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 超高构造变质流体的成矿动力学研究

    王思源,郑有业

    提出了超高构造变质流体的概念及特征,指出该类流体富含气液及贵金属络合物,主要产生并活动于韧性剪切带,在剪切带由压扭性向扭张性转化过程中,该流体发生浆、液、气分异而充填交代成矿。

    1998年S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地质流体热动力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段振豪

    流体热动力学性质对理解各种作用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是重要的。有关这方面的知识,通常是从实验资料获得。但实验工作毕竟是有限的,只能反映自然条件中很有限的范围。半经验的模式(如状态方程)或计算机模拟(如分子动力学和MonteCarlo模拟)提供了地质流体系统定量研究的主要方法。一个好的状态方程,可以根据实验数据内插或外延,能获得很多物理—化学信息。计算机模拟甚至可以在实验室不能达到的条件下产生“实验数据”,为未来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潜在发展可能性。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应是:①为H2O-CaCl2-NaCl-CO2-CH4-H2S-N2体系提供预测容积、相平衡和焓的状态方程;②有效的计算机程序能够模拟自然界中含水溶液流体混合物的各种特性(包括热动力、结构、迁移性质);③将这些模式和计算机模拟应用于各种地质系统的研究(如热水溶液矿床和流体—岩石交换反应等)中。

    1998年S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国外变质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沈昆,倪培,刘斌

    综述了麻粒岩、紫苏花岗岩和混合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介绍了中欧阿尔卑斯造山带、挪威加里东造山带和德国海西造山带榴辉岩及其围岩等俯冲—碰撞高压变质带和其它地质环境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成果;并简介了流体包裹体被捕获后的变化,如变形、重结晶、体积变化、成分变化等。

    1998年S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东准噶尔三个泉地区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高怀忠,吕万军,张保民,张旺生

    三个泉地区含金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数量和种类众多,显示了成脉、成矿作用的多阶段特征。富CO2包裹体的存在和流体的H2O及CO2高光密度显示成矿流体为深源低盐度H2O-CO2溶液;成矿过程中伴有减压沸腾或CO2的不混溶分离作用;地质及包裹体的判别标志表明双石山蚀变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前景。

    1998年S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龙泉金矿流体包裹体中原生气体与金矿远景评价

    伍刚,张文淮,栗春芳

    龙泉金矿研究表明,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及原生气体的含量和变化,可以作为金矿找矿、评价的微观地质依据。流体包裹体是成矿流体的代表,能反映金矿的形成环境及流体性质;可将均一温度和盐度作为远景评价的指标;原生气体是成矿流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组分及含量,可以反映成矿流体的来源,同时,也是远景评价的重要参数;该区流体包裹体中CH4,CO2,O2,H2及H2O是金矿化的重要指示性原生气体。

    1998年S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流体包裹体成分与金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以河南西峡石板沟金矿床为例

    张德会,刘伟

    根据收集到的国内外若干金矿床流体包裹体成分数据,结合Cl在热水溶液和花岗质熔体之间分配系数的最新实验成果,认为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的高盐度〔w(NaCl)>30%〕和高w(K+)/w(Na+)比值(>1)可以作为判别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来源的辅助标志;以河南西峡石板沟金矿床为例,据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提出该矿床的形成与矿区两类不同时代侵入的花岗岩类岩石具有成因联系,成矿物质主要源自晋宁期侵位的甘沟岩体,而成矿流体则主要由华力西期侵位的石塘山花岗岩岩浆中出溶的岩浆热液构成。

    1998年S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扫描电镜下流体包裹体中子矿物的鉴定

    范宏瑞,谢奕汉,王英兰

    论述了流体包裹体中子矿物的特征和鉴定方法。多相包裹体中的子矿物是由封存在矿物包裹体内的成矿流体结晶形成的固体相,它可以提供有关原始均一母流体化学成分等重要信息。研究实例说明,通过研究包裹体中子矿物可以探讨流体成矿作用、成矿方式及其矿床成矿机制等问题。

    1998年S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西华山-荡坪钨铍矿床流体包裹体羧酸研究

    刘家齐,曾贻善

    系统研究了西华山—荡坪钨铍矿床矿物中流体包裹体温压地球化学特征,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了矿床中石英、水晶、黑钨矿、绿柱石、萤石等矿物包裹体浸取液的羧酸组成——甲酸、乙酸、丙酸和草酸,结果表明低分子量羧酸或羧酸盐是气化—高温热液矿床成矿流体中的常见组分。其中甲酸>乙酸草酸,部分样品中有丙酸。

    1998年S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石棉金矿流体包裹体与成矿温压研究

    伍刚,杨铸生,贺金良

    石棉金矿流体包裹体与成矿温压研究伍刚杨铸生贺金良(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武汉,430074)(四川地矿局攀西地质大队,西昌,615000)石棉金矿赋存于大渡河韧性剪切带中,矿床由6个矿体构成。容矿围岩为前震旦系康定基底杂岩、上震旦统及泥盆系碳酸盐岩、...

