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情报

基础地质

  • 底侵作用(underplating)及其壳—幔演化动力学意义

    金振民;高山;

    上地幔物质加入大陆地壳底部过程(底侵作用),在大陆地壳生长、改造和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大陆垂向增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底侵作用会引起大陆下地壳成分、波速结构、同位素组成和热结构的明显变化。

    1996年02期 v.15;No.62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 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研究及其动力学意义

    焦述强;金振民;

    介绍了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的概念及研究状况,并对其动力学意义作了探讨。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不仅受板块热结构(热年龄)的控制,同样也受壳幔边界性质(拆离或耦合)、力学地壳厚度及其与地幔厚度比等因素控制。Te反映了地形、板块边界力及岩石圈结构之间的动态平衡。

    1996年02期 v.15;No.62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 现今全球岩石圈水平速度矢量场及其在地史时期的代表性

    吴珍汉;

    空间测量与地球物理资料分别揭示出十年尺度与百万年尺度的全球岩石圈现今绝对水平速度矢量场的基本特征,说明现今全球岩石圈存在显著的总体西向圈层运动。北半球岩石圈现今绝对水平速度矢量以西向为主。南半球岩石圈现今水平运动方向呈现规律性变化,南美大陆一西大西洋岩石圈速度矢量以西向为主,形成西向流;而东大西洋岩石圈速度矢量以东向为主,形成东向流;西向流与东向流在东经45°~160°的澳大利亚一北印度洋区域汇聚,形成全球唯一的强大岩石圈北向流。将全球主要岩石圈块体的现今速度矢量与依据海底磁条带、热点迁移及大陆古地磁资料所确定的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内的古速度矢量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与一定的统计分析,发现岩石圈古、今速度矢量场高度相似。主要岩石圈块体的古、今速度矢量,无论其速率大小、还是矢量方向,都非常相近。说明全球岩石圈现今速度矢量场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内有其代表性,基本反映了白垩纪以来全球岩石圈的稳态水平运动规律,可能适用于整个中生代。

    1996年02期 v.15;No.62 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 蛇绿岩中上地幔物质流动和熔融迁移

    王军;

    着重介绍了洋脊扩张环境下的上地幔物质流动和上涌几何学、蛇绿岩中熔融迁移构造和熔融迁移的模式、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强调了上地幔物质流动和熔融迁移是蛇绿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后应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

    1996年02期 v.15;No.62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 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和造山后伸展作用

    金维浚;石耀霖;宋鸿林;马文璞;

    大别山高压一超高压变质岩以不同的类型分布在不同的构造地层中。这种产状可以用榴辉岩相和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相转变的底辟上升、造山楔伸展构造作用来解释。文中分析了大别山高压一超高压变质的基本特征,综述了造山后伸展作用的机制和对高压一超高压变质岩折返的影响。

    1996年02期 v.15;No.62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地幔交代作用研究综述

    吴有林;林舸;范蔚茗;张琴华;

    地幔交代现象广泛发现于各地的碱性玄武岩或金伯利岩中的地幔橄榄岩包体中。地幔交代作用以地幔岩包体中不相容元素的高度富集和(或)出现角闪石、金云母为标志。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资料等显示地幔交代作用与岩板俯冲及部分熔融作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地幔组成、结构、演化与大陆构造演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同位素模式年龄暗示地幔交代作用可能是大陆构造活动的深部原园。

    1996年02期 v.15;No.62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 变形分解作用与大陆构造

    王春增;

    论述了造山带核部与变质基底中的透镜体型变形分解作用、大陆岩石圈内层圈结构与平行间隔型变形分解作用;认为许多块状地质体的交形变质改造以及某些构造混杂岩实际上是由变形分解作用造成的;并尝试运用变形分解作用原理来解释某些构造盆地的成因及其类型;认为变形分解构造理论的提出与系统研究可能为探讨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提供一条途径。

    1996年02期 v.15;No.62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 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开”“合”构造格局及加里东运动

    邓清禄;杨巍然;

    综述了近年来在古生物对比、古地磁对比、火山岩岩石建造、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早古生代秦岭造山带的历史是岩石圈经历小"开"小"合"的历史."开"阶段的古地理格局是多岛小海盆,"合"的最终表现是出现加里东运动。

    1996年02期 v.15;No.62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 氦同位素地质研究进展

    王登红;毛景文;

    综述了氦同位素研究在地球物质的循环、地震预报、环境监测、年代学、矿床成园、地质流体及大地构造等方面的进展。近来不断发现具有接近于幔源氦同位素比值的地质流体、天然气及火成岩等,它们起源于地壳深部及地幔,对应的构造活动(包括地震)可能涉及到幔源深度。异常的氦同位素组成还可用于监测核试验、环境污染等新领域。并概述了我国氦同位素的研究在天然气的起源、火山喷气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996年02期 v.15;No.62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地质短讯

