱性 ,岩石系列为高铝玄武岩系列、拉斑玄武岩系列及碱性玄武岩系列 ,求得钙碱指数为 5 2 ,属张性环境 ,在全碱—二氧化硅图上样品落入玄武岩区及流纹岩区 ,分异指数频率曲线表明具有大陆拉张的双峰式特点 ,认为该区下二叠统卡拉岗组火山岩产于双峰式大陆拉张构造环境

    2002年02期 19-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试论百色手斧文化由西方扩散的可能性

    吴文祥

    更新世中期是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当时气候周期转型 ,全球冰量增加 ,海平面下降 ,哺乳动物迁徙或灭绝 ,这个时期也是直立人地理大扩张和手斧文化扩散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些事件在发生时间上的统一性指示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 ,推测更新世中期全球性的气候转变是这次手斧文化扩散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百色盆地发现的手斧可能是西方阿舍利技术向东渗透或扩散的结果

    2002年02期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陨石原始型惰性气体的研究进展——Q气及其携带物特征

    侯渭,谢鸿森,周文戈,刘永刚

    陨石中的原始型惰性气体是在陨石形成前或陨石形成期间 ,组成陨石的物质通过吸附、溶解等方式将原始太阳星云中的惰性气体保留在陨石中形成的。实验研究发现 ,球粒陨石中的原始型惰性气体浓集于一种称为 Q相的物质中 ,因此在原始型惰性气体中占绝对优势的组分被称为 Q气或 P1气。介绍了陨石原始型惰性气体概念的由来、Q相的发现经过、Q相的成分和在球粒陨石中的存在部位以及 Q气的元素丰度和同位素组成。并根据不同类型陨石中 Q气的分配情况 ,对其成因意义进行了讨论

    2002年02期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鄂尔多斯东北缘早白垩世冰川泥石流沉积的发现及其成因证据

    程守田,李志德,黄焱球,葛利刚,刘星

    冰川泥石流是由冰碛物与冰雪融水混合形成的一种碎屑重力流沉积。综合泥石流的砾石成分、冰川擦痕、冰冻痕、巨型漂砾等及其某些沉积特征和源区地质背景 ,认为鄂尔多斯东北缘早白垩世泥石流沉积为冰川泥石流成因 ,这一发现暗示了晋北隆起在早白垩世曾有山谷冰川存在 ,并对我国白垩纪陆地古冰川及其古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02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青海省民和黄土的粒度组成及气候含义

    谢远云,李长安,何葵,张序强,殷鸿福

    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省民和黄土采样和粒度分析结果的研究表明 ,民和黄土的粒度远大于兰州等地黄土的粒度。民和黄土 (粒径 >3 0 μm和 >5 0 μm的粗颗粒组分 )分别指示了冬季风强度变化和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所激发产生的黄土物源区作用。高原表面的寒冻风化物和冰碛物等给民和黄土提供了可观的粗物质补给。高原隆升以及其它区域性构造变动使黄土物源区呈现多样性特征

    2002年02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内蒙古呼鲁斯太石炭纪脊椎动物化石

    卢立伍,靳悦高,方晓思

    首次记叙了发现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呼鲁斯太地区上石炭统土坡组上部和羊虎沟组下部的鱼类鳞片 ,其种类与在宁夏中卫纳缪尔期地层中发现的鱼类相似 ,均属古鳕类 (Palaeoniscoids) ;同时还记述了一枚产于土坡组上部的脊椎动物牙齿化石

    2002年02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构造地质学软件包——StrucKit的介绍

    周继彬,曾佐勋,袁金荣

    2002年02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 湖北房县桥上乡蛤蟆洞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龙昱,周修高

    通过对挖掘的牙化石的初步鉴定 ,湖北省房县桥上乡蛤蟆洞洞穴堆积层中哺乳动物化石共有 4个目 (啮齿目、食肉目、奇蹄目和偶蹄目 )、8个种属 (豪猪、虎、熊、中国犀、巨貘、鹿、水牛和羊 ) ,为中—晚更新世温暖、湿润、森林—草地化石动物群 ;该化石动物群的发现和地理位置为神农架地区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分布和演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地点 ,并为该地区新构造抬升特点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证据 ,同时也为当地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支点

    2002年02期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辽宁金刚石中的六方镍黄铁矿及钾盐包裹体

    刘惠芳

    在产于辽宁的一粒金刚石中新发现了具六方对称外形的镍黄铁矿和钾盐包裹体。金刚石呈八面体 ,无裂缝 ,表面有熔蚀纹。镍黄铁矿具完好的晶形 ,发育平行双面 {0 0 0 1}及六方双锥 {h0 hl},根据电子探针的成分分析结果 ,计算的矿物化学式为(Ni,F e,Co) 8.62~ 9.0 1S8;拉曼光谱分析表明 ,其拉曼位移有别于一般的镍黄铁矿 (立方对称 )。钾盐 (KCl)包裹体呈不规则状 ,可见似片状晶体 ,集合体成叠层状 ;除钾盐外 ,可能还存在 Ca Cl2 等包裹体。金刚石中这些包裹体的发现 ,指示了地幔中局部存在富钾、富氯和高铁镍硫的液相 (或熔体 )

