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 国际岩石圈计划(ILP)的主要成就和展望

    王学颖,吴功建

    本文总结归纳了国际岩石圈计划实施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一些重要课题应用了当今最先进的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得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了岩石圈的性质、起源、演化以及动力学,为将来充分利用资源、消除和预防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文中主要介绍了全球地学断面、大陆反射地震剖面、大陆深钻、岩石圈动力学、地震台网和计算机层折虚象技术(CT)、世界应力图、古重建图等方面所取得的新成就,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了地学研究已进入新阶段,并提出了未来研究岩石圈的六点建议。

    1990年01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 地壳增生及壳—幔对流

    Kay ,R.W ,高秋斌

    <正>地壳增生现在主要是在聚敛边界通过地壳对地幔的萃取作用而实现的、对该过程只能进行间接观察。在较新的聚敛边界,那些到达地壳最上部的普通玄武岩和安山岩(及相应的侵入岩)并非直接源自地幔(因为它们不具地幔的初始组分)。例如,在阿留申岛弧带橄榄拉斑玄武岩被认为是由初始岩浆形成的,与其有关的常见组分高铝玄武岩是由橄榄岩和单斜辉石岩通过分离作用形成的,而后者积聚在莫霍面并代表新生的上地幔。更常见的是酸性火山

    1990年01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上地幔的氧逸度与金刚石的成因

    张宏福

    过去认为温度和压力对金刚石的形成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现在研究证实除了温度和压力外,氧逸度在金刚石的形成过程中同样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本文收集总结了国内外在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包括上地幔的氧逸度及其测定方法,形成金刚石的碳的来源、金刚石形成时的流体状态、金刚石的最新成因模式、氧逸度与金刚石的保存等等。最后认为岩石圈的底部,即氧化还原状态变化较大的岩石圈—软流圈的结合处是最有利于天然金刚石形成的部位。这一点已被天然金刚石包裹体的研究所证实。

    1990年01期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 广义火山碎屑岩的结构类型及其分类命名讨论

    杜杨松

    本文针对目前在火山碎层岩分类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火山碎层岩结构类型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命名及火山碎层岩与熔岩的相互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

    1990年01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细碧岩成因综述

    李增田

    本文根据近年来的地质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和评述了六种主要的细碧岩成因假说。其中岩浆结晶观点如原生岩浆结晶说、派生岩浆结晶说、混染岩浆结晶说;后成改造观点有内源热液交代说、外源热液交代说、变质热液交代说。笔者认为,用后威改造作用,其中主要是循环海水的低温蚀变作用和低级变质作用来解释细碧岩的成因可能比较合理。因为,这一假说既能比较满意地解释细碧岩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岩石组合、结构构造和产出地质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尤其是细碧岩的低温矿物和高温组构与现代洋底蚀变玄武岩之间的相似性;又有实验资料,尤其是海水—玄武岩交换反应和钠长石化实验中,元素迁移和矿物变化规律的最新研究成果作支柱。

    1990年01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 A型花岗岩的特征、成因及成矿

    顾连兴

    A型花岗岩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其分布不仅限于大陆内部裂谷带,相当一部分产在显生宙造山带,还可出现在现代洋脊和岛弧区,但它们都是张性构造环境下的产物。关于其岩石成因目前尚有争论,但下部地壳部分熔融的假设能较为合理地解释这类岩石的许多特征,与A型花岗岩有关的矿化主要是锡、铌、钨、锌、锆、稀土、钽、铀和钍。

    1990年01期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 中国东部滑脱构造及找煤研究成效显著

    关世桥

    <正>近几年来,中国煤田地质局动员了各省煤田地质公司、高校等10个单位的地质力量,联合对中国东部的滑脱构造及其对煤层的影响进行研究。

    1990年01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由太空研究地球的新进展——二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遥感学术交流

    丰茂森

    <正>1989年七月九日到十九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第二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上遥感地质应用及有关技术的学术交流主要集中在五个专题讨论会上,包括:(一)地球景观变化遥感,(二)由太空解译地球大地构造(三)用遥感进行油气和矿产勘查,(四)由太空研究地球的环境地质,(五)地质数据复合及图象处理。在这五个分讨论会上共发表了有关论文四十多篇,内容侧重于各种遥感技术在世界各地及地质领域各方面的应用成果,同时也反映了一些遥感新技木的进展及计算机图象数据处理和信息复合分析的新方法。

    1990年01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第52届国际陨石学会议简介

    华欣

    第52届国际陨石学会议包括学术报告、成果展览、工作会议、Leonard和Barrin-ger奖章授予仪式、参观奥地利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陨石展览等活动。从学术报告和成果展览可以看出陨石学研究具以下特点:1.研究面已拓宽至宇宙学;2.各种现代物理化学手段得到应用;3.以精细准确的微观现象研究来解释宇观问题;4.多学科的交叉;5.国际合作的发展。最后笔者还介绍一些申请会议资助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办法。

