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 中基性火山岩成分的ATK图解与构造环境

    赵崇贺

    本文主要讨论中基性火山岩与构造环境的关系.岩浆作用与构造作用有内在的联系.事实证明,岩浆岩的特点可以判定构造环境的性质.中基性火山岩广泛分布于不同的构造单元.基于191个采自不同构造环境的中基性火山岩的全岩化学成分,利用 AI_2O_3—Tio_2×10—K_2O×10(氧化物质量百分数)作成ATK三角图解,可以发现大洋的、大陆的、岛弧或造山带的中基性火山岩的成分点分别集中成三个区.又将不同构造环境其它典型的中基性火山岩在ATK图上投点验证,对上述三种构造环境有比较好的区别效果.

    1989年04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地幔—岩浆—C-H-O系统——八十年代火成岩研究新进展

    邓晋福

    本侧重介绍高压—超高压实验对地球层圈结构的约束以及与地幔C—H—O系统密切相关的一些稀少的火成岩岩浆起源的实验成果.

    1989年04期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 与热液蚀变岩相关的土壤和植被异常的陆地卫星TM数据研究

    A.Payas ,薛重生

    <正>由美国和西班牙地质学家的合作研究推广了陆地卫星TM数据在地质研究和矿产勘查方面的有效应用,研究是在北卡罗来纳州 Carolina板岩带一个露头极少的地区进行的.TM数据(1982年11月9日)巳作了各种方法的处理,用以增强森林植被和耕地中裸露土壤的光谱反射变化.这种处理数据可用于野外填图,并能帮助我们去识别和更好地勾绘出侵入岩体的钾长石蚀变和火山岩中的高铝蚀变岩的新的地区范围,这些范围又提供了有关金矿化分布的有价值的信息.皮德蒙特东南部的Carolina板岩带为狭窄的线状岩性组,自佐洽亚州东北至弗吉尼亚州南部延伸600km.典型露头的宽度为40~80km.在北卡罗来纳州北部和中部,板岩带以凝灰

    1989年04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金伯利岩的发展阶段和金刚石形成的演化条件

    P.F.Ivankin ,廖群安

    <正>在金伯利岩发育地区,存在一种特有的主要地质事件的次序:当地幔岩浆在深10~20km处沿可渗透带渗入地壳时,在古地台中形成脊状上隆;在岩浆房内出现亚碱性基性岩在上,超基性岩在下的岩浆分异作用和堆积作用.穹隆的构造破坏,伴之在其轴部和翼部形成地垒和地堑:亚碱性玄武质岩浆的贯入和喷发,伴之在深处深成岩盆的上部形成爆发凝灰岩岩管;断层活动,伴之金伯利岩岩浆由残余岩浆房侵入地壳和在开始阶段以爆发作用为主及结束阶段的注入作用,形成金伯利岩岩管.在金伯利岩形成阶段,因为这时的岩浆活动仅限制在位于上部地壳渗透性带中的岩浆房底部的残余岩浆处,所以与亚碱性基性岩阶段相比较,岩浆作用地区具明显的横向收缩.金伯利岩的捕虏体从岩浆房的底部进入岩浆,在成分上它们相当于各种分异产物和变质围岩.

    1989年04期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 花岗岩用于指示构造背景的问题

    S.M.Wickham ,李智陵

    <正>虽然有些地质学家早就力图把花岗岩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的组成与它们的构造背景联系起来,但是并没有必然的理由足以说明它们之间为何存在这样的关系.假如具有恰当组分(即二氧化硅过饱和)的大量岩石受到合适的P—T—XH_2O条件的控制,则可能发生大规模(>50%)的熔融,于是将形成硅酸岩浆.这种简单的物理判据与构造背景没有直接的必要联系.因此,不同的构造背景都可以形成一系列不同的岩浆类型和不同的岩浆规模,主要取决于地壳的局部成分.例如,位于巨厚(约12km)表壳深部的泥质岩层,如果加热温度达800℃或更高,并且其下或附近的中地壳里有厚层(约100m)的铁镁质岩床侵位,则将熔融形成大量的硅酸盐岩浆.如果这种沉积岩层基本是由石英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的话,那么即使处于同样的热状态.实际上也不能形成岩浆.因此,这种多样的组成可以形成大量不同的岩浆,这分别取决于地壳的耐熔程度和熔融区的平均组分,这些简单的理由强调说明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花岗岩只是构造背景相对不灵敏的指示标志.

