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1988, (04) 65-70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Archiv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太古代金与麻粒岩建造及地壳中氧化还原分带性的关系

Eion M.Cameron ,高秋斌

摘要(Abstract):

太古代是金的主要成矿时期.太古代的岩石虽然仅占地壳出露部分的大约12%,但世界金矿的一半以上却产于其中.大多数规模较大的脉状矿床形成于27±2亿年.这个时期正相当于地壳不断加厚并趋于稳定的主要时期,其主要地质产物就是形成了作为地壳基底的缺水、难熔的麻粒岩建造.沿下地壳剪切带向上运移的幔源CO_2是使斜长角闪岩脱水形成麻粒岩的一种形式,与此同时具大离子半径的亲石元素(LIL)则由地壳深部向浅层运移.大古代脉状金矿沿大型剪切带在地壳的中等深度形成.这些金矿床的围岩通常伴随着Co_2的交代作用,交代的范围在许多情况下可达数公里.δ~(13)C的资料表明CO_2是初生的.一些主要的金矿表明,它们形成于相对氧化的水热流体.伴随大离半径亲石元素亏损的Co_2流只能在相对氧化的环境下发生,只有这样游离的CO_2才能在较深的地壳内存在.该环境也有利于金及其相关的硫化物的溶解,以及在CO_2-H_2O流体中的金和相关硫化物迁移到地壳,其中流体中的水则是斜长角闪岩的脱离水.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Eion M.Cameron ,高秋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