    1990年01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晶面成键生长的动力学控制因素

    赵珊茸,王文魁

    通过对比霓石和钠铁闪石的晶面微形貌差异,结合这两种矿物的内部结构及外部生长条件的异同性,笔者认为晶面的成键生长机制不仅取决于外部环境的过饱和度,同时也取决于内部结构中化学健的强度。控制晶面成键生长约是过饱和度与键链强度的相对大小。这一结论反映了生长机制、过饱和度、键链强度三者的有机关系。本文还对这一结论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

    1990年01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农业地质学

    胡国俊,陈德兴

    农业地质学是农业科学和地质科学结合衍生出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她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有着广阔的前景。本文阐明了农业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实例说明了农业地质学研究在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地质工作应综合运用先进的遥感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手段,开展地区性农业地质学研究服务于农业。

    1990年01期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 板块构造衍生的大陆构造

    Peter Molnar ,樊光明

    在大陆漂移被接受的基础上,通过时地球上大多数大阶段地质历史的重新解释,成功地建立了板块构造学说。但是,岩石圈大板块刚体运动这一板块构造的基本原则并不适应于大陆内部,因为漂浮的大陆壳能够与下伏地幔拆离开来,形成山脉和宽阔而分散的构造活动带。

    1990年01期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 粘性流体收缩时的去气作用:玄武岩喷发的新模式

    Vergniolle ,S ,C.Jaupart ,郑建平

    <正>对玄武岩火山以几种不同的方式喷发仍未来得到解释。Kilauea火山(夏威夷),可以呈“火喷泉”形式喷发,熔岩伴随着强有力的喷射气体进入空中而凝固。Kilauea火山及其他玄武岩火山,另一种可能的喷发方式是溢流型的,多泡的熔岩从裂口处溢出形成熔岩流。在strromboli,由于与火山通道几乎一样宽的大汽囊的冲破而发生间歇性喷发活动。由于循环

    1990年0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 埋藏变质作用成因的扩张模式

    Robinsen ,D. ,王守光

    <正>人们通常把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与地壳加厚地区、岛弧环境及消灭地带的板块会聚作用相联系,而且形成的岩石显示了变质作用与构造岩组构演化之间的密切对应关系。洋底及埋藏变质作用也在区域范围内出现,但许多工作者认为这些类型变质作用与上面那些类型有区别。Coombs(1961)定义了埋藏变质作用,并主要据其缺乏构造岩组构,把它从区域变质

    1990年01期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有关煤成油若干问题的探讨

    郝芳,陈建渝

    煤可成为气源岩的观点已广为人们所接受,但就煤能否成为有效的油潭岩一直存在激烈争议。本文介绍了煤成油的研究现状,对有关煤成油的各种观点进行了评述,并结合含煤盆地的发育特点和我国南华北石炭、二叠纪合媒地层的实际资料,对含煤地层中两类不同赋有状态的有机质的生烃能力进行了对比,就目前争论最激烈的煤的排径途径和效率进行了详细讨论,最后阐述了煤成油的地化特征。

    1990年01期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 用As/Bi判断中高温热浪Au、Ag矿床的剥蚀深度

    林才浩

    <正>福建上杭县紫金山金铜矿床与平和县大望山银多金属矿均为火山一次火山中高温热液Au、Ag矿床。

    1990年01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日本三池煤田煤中的假镜质体及其对结焦性影响

    庄新国,王生维

    本文对日本三池煤田有明矿本层煤和上层煤的系统分层样品进行了媒岩鉴定和工业分析。总结了煤层剖面中煤岩煤质特征的垂向变化。尤其,在本层煤和上层煤中普遍发现假镜质体,这种假镜质体是原生氧化形成的。它对煤的结焦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1990年01期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 矿产勘查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池顺都

    本文粗浅地探讨了如何在矿产勘查中应用系统分析。根据苏联的一些研究成果和论文以及我国矿产勘查工作者在寻找锡矿方面的实践经验,讨论了成矿单元的系统划分、不同级别成矿单元的找矿准则及不同勘查阶段的找矿手段组合等问题。

    1990年01期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 成岩不同阶段碳氢化合物的运移与聚集

    Kalinko ,M.K. ,谢荣举

    <正>碳氢化合物(HC)的运移与富集发生在地质、热力学和地化条件变化的不同成岩阶段。对近代海洋沉积物的调查发现,在沉积物沉积阶段就开始了碳氢化合物的运移与聚集过程。据北极区深海钻探600m处的资料,那里存在把生物成因气转变为气水合物的有利条件。气水合物层的分布面积往往超过100000km~2。

