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 中国南方古特提斯阶段的构造古地理格局

    冯庆来,刘本培,叶玫

    对于华南及秦岭造山带的大地构造演化存在不同的认识,其关键问题是地层时代的归属不同。笔者提出造山带地层的研究方法,对华南及秦岭地区近年来深水相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海西—印支期扬子板块周缘存在许多大小不等的陆块,它们被不同海域性质的深水盆地包围,扬子板块及这些陆块群为全球古特提斯多岛洋的一个组成部分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古氧相——一个新的沉积学研究领域

    颜佳新,张海清

    简要介绍了富氧相、贫氧相、厌氧相、外富氧相和变氧相的主要特征、成因及目前古氧相分析的主要途径,包括古生态学、遗迹学、有机相和沉积地球化学分析。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结合笔者科研成果,综述了古氧相在当今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如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编图、重要地质事件研究及地史恢复中的应用及其前景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滇中昆阳群火成碳酸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张永北,王豪,徐成彦,魏启荣

    在武定西矿带发现的已大理岩化的滇中昆阳群(Pt2k)火成碳酸岩富含钠长石、更长石、金云母、黑云母等硅酸盐矿物,发育火成结构构造,如斑状结构、隐晶结构,流纹构造、带状构造、气孔、杏仁构造等。与沉积围岩相比,岩石高Si、Al、Fe、Mg、Mn、P,富K2O+Na2O,低钙,轻稀土富集,富含Nb、Zr、Hf、U、Th、Sr、Ba、稀土等不相容元素,与粗面质、粗安质等碱性硅酸盐岩共生。(铁)白云石(>50%)内,含有粗面质、碳酸质熔融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可达450℃以上。其发现证明滇中元古代曾有碳酸质岩浆活动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花岗岩成因机制研究综述

    宋子新,钱祥麟

    花岗岩的形成与原岩成分及热源有关,且受流体的影响。形成机制主要有俯冲作用、大陆地壳的增厚、板底垫托、拆沉作用、板块破碎、地幔柱、减压熔融作用、助熔作用等。在变形、浮力、重力等作用下,熔体从母岩中分离,分离受粘度、流体、变形、渗透性等因素的影响。花岗质岩浆的侵位机制虽然较多,但主要是剪切带及断裂为其提供了上升、侵位的通道和空间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利用不溶性钾矿提钾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王万金,白志民,马鸿文

    简要介绍了我国和世界钾盐资源的分布及钾的供需状况,以及缓解我国缺钾局面的主要途径;着重综述了我国不溶性钾矿资源状况和国内外利用不溶性钾矿提钾的研究现状和工业应用成果;最后阐述了利用不溶性钾矿提钾工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有机质热演化与极低级变质作用

    李荣西

    岩石中有机质热演化特征可以灵敏地反映岩石的成岩作用到变质作用之间(即极低级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变化情况。笔者对有机质热变指标在极低级变质作用界线、变质带划分和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时间演化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和探讨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方法

    田家华,牛建英

    通过对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两大指标体系;简评了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提出了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信息系统的设想,并简要介绍了该信息系统的组成、主要功能及值得重视研究的几个问题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动态指标层析法介绍

    钱晓军,费琪

    参数值是影响模拟结果正确可信的重要因素。介绍了一、二维模拟中参数值确定的动态指标层析法,以及作为其发展基础的由多种热指标确定古热流的反演方法,简述了动态指标和热指标相结合的确定参数值层析方法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土壤氦气测量方法在金矿勘查和地质构造单元划分中的应用

    方熠

    分析了原生金矿控矿构造上方土壤中高氦异常及不同地质构造单元上方氦的分带性;说明了应用氦法勘查原生金矿与划分地质构造单元的依据,并用实例证实了土壤氦气测量方法在这两方面的应用效果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定向流体包裹体群的面状要素与微裂隙成生关系测量法

    韦昌山,翟裕生

    阐述了定向流体包裹体群的面状要素与微裂隙关系测量方法(FIP法)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步骤,并简述了该方法在构造、岩浆岩、矿床、沉积盆地油气田、地热等研究领域中的研究实例,指出该方法可适用于以含石英等成岩矿物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还可对传统的包裹体地球化学方法作出改进和提高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通用型电子探针自动控制系统研制成功

    王福盛,李晓贵

    通用型电子探针自动控制系统研制成功电子探针是固体物质(材料)成分测定的最重要的高度精密仪器之一。自6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到80年代,全国已有进口的的电子探针近百台。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80年代前引进的电子探针所配备的控制计...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 确定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入渗补给量的新方法——氯离子示踪法

