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 陕南西乡地区早石炭世煤系地层(木竹坝段)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关世桥

    <正>陕西省西乡县东南约50公里木竹坝至下高川一带,石炭纪地层广泛出露。上统为灰色厚层灰岩,中统为乳白或灰白色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

    1982年S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湖南邵东县中泥盆统棋梓桥组介形类化石及其地质意义

    张金鉴

    <正>1978年夏,笔者在观察邵东县光坡公社马鞍山之泥盆系剖面时,在中泥盆统棋梓桥组下部采到了丰富的介形类化石,它们的属种多、数量丰富、组合特征明显,有一定的古生物学和地质学意义。

    1982年S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河北临城奥陶系牙形石动物群的研究及其地层意义

    周聘渭

    <正>近年来,笔者对太行山南段奥陶系地层的划分对比开展专题研究,其工作重点是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现提出牙形石动物群研究的初步成果,依此探讨对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的划分对比及时代归属问题。

    1982年S1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锡铁山石一种高铁硫酸盐新矿物

    李锡林,周景良,李家驹

    <正>锡铁山石由矿床所在地点一锡铁山命名的。锡矿山石于今年8月已被国际矿物学会新矿物和矿物命名委员会审查投票(19票赞成,1票反对,1票弃权)通过,正式定为新矿物。

    1982年S1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小营盘金矿脉石英的成因矿物学研究

    曹成

    <正>石英是地壳上分布最广泛的矿物,也是最主要的造岩矿物之一,以往的研究也比较深入。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找矿矿物学、应力矿物学和包裹体学的研究成果证明,石英是信息量很大的一个矿物,它与不少矿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1982年S1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天然金刚石的成因

    郭文祥

    <正>天然金刚石主要发现于岩浆岩中。如1870年在南非金伯利城附近发现角砾云母橄榄岩中含有金刚石,1897年在南非“纽伦德”金伯利岩管中的榴辉岩捕虏体内又发现了金刚石;我国在西藏安多县和曲松县两个超基性岩体中,也发观了金刚石(见1980年4月23日《光明日报》第一版)。

    1982年S1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原生黄铁矿对研究含煤地层沉积环境的意义

    庄军

    <正>在含煤地层中,黄铁矿是一种常见的、分布很普遍的矿物。但在过去的地质勘探和生产过程中,人们往往把它当作有害无益的矿物,因此很少进行研究。原生黄铁矿形成在成煤初期。这一时期,泥炭沼泽中堆积了大量的生物残体,其中有一部分的植物茎及生活在水体中的菌藻类生物遗体被黄铁矿化,使其免受后来成煤(岩)作用的破坏而保存下来,这样研究原生黄铁矿中的生物化石对成煤物质和成煤环境就具有一定的意义。

    1982年S1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桃山岩体副矿物特征及其与铀矿床的关系

    章本仁,陈松茂,周宏登

    <正>桃山岩体成岩演化时间长,组成岩体多,是一个典型的多期、多阶段、多次,而且具多种成岩方式形成的复式花岗岩体。

    1982年S1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打古寨花岗岩体中交代作用特征、交代类型和变质时代

    章本仁

    <正>打古寨花岗岩体位于江西宁都北部,是桃山复式花岗岩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面积约30km。由于岩体中广泛发育交代作用和岩石普遍具片麻状构造;岩体中黑云母和锆石同位素年龄值与岩体侵入时代不相适应;更由于该岩体中盛产铀矿,工作程度较高,积累的地质资料比较丰富,因此对岩体时代、成因和产状看法甚多,如:花岗岩化成因花岗岩;同构造侵入花岗岩,自变质花岗岩和挤压变质花岗岩等。

    1982年S1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河北承德大庙斜长岩体地质特征及成岩成矿机理初步探讨

    李国兴

    <正>太庙斜长岩体位于天山——阴山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冀北段三个东西向强烈挤压带之中带,与东西向娘娘庙—高寿台—红石碚深断裂带有关。大庙斜长岩体西起滦平哈叭沁东山,向东经大庙,王营到马营,长达20公里,南起王营北到牛头沟最宽达8公里,出露面积80平方公里,为我国目前已知的最大独立斜长岩体。岩体平面形态大致呈三角形。

    1982年S1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铸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陈乃斌

