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延生,李长安,郭广猛,黄长生
青藏高原东北缘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部位 ,为环境变化敏感带。通过系统的沉积环境、构造运动与古气候演化的较高分辨率研究 ,划分了第三纪以来的构造—气候作用下的 17个沉积层序和古气候演化的七大阶段 ,将研究区的地质事件与同期的柴达木盆地干旱植物、珠江口和渤海湾海平面、大西洋深海氧同位素演化阶段对比研究表明 ,区域重大地质事件具有可比性 ,同时具有很好的第三纪时期全球变化意义。
2000年02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杨巍然,邓清禄,吴秀玲
拉脊山造山带是在晋宁期基底上 ,由于断裂作用而形成的。拉脊山南北各有一条边界断裂 ,两断裂在早古生代由张性转化为压性具有重大意义 ,它们直接控制了火山岩和蛇绿岩套的时空分布 ,并影响火山岩和蛇绿岩套具有的一系列特征。按照“开”“合”观点对火山岩的岩石和岩石地球化学进行时序分析 ,证实了拉脊山造山带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开”“合”旋回 ,还可进一步划分为 3个次级“开”“合”旋回。拉脊山的蛇绿岩套仅限于∈ 3地层中 ,并有本身的一些特征 ,是一种新类型的蛇绿岩套 ,代表了小洋盆的基本特征。
2000年02期 5-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兰朝利,李继亮,郭永贵
综述了沉积物搬运和底形研究方面的进展 :1粒径在沉积物搬运和底形形成中的作用 ;2紊流与沉积物搬运和底形的相互作用 ;3粒度分布 ;4粒度向下游变细 ;5高流态下沉积物搬运和底形形成。可以看出沉积物搬运和底形研究的方向体现了综合、交叉和定量这三个主要的趋势。面对未来 ,沉积物搬运和底形研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争取获得突破 :1洪泛平原上沉积物的搬运路线及其底形塑造 ;2根据泥沙动力学和保存层理构造 ,结合数学模型模拟古沉积环境和古水文学 ;3紊流在沉积物搬运和底形塑造中的作用 ;4在粗粒或混合底质情况下 ,水流塑造出的底形类型和规模 ;5生物在沉积物搬运和底形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000年02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梅冥相,杨欣德
传统 Exxon层序地层学模式把层序界面定义在下降拐点 ,低水位体系域则位于类型 层序之底 ,且低水位体系域(LST)被定义为海平面相对下降期至初始上升阶段的产物 ;但是 ,在建立海平面变化曲线时 ,又假定层序界面位于海平面变化的最低点 ,从而造成层序地层学概念体系的不连贯性。强迫型海退被定义为与沉积物注入无关 ,而与相对海平面下降相关的滨线向海方向迁移的海退过程 ,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沉积体则构成强迫型海退楔体系域 (FRWST)。如果把层序界面定义在海平面变化的最低点 ,那么一个类型 层序应由 4个体系域组成 ,即低水位进积楔体系域 (LPWST)、海侵体系域 (TST)、高水位体系域(HST)、强迫型海退楔体系域 (FRWST)。进行这一修正 ,不但解决了 Exxon层序地层学模式概念体系的不连贯性 ,同时也可以对长期争论的许多问题获得一个合理的答案 ,为工作方法的改进提供一个必要的理论基础。
2000年02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刘巍,白利平,杜建国
从高压技术 ,地球深部物质组成、状态 ,高压物性和地球内 (深 )部流体等方面评述了第十届全国高压学术讨论会及在高压地学方面的进展 ,同时提出了在高压地学领域需加强研究的若干问题 :1综合利用和改进实验技术 ;2加强超临界流体研究 ;3高压地质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紧密结合 ;4重视将高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2000年02期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郑建平,路凤香,郑曙,任迎新
报道了金伯利岩的橄榄岩捕虏体中自然铁 -偏离正常矿物化学成分的矿物 (NSM)文象交生体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该交生体可能是含自然铁和偏离正常矿物化学成分的方铁矿组合构成的深源流体作用于岩石圈地幔并经过固溶体分解的产物。
2000年02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赖旭龙2000年02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 赖旭龙2000年02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 胡明安,章传玲
康定—石棉—冕宁韧性剪切带在其成生演化过程中 ,产生大量剪切构造及次级断裂 ,造成扩张空间。在这些剪切带扩张空间内 ,由于化学的、物理的及生物化学条件发生突变 ,导致热液的地球化学平衡被破坏 ,促使自然金沉淀析出 ,并聚集在剪切带内构成矿床。剪切带不仅是含金热液迁移的通道 ,而且也是发生成矿作用的有利空间和成矿物质沉淀富集的理想场所 ,是一种具有重要成矿意义的地球化学障。
2000年02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陈柏林,李中坚,董法先
