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 前言

    徐恒力 ,梁杏 ,靳孟贵

    2002年01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工程与水文地质系简介

    2002年01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 关于水文地质学的一些思考

    张人权

    探讨了水文地质学发展的有关问题。概念是学科发展的基石 ,不断发展、不断探索概念的内涵 ,是学科发展的根本 ;控制性实验对于探索规律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迄今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忽视定性分析 ,盲目进行定量计算的倾向需要扭转 ;与包括社会人文学科在内的学科交叉渗透 ,是水文地质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是对水文地质学的重大突破 ,它所应用的研究方法——假设演绎法 ,在方法论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02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人为活动条件下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系统的演变

    徐恒力,肖国强,李红

    用地下水系统理论和地下水系统分析方法 ,从全新的视角对河北平原地下水系统的介质空间、流场、水化学场的结构与特征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为活动条件下地下水系统的演化 ,从而为该地区水资源评价、开发与管理、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与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2002年01期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中国地质调查高新技术培训班报道

    邢作云 ,方敏

    2002年0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 溪洛渡水电站坝址区地下水流动系统分析

    梁杏,张人权,宋胜武,杨建宏,崔长武

    针对溪洛渡巨型水利枢纽工程在玄武岩坝址区的勘探中遇到的较为复杂的水文地质异常现象 ,如冷水与热水、裂隙水“承压”现象、偶遇大水量突水点等异常现象 ,通过运用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 ,构建了坝区地下水流动系统模式 ;揭示了深部灰岩水越层排泄和玄武岩潜水混合排泄带的特征 ,以及浅部以层间层内裂隙发育为主的非均质玄武岩含水介质的特点 ;阐明了坝区地下水异常现象的成因与条件。

    2002年01期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溪洛渡水电站坝址岩层渗透性的温度场效应研究

    韩庆之,杨红刚,万军伟,胡耀飞

    对溪洛渡水电站坝址温度场 330 m和 36 0 m高程平切温度等值线图中高温区展布形态和渗流场 36 0 m高程至下伏灰岩顶板平均吕荣 ( Lu)值等值线图中高值区展布形态进行了对比研究 ,认为二者在分布形态、延展方向及高温 -高值点位置都极其相近 ,其原因是由该区特定的地热水文地质条件决定的 ;并认为在具有如溪洛渡坝址这样类似地热水文地质条件的地区 ,可以通过对地热温度场的研究 ,从另一侧面来论证同一区内岩层渗透性分布特征 ;利用温度场效应亦可对渗流场参数进行验证研究 ,以用于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2002年01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利用压水试验构建裂隙网络系统的方法探讨——以溪洛渡水电站坝区玄武岩为例

    潘欢迎,梁杏,万军伟,张世殊

    利用钻孔常规压水试验 ( L u值 )资料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 Lu值大小的分级、分级频率的空间分布和随埋深的变化进行了量化分析 ,得出了不同级次的裂隙发育程度随埋深变化的规律 ,揭示了岩体裂隙发育规模、裂隙连通程度和不同级别的裂隙密度等特点 ;结合研究区地质构造与裂隙发育条件 ,提出了运用随机统计原理构建二维裂隙网络系统模式的方法 ;并结合中国西部溪洛渡水电站坝区玄武岩裂隙介质阐明了裂隙网络系统的构建方法与思路。

    2002年01期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神头泉流量变化规律研究——灰色系统理论的具体应用

    郭清海,王焰新,武全胜,邓安利

    在分析神头泉流量衰减特征的前提下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描述神头泉流量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以 1985年为界 ,神头泉的流量变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GM( 1,1)模型与灰色预测校正模型则分别用于对这两个阶段的流量变化特征进行刻画。神头泉 2 0 0 0~ 2 0 0 4年的流量预测值表明 ,在神头泉域保证 90年代中期的高降水量和朔州市各地下水用户对泉域内的地下水不进行超采的基础上 ,神头泉的流量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会维持 1993年以来的增长趋势。

    2002年01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地下水矿物饱和度的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分析——以娘子关泉域岩溶水为例

    李义连,王焰新,周来茹,高红波,张江华

    通过分析娘子关泉域岩溶水的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发育规律以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发现在该泉域内不应出现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等矿物溶解饱和状态。运用地球化学模拟软件 PHREEQC模拟该区可能的化学条件 (地下水中二氧化碳分压 )及相应条件下的矿物溶解状态 ,同时结合野外溶解实验推断所处条件范围。这一研究推测出地下水与其溶解矿物所处极限状态应为饱和状态 ,而实际常常应处于非饱和状态 ,若计算为过饱和状态 ,则应可能是分析数据错误所致。