    <正>在人类生产力发展的长河中,人们为利用天然岩石平行发展着两门学科:冶金学和人造岩石学。人造岩石学是研究如何改变天然岩石或人工石料的形状、成分、矿相和结构构造等而制成另一种“岩石”的科学。

    1982年S1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铜陵地区铜矿床中的伴生钴

    刘宝娣

    <正>铜陆地区为我国著名有色金属成矿区,区内铜矿床及矿点较为密集。钴为铜矿床主要伴生元素之一。本文对本地区中几个主要铜矿床件生钴的富集情况、控制因素及综合利用作一些初步探讨。

    1982年S1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江西德兴铜厂斑岩型铜矿伴生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陈长湖,郑子丽,宁仁祖

    <正>江西德兴铜厂斑岩铜矿为一超大型铜矿床,除含铜外,还伴生有金、银、钛、钼、硫、钴、镍及稀有分散元素铼、镓,硒、碲等。由于金的赋有状态不清,铜厂选矿厂在选铜、钼时只能回收部分金。经过岩矿鉴定、重砂分析、氢氟酸溶解、化学物相分析、光谱、电子探针、磨浮试验等工种密切配合,相互验证,对金的赋存状态基本查清,为综合评价提供了依据。此文仅在金的赋存状态研究结果及方面予以叙述。

    1982年S1期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 Ф形构造体系简述

    杨志华

    <正>地球各圈层中软流层(低速层)和地球表层的环状(或圆状)构造是近代地学上的两大发现,这一发现正在改变着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观念。地壳上至少有不少的构造型式、构造体系、构造系实际上都是线状构造与环状构造的不同组合,以单一类型出现的构造型式则转为少见或限制在适当的范围。

    1982年S1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地壳的双构性和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问题——一种大地构造理论的探讨

    杨志华

    <正>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在地球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的科学。大地构造是地壳改造和建造、形变和形成的总合。地壳的运动和发展不是活动向稳定,也不是相对活动和相对稳定之间的转化;更不是几个板块漫无边际的漂流。地槽、地台、地洼、断褶、断拗、断块、地壳波浪等实质是地壳拗陷、隆起等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达。

    1982年S1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对天山地质构造的几点质疑

    赵子允,黄河源,张玉谦

    <正>天山地质构造给人的印象是:北天山优地槽、南天山冒地槽,中间夹着一个长近1500公里,南北宽10—80公里(最狭处仅5公旦)的一个“中天山结晶轴”。对“中天山结晶轴”的看法,归纳起来在以下三方面分歧较大:(1)变质岩带的地层时代问题;(2)变质岩带两侧深大断裂存在与否;(3)变质者带的构造性质。

    1982年S1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新疆构造地貌的若干特点

    柏美祥

    <正>地处中亚腹地的新疆,从晚第三纪以来,新构造活动极其强烈。它们在地貌上的反映异常显著。现就新疆构造地貌的四个主要特点,论述如下。

    1982年S1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再论天山旋回

    曾亚参

    <正>近年来,以尹赞勋教授为首,提出了天山旋回的概念,并建议以它作为中国晚古生代阶段的构造运动,从而取代长期以来统治我国构造地质领域的华里西(海西)旋回。笔者持赞成态度。

    1982年S1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拟议中的张家寺旋卷构造

    黄载忠,杜利平

    <正>张家寺旋捲构造,位于兰州以西一百余公里处,北依大板山,南滨湟水,涉及范围五千六百余平方公里。

    1982年S1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四川松藻鼓包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初步分析

    曾金源

    <正>本文试图以地质力学观点分析四川松藻矿区的构造特征,提出“松藻鼓包构造”一词,初步分析其形成机制,并指出鼓包构造存在之意义。

    1982年S1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福州盆地形成与发展探讨

    叶广金

    <正>探讨福州盆地形成与发展,对在福州平原上各项工程建筑,开发地热和抗震防震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揭示我国东南沿海地壳运动史和现代海平面升降状况也有参考作用。福州盆地位于福建省闽江口内侧,东起马尾,西至白沙;北自莲花山南麓,南到五虎山北坡,面积489平方公里。

    1982年S1期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中国板块构造与陆缘海

    展文涛

    <正>分布在大陆与大洋板块之间,蕴育着丰富近海资源的陆缘海,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就中国板块的组成与演化和中国陆缘海的形成与发展进行讨论,最后提出一些初步的结论和问题。