    1989年04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降压变质组合和降压变质反应特征及其判别

    陈能松

    降压变质反应是一个重要的变质反应类型.降压组合的生长和降压变质反应的发生和进行,与变质地体的构造过程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与降压交质组合有关的一些特征显微结构,分别讨论了有关Al_2Sio_6多形变体、董青石和斜长石等特征矿物的降压组合类型及其相应的降压变质反应形式.

    1989年04期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 沉积盆地深层和超深层地带油气生成的定量模型

    S.G.Neruchev ,何炜

    <正>世界上许多沉积盆地中大部分油气资源聚集在4.5km深度以上.深层或超深层油气勘探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正>深层(>4.5km)是一个技术上的概念.在4.5km深处,有机质(简称OM)的变质程度可从早期深成热解作用的末期(R=7.l%)到中期深成热解作用的末期(R=9%~10%),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盆地深层会出现油气生成的不同阶段.我们编制出油气烃类和其它挥发性产物形成的定量模型,它从深成热解作用初期到变质作用开始(到石墨阶段).腐泥型有机质从初期的100%减少到石墨阶段的17.5%.形成的沥青(包括油)约占30%,甲烷7.5%,co_233%.腐殖型有机质的数量从100%减少到45.8%,沥青(包括油)少于2%,甲烷15.3%,CO_227.5%.

    1989年04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出溶白云石述评

    邬金华

    本文介绍了出溶白云石的定义和形成过程,并用晶体化学的观点强调了镁方解石在压力增高的情况下会通过阳离子的有序调整采取出溶形式向稳定矿物相白云石和方解石转变.温度升高虽然可使出溶速度加快,但低温对离子的有序调整更为有利.在自然界,不仅在变质条件下白云石可以从镁方解石中出溶出来,在正常海洋环境中,镁方解石沉积也可被适当压力诱发产生出出溶白云石.

    1989年04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双扩散对流理论简介及国外研究现状

    鲍征宇

    双扩散对流理论是近30年来由海洋学家流体力学家发展起来的一门流体力学分支理论,主要考察具有两种扩散机制(如热扩散和溶质扩散)的流体力学稳定性、对流的发生及对流模式.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其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1989年04期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 根据地震法和电磁法的共性进行油气勘探

    V.V.Tickshaev ,熊维纲

    <正>一种联合的地球物理方法在研究油气的非构造圈闭及具有较好储集岩性和含油气岩地带,对改善地震和地电信息资料的条件方面又取得了进展.这种方法使它有可能在涉及详细的图形及分辨率方面把电法的成象和地震成象进行对比.地震反射勘探和近场瞬变电磁测深(NTS)在波场的传播和勘探方法上最为一致.波动方法描述一个地震波场的传播,而具有发散和Sowe分量的方程则描述一个电场.电流产生的激发极化作用导致外和交天电流.激发极化使介电导率的近似值上升,相应地在电磁方程中表示为波的分量形式.在某种条什下,有可能测量到这个分量,从而在电磁勘探时可用地震勘探的多次覆盖系统和求和方法.这种共同技术的基本组成部分叙述于后:地震波场和电磁场的

    1989年04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扬子与华南新生代拼贴构造的古地磁证据

    王润华,薛虎

    根据古地磁测量研究了下扬子地块的演化.研究确认,扬子地块自古生代晚期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在古生代晚期,下扬子地块位于低纬度地区,是华南地块的组成部分.自三叠纪开始在赤道附近与华南地块分离.自晚侏罗世至早日垩世,独立的下扬于地块,又在中纬度地区与华北地块拼贴,成为华北地块的一部分.自早第三纪晚期(E_S)开始向南运动,于晚第三纪晚期.与华南地块拼贴,形成统一的中国东部大陆块.根据地质特点可以认为,扬子地块自中生代以来与华北地块和华南地块的拼贴,都不是以厚断裂剪切方式而是以薄皮构造方式.

    1989年04期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华北平原地区的地面隆起与地壳运动

    桂焜长,罗夏贞

    对于华北平原地区的现今地壳运动,人们习惯用“继承性”来描述周边山区的上升和平原盆地本身的整体下沉.但这一现象究竞在多长的时间尺度上表现出来?地震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如何?是众所关心的问题.本文利用华北平原地区的多期大地水准测量成果,初步研究了平原内部的现今微隆起(以下简称隆起)与地壳运动的关系.笔者认为该区近20余年来出现的局部而分散的地面隆起,是伸展裂陷构造区地表形变特征之一.