岩石组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在岩石中分布的各向异性 ,X光岩组分析就是运用 X光衍射技术测定岩石结构要素——岩石中矿物分布的规律性。通过对北京崎峰茶金矿区含矿韧性—韧脆性变形岩石的 X光岩组分析 ,认为该区岩石变形比较明显 ,石英变形机制是以中低温底面或近底面滑移为特征 ,而作为斜长角闪质岩石和长英质岩石的退变质矿物绿泥石和绢云母等片状矿物则平行变形面理定向排列。从岩石组构特点结合宏观构造分析可以推断 ,该区属于中浅层次 (深度为 8~ 10 km,温度为 30 0~40 0°C,围压为 0 .2 0~ 0 .2 5 GPa)的韧脆性变形 ,变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是近南北向断裂为正断右行、近东西向断裂为正断左行 ,最大拉应力 (σ3)为北西—南东向 ,与该区处于云蒙山变质核杂岩北西侧外围的构造部位相吻合。
2000年02期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魏民,刘红光,王学平,赵精满,杨丽沛
矿床品位—吨位模型研究属于学科前沿领域 ,它是系统勘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1997年全国矿产储量数据库”资料 ,对全国 394个砂金矿床建立了地质模型、品位模型、吨位模型、吨位—品位联合模型 ,模型类型包括频率直方图、累积频率分布图 ;分别总结了砂金矿床品位及吨位分布的典型数学地质特征。
2000年02期 43-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包志伟,赵振华
卡林型金矿与有机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表生过程中 ,有机质对金的溶解、吸附和生物吸收作用是沉积、成岩过程中金在赋矿层位中初步富集的重要地质营力 ,腐殖酸可能是表生金成矿过程中重要的迁移因素。在热液作用过程中 ,原油形成和二次运移不可能是金成矿迁移的主要因素 ,但成烃及成油后期有机质的热成熟和裂解作用所产生的有机酸及 H2 S可能对金的淋滤和迁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矿体及围岩中有机质的高成熟度 ,以及矿床及围岩中的有机质由于热液的作用其成熟度明显高于远离矿化地层背景的地质事实 ,说明卡林型金矿的成矿晚于赋矿地层的成油作用。在热液矿床的沉淀阶段 ,背斜或穹隆等古石油构造圈闭中储存的烃类是金从热液中沉淀的重要还原剂。
2000年02期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吕万军,高怀忠,张文淮,张保民,张旺生
对新疆三个泉地区新近发现的几个金矿床 (点 )的含金石英脉及无矿地段的不含金石英脉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揭示了两者在流体包裹体特征、红外光谱特征等方面的显著差别 ,结合矿区含金石英脉的微量元素特征建立了该区石英脉含金性评价模型 ,指明了找矿方向。
2000年02期 51-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张佩华,赵振华,包志伟,王一先
简要总结了碲的丰度、矿物学及其分布 ,重点论述了“碱质类”金矿床中碲的赋存状态、载金作用、迁移形式及其来源等研究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大水沟独立碲矿床对研究元素超常富集的启示 ,并对超大型矿床成矿机制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00年02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晏鄂川,王亮清,王初生,杨裕云
经过对 30余年水位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在厘定水文地质模型的基础上 ,运用数理统计原理 ,获得了坝基地下水渗流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的基本认识 ,这包括库、管水位关系 ,代表断面测压管平均位势过程线 ,特定库水位时测压管管水位过程线 ,坝基渗流量变化。研究表明 ,上游铺盖与截水槽结合下游排水的防渗体系有效地控制了坝基水位 ,这为水库投入正常高水位(319.5 ,32 7.5 ,331.8m)的运行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
2000年02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汤凤林,Б.Б.Кудрящов
阐述了热熔钻进方法的原理和钻进过程 ,介绍了这种新方法在工程施工中的使用情况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000年02期 64-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鄢泰宁,补家武,李邵军
概述了海底钻探取样在海洋油气钻井和深海科学钻探中的不同特点 ,指出海底钻探取样是一个前沿性的复杂课题 ;分析了海底取样器的分类及岩石可钻性分级 ;针对海底柱状取样器的科研和设计方向提出了建议。
2000年02期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肖峰,马传明,刘增贤