    1982年S1期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江西脉钨矿床矿脉的优势方向及其构造分析

    许军

    <正>江西钨矿驰名中外,其中脉状矿床为其主体,小型矿床以上者68处,若包括矿点则205处。这些脉钨矿床虽然分布地域极为宽广,但其矿脉却集中表现为几个优势方向,这几个方向的矿脉都各自表现出相似的构造特征。

    1982年S1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从陕西秦岭若干成矿地质特征看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

    杨志华

    <正>笔者在程裕琪和其他同志近年来对矿床成矿系列论述的启发下,并在秦岭地区部分成矿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对矿床的成矿系列的若干概念提出自己的看法。全文共分五个部

    1982年S1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中条山铜矿地质概论

    柴东浩

    <正>山西省中条山铜矿闻名中外。解放后大规模的普查勘探工作表明,中条山含铜变质地层的层序如表(中条山变质地层简表)。

    1982年S1期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大红山式铁、铜矿床的形成机理—海底火山成矿模式

    沈远仁

    <正>云南大红山矿区,位于康滇地轴南段西缘,介于红河深断裂与绿汁江深断裂所夹持的滇中中台拗内,是六十年代航磁异常发现的。矿区由一个大型富铁矿和一个大型铜矿组成。铁、铜矿均产于前震旦纪大红山群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岩系中,是典型的优地槽火山岩型矿床,其含矿母岩或围岩为细碧一角斑岩、绿色片岩及不纯大理岩的组合建造,海底的火山作

    1982年S1期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马坑铁矿区火山岩与铁矿原始铁质来源关系的初步探讨

    陈述荣,谢家亨,许超南,郭维伍

    <正>马坑铁矿为福建省一大型隐伏铁矿床,我们从一九七六年起,对矿区西矿段进行详查、勘探。在勘探过程中,对铁矿成矿作用作了一些工作。本文仅就铁矿主矿层的原始铁质来源与火山作用的关系提出一些看法。

    1982年S1期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安徽最大铜硫矿床地质概要——论新桥铜硫铁矿床的成因

    张德贵

    <正>新桥铜硫铁矿床系安徽省同矿种各类型中规模最大者,并为一具层控特征的典型代表,六○年被认为矽卡岩型铁矿,揭露深部发现部分含铜黄铁矿,铜品位低而不连续。经整理资料、研究戊矿规律后,于六三年提出:“主矿体受中上石炭统黄龙组、船山组地层岩性控制,并以交代作用为主而成矿。”且预测岩体四周深部该层位矿体大有发展。从而改变传统矽卡岩型,仅于接触带成矿的局限性。六六年经物探电测深,稀疏钻探控制,揭开矿床真面貌。最终储量较六○年增加近10倍,铜量达30多倍。

    1982年S1期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对湖南东坡野鸡尾铅锌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的初步认识

    张超群

    <正>湖南郴州素称为有色金属之乡,东坡矿田多金属矿床是有色金属之乡中的一颗明珠,是我国重要的有色矿产基地。

    1982年S1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河南省金矿地质概况

    郭丽芳

    <正>河南省金矿资源较丰富,已探明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7%左右。主要分布于豫西小秦岭和豫西南桐柏山区,共有大中型矿床十余处,另熊耳山、伏牛山、大别山亦有中小型矿床分布。该省金矿主要为原生金矿床,砂金矿床规模较小,砂金矿床基本上和原生矿床分布地区周围的水域位置相符合。

    1982年S1期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浙江省已知金银矿矿床类型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许金坤

    <正>浙江省具有悠久的金银矿开采历史,据地方县志:五代十国,浙南民间已有采银记载。官办采银起自宋朝。明朝进入全盛时期,产银约为全国的四分之一。最高年岁课银近九万两。“金生丽水玉出昆仑”。丽水一带银矿在洪武末年已颇有盛名,处州各县列为全国采银重点,至今残留采银(金)老窿、遗址彼彼皆是,开采规模是相当壮观的。

    1982年S1期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浙江省中生代火山沉积岩地区铀成矿的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

