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基础地质

  • 地幔交代作用与地幔流体

    徐学义;

    简要综述了地幔交代作用的特征、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阐明了地幔流体在地幔中的宏观、微观分布及其交代作用机理。地幔交代作用及地幔流体的研究,将促进我们进一步认识岩石圈地幔的演化及不均一特征。

    1996年01期 v.15;No.6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 麻粒岩相变质的岩石学成因模式

    李江海;

    大多数麻粒区高峰期变质温度、压力与许多地壳岩类部分熔融的p-T条件重叠,代表地温梯度被扰动的深部地壳环境,并且普遍涉及附加热源。麻粒岩类形成干水活度降低的流体条件下,以往更多地强调CO_2流体的稀释作用,即碳酸变质模式,但碳、氧同位素的研究并不普遍支持这一理论,它仅适用于少数麻粒岩区。大量的野外与实验研究带来麻粒岩类与重熔花岗岩之间具有成因联系的有力证据,即麻粒岩类很可能为无流体条件下部分熔融的残留岩,或无水岩浆结晶的产物。

    1996年01期 v.15;No.61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 中酸性侵入岩中铁镁质微粒包体及其意义

    江万;

    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铁镁质微粒包体(MME)这一当今世界花岗岩研究焦点课题的研究现状。指出铁镁质微粒包体及花岗岩的岩浆混合模式对壳—幔物质及能量交换作用过程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对包体的研究方法。

    1996年01期 v.15;No.61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 江西灵山花岗岩中玄武岩包体的成因

    郑建平;李昌年;薛重生;叶新才;

    包体提供了花岗岩浆起源和演化的重要信息。暗色微粒包体特别是花岗岩中玄武岩包体的存在,表明有地幔物质的加入。文章就发现于江西灵山花岗岩中的玄武岩包体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作了报道,并进而讨论了它的成因、形成条件及其在造山带岩石圈均衡调整中壳幔相互作用。

    1996年01期 v.15;No.61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豫西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石粒度分布研究

    周文戈;

    运用晶体大小分布理论并结合岩石学和矿物学的资料,讨论了豫西伊川—汝阳新生代碱性橄榄玄武岩中的橄榄石晶体大小分布的成因,初步认为研究区碱性橄榄玄武岩中的橄榄石晶体大小分布形式很可能不是岩浆混合形成的,而是岩浆演化造成的。它对应着岩浆演化的三个阶段:岩浆房演化阶段、岩浆上升阶段和岩浆淬火阶段。分析了岩浆房演化阶段和岩浆上升阶段橄榄石晶体生长的动力学条件。

    1996年01期 v.15;No.61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 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和张村群—登山群变质岩中发现微古化石

    薛重生;张克信;曾忠平;王家生;王霞;

    <正>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调所江西遥感区调队在赣东北江南造山带研究中,首次在弋阳县漆工镇祝家—登山村原张村群—登山群剖面上发现骨针(Spicule),蠕虫管(Verms tube),放射虫Polyentactina和古蛋类Archaeooides;在分布于弋阳县漆工镇樟村墩一带的蛇绿混杂岩带的凝灰质细粉砂岩中发现瓶形化石Conochitina sp.,Lagenochitina sp.,口盖类

    1996年01期 v.15;No.61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碱性岩的概念及其分类命名综述

    曾广策;邱家骧;

    碱性岩是根据化学成分判别碱性程度属于碱性和强碱性的岩浆岩。像非碱性岩一样,碱性岩也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碱性岩。笔者拟定了基性碱性岩的种属划分方案,并在前人方案的基础上,对超基性、中性、酸性碱性岩的种属划分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1996年01期 v.15;No.61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 羟硅铈矿晶体结构的精确修正

    宓锦校;沈今川;梁军;潘宝明;

    用强功率四圆单晶衍射仪精确地修正了羟硅铈矿的晶体结构。羟硅铈矿[tornebohmite,Ce_2Al(SiO_4)_2(OH)]属单斜晶系,a=7.3843(15),b=5.6677(14),c=16.937(4)(×10~(-10)m),β=112.096(15)°,Z=4采用空间群P2_1/c,使用2214个F≥3σ(F)的独立衍射点经多轮最小二乘法修正后,最终获得偏离因子R=0.0459。羟硅铈矿的晶体结构是由AlO_6八面体通过共棱连接成沿b轴延伸的八面体链构成,SiO_4四面体与八面体共角顶相连,稀土元素大阳离子Ce位于两层八面体链之间,其配位数为10和11。

    1996年01期 v.15;No.61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大陆下地壳物质组成和同位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

    郭锋;彭晓秋;范蔚茗;

    采用统计方法对20组世界各地大陆下地壳组成的估计值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大陆下地壳组成具双峰式分布特征,峰值代表了A、B两种端元组分。组分A为幔源垫托岩浆的结晶分凝产物,组分B为古老的大陆壳物质。大陆下地壳物质组成和同位素成分确定和探讨对建立恰当大陆动力学模型具有深远的指示意义。