  • 《李四光全集》简介

    景才瑞;

    <正> 《李四光全集》收集了已故中国卓越的地质科学家李四光教授在1921~1971年间发表的论著近200篇(本),其中中文和外文著作几乎各半。全书近400万字,共计八卷。第一卷:《中国地质》,第二卷:《冰川地质》,第三卷:《地质古生物》,第四卷:《地质力学》(一),第五卷《地质力学》(二),第六卷:《区域地质》,第七卷:《矿产地质和地震地质》,第八卷:《其他》。

    1996年02期 v.15;No.62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 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简介

    本刊编辑部;

    <正> 《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是国家为促进新一代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成长,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并设置《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1996年已公布1995年国家教委从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三大领域中入选的优秀青年专家名单。他们是经各高校推荐、国家教委科技委专家评审、国家教委审定,最终确定了来自51所高校的63名入选者,基金资助强度为每人30万元人民币。基金主要用于扶植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

    1996年02期 v.15;No.62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 大学开展环境教育之我见

    程胜高;

    <正>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面向21世纪,环境教育是教育战线在新形势下需要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强调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首先在高校开展环境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关系到跨世纪一代人才的素质问题。目前我国已有130多所高校开设了环境

    1996年02期 v.15;No.62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 神府煤田矿井溃沙地质灾害防治的进展

    范立民;

    <正> 神府煤田是我国80年代后期开发建设的特大型能源基地。煤田开发以来,先后发生多次矿井溃沙地质灾害。1990年瓷窑湾煤矿(设计年产45万吨)先后两次发生溃沙灾害,造成重大损失,报废巷道近400m。1993年大柳塔煤矿(设计年产600万吨)1203工作面再次发生冒顶溃沙灾害,停产近两月,损失较大。矿井冒顶后,涌水量虽不大,但把大量的沙子带入井下,掩埋设备报废井巷,同时对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矿井溃沙地质灾害成为困绕神府矿区安全生产的重大事故隐患。矿井溃沙地质灾害的形成是由于区内煤层埋藏较浅,一般50~100m,煤层平缓,煤层顶板基岩较薄,仅3~40 m。上覆萨拉乌苏组(Q_(35))松散含水沙层,结构松

    1996年02期 v.15;No.62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 清江流域岩溶发育综合研究成果简介

    朱敬毅;

    <正> 清江水电开发总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长江水利委员会清江地质大队联合对清江流域岩溶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研究以现代岩溶学理论为基础,以清江流域的碳酸盐岩区作为一个岩溶系统,应用岩溶学、洞穴学、岩溶地球化学、非连续介质地下水动力学、分形几何学等新理论,运用计算机数值模拟、仿真模拟、卫星遥感信息合成新技术和新方法,历时八年,对该地区岩溶发育机理、岩溶发育史及其有关资源环境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研

    1996年02期 v.15;No.62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高新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培训班”短讯

    <正> 为了在新一轮区调工作中推广高新技术和地质填图新理论、新方法,地质矿产部地质调查局将于1996年10月在武汉举办"高新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培训班"。该培训班由地质矿产部地调局区调处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所承办。培训对象为各省局区调工作主管和区调大队总工程师。这期培训班将采用教学

    1996年02期 v.15;No.62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建设新进展

    本刊编辑部;

    <正> 1996年5月10日,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组成的部级协调领导小组召集有关部委,布置在部分部委高校开展"211工程"建设正式立项工作。中国地质大学等10所高校"211工程"建设被批准正式立项论证。这次正式批准在"九五"期间进行

    1996年02期 v.15;No.62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研究新动态

    程胜高;

    <正> 环境监测的三大任务是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环境应急监测。我国于1995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九五’规划研究会",要求将应急监测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到议事日程。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在全国率先于今年3月召开了"湖北省首届环境应急监测技术学习班"。来自环保系统三、四级监测站及大中型企业环保站的100多名

    1996年02期 v.15;No.62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矿产地质

  • 深部高孔渗碎屑岩储层的发育条件及其研究现状

    杨香华;叶加仁;孙永传;

    从超孔隙流体压力、粘土膜、有利的岩石组构、烃类侵位等方面介绍了深部高孔渗储集岩发育的有利条件;综述了深部储层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目前主要从经验预测和化学反应路径模型两个方面来确定深部砂体的储集性能,相应的分析测试手段包括成岩场、流体动力学、生烃史、精细埋藏史、图像分析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深部储层的分析流程。

    1996年02期 v.15;No.62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陆相断陷盆地超厚煤层异地成因的探讨

    吴冲龙;王根发;李绍虎;周江羽;