    杨永盛

    <正>在目前世界工业铀矿总储量中,火山岩型铀矿所占比例很小;但在我国的总储量中,此类型占五分之一强。有几个火山岩型矿床早已被开采利用。

    1982年S1期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某黄铁矿床与铀矿化的形成及后期影响

    刘立群

    <正>铀矿地质研究工作与普查勘探的实践证明:铀矿床的形成条件,十分复杂,分布范围极广,几乎与各种地质作用、各个地质时期、绝大多数元素的矿床均有联系,并与某些矿产共生组合。为了节约能源,应注意综合开采,综合利用。

    1982年S1期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运用统计法推断某混合岩中铀矿点的成因

    戴杰敏,张兰馨

    <正>本文运用若干数理统计方法推断某混合岩中铀矿点系混合岩化过程的产物,铀矿化的形成与混合岩化作用后期铁质、钾质的增加和钠质、铝质的减少密切有关。

    1982年S1期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山西省方山县暨文水县地区前震旦纪白云岩型蛇纹石石棉矿床地质特征概述及其矿床成因商榷

    程振华

    <正>山西省方山县东南30公里是新民石棉矿区所在,发现于55年。山西省支水县西北65公里是长树山矿区,发现于73年春。两矿区相距8公里,全区范围共计百余平方公里。该区处于吕梁隆起边缘之东南侧,太古代及元古代大理岩系较为发育,岩系变质程度较高,大理岩均受不同程度的蛇纹石石棉矿化,因此矿点遍及全区。以往由于地质工作较为薄弱,前人仅对新民矿区做过一般性的评述。自70年以来在我国石棉制品工业的不断发展下,促进了该地区的普查与勘探工作,并已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绩,目前该地区已成为我国东部长纤维石棉(特级块棉)的生产基地之一。

    1982年S1期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山西省吕梁地区石棉矿地质特征及其矿床成因探讨

    程振华

    <正>山西雀吕梁地区石棉矿包括方山县新民矿区与文水县长树山矿区,范围约有百余平方公里。该地区为我国东部生产长纤维石棉(特级决棉)的重要基地之一。

    1982年S1期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世界铝土矿资源的若干特点

    朱关祥

    <正>铝及其合金具有比重小,传热、导电、延展性好等许多优良性能,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提取铝金属的矿石大部分是铝土矿。铝土矿主要有—水铝石及三水铝石组成。由铝土矿提炼成铝金属耗电很多,成本较高。然而,由于铝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铝产量仍在不断增长。据最近报道,1980年世界铝土矿产量为9107万吨,与1965年的3676万吨相比,提高了约两倍。尤其是工业上广泛采用以铝代铜后,从1964年起,铝产量一跃成为有色金属之首。世界铅土矿资源扩大同铝工业的发展密切相比,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1982年S1期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黔北下二迭统底部铝土矿的特征及成因讨论

    钟家祥

    <正>黔北铝土矿分布于贵州省北部下二迭统底部,南至修文县北、北至遵义县、远至道真县

    1982年S1期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河北承德大庙斜长岩体磷矿床物质成分

    李国兴

    <正>大庙斜长岩体位于天山—荫山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冀北段三个东西向强烈挤压带之中带。岩体近三角形,面积约八十平方公里。近几年来在岩体内找到了与含钒钛磁铁矿共生的晶质磷矿床,经过评价具有工业意义,已建厂投产。

    1982年S1期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云南省寻甸县先锋盆地晚第三纪煤及硅藻土聚积分布的控制因素

    王振荣

    <正>云南275个晚第三纪含煤盆地,经地质勘探,发现有一些盆地中煤与硅藻土伴生,具有较高的工业价值,先锋盆地即为典型实例。

    1982年S1期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对广西褐煤资源前景的展望

    高源栋

    <正>广西第三纪褐煤资源,早在二、三十年代就被我国地质学家们所发现,解放前劳动人民曾小规模地开采过,至于大规模地进行地质勘探、开发和利用,还是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开始的,现已积累了不少基础数据和资料。本文试就目前所掌握的一些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并对其开发利用远景提出一些看法,供有关同志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1982年S1期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昆仑山中的古岩溶地貌

    赵子允,黎卫江

    <正>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登上昆仑山高峰,面前展现出一片奇特地貌。只见石峰好象巨大的祭天神坛;灰岩山拔地而起,连绵不断,被溶解成千窗百洞,再仔细端详每一座山峰,那“骆驼”、“大象”、“苍龙”、“卧虎”,竟象活了起来,那“笔架”、“天桥”、“庙宇”、“宝塔”,也维妙维肖,还有溶沟、石芽、甬道,走廊,争奇斗胜。