    2002年02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西藏冈底斯东段构造演化及铜金多金属成矿潜力分析

    郑有业,王保生,樊子珲,张华平

    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的综合研究表明 ,西藏冈底斯东段蕴含着巨大的找矿潜力 ,矿化类型齐全 ,以斑岩型及喷流型为主。与构造演化相关形成四大成矿系列 :与新特提斯洋壳俯冲作用 (12 5~ 96Ma)有关的岩浆型 (Cr,Pt,Cu,Ni)矿床系列及喷流型(Cu,Pb,Zn,Ag)矿床系列 ;与弧—陆碰撞造山作用 (85~ 5 0 Ma)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 (Au,Ag,Pb,Zn,Sb)、构造蚀变岩型 (Au)及矽卡岩型 (Cu)矿床系列 ;与造山期后伸展走滑作用 (2 2~ 12 Ma)有关的斑岩型 (Cu,Mo)、隐爆角砾岩型 (Cu,Au,Pb,Zn)、剪切带型 (Au,Ag,Sb)及矽卡岩型 (Cu,Fe)矿床系列。由俯冲杂岩带向北 ,具有由结晶分异型 (熔离型 )—剪切带型 (蚀变岩型 )—矽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斑岩型 +喷流型—喷流型—热液充填交代型的分带趋势 ,成矿总体显示出同源多位、同位多期、深源浅成、多因复成的特点

    2002年02期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2001年中国地质大学科技成果奖报道

    李杰

    2002年02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 蚀变作用的多原岩系统及质量平衡

    张可清,杨勇

    介绍了造成岩石地球化学不均匀性的原因 ,主要有测量误差、闭合问题及岩石学方面的控制等。各有其不同的研究和解决方法。对于蚀变岩的多原岩系统 ,常用不相容高场强元素 (HFSE)来描述岩石性质 ,用其作为监视器 ,可作出各相容元素 (或成分 )的分异线 ;用不活动元素蚀变线与分异线的交点来确定原岩成分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蚀变岩质量变化的计算

    2002年02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不同变质程度煤的激光拉曼光谱特征

    段菁春,庄新国,何谋春

    对不同矿区、不同变质程度煤的 9个镜煤样品进行了激光拉曼光谱测定 ,并对其特征光谱进行了参数化。在 10 0 0~2 0 0 0 cm-1的波数范围内有两个明显的拉曼频率振动峰 G峰和 D峰。当镜质体反射率 Ro<2 .2 8%时 ,D峰位置随 Ro的增大向低波数位置偏移。G峰与 D峰峰位差和峰高比随 Ro的增大而增加。当 Ro约为 2 .1%时 ,拉曼光谱特征趋势发生逆转性变化。在 2 5 0 0~ 3 2 5 0 cm-1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拉曼谱带 ,并随煤变质程度的增加呈现如下规律 ,其谱带的变化与有机质的成熟度演化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特别是在有机质进入成熟门限后 ,由于油相和气相成分的大量生成 ,出现明显的振动峰 ,而进入无烟煤 (Ro>4.4% )后 ,其振动峰变弱 ,因此 ,煤的激光拉曼光谱特征可作为油气盆地判断有机质成熟度的一个指标

    2002年02期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江西田坂街幅震旦系硅质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秦松贤,章泽军,赵温霞,张志,蔡雄飞

    2002年02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镜质组反射率抑制及校正研究

    马安来,张大江,李贤庆,王来斌

    镜质组反射率的抑制常发生在以下情况 :1高含量的壳质组和 (或 )腐泥组 ;2厌氧、还原的沉积环境 ;3特定的古植物群落 ;4特定的岩性。介绍了产生镜质组反射率抑制的机制及识别抑制的方法 ,比较了采用镜质组化学组成法、镜质组反射率和荧光相结合方法 (VRF)、氢指数— Ro图版法、多显微组分荧光变化方法 (FAMM)校正抑制的优劣

    2002年02期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最大距离法简介

    徐云峰,曾佐勋

    2002年02期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辽宁省北票煤田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孔洪亮,曾荣树,庄新国,徐文东

    采用等离子电感耦合质谱 (ICP-MS)测试了辽宁省北票煤田 2 6个煤样的稀土元素含量 ,对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稀土元素来源及其赋存状态进行了探讨 ,发现北票煤田煤中稀土元素含量较世界平均值偏高 ,与灰分关系密切 ,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图中存在一定的 Eu负异常