    目前国内外有关煤层成园模式的研究较为薄弱,我国许多中、小型断陷盆地中所特有的超厚煤层至今成因不明。笔者如实地将煤层作为沉积体看待,深入到煤层中去考察和分析其各种成因标志,将它与煤层顶、底板的成因标志分析结合起来,并且通过聚煤期的盆地构造一沉积演化研究、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和成煤物质堆积的动力学物理模拟来确定煤层形成机制,在大量实际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地—亚原地—原地混合堆积模式";介绍了这方面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并且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996年02期 v.15;No.62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 煤基块孔(微裂)隙度的测量方法——比重瓶法

    王生维;张明;缪素青;

    用带润湿剂的比重瓶水密度法测得煤的孔隙下限为0.3~0.4nm,与氦密度法测得的孔隙下限相近,且简便易行;与汞置换法相比,安全可靠,节省时间与费用,能够满足研究煤层气产出特征的需要。

    1996年02期 v.15;No.62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变质地体中脉金矿床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程小久;

    最近研究表明,西澳大利亚、加拿大、津巴布韦、印度等地变质地体中脉金矿床形成于葡萄石-绿纤石相到低麻粒岩相变质环境。这组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理、成矿时代和产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相近,虽然它们形成深度和环境不同,但连续有序地产于地壳由浅到深的不同深度上,根据矿床形成的温度、压力和深度条件,可将脉金矿床划分为浅成矿床、中成矿床和深成矿床。我国变质地体中的一些脉金矿床形成环境和成矿特征与国外矿床类似,而另一些矿床则存在重大差异。90年代以来提出的脉金矿床成矿模式包括:地壳连续成矿模式、多阶段多成因模式和改造成矿模式等。巨大的脉金成矿省出现在地史上三个时期,即晚太古代(约2.7~2.6Ga)、晚古生代(450~340Ma)和中-新生代,这与超大陆的增生和拼接作用发生的时期相应。巨大的金矿集中区位于外部造山带;较小矿床的形成在时间和空间上也与超大陆旋回内部造山带的碰撞构造作用有关。脉金矿床与煌斑岩没有成因联系,但橄榄玄粗质岩浆作用反映了外来地体斜向碰撞之后隆升和减压的地球动力学状态,而金矿床即形成于这一特殊背景。应力制图技术(STM~(TM))是预测成矿靶区的有效方法。

    1996年02期 v.15;No.62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技术方法

  • 区域地球化学图的编图新方法——加密网格单元色块图技术

    赵善仁;沈镛立;吴悦斌;赵伦山;

    通过对国内外前人区域地球化学编图方法优缺点的分析以及笔者的编图实验,制定了一套采用加密网格单元色块图技术的直观、合理、高效的区域地球化学图的编制方案。

    1996年02期 v.15;No.62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应用天然~(32)Si测定地下水年龄的新方法——切伦科夫计数法

    刘存富;王佩仪;周炼;

    ~(32)Si是放射性同位素,它衰变时发射低能量(≈0.1MeV)的β—射线(电子)并生成子体~(32)P。~(32)P是一个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时发射高能量(1.7MeV)的β—射线,半衰期为14.3d,容易测量,因此使~(32)Si的放射性测量变得较为方便。~(32)Si和~(32)P在2~3个月内可达到放射性平衡。~(32)P的放射性通常用切伦科夫计数法测量。应用~(32)Si作为示踪剂测定地下水年龄范围为50~1000a,大约需要200mg Si。用Fe(OH)_3共沉淀法从天然水中提取SiO_2回收率可达60%~95%,然后提取~(32)P。将H_3PO_4溶液和TritonX-100混合制备计数溶液,用液体闪烁计数法测量~(32)P的放射性,最后用公式计算~(32)Si的放射性浓度。

    1996年02期 v.15;No.62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 储层质量模糊评判权重的确定方法

    冉启全;李士伦;杜志敏;

    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与神经网络技术相结合,利用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功能来获取模糊综合评判中评价参数的权重,并通过实际储层质量评价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1996年02期 v.15;No.62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 Morishita播散指数在滑坡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罗文强;晏同珍;龚珏;

    介绍了Morishita播散指数I_δ的原理和方法及在滑坡时空分布中的应用。以陕南、陇南地区为例,计算了该区大干10~5m~3不稳定滑坡I_δ(1)和I_δ(t)值。表明该区滑坡的空间形态呈非随机的丛集分布,曲线的"峰"和"谷"为滑坡的多发年份。

    1996年02期 v.15;No.62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地质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王仁铎;

    概括了地质统计学发展的趋势和前沿课题,如多元、非参数、非线性地质统计学,空间一时间克立格法,三维条件模拟,区间估计,与其它数学分支相结合,更多地质信息的引入及约束条件等。

    1996年02期 v.15;No.62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分形与混沌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申维;

    介绍了分形与混沌的概念及其近年来在地质现象的标量不变性、地震、地貌、岩石、构造、矿床评价等地质研究领域的应用情况,并简述了其今后的研究方向。

    1996年02期 v.15;No.62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期刊研究