    1982年S1期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深部及超深部岩溶

    段志昌

    <正>从已有的资料分析,深部及超深部岩溶洞穴分布是广泛的,碳酸盐岩分布地区均有存在,只是规模不等成因不同而已。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深部溶洞在南欧的阿尔玛河流域,地面以下800米至1331米,溶洞高531米,高原上的深部溶洞在贵州西南发现,地面以下2580余米有1.6米高的溶洞,即相当于海平面以下1070米处。国内已知最大的深部溶洞在湖南某矿区的地面以下186米至4300米,溶洞高250米以上。河床以下已发现的最大溶洞在黔北乌江渡,即河床以下227米以下有9米多高的溶洞。

    1982年S1期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海南地热初探

    梁宇

    <正>若把岩石圈下的上地漫局部熔融层的顶面视作等温面,可推算其温度为1500℃。熔融层的高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壳的断裂、褶皱、岩浆活动、升降运动和变质作用。

    1982年S1期 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西双版纳及其邻近地区地下热水深部温度的评定

    莫耀支

    <正>在勘探地热资源时,为了减少使用需要高昂代价的钻探工作量而能获得所必须的地下资料,目前已拟定出了借助于水化学指标来评定热水深部温度的方法。普遍使用的有SiO _2、Na—K和Na—K—Ca地球化学温度计。根据R.O.福尼埃等人的资料,在多数情况下,SiO_2地球化学温标所预测出来的深部温度更接近于实测的深部温度。

    1982年S1期 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黄土类土分布区地下水赋存规律的认识

    王进宝

    <正>黄土类土(指典型黄土和黄土状土的统称)在世界上分布很广。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纬30。以南,温暖少雨,带有大陆性气候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总面积达60余万平方公里以上。山西大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皆为黄土类土覆盖,研究黄土类土分布区的地下水赋存规律和开发利用,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1982年S1期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山西高原基岩裂隙水富集特征

    王进宝

    <正>山西高原总面积156300km~2,大部分地区海拔一千米左右。中部自北而南有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等五大盆地。

    1982年S1期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区域地下水储量计算的若干问题

    高忠坛

    <正>王大纯教授八年前指出:“对地下水来说,储量计算和资源评价二者看来可能并不等同,大概后者包括的范围比前者更力广泛”。我们同意此说法。目前因原“四大储量”概念的不够确切,导致以“资源”取代“储量”,又因对资源概念及其计算原则的不够确切,形成说、算均不清的现状。

    1982年S1期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湖南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概要

    龙绍都,何斌,赵强,刘利平,姜明刚

    <正>(一)本文是《湖南省 1:500,000 地下水资源分布图》的简要说明。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是根据全省三十五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资料确定计算块段及参数,并分别按水文地质区及行政区刘进行计算。着重评价地下水天然资源。

    1982年S1期 13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湖南省农业水文地质区划提要

    龙绍都,何斌,马谭,李友贵,赵强,李佐海,姜明刚,芦庆林

    <正>湖南农业水文地质区划,主要是研究省内各地区地下水的赋存规律,评价其水量、水质和开采条件,为利用地下水作为农田灌溉水源并防治其不良影响。提出合理开发的途径,因地制宜地为农业生产规划提供系统的水文地质资料依据。

    1982年S1期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 钻孔点上的地质构造条件对确定供水井位的意义

    白孝先

    <正>在确定供水井位时,必须考虑井位的岩性、构造、地貌、补给、径流、排泄、动态等条件,同时考虑供水钻孔在地下水运动的部位以及岩溶发育阶段,最后分析各影响因素间的组合关系。当有机地结合以上诸条件,或当有利条件不都具备,而能找出控水的主要矛盾,以解决所需水量、水质时,供水井的定位才较有把握。本文仅就上述诸因素中的构造条件,特别是点上的构造条件对钻孔富水的影响问题进行一些讨沦与分析,以期有效地确定供水井位目的。

    1982年S1期 13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桐山庙地区的放射性水异常晕与铀矿化关系的探讨