    2002年02期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储层沉积微相研究——以下二门油田核三段砂体为例

    周红,杨永利,鲁国甫

    以河南省下二门油田核三段为例 ,详细阐述了储层沉积微相研究方法。该油田研究层段属辫状河三角洲体系的前缘相带 ,可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和前三角洲泥四种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通过对岩心和测井资料的分析 ,建立了该区的岩—电关系图版 ,并绘制了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 ,对下二门油田核三段沉积微相在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2002年02期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油田污水中Fe~(2+),S~(2-),DO及pH值对无机交联体系HPAM-Cr~(3+)CDG成胶性能影响的研究

    陈艳玲,范畴,杨问华,谭中良,费琪

    在对河南油田下二门矿区油田污水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研究了污水中 Fe2 + ,S2 -,溶解氧 (DO)及污水的 p H值对无机交联体系聚丙烯酰胺 (HPAM) -Cr3 +胶态分散凝胶 (CDG)成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 HPAM-Cr3 +体系 ,污水中Fe2 + ,DO对其成胶性能没有影响 ;S2 -和污水的 p H值对其成胶性能有影响。 p H值增大 ,凝胶强度增强 ;S2 -浓度增加 ,则凝胶强度减弱

    2002年02期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中国金都招远国际金矿地质勘查暨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会议报道

    范永香 ,刘伟

    2002年02期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 注入水对地层伤害的评价

    尹先清,伍家忠,王正良,王涛,彭松水,徐亮

    通过不同水样的岩心驱替实验 ,研究了注入水质对岩心渗透率的伤害率。结果表明 :1现场注入水对岩心渗透率的伤害率大于 5 0 % ;2注入处理不彻底的水后对岩心渗透率的伤害变小 ,但伤害深度变大 ;3薄膜过滤后的水和处理后的水对岩心的伤害率基本相同 ;4注入水质应按处理后的水质指标控制

    2002年02期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地质科技情报》加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的声明

    2002年02期 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关于滑坡监测精度及复测周期的合理确定

    胡友健,梁新美,唐辉明

    为利用滑坡监测数据求得可靠的斜坡位移量 ,应用概率统计原理分析确定了滑坡监测精度、复测周期及位移速度三者之间应满足的理论关系式。在此基础上 ,结合斜坡变形的特点提出了滑坡监测精度及复测周期的合理确定方法

    2002年02期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基于有限元法的桥墩地基应力和基桩桩端沉降量计算

    马淑芝,贾洪彪,唐辉明,刘佑荣

    在对长江巴东公路大桥桥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有限元法计算了桥墩地基应力分布和桥墩基桩的桩端沉降量 ,认为主桥墩处的应力改变最大 ,同时主桥墩的沉降量也最大 ,影响深度达桩端下 5 0~ 60 m,辅桥墩处的应力改变和沉降量较小 ,相对来讲 ,南岸的应力分布的变化比北岸小

    2002年02期 94-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样技术介绍

    汤凤林,张时忠,蒋国盛,刘晓阳,窦斌

    介绍了国内外 9种天然气水合物取心器和 1种岩心恢复取样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以及岩心的保存和卸压分离技术 ,并对取心器和取心钻探工艺的技术方案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2002年02期 97-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地球化学反应模型的发展及其应用

    陈家玮,杨瑞琰,鲍征宇

    根据近年来地球化学反应模型的发展及其应用现状 ,对新发展的建模方法手段、模型计算方法以及模型计算软件作了简要的归纳和评述 ,最后以地球化学反应模型用于成矿动力学研究的应用为例 ,说明地球化学反应模型在地球化学研究中 ,对了解反应体系中物质的形态、分布、迁移和转化 ,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2年02期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大地电磁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王书明,王家映,林长佑

    论述了大地电磁 (MT)地震前兆多参数综合分析方法和扩展膨胀各向异性 (EDA)电性前兆识别。不同的 MT参数以不同的形态特征和方式 ,从不同侧重面反映地球电导率结构特征 ,充分利用包含于各参数内的信息 ,对它们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有利于更可靠地判断新出现的 MT前兆。 EDA电性前兆是由孕震期间深部原地应力场的变化引起的 ,可能出现在一个较大的地域范围内 ,因而该前兆是一种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地震前兆 ,利用 MT法进行监测较为有利。

    2002年02期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基于MATLAB小波分析的软地基加固探地雷达检测处理方法

    韦宏鹄,杨顺安,章根德

    从小波分解出发 ,利用多尺度分解对探地雷达波进行分析 ,并基于 MATL AB的小波分析对深圳市公安局某工地强夯土石墩地基的检测结果进行处理 ,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方法

    2002年02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