    2002年01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利用地中渗透仪观测资料进行降雨入渗补给规律分析

    周旻,靳孟贵,魏秀琴,朱中道

    利用郑州地下水均衡场地中渗透仪实测资料 ,分析了降雨入渗补给的年际变化以及入渗补给过程中的滞后现象。通过计算降雨入渗系数 ,确定了降雨量与入渗量的定量关系 ,评价了不同降雨量、不同包气带岩性和厚度条件下的入渗补给量。研究表明 ,地下水埋深较小时 ,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大 ,1m以下则逐渐减少 ,3m以下趋于稳定 ;当包气带岩性单一时 ,降雨入渗系数随岩性的不同而变化 ,即砂质土大、粘性土较小 ,而含有薄层粘土夹层的亚砂土最小。

    2002年01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基于信息熵技术对地下水观测网的层次分类——以河北平原地下水观测网为例

    陈植华,陈刚

    针对目前地下水观测网存在的层次不清问题 ,提出了基于信息熵技术的新的分类方法。列举了观测网层次混乱问题的表现、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后果 ,提出地下水观测网具有层次性 ,而且这种层次性必须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层次性对应 ;认为地下水观测网就是一种信号通讯网 ,水位信号具有可传递性、差异性以及衰减性等特征 ,可以运用信息熵理论中的互信息概念定量刻画观测孔之间的信息联系 ,并以这种信息联系程度作为观测孔层次分类的主要依据 ;以河北平原地下水观测网为例 ,研究了区域尺度和局部尺度观测网的分类 ,结果表明信息熵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2002年01期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土壤水的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科研项目通过野外验收

    靳孟贵

    2002年01期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地下热水运移数学模型简介

    周训,陈明佑,梁池生

    介绍了国内外评价地热资源的方法 :1用容积法 (热储法 )计算地热资源量 ;2用解析法和数值法求解描述热水流动和热量运移的数学模型 ,模拟和预测地下热水系统的水动力场和温度场的时空变化。这些模型既有稳定流的 ,也有非稳定流的 ,并已从一维模型发展到二维模型再到三维模型。描述地下热水流动和热量运移的三维非稳定流模型 ,是目前流行和先进的数学模型。

    2002年01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节水灌溉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以新疆焉耆盆地为例

    靳孟贵,刘延锋,董新光,周金龙

    针对我国北方农业面源污染面积大、分布广、控制难的问题 ,通过分析新疆焉耆盆地水资源利用现状、潜水位动态、农田排水特征 ,认为大水漫灌不仅浪费水资源 ,造成肥料流失 ,降低产量 ,而且污染水体 ,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提出了推广节水灌溉、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环境的有效途径。

    2002年01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夏玉米田土壤水分—养分—盐分剖面二维数值模拟

    汪丙国,靳孟贵

    以衡水试验场夏玉米田为例 ,建立了田间沟垄地形条件下土壤剖面的二维饱和—非饱和水流及溶质运移数学模型 ,对夏玉米生长条件下土壤剖面水分、养分和盐分 (以下简称水养盐 )的动态进行了模拟 ,揭示了典型时刻土壤水流动系统特征及其与土壤水分、养分和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 :1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以及模型中的参数可较好地描述和模拟土壤剖面水养盐的运移过程和变化规律 ;2土壤剖面水养盐的分布明显受土壤沟垄地形的影响 ;3在夏玉米生长期 ,土壤处于“耗养”和“脱盐”状态。

    2002年01期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冬小麦田咸水灌溉与土壤盐分调控试验

    郭会荣,靳孟贵,高云福

    利用浅层咸水灌溉 ,可使浅层咸水分布区无效降水转化为有效水资源 ,缓解北方水资源紧缺的矛盾 ;通过王瞳试验场进行的咸水灌溉与土壤盐分调控试验表明 ,利用 3g/L左右的微咸水连续灌溉 5 a,根层土壤溶液浓度未超过小麦的耐盐能力 ,且作物增产 ;多年盐分变化趋势为 :1994~ 1997年 1m深度内土壤总含盐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总体变化不大 ,连续干旱的 1997~1998年略呈上升趋势 ;麦秸覆盖和施有机肥能减少根层土壤盐分 ,对土壤盐分具有有利的调控作用 ,具有增产效果。

    2002年01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区域农业生态地质调查内容与方法——以河北平原为例