    郝士胤

    <正>桐山庙地区,位于托州北西约20公里,因有温泉及多金属矿化,故卅年代至今有不少学者和勘察队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地质调查、勘探,唯独未进行过水化找矿工作。1981年我院七八级水文地质专业学生曾来此进行了14平方公里的1:10000比例尺的放射性水化学遍查,本文即以此次成果,参阅前人资料整理而成,其中错误缺点,望同志们给予批评指正。

    1982年S1期 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初始应力场形成的地质因素分析

    薛玺成,马启超,王大年,郭怀志

    <正>地应力是地质力学与岩体力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工程建筑地区的区域稳定性和建筑物的稳定能否合理解决,有赖于是否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地应力场。

    1982年S1期 14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关于《渗入系数新公式》的问题

    邓慧森

    <正>《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科技情报》1973第4期刊登了《渗入系数新经验公式及其应用》(以下简称《渗入系数新公式》)一文。该文提出计算渗入系数(α)的新公式:

    1982年S1期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地下厂房围岩稳定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及程序

    薛玺成

    <正>本文是为某大型水电工程地下厂房围岩稳定分析编写的,该工程的特点是: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岩石为玄武岩与正长岩,地质构造简单,从整体上看岩体坚硬完整;地应力高,实测资料值δ_1=170~300kg/cm~2,δ_3=30~50kg/cm~2;

    1982年S1期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卫片判释在铁路的长大桥隧工程地质方面的应用

    王宇明

    <正>卫星象片视域广阔、影象逼真,为宏观分析区域地质构造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以往铁路选线过程中,工程地质测绘工作都是沿线路两侧以狭窄的带状进行的,这对查明区域地质构造有很大的局限性。由此而进行的铁路选线就很难保证其稳定,及至铁路建成通车后则带来一系列的隐患,严重地影响着铁路运输的畅通。至于如何查明区域地质构造,一直是以往未

    1982年S1期 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钻孔中氡射气场运动规律的探讨

    吕维新

    <正>一、问题的提出:自从我国开展铀矿勘探工作以来,人们认为钻孔中在水压力等因素的作用下,铀矿层的射气系数小于10%,因此运用天然伽马测井曲线解释铀含量时不考虑该系数的影响。近来在303地区砂砾岩型铀矿床的试验孔表明,当钻穿油矿层后及时测井与距一定时间的再次测井,发现伽马异常面积相差很大。经过泥浆样品的分析,水质类型是HCO_3

    1982年S1期 15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地球物理场资料在编图工作中的应用

    高金海

    <正>重力异常特征直接与本区的地质结构有关,一般说来重力高和重力低,直接反映了地质构造的凸起和坳陷;如由-18毫伽——+12毫伽听圈闭的正异常为凸起,-22毫伽——-42毫伽所圈闭的负异常为中新生代坳陷。正负异常带的分布和走向基本上反映了本区地层的分布状况和区域构造线的走向。

    1982年S1期 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安徽铜陵地区土壤测量方法性试验及数理统计方法

    张如海

    <正>化探工作中土壤测量和水系沉积物测量一样,必须进行方法性试验,对于土地辽阔、自然地三条件差异较大,地质背景又不同的我国各地,进行此了工作不仅有功亍丰富基础地质科学,还有其现实的经济意义。

    1982年S1期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 区域重砂测量中有用矿物含量加权法制图

    张如海

    <正>水系重砂测量在区域地质测量中广泛使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然重砂矿物在水系沉积物中分布模式尚在探讨之中,有人视作遵循正态分布,也有人提出服从泊松(Poisson)分布。编制成果图传统方法有圈法(四分法)、符号法、带法和等值法等。圈定有用矿物异常区中将重砂矿物本身特点与地质、矿产、构造及地貌等因素综合考虑之,故圈定的异常形状、范围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现据笔者工作中体会提出加权法制图,抛砖引玉,使之完善。

    1982年S1期 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昆仑山永冻层和地表融冻现象

    赵子允,童锡仁

    <正>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多年冻土层分布区,它是高原隆起气候变寒的产物,是高原气候演变的脉搏,也是高原热能量强度变化的记录。所以,将冻土归纳入地壳表层处于负温状态下的地质体系。

    1982年S1期 163-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地震活动与地热场关系初探

    单修政

    <正>人们早已注意到地震活动带与地热异常区在地质构造图上比较吻合这个客观事实,并把它们都看作是地壳新构造运动和现代构造运动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些同志进一步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居里等温面与地震力关系以及地震在地壳某一特定深室处等温线图上的分布特征,发现其间存在着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肯定传统的热异常场成因的基础上,许多人还提出了活动

