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勤文,张双全
产于滇西南孟连曼信的苦橄岩,前人定为苦橄玢岩岩脉。经研究发现该苦橄岩普遍发育堆积结构,同时又普遍发育枕状构造且基质具淬火结构,并且与石炭纪洋脊型—准洋脊型玄武岩具有成因演化关系。这表明该苦橄岩不是岩脉,而是水下喷出相的夭折堆积岩,是因洋底扩张速度改变而导致岩浆房状态改变的结果,这也为澜沧江洋的扩张作用提供了佐证。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索书田,钟增球,游振东
通过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的共同研究,证明了大别—苏鲁造山带内的超高压—高压变质带,是世界上出露最好、规模最大的超高压—高压变质带,而且主要是在三叠纪(240~210Ma)中朝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间陆—陆碰撞构造背景下形成的。三叠纪碰撞缝合带的位置则是最为...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 廖群安,薛重生,李昌年
Sm-Nd同位素测龄研究表明,赣东北广丰地区桃源组火山岩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1100±168)Ma,形成时代应归属晚元古代,与扬子、华夏两板块在晋宁期对接造山作用的时间一致。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表明,该组火山岩富碱、K2O,Al2O3,LREE及地幔不相容元素,属碱性系列中的钾玄岩系列;低εt(Nd)(-4.5±1.9),It(Sr)为0.7048~0.7131,变化范围很大,具壳幔混合成因的Sm-Nd、Rb-Sr同位素组成。笔者研究认为,桃源组钾玄岩系列火山岩是晋宁期岛弧火山岩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薛重生,樊光明,廖群安,赵温霞,王京名
华夏古陆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历来是研究华南地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深入研究,在中晚元古界地层、华夏古陆、晋宁—加里东造山旋回、浅变质岩地层分解及古生代放射虫等方面的重大发现和对华南大地构造格局的认识上的一系列...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朱云海,张克信,拜永山
通过对东昆仑东段清水泉地区花岗岩类的详细野外研究,提出造山带地区岩浆岩中普遍存在构造混杂现象,并把构造混杂岩浆岩分为构造岩浆岩片和准构造岩浆岩片两类,为造山带地区侵入岩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彭松柏,张业明
云开地区广泛出露以花岗质岩石为主体的变质杂岩,其周缘为浅变质的新元古代云开群所环绕,彼此间呈断层接触。花岗质岩石普遍遭受韧性流变改造,形成麻状、眼球状和条带状等有序变形组构,长期以来,对这套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和形成时代存在不同的看法,从而制约了对云开地...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李伍平,路凤香
通过对钙碱性火山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及其构造背景的研究表明,钙碱性火山岩的形成不一定仅限于板块俯冲过程,在不具备板块俯冲的其它构造环境下也能够形成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王华
应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的邀请,法国著名的三叠系地层学、沉积学、含煤油气盆地分析领域的专家Courel教授于1999年4月16日来中国地质大学进行了为期6天的学术交流和有关开展中国、法国科研合作等事宜的洽谈工作,并被聘为中国地质大学客座教授。在Cour...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张树林,黄耀琴,黄雄伟
以莺歌海和渤海湾盆地为例,总结了一种新的构造类型——流体底辟构造的特点;根据流体底辟破碎带中泥质混入程度,将它分为断裂破裂带、混杂破裂带、混合岩带和泥火山4种类型;并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流力破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流体底辟形成的机制和地质背景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 唐诗佳,彭恩生,孙振家,陈宜
从构造地质学的野外观测、构造物理学的实验模拟和数学模拟等三方面概述了国内外断裂构造三维模型研究的现状和进展,评述了模型研究的主要方法,建立了进行该项研究工作的一般流程,并对该领域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作了探讨。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吕万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客座教授、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化学系研究员段振豪博士于1999年4月13日在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作了题为“地质流体物理化学性质的计算机模拟”的专题报告。其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地质流体物理化学性质的重要性地质流体在许多地质...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樊光明,薛重生,李昌年,廖群安