通过在京珠高速公路广珠东线某试验段进行的系统室内配合比试验、工程桩大型无侧限抗压试验、现场天然地基、粉喷桩复合地基、粉喷桩单桩载荷试验和现场沉降观测 ,分析了粉喷桩的掺入比与桩体强度增长关系、处理的效果 ,探讨了粉喷桩处理软土地基的掺入比、强度增长、沉降量减少等机理问题 ,表明粉喷桩是一种处理桥头过渡段软基的有效方法。
2000年02期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王占岐,庄新国
探讨了六盘水市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煤矸石、矿区废水、废气对其环境的危害性 ,指出其环境治理的紧迫性 ,应加强综合治理。
2000年02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马腾,王焰新
介绍了铀尾矿库的物理、化学概念模型和其中重金属、放射性核素迁移的一般过程 ;论述了沉淀作用、络合作用和胶体作用对放射性核素迁移的影响 ;重点讨论了描述吸附作用的离子交换模型和表面络合模型的建模机理 ;对定量模拟放射性核素迁移行为的 Kd模型、表面络合模型及“反应 -运移模型”的应用进行了评述。
2000年02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沈艳杰
根据多年来的地质灾害调查成果 ,对安徽省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分类 ;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的查询、统计和绘制图表的功能 ,对安徽省地质灾害在时空上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 ,重点统计了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 ,对累进性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发育情况进行了概略评述 ;归纳总结了安徽省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 ,以期为安徽省地质灾害的进一步研究、预测预报以及制定减灾防灾方案奠定基础。
2000年02期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柴贺军,刘汉超,张倬元
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外对滑坡堵江自然灾害在各方面的研究现状 ,包括了滑坡堵江事件的识别研究、滑坡堵江天然堆石坝和堰塞湖的研究、滑坡堵江事件的灾害研究和天然堆石坝的合理利用和治理以及中国地质人员近几年在这类灾害研究中所做的工作 ,提出了堵江灾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2000年02期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罗泽娇
综述了生活饮用水水质处理技术如饮用水水质标准、水源水水质处理标准、饮用水出厂水质处理、管网水质研究、末梢水质净化研究的进展 ,并指出今后应加强的改进建议。
2000年02期 91-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姜亮,傅强
针对储层中流体不易判别、测试结果与测井解释结果吻合率低的特点 ;在测井曲线上提取反映储层中流体特征的参数 ,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 ,对东海西湖凹陷 Hy构造上的两口井 (Hy7-1-1,Hy14 -1-1)进行了油气层的识别 ,通过检测吻合率达到 89.6 5 % ,证实该网络是一种有效的油气层识别方法。
2000年02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金友渔,赵鹏大
判别分析模型是多变量线性统计模型 ,但自然界更多现象是非线性的。通过将非线性科学中分形几何学与传统的判别分析模型相结合导出分形—判别非线性数学模型 ,并应用于某铜金矿床勘探线剖面的致矿地质异常分析中 ,与传统的判别分析方法相比 ,明显地提高了判对率。
2000年02期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田宜平,刘刚,韩志军,吴冲龙
根据日常生活和地矿工作的实际需要 ,利用相似变形原理 ,提出了一种新的非参数映射法——实物标志点映射法 ,同时给出了纹理映射后的矢量剪切算法——空间曲面网格与剪切平面求交的算法。这种新的纹理映射法和矢量剪切算法简单易行且准确可靠 ,而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推广应用前景良好。一个典型城市景观的应用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00年02期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杨进,刘庆成,程业勋,王南萍,侯胜利
给出了水资源调查的环境地球物理方法 ,通过实例讨论了水环境地球物理方法在地下水资源的勘测、保护和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效果。
2000年02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2000年02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 凌永明2000年02期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