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 欧洲大陆岩石圈动力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刘凤山

    通过对 EUROPROBE 计划中 5 个关键项目的主要研究目标和主要成果的介绍,简述了欧洲大陆岩石圈动力学研究现状及进展。通过研究, 人们已认识到芬诺斯堪的亚地盾古元古代、太古代岩石圈演化特征有明显不同;横跨欧洲的缝合带既是前寒武纪地壳显生宙重新活动的结果,也是加里东和华力西地体增生作用的结果;乌拉尔造山带是古生代微大陆碎块进一步裂解、崩解、增生到东欧大陆边缘的结果;侏罗纪到现代的非洲—阿拉伯板块及其间的大陆地体与欧洲板块相互作用制约了喀尔巴阡和迪纳拉造山带演化,同时影响了东欧克拉通边缘应力场,也深深地波及到克拉通内部,形成裂谷作用。

    1999年04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欧洲大高加索厄尔布鲁斯山的形成与演化

    王勇峰,李致新,杨巍然

    厄尔布鲁斯山位于土耳其板块俯冲至西徐亚板块之下而形成的大高加索弧形构造带的弧顶部位,本身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火山口组成的复式火山锥。厄尔布鲁斯山隆升过程和机制可划分为4 个阶段:中生代板块俯冲形成大高加索相对隆起区;新生代早期板块碰撞使大高加索成为强烈隆起区;新生代晚期发育了厄尔布鲁斯复式火山锥,并使之成为欧洲最高峰;许多迹象表明,厄尔布鲁斯火山现代并未熄灭,厄尔布鲁斯山以10 m m /a 的速度继续隆升。

    1999年04期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新中国地质科学50年回顾与展望学术讨论会报道

    杨光荣

    1999年04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构造流变计

    曾佐勋,樊春,刘立林,陈桂华,凌峰,彭振华

    根据构造形迹和应变型式反演岩石流变性质的方法称为构造流变计,或简称流变计。目前提出的流变计主要有应变折射(含剪应变折射和应变差折射)、能干层褶皱、香肠构造、残斑翼尾样式。应变折射、能干层褶皱和香肠构造流变计已进入定量化阶段。构造流变计既可用来研究不同尺度地质体的流变结构,也可用来研究地质体的流变学演化,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999年04期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岩溶渗漏可能性研究项目通过评审验收

    1999年04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造山带中、新生代隆升作用构造年代学研究新进展

    杨巍然,王国灿,李长安

    造山带中、新生代隆升作用构造年代学研究在内容上强调隆升的细致过程和机制的研究;在方法上有4 点值得重视:利用宇宙核素测定年龄;利用M DD 模式定量研究山体隆升过程;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方法研究山脉的隆升与剥露;利用地貌有关参数判断抬升机制。对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构造年代学进行剖析后,得到一些规律性认识:隆升构造复杂多样,可划分4 类6 型隆升构造;隆升作用在时间上显示缓慢和强烈隆升相间的节律性,空间上具断块差异隆升的特点;不同阶段隆升机制有差别。

    1999年04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大型走滑带内同构造花岗岩的判别标志

    张进江

    在对走滑带同构造花岗岩的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同构造花岗岩的判别标志进行了总结,并对同构造花岗岩与构造前和构造后花岗岩的区别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它们的关键区分标志。

    1999年04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裂变径迹法在研究造山带隆升过程中的应用介绍

    吴中海,吴珍汉

    介绍了4 种类型的造山带隆升—冷却模式,不同模式对应于不同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高程图特征;总结了不同构造背景下的热历史特征与裂变径迹年龄序列。裂变径迹长度的不同统计分布型式对应于不同的热历史,具有不同的年代学意义。

    1999年04期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地幔中水的研究进展

    韩庆军,邵济安

    地幔中的水不但对地幔地球化学动力学、地球物理场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认识地球内部挥发分的再循环以及整个行星地球的演化均有着关键性的科学意义。简要评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地幔中水的赋存状态、位置及其影响因素,并初步估算了地幔中水的含量。

    1999年04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湟水河流域条带状水成黄土层倾斜率与青藏高原—祁连山隆升

    黄长生,李长安,刘雪梅,唐小明,谢远云

    在湟水河流域发育夷平面、阶地和不对称的山脉、沟谷等地貌,对阶地、夷平面上的条带状水成黄土层的倾向和倾斜率的系统测量,反映出流域内地表的抬升。根据对称性可分为4 个阶段,隆升在大的时间尺度上是均匀的,在小尺度上是不均匀的;当高原隆升到一定高度后,受印度板块侧向挤压,高原向四周的应力的共同作用使祁连山隆升,并伴随着气候恶化。