赣东北多期造山带发育一种双层复合逆冲推覆构造,它是由下部的登山—横峰逆冲断层系和上部的葛源逆冲推覆构造共同构成。地质年代学及运动学研究表明,登山—横峰逆冲断层系形成于加里东期,自南东向北西运移达30km以上,应变速率ε=2.4×10-12/s。葛源逆冲推覆构造则形成于印支期,自北西向南东运移至少50km。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龚一鸣,李保华
围绕地质时间坐标的建立和优化,地层学经历了三次重要革命,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地层学形态:斯坦诺地层学(1669年)、史密斯地层学(1817年)和高分辨率地层学(1969年)。高分辨率地层学的显著特色是划分、对比出的主体地层单元的持续时间必须小于百万年级。十万年级至千年级高分辨率地层划分对比和高分辨率地质时间坐标的建立可望通过对地层记录中Mi-lankovitch旋回和ENSO事件沉积的高分辨率地层学研究实现。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阳正熙
提出了我国矿产勘查应以高质量矿床作为目标矿床的战略;认为勘查高质量矿床需要加强矿床模式的研究和GIS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高质量矿床战略成功实施的思路包括:①以高质量金矿床作为勘查目标;②加强对典型高质量矿床的研究,寻找同类型高质量矿床;③从构造环境发展演化的机理进行成矿分析,制定高质量矿床勘查战略;④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勘查队伍之间的竞争机制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刘海滨,邵震杰
系统评述了国内外有关矿产资源价值的观点,分别介绍了国外和国内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状况,同时,对矿产资源级差收益的理论和评估方法也进行了论述。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何光玉,刘海滨
介绍了油气系统研究中最新发展起来的油气系统动力学方法;在与常规油气盆地模拟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系统动力学模拟方法进行了评价,指出系统动力学模拟可较好地解决目前油气盆地模拟中存在的许多关键问题,是研究油气系统的有效途径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张二华,吴克强,范土芝
讨论了油气圈闭的灰色特征,介绍了用灰色聚类方法进行圈闭评价的基本原理,给出了圈闭灰色聚类评价的计算方法和参数选取原则。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的评价结果是可靠的。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祁士华,殷鸿福
通过桂西北中三叠世沉积盆地中有关碎屑物质来源的沉积环境分析和碎屑源区及沉积区金的地球化学场对比,研究了盆地沉积成岩过程中金的富集和贫化特征,认为金牙金矿区的金来源于中三叠统浊积岩沉积盆地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蒋敬业,李方林,王苹,陆建培
研究了北祁连山造山带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MS)类型、金属来源与容矿围岩、火山岩类型及其构造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容矿岩石和地壳性质是控制矿床类型和金属来源的主要因素。多金属黑矿型矿床主要赋存于硅铝质陆壳边缘裂陷带双峰火山岩系的酸性火山岩中,成矿元素源于深部长英质岩石,铜型矿床产于洋壳基性火山岩中,成矿元素源于深部镁铁质岩石。中寒武统双峰火山岩所赋存的多金属VMS矿床多、规模大,是主要含矿岩系。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罗文强,张倬元,黄润秋
论述了复杂边坡系统稳定性研究中引入可靠性理论的必要性。总结了边坡系统可靠性分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主要内容为:影响边坡系统稳定性因素的可靠性研究、可靠性计算模型的研究、边坡不稳定性空间预测的可靠性研究、边坡不稳定性时间预测的可靠性研究。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郭华明,王焰新
概述了现有的几种地下水有机污染治理方法:抽出处理、注气—抽取土壤气、内在生物净化、流线控制、多技术结合法、生物治理、吸附、原位反应墙等工作原理和治理效果;简要分析了地下水有机污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杨顺安,刘虎中,张学武,刘国卫
利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对碎石桩进行的模型试验结果,分析了散体桩(墩)发生剪切破坏、刺入破坏和鼓胀破坏的不同条件,得出强夯块石墩复合地基最有可能的破坏形式为剪切破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夯块石墩单墩承载力计算模型,推导出了强夯块石墩单墩和强夯块石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计算值与现场荷载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模型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从而为强夯块石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上合理、实践中可行的计算方法。
1999年02期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石和彬,刘羽,罗惠华,钟康年