    1998年S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 南京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

    谢树成,殷鸿福,王红梅,周修高,张文淮

    研究了南京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的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以及碳、氢、氧同位素特征,证实成矿流体是由岩浆水、大气降水和有机流体混合而成,早阶段以岩浆水占优势,而铅锌主成矿阶段则以大气降水和有机流体为主;着重分析了有机流体的成分,从中检测出了一系列生物标志化合物,包括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长链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和甾烷等,证实流体中的有机质来源于赋矿地层的菌藻类生物。

    1998年S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崖13-1气田有机包裹体研究

    郭乃燕,于晓果

    通过对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陵水组三段储层砂岩自生石英中有机包裹体的类型分布、均一温度及成分等的研究认为,崖13-1气田天然气开始运移的时间在上新世,运移深度为3.0~3.3km,此时尚未形成气藏;大量运聚发生在上新世末—第四纪,运移深度为3.4~3.9km,主要聚集期为第四纪。根据有机包裹体的成分特征对储层流体介质及气源进行了初步分析。

    1998年S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流体包裹体与盆地油气的生成和演化

    谢奕汉,范宏瑞,王英兰

    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在中国东部具备“生、储、盖”条件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内油气生成和演化与其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即与古地温有密切关系)。均一温度为90~130°C时出现低成熟度油田;均一温度为130~155°C时出现高成熟度油气田;均一温度为155~180°C时出现过高成熟度气田;当均一温度大于200°C时,油气田遭到破坏,留下沥青残物。有机包裹体的成分和含量也可以作为油气田成熟度的良好判据。

    1998年S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封闭与开放构造系中矿物包裹体特征研究——以华蓥山锶矿带为例

    朱创业,李保华

    封闭与开放构造系中矿物包裹体特征研究——以华蓥山锶矿带为例朱创业李保华(成都理工学院,成都,610059)对大多数层控矿床而言,褶皱和断裂是两种常见的主要控矿构造类型。王嘉荫于1978年把褶皱区的应力系统称为封闭系,把断裂区的应力系统称为开放系。笔者...

    1998年S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 有机包裹体研究方法简介

    李荣西,金奎励,艾天杰

    简介了有机包裹体研究方法,如荧光光谱、micro-FT.IR、LRM、LMPY-GC/MS和TOF-SIMS等原位(In-situ)微分析技术,并对它们在有机流体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作了互相对比。

    1998年S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沧参1井与孔古3井中奥陶统包裹体研究和成油气评价

    欧光习,范光

    通过对沧县隆起沧参1井与黄骅坳陷孔古3井包裹体对比研究,根据包裹体轻烃成分反映出的油气特征,认为沧县隆起中奥陶统碳酸盐岩系成油条件好,且油气资源丰富。取自沧参1井中奥陶统灰岩方解石样品中矿物包裹体发育,可划分出3类:Ⅰ.盐水溶液包裹体;Ⅱ.CO2包裹体;Ⅲ.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th为107~210°C,气相成分主要是C1—C5,总烃为0.29~0.89μl/g,C2+/C1为0.25~1.90。而取自孔古3井中奥陶统方解石样品中主要含Ⅰ类、Ⅲ类包裹体,Ⅱ类包裹体少见。th为121°C,总烃为1.83~7.01μl/g,C2+/C1为1.27~1.59。

    1998年S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包裹体爆裂参数在金矿找矿中的应用

    李存有,施立达

    通过对河北张全庄石英脉型金矿中石英包裹体的爆裂法研究,建立了成矿找矿爆裂参数模式,即矿脉上顶部α-β峰发育,其爆峰高、出现率大;含金性好,爆裂温度低;爆裂活度小,主爆峰高度低及低矮多峰型爆裂曲线出现率高均是矿化良好的标志。运用此爆裂参数模式对石英脉进行了含矿性评估,对已开采矿脉做了深部成矿预测,取得了与实际情况吻合的结论,表明运用石英爆裂参数找矿是可行的、有效的。

    1998年S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四川会理拉拉铜矿床流体特征及成矿条件研究

    金明霞,沈苏

    通过研究四川会理拉拉铜矿床流体世代、形成温度、盐度、体系密度、压力等特征认为,从岩浆阶段—成岩阶段—成矿阶段—成矿期后阶段,流体共分为5个世代,其中第一世代至第四世代都与成矿有关。成矿流体属NaCl-H2O体系,最佳成矿温度是420~240°C,盐度w(NaCl)为13%~17%,密度是0.82~0.97g/cm3,而成矿压力为20.0~42.5MPa,属深源—浅成—多期动热改造的岩浆—热液矿床。

    1998年S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成矿热液演化过程中大气降水加入的流体包裹体证据——以文峪金矿为例

    姜能

    对文峪金矿530脉各成矿阶段石英中不同期次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显微观察和测温研究,在成矿作用的Ⅱ,Ⅲ阶段有大气降水的加入,其中Ⅱ阶段只有少量的大气降水加入,Ⅲ阶段有较多的大气降水加入;成矿流体从早到晚,从富CO2转变为以H2O为主。