    1999年04期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一次重要的第四纪构造运动及环境效应

    李长安,张玉芬

    在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1.6~1.0 MaB.P.),中国大陆发生了一次十分强烈的构造运动,造成了早更新世地层的普遍褶皱和断裂,并伴有火山活动。同时,这又是一次十分重要的造貌运动,它导致了高原面的形成并整体抬升,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今地貌格局,这次构造运动对中国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它使大片处于鼎盛时期N—Q1 的古湖消亡,中国现今的主要水系定型,植被分布形式发生变化和气候转型。

    1999年04期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一种原子水平的重力仪

    张昌达

    1999年04期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 对溪洛渡工程库首区喀斯特洞穴发育的新认识

    曾克峰,韩庆之,梁杏

    在讨论地质背景与洞穴发育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洞穴中冲、溶蚀形态特征、第四纪不同时期的沉积物剖面及沉积旋回分析、粒度分析、砾石统计等资料,系统分析了洞穴发育过程中的古水流方向。测年资料表明,多层洞穴不同时代的堆积物记录,反映了新构造运动和气候波动对洞穴发育的控制作用,为评价洞穴的发育规模、展布方向及对工程的影响,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1999年04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穆斯堡尔谱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赵令湖,李志刚

    讨论了在温度为300 K 条件下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穆斯堡尔谱的特征。根据谱形将全谱分解成三套双峰,其中第Ⅰ、第Ⅱ套是由四面体中的Fe2+ 产生的,第Ⅲ套是由八面体中Fe3+ 产生的;总结出了中心位移值(δ)与铬铁矿平衡压力以及四级分裂值(QS)、铬铁矿平衡温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铬铁矿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铬铁矿穆斯堡尔谱的两个重要参数δ和QS在铬铁矿成矿预测中可以作为矿物学标型特征来推测矿床的成因,参数的质量达到了铬铁矿床成矿预测之要求。

    1999年04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广西来宾菊花石的矿物学研究

    李军虹,赵珊茸,颜佳新

    通过对广西来宾菊花石的野外工作及其形貌观察、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偏光显微镜鉴定, 阐明了菊花石(chrysanthem um stone)的分布和形貌特征及其后生变化规律,认为菊花石主要由天青石、方解石和玉髓三种矿物组成。天青石(SrSO4)为原生矿物,后经碳酸盐化,继而硅化形成方解石和玉髓。

    1999年04期 55-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皖南早奥陶世叠层石礁暴露面研究

    林文姣,陈北岳

    在皖南地区早奥陶世叠层石礁上识别出14 个暴露面。根据渗滤囊分布情况,将暴露面划分为不发育渗滤囊构造和发育渗滤囊构造两种。详细阐述了渗滤囊形态和内部构造,并结合叠层石礁构型、水深和水动力能量关系,计算出该区相对海平面下降幅度为5.07~7.50 m ,上升幅度为5.00~8.05 m 。

    1999年04期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湘东地区某些典型铀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

    李建威,李紫金,李先福,傅昭仁

    根据流体包裹体的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液相和气相成分测试及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对湘东地区某些典型铀矿床的成矿流体组成、性质和来源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铀矿床成矿流体为一种中低温、低盐度热液体系,流体中的水主要来自被循环加热的大气降水,而CO2 等气体则来自深部地壳或上地幔。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的铀矿床,其成矿流体具有十分相似的特征,说明湘东中新生代区域热液铀成矿作用具有统一的动力学背景,即铀矿床的形成受中新生代NNE向走滑断裂作用控制。

    1999年04期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关于中国煤层瓦斯区域分布的几点认识

    张子敏,高建良,张瑞林,何俊

    据1994~1996 年连续3 年的统计,全国煤矿瓦斯灾害伤亡人数占煤矿伤亡总人数的40% 以上,瓦斯涌出规律、瓦斯涌出量预测、瓦斯突出预测仍是煤矿安全技术的难题。在加强对瓦斯灾害综合治理的同时,把瓦斯作为煤层气资源积极进行开发利用,是当前的研究方向。瓦斯区域分布规律研究可以概括为建立在煤层瓦斯生成条件、保存条件基础上的高瓦斯赋存量、高瓦斯涌出量、低瓦斯赋存量、低瓦斯涌出量区域分布规律研究;建立在高瓦斯赋存量基础上的煤层受强构造挤压、剪切作用进而发生韧塑性破坏形成一定厚度的“构造煤”,在煤层开采时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区域分布规律研究。提出了14 点认识,为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煤层瓦斯突出预测和煤层气开发利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1999年04期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煤造石油与煤成油理论关系研究进展综述