    1990年01期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燕山金矿带西段的钾化蚀变岩型金矿床

    白全立,杨正克,孙启桢,王北宁 ,柴小军

    近年来,在著名的河把燕山金矿带西段发现了钾化蚀变岩型金矿床。矿床产于混合源变质-交代型的(石英)二长岩体内微斜长石交代岩的破碎带中,以及岩体附迁的变质岩内,为-新的矿床类型,它是该区深大断裂带自大古代至燕山期反复多次活动对金的活化、迁移和富集的产物,特别是海西期沿构造带的局部性混合岩化作用、期后热液沿各级构造裂隙的交代作用,促进金的富集,局部形成混合岩化中温热液矿床。本文介绍了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条件,矿床地质特征和对成因的认识,最后指出了进一步寻找金矿的方向。

    1990年01期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 由深部韧性剪切带氧化变质作用衍生的金:理论模式

    Eion M.Cameron ,石其光

    石英-碳酸盐金矿床侵位于脆性-韧性过渡带或其上部的剪切带内,已知有些最大的矿床系沿主要长期活动的横推剪切带形成。这类剪切带向下在韧性范围内加宽,这是由于岩石粘度随深度残小的结果。有些剪切带在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带的深度宽达40km。韧性剪切带是可渗透的,由于渗透是沿微裂隙进行的,流体的流动范围广,为广泛的化学反应提供了条件,其反应速率由于剪切热、矿物变形诱发的应力梯度和颗粒的减小而提高。因为进入剪切带的脆性部分压力下降使溶液流动趋于向上。已知韧性剪切带为楔形轮廓,通过广阔下地壳的流体集中在脆性-韧性过渡带,因此,如果当溶液流动通过下地壳时,存在有选择迁移的活动元素,则这些元素也会集中在过渡带。石英-碳酸盐脉最常见的特点之一是碳酸盐蚀变,它们可延伸于主要矿床千米之外。~13C特征与幔源的CO_2相似,可能为地幔成因的CO_2向上运移。这已被角闪岩相脱水变为麻粒岩相岩石及伴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的亏损所证明。CO_2对下地壳的改变在主要剪切带表现最明显,在深部,CO_2排出只能出现在比石墨稳定性更加氧化的条件之下,这样有利于金的溶解,(a)使Au~。氧化为Au~+;(b)使Au~+与从岩石中溶解的硫化物络合,最近工作表明有些主要的太古代金矿床由相对氧化的溶液形成。至少对有些石英-

    1990年01期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 电法勘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勘探地球物理北京(89)国际讨论会随笔

    张桂青

    本文基于勘探地球物理北京(89)国际讨论会的学术动态,概括了新形势下电法勘探在应用领域、方法技术及仪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对我国物探工作的发展战略作了评述。

    1990年01期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 异常涌水量的模糊数学预测方法——以刘桥煤矿为例

    吕康林,赵开全

    本文阐述了对异常涌水量的模糊数学预测方法。如果一个矿区发育数条断层,则把各断层影响充水特征的诸因素进行模糊综合比较之后,就可以用一个已开采的断裂带的涌水量来预测另一个断裂带的涌水量。经过对皖北刘桥煤矿的应用,其结果基本可信。

    1990年01期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 水力输送岩心钻探原理及前景(摘要)

    В·Т·Карцыш ,张景贤

    <正>由于地质削面的急剧变化。孔壁的不稳定性、岩石膨胀和坍塌、冲洗液的消耗等复杂地质技术条件与频繁起下钻工序上的综合影响导致钻孔结构复杂、钻孔的金属消耗量、钻进成本的增高。

    1990年01期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 主应力轴简易求解的数学模式及程序

    杜中映

    本文运用一般的三角学、立体几何知识以及地质学中关于产状的概念建立起数学模式,并借助PC-1500计算机实现图解,求解了三个主应力轴的产状问题。本源程序占有内存1261步,模块16K的PC-1500机的空余单元16973,另增添了表达节理面性质的具体内容。

    1990年01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感应源电阻率法和激发极化法

    刘崧

    本文向读者介绍Macnae和Irvine 1988年提出的感应源电阻率(ISR)法和感应源激发极化(IIp)法。这些方法用一个不接地的大回线发射系统作为电场源并用一个接地电场接收机测量地中感应的电场。同常规的电阻率法和激发极化法相比较,ISR法和IIP法的主要优点是晚延时的感应初始场电平与大地绝对导电性无关,随深度减小缓慢并不受覆盖层导电性影响。

    1990年01期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