    1989年04期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 楔状构造 一种重要的第四纪环境标志

    李长安,曹伯勋

    楔状构造是第四纪地层中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其成因复杂,具有丰富的环境信息.本文根据笔者的研究和认识,对已认识的楔形构造进行了分类,并对其形成、特征和环境意义以及区别标志作了初步的归纳和分析.

    1989年04期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 质量平衡古地理模拟的新进展

    C.A.Shaw ,龚一鸣

    <正>质量平衡古地理图程序(BPAM)是根据质量平衡原理(均衡论)和沉积物的侵蚀一沉积旋回再造物源——沉降系统的古地形和古深度.质量平衡古地理图是对过去某一时期地表的定量再造.该程序考虑如下九个方面:(1)由于大量沉积物转移所造成的高度和深度变化;(2)沉积物的压实作用;(3)与质量转移有关的均衡调整:(4)海平面的变化;(5)随年龄增长的洋壳沉降作用:(6)随年龄增长的被动大陆边缘的沉降作用;(7)在大陆内部的隆起和沉降作用;(8)古排水系统的变化;(9)在古排水盆地内的可变隆起速率.输出由七个部分组成:(1)在模拟过程中表示多个主变量值的综合文件:(2)古地形和古深度图资料;(3)再造的隆起/沉降图(4)在所考虑的时间间隔内从每一个方格面积中侵蚀掉的沉积物厚度资料显示;(5)计算出的洋壳和衰减陆壳厚度图;(6)在每一方格面积中平均总沉积物厚度图;(7)再造的排水盆地方面的测高学资料.

    1989年04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全国构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在贵阳召开

    吴淦国,钟增球

    <正>全国第二届构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0月31日~11月3日在贵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召开.这是一次检阅我国构造地球化学实力和理论水平的会议.组委会收到来自全国71个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的论文详细摘要132篇,有62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分别在大会和小组会上宣读了论文.论文涉及面广,从大地构造、大区域的构造地球化学、矿田和矿床的构造地球化学,直到微构造的构造地球化学研究,宏观与微观齐备.在方法上,从野外观察、剖析,到室内各种测试和模拟实验,也一应俱全.这充分显示了当前我国构造地球化学研究较之1983年第一届学术讨论会有了较大的进展,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尤其令人高兴的是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中,年轻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代表很多,使会议开得生气勃勃.

    1989年04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弗拉斯—法门期之间的生物绝灭事件

    杜远生

    晚泥分世弗拉斯—法门期(Frasnian—Famennian)之间存在一次全球性生物绝灭事件(简称F—F事件).本文简介了F—F事件的生物绝灭、事件界线、事件成因及近年国内研究情况弗拉斯末期,大量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尤其是热带、亚热带浅水区造礁及附来礁生物绝灭.绝灭的生物包括层孔虫、珊瑚、腕足类、竹节石、三叶虫、菊石及浮游植物等门类中的很大一部分成员.F-F件发生在牙形石的palmatolepis gigas带和Palmatolepis triangularis带之间,最可能发生在Palmatolepis gigas最上亚带.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各种不同解释:1)海平面变化说;2)古气候变冷说;3)天文事件说等.目前国内对F—F事件的研究较少,侯鸿飞、王士涛(1985)曾总结了华南等地F—F界线附近的生物群变化.笔者等研究了西秦岭中带F—F事件,探讨了这次事件的可能成因.

    1989年04期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 大陆边缘形成模式的讨论——以大西洋东北部非补偿被动边缘为例

    I.C.Slbuet ,樊光明

    <正>根据在大西洋东北部非补偿性被动大陆边缘取得的大量详细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修改、检验并提出了被动边缘的形成和演化模式.加利亚海岸的非补偿性边缘是以一系列早白垩纪形成的掀斜断块为特征的纯拉伸性边缘.在陆一海边界附近的钻孔中见到了橄榄岩(Leg海上钻井平台103).在边缘的下部,S反射面位于掀斜断块之下.实际上,这个S反射面是一厚约0.4~0.6s·d·t·t(约1.5km)的过波带.根据作为深度函数的掀斜断块几何学,测量了表层的引张量.这些测值与缺失S反射面的大陆边缘的上部纯拉伸模式是一致的.拉伸模式不能解释在边缘下部、S反射层之上测量的引张值.不过,S反射面之上的掀斜断块至少部分由同漂移沉积物(syndrift sediments)构成,并且没有记录下影响陆壳的引张总量.因而,我们不能排除整

    1989年04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金铀型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徐海江,赖绍聪

    文中根据国内外金轴共(伴)生金矿床资料,综述了金轴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和找矿前景.按金铀矿床的成因类型可划分为:1.变质砾岩型Au-U矿床,2.沉积角砾岩型Cu-U-Au矿床;3.变质碳质泥岩型金铀矿床;4.黑色页岩型金铀矿床;5.破碎带蚀变岩型铀矿伴生金;6.变历层控型Cu—U矿床伴生金.