    1996年01期 v.15;No.61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赣东北白垩纪红层中首次发现虚骨龙类化石

    张志;樊光明;薛重生;王京名;

    <正>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调所江西遥感区调队在赣东北地区进行1∶5万遥感八图幅联测填图工作中,首次在信江盆地东段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古爬行动物骨骼化石。经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赵喜进研究员鉴定,认为该化石属双孔亚纲蜥臀目兽脚亚目的虚骨龙类(Coelurosauria Fam.et gen.indet),其时代为晚白垩世早期。另在虚骨龙化石层位的上部发掘

    1996年01期 v.15;No.61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指数与地幔部分熔融度的关系

    石林;解广轰;夏斌;

    探讨了REE配分模式图中的∑(1/REE)_N指数、(La/Yb)_N指数与地幔平衡部分熔融度F、REE总分配系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定量计算地幔部分熔融度的有效方法,避免了用单一元素含量法可能出现的偏差,并以汉诺坝地区为例,说明了它的使用。

    1996年01期 v.15;No.61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沟鞭藻被囊作用的产生机制

    杨宝兰;

    根据近期研究成果,如孢囊个体数量及被囊作用的季节性变化、被囊或生殖作用的受控因素、孢囊成分、结构及空间分布等特点,推测被囊作用的产生机制可能包括:①抵御不利的气候条件;②摄食时;③抗御营养供应不足时;④逃避捕食;⑤生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⑥利于分散。

    1996年01期 v.15;No.61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地质短讯

  • 江西上饶地区发现我国首例岩浆混合杂岩体群

    李昌年;薛重生;廖群安;赵良政;

    <正>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调所江西遥感区调队在赣东北江南造山带岩石学研究中发现我国首例岩浆混合杂岩体群(以下简称浆混岩体群),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浆混岩体群由6个浆混岩体组成,大者近100km~2,如横峰县港边浆混岩体,小者仅2km~2,如玉山县八都镇浆混岩体。它们沿扬子与华南板块的对接边界断续分布,并产于晚元古代上墅组陆相

    1996年01期 v.15;No.61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八五”科研工作简况

    本刊编辑部;

    <正> "八五"以来,我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课题)567项,比"七五"增长38%。国家及地矿部攻关项目、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课(专)题18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项,横向协作项目228项;完成并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206项,其中4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6年01期 v.15;No.61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三江”地区火山岩蛇绿岩与成矿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成果简介

    沈上越;朱勤文;

    <正> "‘三江’地区火山岩蛇绿岩与成矿若干关键问题研究"为"八五"地矿部科技攻关项目"西南‘三江’地区铜铅锌金银锡等矿产的成矿条件"下属的二级课题。该课题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负责,成都地矿所参加,云南地矿局三大队和五大队协作共同完成。课题下设三个专题,即南澜沧江与昌宁—孟连火山岩蛇绿岩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哀牢山火山岩蛇绿岩及其与成矿的

    1996年01期 v.15;No.61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我国稀土矿石的新成因类型

    杨光明;杨明星;潘兆橹;

    <正> 目前,国内外只从少数几种稀土工业矿物(氟碳铈矿、独居石和磷钇矿)或离子吸附相矿石中(中国华南)提取REE。赋存这些稀土工业矿物的稀土矿石主要为内生氟碳铈矿和独居石型矿石、外生离子吸附型(风化壳型)和沉积砂矿型(独居石型)矿石。无论何种稀土矿石,其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是以独立矿物、类质同象或离子吸附形式存在。近10年来,笔者在研究我国西

    1996年01期 v.15;No.61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中国地质大学“遥感地质”专业博士点快讯

    曲梅兰;

    <正> 中国地质大学"遥感地质"专业博士点经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于1996年正式授予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将于1996年正式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工作。"遥感地质"专业博士点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定向申报的学科,并有多个单位申报竞争。中国地质大学"遥感地质"是地质工科唯一批准的博士点专业。"遥感地质"专业博士点的设立在我国尚属首次,这标志着我国

    1996年01期 v.15;No.61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人才培养模式

    本刊编辑部;

    <正>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且主要是具有高级创造才能的人的竞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研究了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工程师后得出结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人才着重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开发创造力、拓宽知识面、为探索未知世界铺路架桥"。"通过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运用知识和技术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和保持丰富

    1996年01期 v.15;No.61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生物计算机

    曹来发;

    <正> 1946年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诞生;1956年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产生;1965年第三代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试验成功;1970年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投产。80年代以来,有关国家在研制第五代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计算机的同时,已开始着手研制第六代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的主要原材料是生

    1996年01期 v.15;No.61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第二次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报道

    刘刚;

    <正> 1995年11月22~25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勘测处在武汉主持召开了第二次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会议经过了大会发言、软件展示、自由论坛三个议程。会议期间,长委勘测局局长、国家勘察大师陈德基到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大会认真探讨了计算机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等课题,特别是对一些多年来争论较大

    1996年01期 v.15;No.61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八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概况