    胡社荣

    综述了煤造石油的研究进展。煤加氢液化研究结果表明挥发分、H 与C比值、煤级、催化剂是影响煤炭液化的重要因素;对煤造石油理论与石油无机成因说、煤造石油与煤成油理论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评述,现代含煤岩系煤成油研究得出的结论与煤造石油实践得出的结果近似一致,一些大油田分布带与大构造活动区带近于一致,由此使人们得出了类似于F-T 法合成的石油无机成因理论。

    1999年04期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长江宜昌—大通河段河道GIS在长江防洪规划中的意义

    薛重生,董玉森,李利平

    1999年04期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保康县地质特征及其对旅游资源景观的影响

    辛建荣,唐嘉耀,张俊霞

    着重阐述了湖北省保康县的地质特征及其对资源景观的影响,分析了保康县北部4 个风景区的地层发育特征、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并对其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提出了今后开发的方向。

    1999年04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综合航空物探方法在金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以新疆康古尔塔格地区金矿勘查为例

    吴其反正,张天阁,王庆华,蔡玉梅

     通过对新疆康古尔塔格地区Ⅵ号和Ⅷ号金矿进行的试验研究,结合测区的地质与地貌的实际情况,确立了空中和地面地球物理测量条件,建立了本区寻找金矿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标志;应用综合找矿标志,圈出了该区金矿远景区10 个,经地面查证发现了其中含金矿化蚀变带5 处,并确认该区石炭系苦水组地层为新的含矿层。

    1999年04期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地质科技情报》编辑部获奖简讯

    1999年04期 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 甚低频电磁法在矿体空间定位预测中的应用

    张寿庭,徐旃章,郑明华

    隐伏矿体的空间定位预测研究,已成为当今成矿预测和找矿勘探实践的当务之急。甚低频电磁法(VLF-EM ),具有仪器轻便、方法简单、经济高效等优点;实践表明,应用甚低频磁倾角测量及倾角资料的Fraser滤波、线性滤波处理成果,可以有效地揭示隐伏区段矿体走向延伸与矿化富集部位,矿体形态、产状、埋深特征以及矿体的空间展布、递变规律,为隐伏矿体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1999年04期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滑坡预测的方法学进展

    周萃英

    对滑坡预测方法及其近年来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系统分析,特别是对非线性理论的特点及其在滑坡预测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并且,基于对地质体复杂性的认识,强调了人类专家经验知识的重要性,指出定性、定量综合集成的方法,如专家系统预测方法等是特别值得关注的,并提出了若干新的思考与展望。

    1999年04期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总应力分析强度指标中的几个问题

    罗嗣海,潘小青,胡立明

    就破坏面方位、剪切前固结应力状态、剪切应力路径及主应力偏转对总应力强度指标的影响及解决的途径作了简要分析。

    1999年04期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大陆中、下地壳电学特征实验研究

    朱茂旭,谢鸿森

    高温高压下地壳物质电导率的实验室测定是研究大陆中、下地壳高导层成因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表明,水、石墨、部分熔融以及矿物脱水都可能形成地壳高导层,在不同构造环境和深度下这些机制起着不同的作用。为解释中地壳高导层,水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下地壳,水、石墨、部分熔融以及矿物脱水、甚至特定的干的下地壳岩石都可解释大地电磁测量结果

    1999年04期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溶胶—凝胶法的技术进展与应用现状

    徐建梅,张德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在较低温度下即可得到希望的化合物的新方法。简述了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总结了溶胶—凝胶技术发展现状,着重介绍了溶胶—凝胶技术在制备块状、纤维、涂层和薄膜、超细粉末及复合材料方面的应用现状。

    1999年04期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MPV-3显微光度计在宝石学中的应用

    叶松,亓利剑,罗永安,郭涛

    简述了MPV-3 显微光度计的特点,阐述了有色宝石颜色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以四川平武无色绿柱石、山东昌乐蓝宝石的颜色评价和改色实验效果评价以及不同成因的天然红宝石和合成红宝石的发光性研究为例,论述了M PV-3 显微光度计在宝石颜色评价、改色效果判定、红宝石定名和品种鉴别等方面的应用。

    1999年04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