    1989年04期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 热液金矿床形成条件的实验研究综述

    胡正国

    本文综述了不同温压条件下金在铝硅酸熔融体、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和岩石(矿物)中再分配的实验资料,为研究热液金矿床中金的迁移形式、富集方式和成矿参数提供了实验依据.

    1989年04期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 我国金矿分布概况

    王豪,张晓艳,杨青海

    本文将我国近年来金矿地质工作进展中的部分矿点落在大地构造图上.发现金矿区主要在三种位置上,即:(l)地台和地槽的交界地带;(2)地槽内部隆起及其周围;(3)切割较深的大断裂带.这一认识对寻找金矿和扩大远景具有实际意义.

    1989年04期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 从第三届国际地质统计学大会看地质统计学的最新进展

    王仁铎

    本文根据1988年9月5~9日在法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地质统计学大会的论文集资料进行了综合,为读者展现出地质统计学的一些最新进展和动向.在理论研究方面,叙述了等因子模型和多元地质统计学方面的新进展;在探索新方法方面,强调了多学科间相互渗透的重大作用,如将贝叶斯统计、数学形态学.自回归、分数维、偏微分方程、模糊数学等与地质统计学相结合.产生出一系列新方法;在应用方面,首先介绍了稳键变差函数自动获取及整体估计的量信区间如何求权问题的进展,然后指出旧应用向深度发展,就应用向广度发展的特点.

    1989年04期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 中国铜矿床的类型、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特征

    王之田,蒋明霞

    <正>根据对我国123个主要铜矿床的综合研究,可将我国铜矿床的主要类型、成矿环境以及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概括如下:1.我国地跨巴尔(巴基斯坦)——亚洲、太平洋边缘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中国陆壳固结的时间较晚,中朝地台在1700Ma前固结.扬子地台在700Ma前固结.中国大陆分另在不同的地质历史发展时期形成几个克拉通,这就导致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和有关铜矿床的时空分布,逐渐向中国板块边缘转移.2.铜矿床的类型较全.以斑岩型最重要,海相块状硫化物型(包括火山岩型和碎屑岩——碳酸盐岩型)、矽卡岩型和海相沉积变质型次之,基性超基性岩Cu、Ni(Co)型和陆相砂页岩型居第三位.本文将块状硫化物矿床划归在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之间的过渡层内.

    1989年04期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数字地球化学制图

    R.R.Tidball ,鲍征宇

    <正>在美国地质调查局,地球化学制图技术是与计算机技术平行发展的.早期的计算机成图只是将单一元素的手绘的筒单点图(有些有手绘的等值线,有些则没有)发展成自动绘制.有些图则设计出复杂的符号来标识每一种元素及元素含量,使得图上可绘有多个元素.计算机绘制等值线以其客现和一致的操作避免了人为的偏差.这些操作包括(1)估计一系列未知点的值来部分地充填实测点之间的空缺区,使图件资料转换成数字网格;(2)根据某种算法绘出网格点之间的等值线.成果图的合理性取决于样品的有效性,也就是,样品采集的尺度是否允许样品间方差的最大值.假定了样品有效性后,图的价值还依赖于成图变量的连续性、采样密度和网格估计方法.

    1989年04期 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岩石声发射技术的应用与进展

    彭一民

    声发射技术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应用技术.本文报道了岩石力学领域内应用声发射的一般概貌,介绍了其在构造应力场、岩石脆性破坏的理论机制、坚硬岩石中地下采矿及采煤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冒顶、岩爆的监测预报等研究概况,并简述了声发射技术在地震预报、古构造应力场研究及天然滑坡和露天矿边坡失稳等方面的应用.