    1998年S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包裹体流体势图在油气运聚研究方面的应用

    刘斌,沈昆

    论述了油气运移理论和流体势的概念;介绍了包裹体流体势的计算方法和等值线势图的绘制方法;通过实例说明,利用不同时期油气运移过程中的流体包裹体计算流体势,作出不同时期的流体势动力学图,可以定量判断不同时期油气运移的方向,圈定当时油气聚集圈闭的部位,为油气勘探、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1998年S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有机包裹体在珠三坳陷油气运移研究中的应用

    周雯雯

    通过研究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储集层中的有机包裹体及其与成岩作用的关系,认为成岩作用对珠三坳陷油气聚集空间的分布起了主要控制作用,在珠海组寻找次生孔隙发育带是储层研究的重要目标;晚成岩期A亚期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时期,主要运移时间为上新世中晚期—第四纪,与珠三坳陷构造、封堵条件的形成时间具有空间上的最佳配置关系,该区具备形成大型油气田的条件;对该区油气运移方式、通道及水介质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区油气运移方式是垂向和侧向运移方式的结合,油气运移通道有断层、砂岩层以及不整合面,古水体分析表明珠海组地层确实是珠三坳陷聚集烃类的良好地带。

    1998年S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成矿溶液电导度找金试验研究

    施立达,李存有

    论述了成矿溶液电导度法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介绍了河北张全庄金矿和广西高龙金矿试验结果,说明其可用于区分有无工业价值的含金石英脉,反映矿体的贫富程度,评定矿体的稳定性,评价矿脉(体)的剥蚀程度,证实矿体周围电导晕圈的存在,查找成矿断裂,划定最佳成矿区段,间接评估各矿段的工业价值。

    1998年S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盆-山体系流体的演化与成矿

    张文淮,张志坚

    论述了盆—山体系与成矿的关系,指出盆—山体系演化过程中出现的4种流体在势能和重力的作用下,将向盆—山体系中构造活动较强烈的盆地—造山带的结合部位汇集,从而造成成矿物质的沉淀堆积,形成矿床。

    1998年S1期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中国不同成因伟晶岩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

    李兆麟,杨荣勇,李文,翟伟,毛艳华

    对湖南幕阜山、云南哀牢山、新疆可可托海及福建西坑4个地区的伟晶岩研究表明:这些伟晶岩矿物的熔融包裹体和熔流包裹体均一温度为450~1140°C,气—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80~400°C,不同地区包裹体类型和均一温度有所差别。气液包裹体中的主要液相组分有Ca2+,K+,Na+,Mg2+,Fe3+,HCO-3,SO2-4,Cl-,F-以及C2H6,不同的伟晶岩这些组分的相对含量有明显不同,表明这些伟晶岩具有不同的成因。

    1998年S1期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熔-流包裹体的特征及成因

    常海亮,黄惠兰

    针对目前熔—流包裹体研究中对其成因性质重视不够的现象,指出在使用这一术语时,首先应以其成因性质为原则;认为只有那种在硅酸盐熔体与H2O(CO2)流体不混溶体系中,同时捕获硅酸盐熔体相与流体相的那些异常包裹体才适于称作熔—流包裹体;至于那种仅捕获了硅酸盐熔体相,由于圈闭后发生演化,从中分异出流体相的包裹体是一种正常熔融包裹体,不宜将其与异常熔—流包裹体同归一类;并以尖峰岭似伟晶岩黄玉中的熔—流包裹体为例,说明其主要特征。

    1998年S1期 36-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超临界流体在花岗岩成岩成矿过程中的作用——以香花岭花岗岩型铌钽矿床(430)为例

    邱瑞照,周肃,常海亮,杜绍华,彭松柏

    以香花岭花岗岩型铌钽矿床为例,把花岗岩熔体内的组分按其活动性分为活动组分、有效活动组分和惰性组分3类;论述了花岗岩熔体在超临界流体作用下(流体—熔体,流体—岩石作用),粘度、内压、结构、组分活动性及相对含量等,随岩浆演化而呈现的一系列变化,同时,铌钽等成矿元素随岩浆体系内超临界流体聚集而富集,随体系内射气分异作用的发生而矿化,成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表现为一连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结晶分异作用和交代、溶蚀作用并存,沉淀作用和溶解作用交替,实质上是岩浆体系的内部分异作用或自组织作用过程,成矿作用发生在广义岩浆作用范畴,矿床属岩浆成因。

    1998年S1期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江西留龙金矿床含矿流体特征研究

    王苹,吕新彪,章传玲

    论述了江西南部留龙金矿床中石英的流体包裹体形态及成分;测定了流体包裹体的温度、盐度;计算了含矿流体的压力、逸度〔f(O2),f(CO2)〕、成矿深度;并对含矿流体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分析。

    1998年S1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