    1982年S1期 165-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用α固体探测器预报地震的方法

    戴民赐

    <正>α粒子固体探测器是一种新型的粒子探测器。它是利用醋酸纤维薄膜来记录α粒子径迹的。自从1959年被发现以来,其应用范围不断地扩大到许多方面。本文简略介绍这种探测器应用于地震预报的可能性。

    1982年S1期 167-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应用样条函数积分计算矿体储量的探讨

    李大成

    <正>本文从理论上论述了它用样条函数积分计算矿体储量,对于断面画积是断面位置的三次以下函数,计算灼结果是准确的,它能替代平行断面法计算矿体储量中采用的梯形公式、截锥公式、正截斜形台公式、辛普生公式,已曼公式,并较应用上述公式给出更加准确的结果。

    1982年S1期 169-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再论岩心采取率和换层深度的计算方法

    范坤生

    <正>在《地质与勘探》1978年第五期上,徐研非同志针对笔者《关于岩心采取率和换层深度的计算方法》 (该文刊于《地质与勘探》1974年第五期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是,徐研非同志的观点,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1982年S1期 174-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天文地质学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

    徐道一,张勤文,杨正宗,孙亦因

    <正>地质学是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和生(物)五个学科的基础上,采用了各种测试手段和先进技术而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科学。在地质学各分支中,对地质现象中的天文因素作用的研究最为薄弱,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1982年S1期 17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大陆溅落设想

    朱增祥

    <正>本文通过对当今地学中尚未解决的若干基本问题的分析,认为大陆是在39-40亿年前由一颗比月球稍大的天体—大陆星溅落到地球上的残骸演化成的。它溅落后把一部分地壳压在其下,从而在其周围形成了原始的环太平洋消亡带;同时溅落点背面薄薄的地壳也因承受了巨大的张力而开裂,形成了原始约太平洋中隆。由于当时地球和大陆星内部的热能都十分巨大,

    1982年S1期 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 地质找矿与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探讨

    钟炳南

    <正>把地质找矿方法与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新兴的环境地质统计学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着重阐述把这两种方法统一起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及其实际应用的前景。

    1982年S1期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从地下水特征看食管癌发病原因

    荆显林

    <正>食管癌是一种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是较高的,它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健康,所以各国学者都在探索该病的发病原因、机理,以便在防治方面取得进展。但至今尚未“突破”难关。笔者曾以环境地质学角度参加过配合研究食管癌病因调查工作,对我国食管癌高发中心地区——河南省林县周围的地下水资料进行综合,同时结合当地群众某些习俗予以分析,拟提出如下几点肤浅认识,供商榷。

    1982年S1期 184-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超级钻铤在预防孔斜中的应用

    陈国壁

    <正>孔斜是影响钻探质量的最关键问题之一,自试用超级钻铤后,百米孔斜率有显著减少,钻效有明显提高,孔内事故率进一步降低。

    1982年S1期 186-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松散岩石揭皮法简介

    赵春宗,董良珠

    <正>松散岩石的研究保管,是一个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国外在七十年代末期有所突破、目前正在各自保持技术诀窍的情况下,风靡一时。

    1982年S1期 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如何提高地质工作的经济效果

    曹信禹

    <正>建国以来,广大地质战线的职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发现矿点数十万处,探明矿产上百种。不少矿产的探明储量在世界各国的前列或占世界重要地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同时也该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有的矿产探明储量积压过多,成了目前工业上暂时还不能利用的“呆”矿,而有的在建或拟建矿

    1982年S1期 189-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 一九八二年一月在墨西哥召开的“前寒武纪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发展及其相互影响”会议讨论问题概要

    王福星

    <正>一九八二年元月十一至十四日在墨西哥UNAM大学召开了由联合国教科文属下的IGCP第157号(早期有机演化及矿产和资源)和第160号(前寒武纪外生作用)二项目的联系会议,“前寒武纪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发展及其相互影响”。以北美为主的10多个国家近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有37个人发了言。讨论的问题十分广泛,主要是围绕沉积岩、沉积环境和叠层石方面的各项问题。

    1982年S1期 192-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