    1989年04期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 用同级别最优分割法划分地层

    袁鄂荣,杨瑞琰

    对地层的光谱分析结果运用有序多变量最优分割法进行电子计算机运算时,若想取得符合客观实际的最优分割结果,则必须:1.对光谱分析所得各变量的数据进行适当的技术处理;2.对样品分析数据进行准等间距和加权处理;3.分割必须在同级别间进行.本文运用上述方法,取得了与实际情况比较一致的结果.

    1989年04期 99-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 大陆构造及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

    朱志澄

    <正>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地质学会、国科联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委员会、湖北省石油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以及中国地质大学等六单位发起筹备的“大陆构造及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1989年11月20日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正式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80多个单位,共198人,其中有马杏垣等知名学者.会议收到论文摘要262篇,已汇编成册.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在室内进行报告交流,后一阶段到野外进行现场考察.11月20~21日大会报告,22~23日分为四个分会报告.四个分会场各以一个议题为中心:造山带及区域构造、沉积盆地及能源资源、断裂构造及控矿构造、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会议传达了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与大陆构造有关的学术报告和研究动向,包括从板状构造到大陆构造、造山带、变形构造动力学研究进展、大陆岩浆活动等等.

    1989年04期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随机微分方程在水文地质计算中的应用

    王国成,潘宏雨

    本文简要介绍了随机做分方程(SDE)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与确定性微分方程进行了对比.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在水文地质计算中建立SDE模型的原理和方法,讨论了无限平面、条带状及扇形区域等几类典型地段SDE模型的建立和解法,并给出实例予以说明.

    1989年04期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 遥感资料、地质—地球物理场及其相关性统计方法用于地壳构造分析

    J.P.Harff ,薛重生

    <正>从遥感获得的影象线性构造可以指示地表构造断裂.在石油、煤矿及矿床的勘查中,我们必须了解这些断裂的地下深度、断裂系统的几何形状及它们的成生历史.针对这一问题,线性构造就应与反映不同深度层次地完不均匀性的地质一地球物理特征场予以对比.这些特征场可看作是二线随机函数的多变量轨迹线,而线性构造则被定义为二线函数于系统中的一个一维随机函数.在以地质假设为依据的断裂系统中,线性构造可细分为与断裂相互平行的和相互交叉的断裂系统.相互平行的线性构造场表示为一个常数期望值函数,而相互交叉的线性构造场的非常数期望值函数则反映了地壳的不连续性.

    1989年04期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俄歇电子谱仪(AES)在天然风化普通角闪石研究中的应用

    David W.M. ,毛水和

    用俄歇电子谱仪对天然风化普通角冈石头表面化学进广了分析研究.AES具有很高的空问分辨率和进行深度截面分析的功能,从而能对亚微米级深度区间中的微米级面积中的阳离子相对浓度变化进行测定.所获数据表明,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有如特征:(1)在12×10~(-8)m厚度范围内表面化学特征存在系统的变化;(2)并未发生表面层阳离子耗尽现象;(3)不同组分以不同程度渗漏到不同深度;(4)并不一定生成粘土或蒙脱石新的矿物相、非稳态扩散模型与这些数据最为吻合.

    1989年04期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通过学术评审

    朱志澄

    <正>编制“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的项目系1983年7月地矿部为适应地质工作现代化和建立地质矿产信息系统的需要,责成全国地质资料局负责组织而进行的.经130多位专家教授数年精心研究、编制,经该项标准审议组两次审议通过,本刊曾予报道.国家标准局于1988年正式批准为国家标准,并在“国家标准发布公告”中发布,自1989年1月1日起实施.1989年9月12~14日又组织专家、教授对这项科技成果从学术上进行了认真评审.评委会认为“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以下为称“标准”)是一项跨度包括35个学科的大型系统工程性科研课题、是一项创新的综合性的高水平高难度的科研成果.在编码中采用了数据项和文字

    1989年04期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应用物探方法研究地热区地温场分布

    李大心,贾苓希

    本文总结了物探方法勘查地热田的研究成果.在米测温同时取土样化验钋、汞,在有条件的地方取个样测量氦、氡是勘查地热田的行之有效的组合物化探方法.电阻率法、水化学方法及井中测温方法是研究热田地温场分布规律的重要方法.区域重磁资料及大地电磁测深可用于研究热田深部构造.本文还介绍了在漳州热田上应用物探方法研究热源、通道与储集空间的成果,并得出了漳州热田应属于隆起断裂型热田的结论.

    1989年04期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科技情报》1989年总目录

    1989年04期 127-12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