    侯春堂,李瑞敏,冯翠娥,张静,高业新

    区域农业生态地质调查 ,是我国建设可持续农业及农村经济、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区域农业生态地质调查要以关键带的地质环境演化和对农业的影响来划分并确定调查的时段和重点 ,深部以编为主 ,浅部以验证调查为主 ;总体上为网度控制 ,灰度界线 ,其工作精度由下部至上部逐步提高。以河北平原为例 ,划分了 4个层段 :地表层段 ,为调查重点 ,作为综合成果的主体 ;全新统上段和全新统层段 ,分别以洛阳铲和浅钻验证调查为主 ;第四系层段 ,开发已有资料 ,以编为主。综合性调查成果的主图及图例表反映调查区域的农业生态地质条件 ,镶图及辅表反映调查区域的农业生态地质工程区划等 ,剖面图辅助揭示区域农业生态地质背景条件。

    2002年01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鄂西火烧坪地区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及生态农业模式初探

    万军伟,杨俊,王增银,潘欢迎

    通过对鄂西火烧坪地区的自然地理、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土壤、植被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初步研究表明 ,在岩溶化作用十分强烈的岩溶山区 ,当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条件匹配较好时 ,同样存在着一些极其有利于农业、林业发展的特殊生态环境。在这些地区 ,结合当地植物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 ,通过农作物类型的调整 ,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当地摆脱贫穷的面貌。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特别关注当地土地资源相对缺乏、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态环境脆弱等不利因素 ,做到适度开发 ,稳步发展 ,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小康目标。

    2002年01期 71-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降雨对滑坡的作用机理及动态模拟研究

    殷坤龙,汪洋,唐仲华

    从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两方面讨论了滑坡过程中的地下水作用机理和地下水动力场的时空分布问题 ,建立了二维极限平衡状态下的临界水位高度模型和描述滑坡剖面二维不稳定流动问题的动力学模型 ;以临界水位高度模型对重庆土台镇滑坡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滑坡的防治措施宜首先考虑地表水防渗和地下排水方案 ,在滑坡位移监测的同时更应考虑位移、降雨量、地下水动态三者的结合 ;采用数值模型计算了长江三峡库区鸡扒子滑坡因降雨入渗而引起的地下水动力场的时空分布 ,研究结果表明 ,地下水水位和流速场的时空演化过程与滑坡发生的时空特点基本吻合 ,当降雨达到 46 h时 ,滑坡体中地下水流向与滑动面倾向基本一致 ,尤其是在滑体底部出现潜水流 ,此时的地下水流动对滑坡稳定性最为不利。

    2002年01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岩溶地区破坏性抽水致塌试验研究——以广西桂林西城区为例

    陈学军,周明芳,陈富坚,肖明贵

    采用定流量抽水和间歇性波动式抽水两种抽水形式 ,在岩溶塌陷地区进行了破坏性抽水致塌试验 ,为了对比 ,还进行了饱和土体与非饱和土体的抗塌试验 ;通过钻探及变形测量 ,分析研究了人为抽水引起岩溶塌陷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及抽水致塌机理。试验结果证实 :1间歇性抽水比持续抽水更容易产生塌陷 ;2间歇性抽水引起的塌陷范围较持续抽水的影响范围更广 ;3间歇性抽水试验所排出的地下水中泥沙含量更大。介绍的试验结果对类似地区岩溶塌陷灾害机制的分析以及治理对策的提出具有参考意义。

    2002年01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地震作用下的灰坝液化特征及其动力稳定性分析——以安阳电厂为例

    李永乐,陈宇,彭成山,刘宪亮

    根据安阳电厂灰坝岩土工程性质及其动力学特性 ,建立了适合灰坝工程的动力分析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法进行了动力分析。在此基础上 ,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对灰坝进行了抗液化安全评价及抗震稳定性分析。研究表明 ,在不设碎石桩、无排渗体条件下 ,粉煤灰子坝的抗液化安全系数 Ks<1.2 5 ,将发生液化 ;在设碎石桩、有排渗体条件下 ,粉煤灰子坝的抗液化安全系数明显提高 ,Ks≥ 1.2 5 ,不会发生液化。抗震稳定性分析表明 ,在上述两种工况条件下灰坝是稳定的。

    2002年01期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评价

    郭永龙,王焰新,蔡鹤生,刘红涛,蔡志杰

    以武汉市二妃山垃圾填埋场为例 ,阐述了其垃圾填埋场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基本条件 ,并剖析了垃圾填埋过程中渗滤液产生的机理和特征 ;采用污染物在饱和与非饱和孔隙介质中迁移的基本方程式 ,预测评价了其渗滤液垂直下渗锋面影响到下伏含水层所需的时间 (年 ) ;根据场地内不同地段影响到含水层时间的长短 ,对照渗滤液的产生周期 ,并结合场地及其周边水文地质条件 ,提出了场地周边及其衬底防止渗滤液下渗的相关措施及对策。