    陈植华,徐恒力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入渗水分大部分滞留在包气带中,强烈地蒸发、蒸腾作用导致包气带中土壤水的氯离子浓度改变。氯离子示踪方法从质量守恒角度,通过比较土壤水分的氯离子浓度和降水输入的氯离子浓度大小,可以定量确定降水入渗量和降水入渗补给的历史变化过程。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外应用较普遍的氯离子均衡法和氯离子累积法,并讨论了方法应用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人工神经网络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综述

    吕新彪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一种动态信息处理系统,它具有联想记忆、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特性。ANN可对地质环境和各类地质对象进行判别分类;可根据地震及测井中的各种波谱曲线进行地质构造模式识别,并实现自动编辑和解释;可对各种遥感信息进行图像处理和地质构造解译;在勘查地球物理方面,可解决某些反演问题;在矿产勘查中可用于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与评价勘查过程中的组合优化及多目标决策等问题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CuInSe2太阳电池薄膜的制备技术及研究进展

    孙小玲,马鸿文

    着重介绍了CuInSe2的结构和光、电学特性;讨论了多种薄膜沉积技术;评价了主要的合成装置及其用途;综述了制备CuInSe2太阳电池器件的工艺和材料;提出了一种能成功地生产大面积太阳电池薄膜的经济有效的沉积技术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造山带伸展构造机制综述

    张进江,郑亚东

    总结了对伸展构造研究的进展和造山带伸展构造在地壳演化中的重要地质意义;从岩石圈抗拉强度方面阐述了伸展构造的发育位置和造山带伸展构造的普遍性;对造山带伸展构造的阶段性和多样性以及各阶段的特征进行了论述;概述了同收缩伸展构造的多种机制并从深部和浅部作用两方面对造山后(包括末期)伸展构造机制进行了综述。重点对造山带伸展构造的共轴与非共轴两种机制进行了探讨,确定了两种机制的不同特点,讨论了成因,并提出了判别共轴与非共轴机制的定量与定性方法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郯庐断裂带在新生代的演化

    程捷,万天丰

    论述了郯庐断裂带在新生代的活动性。根据其活动特点,郯庐断裂带的活动可分5个时期:①古新世至早始新世,除沂沭断裂带中、南段为右行走滑运动外,其余地段都为张裂活动;②中始新世至渐新世,莱州湾以北地段以张性活动为主,而以南则为压性逆冲活动;③中新世至早更新世,渤海湾地区张裂活动强,其以北地区较强,而以南地区弱,且兼有左行滑动;④中更新世,断裂活动平静,在沂沭断裂带中形成该时期的夷平面;⑤晚更新世至今,淮河以北地区,尤其沂沭断裂带,断裂活动强烈,其性质为右行走滑—逆冲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架和构造单位新划分

    杨志华

    构造格架和构造单位是造山带中最重要的两个结构特征。秦岭构造格架是东西向与南北向构造共存的造山带。笔者以秦岭最新的实际资料按板块构造学说和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或抽拉构造)观点编出新的地质构造图,提出秦岭是四类岩石地层—地质体按非线性、混沌动力学的关系组合而成的拼贴叠置堆垛体,不存在自北而南或自南而北按时代形成的碰撞增生构造带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地表油气化探异常的解释与评价

    祁士华,董勇,柳建华,李杰,赵海英

    油气化探中地表地球化学异常大量呈环形分布。在二连盆地桑根达来工区进行地表化探中,发现不同地球化学指标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正环形组合和反环形组合。文中结合石油地质条件,通过数字模拟和异常形成的时间序列分析得出:正环形异常组合表示油气向地表微渗漏持续进行,下部可能存在工业聚集的油气藏;反环形异常组合表示油气向地表微渗漏正在减弱,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油气藏已经消失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碳酸盐岩烃源岩排烃过程的模拟

    叶加仁

    在评述排烃模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合排烃研究的最新成果及若干碳酸盐岩烃源区的实际地质情况,认为碳酸盐岩油气运移的主要机理为压力驱动下沿微裂缝的独立烃相排出。含烃饱和度和破裂压力是控制烃类运移的二个主要因素,排烃遵循“压力增长—岩石微破裂—烃类排出—微裂缝弥合”这一往复过程;最后,将该模式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的排烃研究中,定量、动态模拟出下古生界下马家沟组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排油史和排气史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