羟基磷灰石与天然磷灰石均能有效地固定水溶性铅离子,1g羟基磷灰石或改性活化天然磷灰石除去水溶液中的铅离子量可以高达800mg;其反应机理以磷灰石的溶解与铅的磷酸盐矿物的沉淀为主,伴有表面吸附作用。羟基磷灰石和改性活化天然磷灰石可用于含铅废水的处理,而性能良好的天然磷灰石在对铅污染水体、土壤及废弃物进行原地改良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1999年02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程胜高,李国斌,吴登定
以黄石硫酸厂优化选址为例,说明建设项目优化选址的目的、准则与方法。通过现场勘查与环境监测,应用数学矩阵方法评分比较,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综合分析,合理地确定了黄石硫酸厂的选址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程建萍,凌文黎
报道了Lu-Hf同位素体系在地幔端元的地球化学研究中的部分最新应用成果。大量的大洋玄武岩Lu-Hf同位素研究表明:具亏损地幔端元(DMM)来源的洋中脊玄武岩岩浆部分熔融的初熔区位于石榴石稳定场深度,即深度为80~90km的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地幔,而不是原来所认为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区(深度小于60km);以高放射成因Pb为特征的高U地幔端元(HIMU)应代表了下地幔物质在某一特定时期发生分异作用的结果;球粒陨石与大洋玄武岩Hf同位素对比研究表明,没有原始地幔物质能保留至今的迹象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王岳军,范蔚茗,林舸
简要介绍了盆地沉积物示踪山脉隆升剥蚀的几种方法并给以实例分析。与造山带隆升过程相伴生的沉积盆地记录了造山带隆升的许多宝贵信息,但长期以来,利用盆地沉积物反演源区背景常局限于盆地沉积物碎屑组分、副(重)矿物组合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近年国外已开始利用盆地沉积物中颗粒锆石U-Pb年龄谱、Nd同位素组成、矿物(如黑云母、磷灰石等)热年代学方法示踪盆地沉积物物源性质及物源贡献比例,山脉构造热事件及山脉隆升剥蚀速率等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王占岐,朱明,李萍
运用灰色优势分析法对摇床选矿过程中冲程、床面坡度、给矿浓度和给矿量等操作参数对选矿效果(精矿品位和精矿回收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摇床选别细粒砂矿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序次:对精矿品位影响的显著性依次是冲程、床面坡度、给矿量和给矿浓度;对精矿回收率影响的显著性依次是冲程、给矿量、床面坡度和给矿浓度。该结论为摇床选别细粒砂矿进一步调优试验指明了方向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周江羽,袁艳斌,李星
以扇形沉积体的分形研究为例,针对分形理论在地学应用领域中存在的一系列值得注意和深入探讨的问题,如分形的层次、尺度及线性无标度区、分维数测定方法的选择、分形动力学与分形重构、构造分形Ds与结构分形Dt的关系、分形模拟和预测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强调指出,在地学领域中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非线性数学方法基础之上的分形动力学模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陈美华,狄敬如
总结了阴极发光(CL)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在金刚石研究中的应用。CL图像可以揭示金刚石的内部结构、生长机制、生长阶段及过程,提供塑性变形及是否含有CO2的信息,验证和解释微区FTIR分析、稳定同位素及地质年代研究的结果,为天然金刚石和合成金刚石的区分提供关键证据。合成金刚石的实验研究表明,氮的不同聚集态丰度值是聚集温度TNA、金刚石存留时间tMR及氮丰度值的函数,利用地质信息和FTIR分析获得的氮不同聚集态的丰度可以计算金刚石的TNA和tMR,讨论金刚石生长的热演化历史。
1999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李江风,刘吉平,汪华斌
以清江流域为例,探讨了遥感在地质地貌旅游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根据遥感图像成像规律以及不同地质地貌景观类型在遥感图像上所显示的不同解译标志,划分出该流域地质地貌景观类型,以及地质地貌景观的展布特征;指出了遥感技术在这一类资源调查中的优势和潜力,以及在旅游规划中的作用。
1999年02期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昌彦君,罗延钟,田鹏飞
基于偶极—偶极电极装置的瞬变响应表达式,建立了双极源电场的等效偶极和三次插值的快速近似算法。通过在一些典型地电断面上对算法的试算,表明三次插值法是一种较稳定的快速算法,从而实现了时间谱电阻率法一维正演的快速计算。
1999年02期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袁照令,李大明
指出了对磁异常ΔT做化极处理不仅方便了解释,而且可以提高磁异常解释的准确程度。在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实例说明在解释磁异常ΔT化极结果时,应当紧密结合地质资料注意分析实测磁异常的完整情况
1999年02期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由法国引进NUMIS核磁共振仪,用于找水试验和实用找水,取得良好效果。核磁共振NMR找水方法是一种物探直接找水的方法,具有独特的优点,可以寻找各种类型的地下水,圈定找水远景区,提供井位,用于与水有关的环境地质调查,区分咸、淡水,用...
1999年02期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