    2002年01期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饮用水NO_3~-污染与食管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相关性探讨——以河南省林州安阳地区为例

    蔡鹤生,刘存富,周爱国,杨琰

    阐明了林州市食管癌流行的 4个特征。根据 46个饮用水的 NO-3 分析资料 ,论证亚硝胺的前体物 NO-3 的分布与食管癌的地理分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林州市的发病率是北部高于南部 ;林州市—安阳县—范县的发病率是西部大于东部。居民饮用NO-3 超标的浅层地下水、旱井水是导致食管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70年代以来 ,大量施用化肥是引起饮用地下水 NO-3 污染的根本原因 ,它导致的后果是林州市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缓慢。指出了必须坚持“防霉、去胺、施钼肥、治增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五项预防措施 ,特别要把饮用水治理好

    2002年01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废物地质处置与环境保护实验室”简介

    蔡鹤生

    2002年01期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人工神经网络在隧道围岩稳定性识别中的应用

    刘贵应,陈建平,魏新颜,刘加龙

    在全面分析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的基础上 ,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特点 ,提出了一种基于隧道围岩稳定性识别的 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对比表明 ,模型精度很高 ,识别结果可靠 ,且操作简洁方便 ,能有效地应用于隧道围岩稳定性的识别。

    2002年01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水资源与城市环境国际学术会议”预告

    2002年01期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GIS支持的斜坡地质灾害空间预测系统框架设计

    胡新丽,唐辉明

    根据斜坡地质灾害研究特点和 GIS软件的特点 ,提出了 GIS支持下的斜坡地质灾害空间预测的技术路线 ,建立了具有不同功能的 4个子系统组成的基于 GIS的斜坡地质灾害空间预测系统 ;提出了数据库信息的标准和斜坡地质灾害区域空间预测评价指标体系 ;讨论了斜坡地质灾害预测及动态监测预测的建模、空间尺度和方法 ;并利用面向对象的高级编程语言研制开发了该系统 ,开发了与 MAPGIS集成的常用的单体斜坡和区域斜坡稳定性预测模型及斜坡地质灾害工程地质信息非空间数据库和空间图形库。该系统将斜坡工程地质信息数据库与图形库、方法库紧密结合 ,将斜坡地质灾害区域预测与灾害点稳定性预测评价有机地联成一体。它既可以用作大范围的宏观决策 ,又可以为单体灾害防治提供必要资料 ;该系统具有可视性强、传输功能和复制功能强及信息可加工的特点 ,可达到充分利用资料信息 ,缩短模拟、评价周期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而且结果的可视化便于改善和提高管理部门的管理决策质量 ,为滑坡治理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快速服务。

    2002年01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水井酸处理用酸量和用酸浓度的探讨

    韩乾坤,常振松

    针对水井酸处理中用酸量和最佳用酸浓度问题 ,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学推导 ,提出了一套水井酸处理用酸量的确定方法 ,即通过被处理碳酸盐岩含水层张开裂隙数目来计算用酸量 ;研究表明 ,用酸浓度越低 ,水井酸处理的效果越差 ;对华中科技大学供水井分别注 2 .4mol/ L盐酸 4t,4.8m ol/ L的 4t,9.5 mol/ L的 3.7t,进行了 3次酸处理 ,井的涌水量分别增加 0 % ,2 0 % ,10 0 % ,说明水井酸处理应尽量用浓酸

    2002年01期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测定微量铬(VI)的新方法——邻氯苯基荧光酮荧光熄灭法

    黄慧萍,陈冬梅,李华清

    基于 Cr( VI)—邻氯苯基荧光酮 ( O-Cl-PF)— CTMAB体系的荧光熄灭效应 ,提出了一种测定痕量铬 ( VI)的新荧光方法。在 p H=8.3的 NH4 Cl-NH3 H2 O介质中 ,该物的最大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是 40 0 nm和 5 5 0 nm。铬 ( VI)量 2~ 48μg/L[0 .0 5~ 1.2 μg/( 2 5 m L) ]范围内与相对荧光强度 ΔF呈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 1μg/L。该方法可用于电镀废液、湖水、矿石中痕量铬( VI)的直接测定。

    2002年01期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地质科技情报》获奖简讯

    2002年01期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 路面基层压实度现场测试中的非理想因素分析——以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新会段为例

    史玉金,蔡鹤生

    通过对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路面基层现场压实度检测过程的详细观察 ,并在不同的条件下反复进行试验、分析比较 ,找出了影响压实度现场检测精度的主要非理想因素 ,即标准砂密度、试样含水量和路面基层平整度 ,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2002年01期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