    秦小玲;张玉香;徐建设;

    <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中国地质大学争取基础研究经费的主要渠道之一,"八五"期间,在学校领导和广大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共同努力下,取得较好成绩,获准基金面上资助项目65项,资助经费533万元(其中青年基金17项,经费95.5万元),承担重大、重点项目课专题9项,经费108.8万元,获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1项,经费15.5万元,"八五"期间平均每年获得面上资助项目13项,资助经费106.6万元,平均资助率18.31%,特别是1994,1995年度,中

    1996年01期 v.15;No.61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矿产地质

  • 岩浆体系贵金属溶解和分配实验研究综述

    张生;李统锦;柳少波;王联魁;

    概述了岩浆体系贵金属溶解和分配实验研究的进展和特点,收集了平衡共存相之间贵金属的分配系数,介绍和讨论了实验成果在地质和地球化学上的应用,并展望了这方面实验研究的发展趋势。

    1996年01期 v.15;No.61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 板内造陆变形及其后期转化的油气地质意义

    周雁;文可东;

    板内造陆变形以平行不整合为标志。它是一个容易失稳的界面,后期构造变动中常常转化成拆离面。中浅构造层次形成脆性拆离断层(拆离带);中深构造层次则形成韧性剪切断层(韧性剪切带)。板内造陆变形及其后期演化改善了储集岩性能,影响了油气运移和聚集。后期转化还可以使油气重新运移,也可以形成新的油气圈闭,同时深刻影响油气演化,有利于再次生油气。

    1996年01期 v.15;No.61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技术方法

  • 地震资料解释新技术综述

    蒋录全;

    简要介绍了当前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的重要性,阐述了复杂构造区地震解释技术的发展现状。地震地层综合解释技术涉及的对象由局部圈闭扩展到盆地区域评价方面,对检验与判定解释结果可靠性的平衡剖面技术以及计算机解释系统的研制方向作了说明。

    1996年01期 v.15;No.61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扫描探针技术材料表面微形貌定量研究综述

    李所在;廖立兵;白春礼;

    介绍了扫描探针显微镜(SPM)技术及其在材料表面微形貌定量研究方面的应用现状,指出了SPM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SPM技术在表面微形貌定量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

    1996年01期 v.15;No.61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流体输运—反应时空动力学质量守恒方程的数值模拟

    何文武;李铁平;

    模拟输运—反应耦合动力学的常用方法是有限差分或有限元等数值方法,方程离散的结果将问题转化为在某一时间步求解一套非线性代数方程。在多组分反应体系,在某一时间步所需求解方程的数目总不少于N_c·M_o利用准静态近似法,准静态之间的时间步长不受数值稳定性的制约。改进的Newton-Raphson方法是求解这些非线性代数方程最有效的方法。输运—反应方程差分后所得出的Jacobian矩阵具有序结构,适于块迭代方法的使用,如BSOR法。块迭代方法有利于对角线稠密亚矩阵直接和有效地通过LU分解等标准方法求逆阵。

    1996年01期 v.15;No.61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 层次分析法在区域化探异常评价筛选中的应用

    肖唐付;李泽九;

    以甘肃南部碧口群分布区为例,提出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区域化探异常进行综合评价与筛选的思路和应用方法;根据区域化探异常所处的地质背景、物化探异常特征以及遥感解译信息的综合资料,用AHP建立区域化探异常的递阶层次模型;通过建立各层次的一系列判断矩阵,计算出各个异常最终的评序权重;根据权重大小筛选出的异常,评序结果可信,可用来预测找矿远景区。

    1996年01期 v.15;No.61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 旅游地质图的编制方法

    郑贵洲;

    详细阐述了旅游地质图的应用范围、组图原则、表示内容、图面构思。在研究前人资料基础上重点地对自然旅游景观进行了成因分类,并剖析了部分与旅游景观有成因联系的地质现象的图面表达方式,同时重点从图形符号、色彩设计、图面视觉层次等几个方面研究了图面的构成。

    1996年01期 v.15;No.61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 洛杉矶大地震的启示

    曾柯;李江华;胡绍成;

    通过报道美国洛杉矶大地震概况、震害、观测台站资料及震后应急工作情况,综述了美国在城市抗震设防、地震应急反应、民众自救、传播媒介及时报道等对我国城市生命线工程和房屋的抗震设防、减灾救灾、民众防震意识及应急心理的培养方面的启示。

    1996年01期 v.15;No.61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 中国地质学核心期刊研究

    李凤棠;

    采用综合筛选法,确定了我国地质学类核心期刊30种(1992~1994),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

    1996年01期 v.15;No.61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美国高等教育见闻

    蒋明霞;

    简要介绍了美国1995年最优大学的排名情况(包括全国性大学、全美文理学院、商学院、工学院和教学最佳大学);近10~20年来美国留学生的变动状况,重点介绍了亚洲及华人留学生增长情况;美国高科技州与教育改革的关系。

    1996年01期 v.15;No.61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